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瑞新  王润鹿 《气象》1984,10(9):2-5
大气本底污染监测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它与气象学、大气化学、环境学有密切关系。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和科学研究的进展,大气本底污染监测在气象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 所谓大气本底污染,是指远离城市及工业区而不受局地污染影响的大气平均污染状况。它反映在较大范围内,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大气成份长期变化。 自四十年代以来,由于工业与经济的飞跃发展,大量有害物质排入大气,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日益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人类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外对硫酸盐气溶胶做了大量的研究,对它在大气中的排放、含量、光学特征和辐射强迫有了深入的认识;由于硝酸盐气溶胶在大气中平均含量比硫酸盐低很多,因此过去人们对硝酸盐的研究没有给予重视。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硝酸盐气溶胶的散射性质在某些波段甚至强于硫酸盐;同时,由于未来对人为硫酸盐前体物的减排,硫酸盐气溶胶排放会大幅度减少,而硝酸盐气溶胶的排放却增长迅速,其在人为气溶胶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将会导致其在未来造成的辐射强迫有可能超过硫酸盐,使得其在地区范围内和季节尺度上成为重要的辐射强迫和气候影响因子。中国是硝酸盐气溶胶排放量较大的地区,硝酸盐对未来中国气候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就近年来有关硝酸盐气溶胶的排放和在大气中的浓度变化、光学厚度分布特征及其辐射强迫的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介绍,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大气化学是研究发生在大气中各种化学现象和过程的一门学科。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工业和航空的迅速发展,各种污染物大量进入大气,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污染物对人类短期和长期的影响,这样就促进了大气化学的迅速发展。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学一样,是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的内容很广,  相似文献   

4.
海盐气溶胶和硫酸盐气溶胶在云微物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气气溶胶和云分档模式研究海盐气溶胶和硫酸盐气溶胶在云微物理过程中的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云中液态水含量随高度的分布并不随海盐、硫酸盐的数目以及云团上升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云滴数目的增加, 云滴的有效半径会减小; 硫酸盐对云滴数目影响起主导作用, 海盐在水汽相对充足情况下增加了云滴数目, 在水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减少了云滴数目; 硫酸盐粒子浓度特别强的情况下 (人类活动污染比较严重时), 如果水汽相对不足, 云滴数目会明显小于硫酸盐粒子浓度; 而海盐粒子的存在, 加剧了水汽的供应不足, 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降低云滴数目。也就是说, 在有些情况下, 如果不考虑海盐气溶胶的作用, 硫酸盐气溶胶对云特性的影响会被过高估计。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对室外烟雾箱实验,探讨了SO_2的转化机制及影响SO_2转化的因素,由此并借助于烟团模型,建立了SO_2转化和硫酸盐气溶胶细粒子生成的数值模型,用于估算从排放源排入大气的SO_2浓度及其转化成硫酸盐细粒子的浓度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与实测结果相比,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指出,由于大气中细粒子(粒径小于1μm)可通过人体呼吸进入并沉积在肺泡中而对健康有不利影响,从而说明研究大气中细粒子污染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6.
一、八十年代美国在大气化学方面的主要任务美国大气科学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指出,八十年代大气化学方面的主要研究任务是:1.全球大气化学循环,特别是那些影响全球气候和区域气候方面的问题;2.区域性大气化学和污染问题。 1.全球大气化学循环人们在过去几年已注意并关心到,作为人类活动的副产品的气态污染物污染了大气。并且,由于它们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相当长久,故对全球热量平衡有相当的影响并破坏大气的有益的特性(特别是O_3层,它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危害)。已有许多专门的临时性研究,为政策制定者们提供目前的大气化学的许可含量标准。然而,这些研究都着重于大气化学的基本知识。八十年代,需要在以下两个方向作广泛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大气是自然界与人类零距离的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进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它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大气的微移细动,都会剥‘人类产生重大影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气曾给人类赐予无穷无尽的福祉,也曾给人类造成刻骨铭心的灾难创伤。  相似文献   

8.
文内讨论了由于人类活动过程引起的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组成成份变化问题,及其对全球气候可能造成的影响。使空气污染的气体不仅在工业地区应该考虑,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由于大气中组成成份的长期变化以及由此而影响气候变化的结果所引起的。对大气中的一些重要成份(它们有一部分是人类活动影响而产生的)进行简单的分  相似文献   

9.
云下雨滴蒸发是雨滴下降过程中重要的物理过程,特别是当云下相对湿度较低时更为明显。本文建立了考虑雨滴蒸发的云下雨水酸化的物理化学模式,用以研究云下雨滴蒸发作用对各种大小雨滴及雨水酸化的影响,并估算了由于小雨滴的完全蒸发进入到大气中的硫酸盐气溶胶的生成速率。计算结果表明:这种小雨滴的完全蒸发使雨滴内化学反应生成的硫酸盐结晶进入大气,在降水初期云下相对湿度较小时,形成硫酸盐气溶胶的速率可达1% h-1,与气粒转化速率相当。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为什么对大气中大量的臭氧感兴趣呢?其原因在于臭氧对大气的结构、特性,以致于地球上有生命物体有着巨大影响。大气中臭氧的存在使得波长小于290nm的太阳强紫外辐射不能透过大气。另外,臭氧还大量吸收了波长在290-320nm之间的中紫外辐射,波长在320-240nm的近紫外辐射才能通过臭氧层到达地面,但它对生物没有危害。今天无疑可以认为:由于大气中“臭氧盖”的存在,才能使人类免遭紫外辐射的有害影响,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大气中臭氧总量的变化(臭氧含量平衡的破坏)影响了平流层中不同高度太阳紫外辐散流入量的分布,这就导致了平流层温度和高层大气  相似文献   

