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是我国重要的增养殖经济贝类,台湾和南方沿海分布与养殖的主要为Haliotis diversicolor,它有平纹九孔H.diversicolor supertexta和粗纹九孔H.diversicolor diversicolor两个亚种,但由于多年的相互引种,目前亚种间已无明显界限。台湾和福建称之为台湾鲍或九孑L(鲍),而广东及其以南沿海常称为杂色鲍。1979年,台湾九孔鲍人工繁殖成功后开始在东北角养殖,随后推广至岛内其他地区,养殖方式从潮间围堰发展到陆地平面及立体网笼式。大陆鲍规模化养殖起始于上世纪80代中后期的大连和山东沿海,养殖种类为当地的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及随后引进的日本盘鲍H.discus discus,以潮间带养殖和沉箱养殖为主。福建东山县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进台湾的九孔鲍繁养殖技术,并迅速向南推广至广东、海南和广西沿海,直至越南和泰国。据笔者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南方大小鲍养殖场超过700家,鼎盛时期成鲍产量(包括台湾)超过7000t,主要杂色鲍养殖区见图l。但1999年春福建东山杂色鲍开始暴发流行性病毒病,至2001年又出现附着幼苗从硅藻膜(板)上大规模脱落死亡症状,此两种流行病迅速蔓延至包括台湾在内的鲍主要养殖区,对正高速发展的我国南方鲍养殖业毁灭性打击,连年的病害肆虐致使大多育苗场和养殖场无以为续,十池九空,损失难以计数。笔者对该养殖业目前的现状进行了概括,追述了流行病学特征,并对以后的发展进行探讨,供同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鲍是海产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海域。目前,广东沿海工厂化饲养的鲍,主要是从台湾引进的杂色鲍亚种,即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aquatilis)。它的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早已被誉为八珍之一,其贝壳在中医药上称为“石决明”,有清肝明目之效。对于以海水为生存环境的生物来说,海水的盐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盐度对贝类的影响尤其是在鲍方面的研究还少见报道[‘-’j。1997年6~7月间南海北部海域连续降雨,造成沿岸海域盐度局部骤降,给鲍的工厂化养殖造成严重影响,考虑上述原因,作者在199…  相似文献   

3.
对寄生在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s Reeve)贝壳上的凿贝才女虫(Polydora ciliata)进行了观察,将其发育过程分为卵、胚胎、幼虫和成虫4个阶段,并对这4个阶段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和讨论。由于凿贝才女虫寄生,九孔鲍贝壳内侧形成弯曲的管道和隆起,其外套膜被破坏,严重影响了九孔鲍生长,甚至导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4.
基于nad2-cox1核苷酸序列分析了皱纹盘鲍和九孔鲍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基于cox1分析了鲍属19种鲍的系统发育关系。共获得625 bp的DNA片段,33个片段共检测到17种单倍型,其中皱纹盘鲍2个群体26个个体15种单倍型,九孔鲍7个个体2种单倍型。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厦门群体有6种交叉共享单倍型,皱纹盘鲍与九孔鲍之间无共享单倍型。皱纹盘鲍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D)为0.002~0.015,九孔鲍个体间D值为0.003,两种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300~0.320。鲍属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皱纹盘鲍与日本鲍、盘鲍聚为一支(D值为0.000~0.004),而后与大鲍聚在一起(支持率为100﹪)(D值为0.018),九孔鲍、细纹九孔鲍、杂色鲍聚为一支(D值为0)。九孔鲍与马蹄螺科的Diloma bicanaliculata聚为一支,白鲍、黑鲍、红鲍、北国鲍、堪察加鲍聚为一支(支持率87﹪)。  相似文献   

