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乌鲁木齐地震地下水观测网10号和15号泉水进行流量观测期间,在150km范围内曾发生4.1—5.0级地震5次,相距340km处发生5.7级地震1次,其中有5次地震前,地下水流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同时也发现远距大震的效应。震前流量多有上升趋势,震后恢复正常。异常幅度和异常持续时间不一,通过远、近地震的多次震例分析,可以认为,(1)乌  相似文献   

2.
天山地震活动区地下水同震、震后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道 《内陆地震》2000,14(3):252-259
前言一个完整的地震过程应当包括震前孕育、震时发生和震后调整全过程。研究震时、震后效应对认识震源形成及前兆异常演变过程 ,预报后续地震 (强余震、强震群、相关地震和成组地震 )以及评定地震烈度和灾害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收集分析了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天山地震活动区 1 970年以来 48次地震 ( M≥ 5 .0 )、35 0多项地下水地震异常资料。研究表明 :地下水动力学和水文地球化学参数不仅在震前表现出明显的前兆异常变化 ,而且在震时和震后异常效应也十分普遍和强烈。震时、震…  相似文献   

3.
胜利油田油井动态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斌 《高原地震》2005,17(1):25-31
清理了多年来胜利油田油井动态地震前兆监测网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油井动态地震前兆异常的机理和映震规律。油井地震前兆在异常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与地下水异常相似的特征,时间上以短临和临震异常为主,空间分布上以井震距在200-300km的油井为主,在异常幅度和强度上,油井具有异常变化幅度大、强度高和多为正异常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曹新来  边庆凯 《地震学报》2004,26(7):154-161
分析华北地区20余年地下水动态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部分井水位动态在几次强地震前短期阶段出现形态相似的下降变化. 其特征表现为水位以突变下降或加速下降开始,转折后变为速率较缓慢的上升,其幅度比下降幅度小得多;地震发生在水位缓慢上升过程,震时或震前水位大幅度上升. 这种下降形态的异常在华北地区上百口观测井中记录虽然不多,但是在几次强地震前不同的井记录了形态相同的水位变化过程. 表明地下水的地震前兆异常具有一定的重现性,在不同的强地震前可重复出现. 因此, 有必要研究这类异常的成因及其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程地下水动力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道 《内陆地震》2002,16(3):213-223
对新疆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的动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在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震时和震后 ,多井水位、水温、流量出现大量异常变化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地震波的同震振动效应和震后阶跃变化。其中乌鲁木齐 10号井的地震波效应双振幅最大 ,为 185 mm,持续时间达 2个小时 ;0 4井水位阶跃上升幅度较大 ,为 0 .12 5 m,且具有不可逆特征。另外 ,对比了新疆及邻区 7级以上地震北天山地下水的震后效应 ,讨论了地下水远程效应与井震距离的关系以及阶跃异常的幅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正交表的方差分析法,对全国若干中、强地震与震前地形变、地下水及水氡异常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的异常面积、地形变的异常幅度与地震存在着明显的关系;水氡的相对变化量与地震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分析华北地区 2 0余年地下水动态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发现部分井水位动态在几次强地震前短期阶段出现形态相似的下降变化 .其特征表现为水位以突变下降或加速下降开始 ,转折后变为速率较缓慢的上升 ,其幅度比下降幅度小得多 ;地震发生在水位缓慢上升过程 ,震时或震前水位大幅度上升 .这种下降形态的异常在华北地区上百口观测井中记录虽然不多 ,但是在几次强地震前不同的井记录了形态相同的水位变化过程 .表明地下水的地震前兆异常具有一定的重现性 ,在不同的强地震前可重复出现 .因此 ,有必要研究这类异常的成因及其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  相似文献   