11.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星  曾庆存 《大气科学》1986,10(2):212-219
本文综述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源和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特别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及其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气溶胶气候效应的一维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赵凤生  石广玉 《大气科学》1994,18(Z1):902-909
本文首先采用一线辐射对流模式,分析了乡村型、城市型气溶胶和平流层气溶胶含量增加对全球地表气温的直接影响以及硫酸盐粒子含量增加对全球地表气温的间接影响。然后利用考虑了海洋热惯性作用的EBM/BD模式,模拟了近百年来由于大气中硫酸盐粒子含量变化、火山爆发和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共同引起的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变化。结果表明: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在地气系统辐射收支和全球气温变化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宗慈 《大气科学》1990,14(1):118-127
本文总结五个应用较广的全球大气与海洋环流模式(GFDL,GISS,NCAR,OSU与UKMO),模拟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模拟表明,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全球地面气温增暖大约4℃,其中高纬与极区冬季增暖更明显。高纬与极区海冰和积雪融化增加。全球降水率与土壤湿度在部分地区明显增加,部分地区明显减少,引人注意的是中纬度地区土壤湿度可能变干燥。 本文还给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能源战略的各种考虑下各自相应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以及展望未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将对全球大气与海洋温度的变暖和土壤湿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工业化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厚度为一二公里、与人类和其他生物息息相关的大气边界层环境遭到了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例如,大量污染物排入大气,使得人们时刻呼吸的空气质量变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造成了酸雨;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氟氯碳类化合物不断排入大气,破坏了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臭氧层;空气中气溶胶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不但影响能见度,而且也改变辐射平衡;地表生态环境破坏,加速了干旱化和沙漠化,等等。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那些与社会、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大气科学问题的研究。 大气边界层是地圈、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界面和场所,它既  相似文献   

15.
灰尘自然沉降量(简称降尘量)是衡量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大气中粒径在10μm以上、由于重力作用能迅速下沉的颗粒物,它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所以了解一个地区降尘量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降尘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外强迫对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IAP/LASG GOALS模式模拟研究了人类活动和太阳活动对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温室气体是影响大气环流变化的一个基本因子,即考虑了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GOALS模式可以很好地反映近50年来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太阳活动和硫酸盐气溶胶的影响,使得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模拟结果更接近观测事实。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1960年代中后期明显偏强及1980年代后期显著减弱,以及从1960年代开始西伯利亚高压的减弱和北太平洋涛动(NPO)的增大趋势。最后初步分析了该模式对中国东部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模式亦能较好地反映中国东部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60年代中后期明显的偏冷时期和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显著增暖期。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近年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气候变化和气候变迁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在多种气候变量中,臭氧是人们十分注意的一种,他的自然变化很大,同时人类活动又可能改变它。因为臭氧在大气辐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不只影响生物过程,而且也是控制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因素。大气中的臭氧受着它与各种微量成分的化学反应的强烈影响,事实上,它的破坏率就大受这些微量成分的浓度的制约。这方面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涉及到氢、氨和具有催化性质的氯的化合物。众所周知,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主要吸收带(哈特雷带)在200到300nm(1nm=10~(-9)米)。另外,臭氧在红外波段有许多旋转振动吸收带,其中最强的在9570nm附近。由于吸收紫外辐  相似文献   

18.
大气本底及其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勤模 《贵州气象》1994,18(4):25-30
1问题的提出当今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一谈起气候变暖或环境恶化,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由于工业排放、人口增加、滥伐森林、植被锐减而引起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由于电冰箱的使用而导致的大气中氟里昂含量的增高;南极臭氧洞的加深以及平流层臭氧含量的减少等等,这实际上就把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同大气中微量气体成分浓度问题联系在一起了。因此,要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进而对气候变化进行预测,首先就要知道大气的基本状况,尤其是那些被称为温室气体的大气微量气体成分如二氧化碳、一氧化…  相似文献   

19.
东亚地区云和地表反照率对硫酸盐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王喜红  石广玉 《气象学报》2002,60(6):758-765
文中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深入探讨了东亚地区云及地表反照率对硫酸盐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 ,同时定量估算了东亚地区云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 ,讨论了硫酸盐对地表和大气短波辐射平衡产生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 :云对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具有很强的减弱作用 ,这种减弱作用不仅取决于云覆盖份数 ,而且取决于云的光学厚度。就区域平均而言 ,文中模拟的东亚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为 - 0 .0 97W /m2 ,占总直接辐射强迫的 10 .4%左右。表明云对硫酸盐直接辐射具有很强的减弱作用 ,在估算其总的直接辐射强迫时 ,云区的贡献不可忽视。较高的地表反照率会减弱硫酸盐的直接辐射强迫 ,而较低地表反照率则会增加硫酸盐的辐射强迫。硫酸盐气溶胶对大气辐射平衡影响非常小 ,但对地表辐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影响程度与大气几乎一致。  相似文献   

20.
气溶胶间接效应通过对云的作用来影响气候,其过程复杂且不确定性较大。本研究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共大气模式CAM5.1,通过改变模式中硫酸盐气溶胶转化为云凝结核数浓度的数量,设计了硫酸盐气溶胶间接效应的敏感性试验,通过与控制试验对比来研究其间接效应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季云、降水和季风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东亚地区云凝结核形成过程中,硫酸盐气溶胶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硫酸盐气溶胶间接效应导致中国东部地区冬季云凝结核和云滴数浓度显著增加,海洋和陆地低层的云滴有效半径减小和总云液水路径的增加,导致了云反照率的增加。引起的负辐射强迫使地表和大气降温,海平面气压升高,增加的海陆气压梯度导致中国南方地区东亚冬季风增强,总降水率减少。硫酸盐气溶胶间接效应可能不是东亚冬季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年际变率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