5.
九孔鲍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杂交一代生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汕尾养殖群体(BD)和深圳野生群体(YS)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获得YS♀×BD♂、BD♀×YS♂、BD♀×BD♂和YS♀×YS♂4个组合的F1代,对其卵径、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以及40、70、100、160、220、280日龄幼鲍的存活率及壳长、壳宽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卵径比养殖群体大12.14%,差异极显著(p值<0.01);受精率、附着率、变态率,杂交组显著大于自繁组(p值<0.05);杂交组在幼体存活率、稚贝主要生长性状与自繁组相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幼鲍存活率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14.89±3.60)%~(43.00±2.15)%,壳长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5.18±1.46)%~(18.52±2.12)%,壳宽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6.17±1.09)%~(16.72±1.26)%,体质量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9.86±1.25)%~(12.55±1.26)%;通过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杂交育苗能提高九孔鲍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6.
采用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构建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12个半同胞家系和36个全同胞家系(每个雄鲍配3个雌鲍),分别测定每个母系生长到8月龄的全同胞个体30个后代的壳长、壳宽和体质量,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全同胞组内相关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的GLM过程计算表型变量的原因方差组分,估算九孔鲍8月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以及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表明: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的遗传力是九孔鲍各生长性状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其中壳长、壳宽和体质量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的估计值分别为0.285、0.264和0.343,属于中高等遗传力,显示出较高的选择育种潜力;基于父系半同胞遗传协方差组分及表型协方差分别估计的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表明,各性状间均表现出高的正相关,其中壳长―壳宽、壳长―体质量和壳宽―体质量性状间遗传相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7、0.934、0.902,表型相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0.791、0.760。经t检验,各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表明,以任何一个生长性状为参数进行选育,均可达到改良九孔鲍生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盐度对不同规格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耗氧量和排氨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室生态学方法,测定7种盐度下(21、24、27、30、33、36和40)3种规格[干质量(1.53±0.14)、(1.11±0.23)和(0.68±0.20)g]九孔鲍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1)盐度在21~36时,耗氧率随着盐度的上升而增大;盐度为36时,3种规格九孔鲍的耗氧率均达到最大值;当盐度大于36时,耗氧率随盐度上升而下降,九孔鲍的耗氧率(R_O)与软体部干质量(m)的回归关系符合幂函数:R_O=a m~(-b),其中a的波动范围在0.412~1.216之间,平均值为0.818±0.286;b的波动范围在0.311~0.546之间,平均值为0.446±0.074;(2)排氨率在实验盐度范围内呈持续升高趋势,排氨率(R_N)与软体部干质量(m)的回归关系符合幂函数:R_N=c m~(-d),其中c的波动范围在0.174~0.621之间,平均值为0.330±0.154;d的波动范围在0.439~0.668之间,平均值为0.521±0.084;(3)相同盐度下,九孔鲍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干质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 <0.05),且耗氧率和排氨率与干质量均符合R=a m~(-b)模型;(4)九孔鲍的规格对O/N比值影响不显著(P> 0.05),当盐度为40时,O/N值显著降低。【结论】盐度、规格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均对九孔鲍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海区设置5个水平养殖密度,分别为100、200、300、500、700只/组,每组分别设置1平行组,观察筏式养殖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九孔鲍的生长和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值<0.05),在5只密度组中以低密度组的生长最快,存活率最高,平均日增壳长、日增壳宽与日增体质量分别达72.50μm/d、40.00μm/d与14.17 mg/d;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九孔鲍生长逐渐减慢,存活率逐渐降低;在实验范围内,养殖密度与平均日增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式为y=12.338 exp(-0.000 2x)。  相似文献   

9.
采用筏式吊养模式,分别研究水层与饵料两因子对九孔鲍幼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养殖水层设置5个水深,分别为-1 m,-2 m,-3 m,-4 m,-5 m;3类饵料分别为海带、江篱菜、海带+江篱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养殖60、120日龄时的九孔鲍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并对不同水平下的均数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水层因子对60日龄九孔鲍的壳长和壳宽及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值>0.05),对体质量影响显著(p值<0.05);对120日龄鲍苗的所有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饵料因子对60日龄和120日龄鲍苗的体质量、壳长、壳宽与存活率均有影响显著(p值>0.05)。综合水层和饵料的实验结果表明,在-2 m水层以江蓠菜+海带为饵料时,九孔鲍幼鲍的生长最好,主要生长性状均显著大于其他组合。  相似文献   

10.
对寄生在九孔鲍 (HaliotisdiversicoloraquatilisReeve)贝壳上的凿贝才女虫 (Polydoraciliata)进行了观察 ,将其发育过程分为卵、胚胎、幼虫和成虫 4个阶段 ,并对这 4个阶段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和讨论。由于凿贝才女虫寄生 ,九孔鲍贝壳内侧形成弯曲的管道和隆起 ,其外套膜被破坏 ,严重影响了九孔鲍生长 ,甚至导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池子多层笼养殖方式 ,以加工海带、鲜江艹离 与 A,B2种片状饲料为饵料 ,试验了不同食物与不同放养水层对九孔鲍生长影响 ,结果表明 :( 1)从壳长增长上 ,海带与饲料 B近似 ,各为 11.3与 11.2 mm;其次为饲料 A,10 .2 mm;而江 艹离 最差 ,仅 7.7mm;( 2 )在体重增长上 ,以饲料 B最高 ,平均每只为 3.3g,其次为饲料 A与海带 ,平均每只 2 .9g,而江艹离 仅 1.8g;( 3)从试验期间所获体重增长比壳长增长看 ,两种饲料 ( B为 2 95,A为 2 84 mg/mm)均比两种海藻高 (海带为 2 57,江艹离 为 2 34mg/mm) ;( 4 )从垂直 11层笼子九孔鲍生长的比较 ,下层的好于上层 ,越是下层越好 ,投喂两种饲料在体重上差别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陆上室内流水养成池和育苗池进行集约化养鲍。每个养成池70m×5.0m×1.8m,放鲍笼1254个,每笼放养壳长2cm的九孔鲍40~45只,投喂新鲜江湾。经8~10个月的饲养,鲍壳长可达6cm,成活率达70%~85%。  相似文献   

