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合欢树生物电位预测地震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了在太钢(集团)有限公司地震台进行合欢树地震观测试验时观测到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在雷电、大风、大雨、气温突变时的异常变化特征。指出,在进行地震前兆观测时,应正确识别合欢树的非震异常。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2001年8月13日山西太原尖草坪3.8级地震前,太钢地震台合欢树生物电位的前兆异常变化,指出合欢树对于太原地区的有感地震映震性能较好,为进一步研究合欢树震前的异常变化,提出应在太原地区多增加一些合欢树地震观测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在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基准地震台采用HD-1型合欢树地震观测系统进行合欢树生物电位观测的测试情况及其对应地震的情况,指出,HD-1型合欢树地震观测系统性能稳定、运行良好,具有较好的映震性能,建议进一步加强研发、推广应用,使之为短临地震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 2 0 0 1年 8月 13日山西太原尖草坪 3.8级地震前 ,太钢地震台合欢树生物电位的前兆异常变化 ,指出合欢树对于太原地区的有感地震映震性能较好 ,为进一步研究合欢树震前的异常变化 ,提出应在太原地区多增加一些合欢树地震观测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树种生物电位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地震》1999,(Z1):1
介绍了植物体内生物电位的形成机理,国内对生物电刺激的实验室研究成果与合欢树地震观测的震例对比情况,分析了合欢树电位异常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地震前兆的相关性。指出利用合欢树的异常变化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但由于植物体内的生物电影响因素多、机理复杂,在地震预报中要结合其他观测项目综合分析判定其异常。  相似文献   

6.
合欢树是一种敏感性植物,利用它进行地震前兆观测是短临地震预报的一种新探索.20多年的研究表明,合欢树的生物电位在正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地震前电场、磁场的变化、地下水位等等异常都会刺激合欢树的根部,引起合欢树生物电位的异常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合欢树的庞大根系在地下向三维空间扩展,每一条根就犹如一个"活的"地震探测器,它们比人工制作的传感器件更能如实地"报告"地下发生的最新"信息",实时"监视"着地下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山西地震》1999,(Z1):1
叙述了在意大利那波利动物园内用树龄达50a的两棵合欢树生物电位进行地震前兆观测的方法、装置等;给出了1990年5月1日至31日坎帕尼亚地区24次3级~5级地震前合欢树地震观测的资料;分析了这些地震前合欢树生物电位的异常形态;指出,合欢树生物电位可作为预测预报地震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对合欢树、垂柳、白皮松、紫薇4种不同树种生物电位进行观测试验的情况。结果表明,合欢树的日变规律明显,地震前有异常变化,可作为利用生物电进行地震观测的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9.
合欢树生物电位的非震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地震》1999,(Z1):1
介绍了在山西太钢(集团)有限公司地震台进行合欢树地震观测的震例,总结了合欢树生物电位地震前兆异常的形态及观测成果。认为合欢树的映震性能较好,一般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天合欢树生物电位会出现异常。在100km以内对3.0级以上地震的映震率达80%,在500km以内对4.5级以上地震的映震率达77 %,在1000km以内对5.5级以上地震映震率为66%。  相似文献   

10.
震科 《山西地震》2003,(4):39-39
利用合欢树进行地震观测是短临地震预报的一种新探索。由苏丛柏负责的地震科学基金项目——“合欢树地震观测与试验研究”课题 ,已于 1999年 10月通过中国地震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组认为 ,“利用合欢树生物电位进行地震短临观测、探索在国内首次进行具有新颖性、实用性 ;利用合欢树进行地震短临前兆观测在我国做了一项开创性工作 ,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水平 ,并在观测等方面有所创新 ;研究资料表明合欢树在震前几小时至几天的映震性能较好 ,对于百千米至数百千米的中等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为我国进一步开展该项观测与研究建立了良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含羞草在台风前及榉树、枫树、山茶、月桂等树木生物电位在地震前的异常变化 ,指出了植物生理电位与地震前兆现象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找到了植物生理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HD-1型合欢树地震观测系统的特点、工作原理、技术指标、系统组成、主要功能等,叙述了系统的操作技术要求与现场安装运行的必要条件,指出该系统的开发研究为短临地震预报增加了一种新型的地震前兆观测项目与系统仪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办公室于 1999年 10月 19日至 2 0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地震台召开了合欢树地震观测与试验研究课题验收会。验收组听取了课题组关于合欢树地震观测与试验的研究报告 ,查看了观测现场 ,观测仪器、设备及观测环境 ,查阅了观测资料、图件 ,及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出具的科技查新检索报告 ,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询问 ,验收组经过认真的评议讨论 ,认为 :利用合欢树生物电位进行地震短临观测、探索 ,在国内属首次进行 ,具有新颖性、实用性 ,课题组重点观测、研究的不同树种、不同树龄、不同传…  相似文献   