8.
井孔水位记震能力变化与近大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万登堡 《地震研究》1992,15(4):381-391
通过对云南省及邻近地区7级大震,震前群井水位记震能力变化的研究及异常、预报指标检验,表明震前记震能力减弱或消失与近大地震有关。其异常特征表现为形态相似、时间同步、幅度明显等特点。井孔水位记震能力变化可能是地下水中期预报地震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特征及其物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总结了我国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的共同特征,表明异常的分布区域呈椭圆状和四象限,其长轴与发震构造和等震线相一致;在极震区及其两端,异常变化幅度最大,出现时间较晚。异常呈间歇性出现,形成多次高潮。根据上述特征,本文探讨了判断未来地震的震中、震级、发震时间与震源深度的经验性规律。作者认为,震前的预位移和层间解缚是造成地下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四川地区的前兆异常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式  杜方 《四川地震》2002,(4):7-13
对昆仑口西8.1级地震发生前后四川地区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测值曲线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发现存在有明显的孕震效应和震时效应,异常效应的幅度很大,容易鉴别,这对人类认识特大地震的影响场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扼要论述了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建设的概况,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的丰富多彩的信息,阐述了我国地下水微动态形成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结果,探讨了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同震及震后的异常动态,并着重指出地下水动态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有广阔的前景,它不仅在为地震预报服务,而且可以在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与新构造研究方面及其他国民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通河地震台、延寿地震台多年水位数据的分析,发现通河地震台与延寿地震台水位对周边中强地震有一定的响应。统计了扰动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总结了通河、延寿水位几次扰动异常形态、特征、指标。通河地震台和延寿地震台水位出现扰动异常,且扰动成组出现,持续几个小时以上,最大振幅超过7mm,最大周期超过6min,异常结束后一个月之内在测井周边550公里范围内,有发生3.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其扰动持续时间越长,震级越大。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台地磁Z分量日变幅及其逐日比地震前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翼  杨福喜  和锐 《内陆地震》2007,21(1):78-85
利用乌鲁木齐台地磁垂直分量1980~2004年的25年时均值资料计算日变幅及其逐日比,比较了日变幅与日变幅逐日比法对应地震的效果,发现日变幅逐日比异常后对应地震的效果比日变幅异常对应地震的效果更佳,在二者的共同的预报时段内,地震对应率更高。Z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值超过5倍均方差线后与周围270 km范围内的MS5地震对应较好,且通过了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值评分检验,表明具有较好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4.
2003年2月14日1时32分和34分,新疆石河子相继发生了5.0、5.4级地震。两次地震前,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出现了不少前兆异常,依据“九五”、“十五”及其它基金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对上述两地震进行了跟踪预测。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地电台址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分析讨论了甘肃省内十五个地电台站的岩性条件、覆盖层岩性及厚度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及电性条件,並从物理机制上对温度给予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粗浅的分析,认为用电测深法定期监测震源深度的电阻率变化反应震源区地温度化是予报地震的有效手段。在地电研究室其他同志的配合下作者对省内大多数台站作了垂向电测深工作,並着重对嘉峪关台老布极区作了电测剖面,解释了该台原布极道电阻率年变化与地下水形态成反常关系的原因。作为对上述讨论的台址条件的检验与印证,文章对历年来在地电台站附近发生的258个地震与电阻率异常对应关系作了统计和分析。並综合评述了省内地电台站台址条件的优劣状态。  相似文献   

16.
腾冲地区潜热通量与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0年以来6.4级以上地震为例,研究了腾冲地区潜热通量(SLHF)在这些震例发生前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腾冲地区的SLHF动态,不但在其附近发生强地震前常出现异常,而且对周边较远的强地震前也会发生异常反应;异常出现时间大都在震前1个半月以内,汶川地震前异常出现较早,发生在震前2个月之前,这可能与汶川地震震级高影响范围大有关;异常幅值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异常表现越强。 比如芦山7.0级地震、缅甸7.0级地震和汶川MS 8.0地震前,腾冲地区SLHF异常幅度很大,远远超过最大参考值,而姚安6.5级地震和宁洱6.4级地震前异常幅度就相对小一些。腾冲地区SLHF异常与周围强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一方面与腾冲地区的活动断裂发育、现今构造变形强烈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腾冲地区火山活动强烈,温泉广泛发育,水热交换迅速,对周边构造活动感应灵敏所致。  相似文献   

17.
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地下流体资料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高小其  王道 《内陆地震》1999,13(3):243-252
依据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地下流体的交换资料,分析了它们对天山及其邻区强震的映震特征,认为:(1)水化学异常时间与水动态异常的时间不同;(2)气体,离子,水动态异常形态多样;(3)水化学正负正常不确定;(4)异常幅度变化复杂;(5)强震远场效应明显;(6)震后效应显著并具有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8.
崔勇  杨晓芳  陈玲  鲁娜  李新勇 《内陆地震》2008,22(2):162-169
2007年7月20日在新疆特克斯县境内发生Ms5.9地震,震前哈萨克斯坦地下流体和新疆部分流体测项出现了前兆异常。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出其异常类型大致有3种:①脉冲异常,表现为泉水中气泡规律性大幅度的脉冲,在水位记录纸上形成有一定规律的间隔“脉冲峰”;②波动异常,主要表现为速率变化、上升幅度超出正常波动范围;③年变畸变异常,主要表现为打破年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北京及邻区地磁总场频谱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北京及邻区2min采样的地磁总场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台与各临时台地磁总场的频谱特性与频谱幅比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该地区地磁总场的频谱幅度随周期增大呈下降趋势;各临时台与北京台的频谱幅比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可能与该地区地下电磁结构、地震及构造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1995年7月12日至1996年2月3日短短7个月,云南地区连续发生了孟连西中缅边境7.3级、武定5.5级、丽江7.0级3次强震,本文研究了近期这几次强震前5个地震台地震图垂直分量S、P波最大振幅比的时空演化特征,动态追踪了振幅比明显偏离平稳态的突变过程。发现主震前5—8年,7级大震震中100km范围出现振幅比高(低)值突变,6级强震震中130km范围出现振幅比高值突变,当振幅比的突变在缓升(降)的背景上骤升(降),或突变异常的地震次数明显增加,则中长期异常进入中短期阶段。在强震震中130km范围内的地震台(近台)振幅比值高达15.2以上,而远离强震震中250km以外的地震台(远台)振幅比最大值仅为9.8,近台的突变幅度至少比远台大30%。而强震成组发生前一年半时间内,位于强震震中110km范围内的近台振幅比的突变幅度比远在250km外远台大55—75%。对振幅比的突变和时空演化特征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成因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