13.
不同食物与放养水层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室内池子多层笼养殖方式,以加工海带、鲜江蓠与A,B2种片状饲料为饵料,试验了不同食物与不同放养水层对九孔鲍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从壳长增长上,海带与饲料B近似,各为11.3与11.2mm;其次为饲料A,10.2mm;而江蓠最差,仅7.7mm;(2)在体重增长上,以饲料B最高,平均每只为3.3g,其次为饲料A与海带,平均每只2.9g,而江蓠仅1.8g;(3)从试验期间所获体重增长比壳长增长看,两种饲料(B为295,A为284mg/mm)均比两种海藻高(海带为257,江蓠为234mg/mm);(4)从垂直11层笼子九孔鲍生长的比较,下层的好于上层,越是下层越好,投喂两种饲料在体重上差别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巨砺属牡蛎的系统关系和种类区分。【方法】对我国沿海分布的7种巨砺属牡蛎(香港牡蛎、有明牡蛎、熊本牡蛎、岩牡蛎、艾氏牡蛎、太平洋牡蛎、葡萄牙牡蛎)的线粒体DNA片段(COI、12S、16S和tRNAs),以及核糖体RNA基因转录间隔子序列(ITS-1、ITS-2和ITS)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无论种间或种内,tRNAs序列差异最大,亚种内TS1序列差异最大;tRNAs和COI序列较其它序列变异更快,种间变异与种内变异之间有明显的条形码间隙;12S、16S、ITS和ITS2的种间变异与种内变异无重叠及条形码间隙;ITS1的种间变异与种内变异出现重叠。在亚种层面,12S、ITS、ITS1和ITS2的亚种间变异与亚种内变异出现重叠;16S的亚种间变异与亚种内变异无重叠及条形码间隙;tRNAs与COI序列亚种间变异与亚种内变异之间有明显的条形码间隙,有利于区分亚种。【结论】tRNAs和COI序列可用于种及亚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15.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九孔鲍的外套膜表皮细胞,结果表明细胞可分为4大类,即普通柱 表皮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感觉细胞。它们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与外套膜的功能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九孔鲍(Haliotidaediversicoloraquatilis)的外套膜表皮细胞,结果表明细胞可分为4大类,即普通柱状表皮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感觉细胞。它们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与外套膜的功能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九孔鲍养殖环境中细菌生理菌群的生态作用,对分离自养殖水体的33株菌株的产酶能力和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分别为39.4%、57.6%和30.3%;在这33株菌中,产至少一种胞外酶的菌株比例高达63.6%。API鉴定结果表明,在有能力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中,弧菌菌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42%和40%,而其中河流弧菌又占各弧菌菌群比例的83.3%、62.5%和100%。充分阐明弧菌,尤其是河流弧菌为优势菌,在鲍鱼养殖微生物态中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九孔鲍养殖水体中产酶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九孔鲍养殖环境中细菌生理菌群的生态作用,对分离自养殖水体的33株菌株的产酶能力和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分别为39.4%、57.6%和30.3%;在这33株菌中,产至少一种胞外酶的菌株比例高达63.6%。API鉴定结果表明,在有能力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中,弧菌菌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42%和40%,而其中河流弧菌又占各弧菌菌群比例的83.3%、62.5%和100%。充分阐明弧菌,尤其是河流弧菌为优势菌,在鲍鱼养殖微生物态中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水池内以五层笼摞叠养殖方式,试验了入笼时平均壳长21.2 mm(平均体重1.1 7 g)、37.0 mm(平均体重5.43 g)、51.8 mm(平均体重16.08 g)小、中、大3种规格的九孔鲍的不同放养密度对其生长的影响.笼子大小为40 cm×30 cm×12 cm.小规格设每笼放养量为25、30、35、40、45与50只6种密度;中为25、30、35、40、与45只5种密度;大为20、25、30与40只4种密度.经60 d试验,结果表明(1)小个体组以30只/笼生长最快,平均160μm/d,33 mg/d;(2)中个体组以25只/笼生长最快,平均123um/d,62 mg/d;(3)大个体组以20只/笼生长最快,平均95 μm/d,116 mg/d.  相似文献   

20.
西施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 1998年 11月至 2 0 0 2年 12月 ,在福建长乐对西施舌 (Coelemactraantiguata)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测定 ,以人工养殖方法观察其周年生长情况。观测结果表明 ,长乐沿海西施舌的群体组成以体长 6 1~ 110mm占优势 ,其频率 ( fn)为 0 .14 0~ 0 .2 2 2~ 0 .12 5。不同大小的西施舌 ,软体部肥满度指数 (CI)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1龄西施舌月平均体长增长 4 .0 5mm ;2龄的为 2 .31mm ;3龄的为 1.83mm ;1~ 3龄为成体生长发育阶段 ,3龄之后趋向衰老。不同发育生长阶段的壳高与壳长直线回归关系 :幼虫期H =0 .994L - 13.0 7;稚贝期H =0 .90 5L - 4.76 ;幼贝期H =0 .0 14 +0 .82 4L ;成贝期H =0 .36 7+0 .72 4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