14.
《山西地震》1999,(Z1):1
介绍了用不同树龄的合欢树进行生物电震前前兆异常试验观测的情况。结果表明,树龄越大、树根越深、映震效果越明显。指出,为保证观测效果,应选择树龄大于10a的合欢树作为地震前兆观测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电极电位和接地电阻的变化是土地电曲线(日均值或时均值)变化的主要原因。电极电位和接地电阻与电极成分、电极周围土壤中水的成分、湿度等有密切关系。 单纯的应力变化不会引起大地电场的变化。在孕震过程中,只有应力使电极周围的水分重新分布或成分改变,从而使电极电位和接地电阻改变时,土地电曲线才有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地电场测量电极的极化电位产生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同类电极组合试验和不同类电极对比试验,对极化电位在地电场观测中的影响形成几点认识:①由于电极和土壤介质之间的接触电位和扩散电位的影响,极化电位的存在具有普遍性;②当工作状态稳定后,电极极化电位可能使得观测结果产生固定偏差,但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③正常情况下,电极极化电位的存在不影响对地电场变化特性的观测。  相似文献   

17.
把可以反映地震空间分布状态的森下指数进一步应用于地震预报研究中,所得结果表明,在大地震发生前数年,森下指数随网络线度的变化曲线Iδ(l)要出现一定的中长期异常变化,但其异常形态随地区不同而可能有一定差异。对于日本的M≥7级海域地震,震前3 ̄6年Iδ(l)曲线由正常期的Cb型转变为异常期的Ca型。对于中国西部地区和华北地区的M≥6级地震,震前2 ̄3年Iδ(l)曲线分别由正常期的Ca型转变为异常期的C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黑龙江省7个大地电场观测台站的概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评估了大地电场观测数据的效能,分析了大地电场观测的日变化特征和干扰因素以及大地电场的正常场和异常信息。结果表明,典型的干扰主要有降雨、共用电极和地磁暴,其中大磁暴干扰一般会出现在高频信号中并破坏正常的日变形态,其主要表现为多个台站同时出现异常信号。在观测系统和环境因素正常的情况下,只有绥化台、德都台、肇东台、通河台、林甸台、望奎台的大地电场观测曲线有明显的日变化形态,其与地磁日变化形态相似,而密山台由于受到严重的干扰,大地电场观测曲线没有出现较好的日变形态。另外,笔者对一些可能与地震相关的异常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具有紧支集且在支集内连续的二元函数沿上半圆曲线的Radon变换反演问题。基于对投影函数的Fourier变换,反演问题可以归结为具有弱奇性及震荡核的Abel积分方程的求解。我们证明了当圆曲线中心及半径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在已知沿上半圆曲线的Radon变换情况下,这个积分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并给出了消除Abel积分方程弱奇性的数值方法。在考虑投影数据噪声的情况下,给出了多次加权改善系数矩阵条件数稳定的数值方法,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双轴压力下岩样自电位变化实验的新结果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伺服控制双轴加载系统,采用阵列式布局的应变、自电位测量方法,对岩石样品弹性变形阶段和破坏过程中的应变和自电位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在突然加卸载、黏滑和岩样破裂几种特定情况下,自电位和应变场均出现了互相关联的脉冲状突然变化,且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展布. 尽管有时应力σ值相当高,但当应力变化率γ= dσ/ dt为零(恒载)且保持正、负常数(匀速加、卸载)时,自电位始终没有异常出现. 反之,无论γ的增量Δγ为正值或负值,当γ突变,即对样品进行突然加卸载的时刻则出现了脉冲状自电位信号ΔV,Δγ的正或负对ΔV的影响是相反的. 分析表明,应力突变时ΔV与Δγ的异常幅度成正比. 应力突变和岩石破裂过程中自电位明显的时空变化意味着,孕震区附近如果自电位有突变,就有可能观测到相关的自电位前兆和同震变化, 并可能出现同步的应变变化,这给地震的自电位和应变前兆方法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