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陨石、宇宙尘研究对认识地球演化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陨石和宇宙尘的研究,获得了一些对地球演化的新认识与启示。 1.地球是由类似陨石的物料组成的相当数量的小型天体堆积而成;地球初始成份极不均匀,其各圈层(地核、地幔、地壳、水圈和大气圈)都是后期经历了漫长演化过程的产物。太阳星云凝聚形成百余种矿物,由高温凝聚相逐渐演化到形成各类低温和含水矿物,最后形成各种气体冷凝的固态矿物相。星云内部各凝聚相的碰撞、吸积与增生,在厘米级的尺  相似文献   

2.
宇宙尘颗粒微小,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陨石类似,属地外来物,其研究被包括在宇宙地质学的范畴内。研究宇宙尘不仅对天体演化,而且对地球地成、壳幔演化、地层、岩石及矿产的形成机理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国内外宇宙尘的发现及其研究 1876年J·缪雷(Murray)在深海软泥中首次发现宇宙尘,以后国外在不同的岩层中也相继有了零星报道。本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上有关宇宙尘的研究就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宇宙尘包括行星际空间尘埃和彗星、流星、陨石等小天体在陨落过程中,由于增温、气化熔融、冷凝降落的尘埃粒子。对他们的研究可为天体演化、地球形成提供大量信息,也可为航天及宇航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4.
一、地球原始物质——陨石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至今还不断地收容来自天空的宇宙尘和陨石,每天可增加30000吨的新成员。这是形成行星时遗漏下来物质的归队。这种状态实际是地球形成的继续,地球是这些陨石、宇宙尘集聚而成的。  相似文献   

5.
陨石、宇宙尘研究对认识地球演化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陨石、宇宙尘等地外物质的研究,提出地球是由类似陨石的物料组成的相当数量的小型天体堆积而成,地球整体的初始成分极不均匀,地球的各圈层结构都是后期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的产物;地外物质撞击地球使地面环境产生突变,从而导致全球性生物灭绝,这种间歇性的灾变事件是地球的正常演化过程;地质体中宇宙尘的发现,证明自地球形成以来地外物质持续沉降至地表,沉降通量随时间而减小。地外物质沉降至地表参与地表物质循环,在地球演化早期有一定意义。花岗岩中宇宙尘的发现,证明这类花岗岩属壳源改造型花岗岩,对成岩过程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6.
苏北宇宙尘的首次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近几年在苏北古老片麻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石英脉,硅化角砾岩,蚀变碎裂岩及第四纪砂砾层中,均发现了一种黑色具磁性的球粒。经形貌特征分析,结构构造鉴定及电镜扫描,x—射线纷晶分析,电子探针,中子活化分析,证明这种磁性球是铁质宇宙尘。但其元素丰度与铁陨石有某些差异。如Ni,Co含量低,贫缺贵金属Os,Ir而富Cu,As、Sb、W等元素。所以推测这种宇宙尘并非是铁陨石消融产物,而可能是流星体(慧星)的消融产物。文中从宇宙尘该区多种岩石中都有产出,探讨了宇宙尘参与地壳物质演化过程,以及演化后宇宙在种类上,数量上,成分上的变化。同时对宇宙尘的降落背景及在解决岩石成因上做了探讨。对其研究无疑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陨石分类学的研究,对了解和探索太阳星云凝聚与分馏作用、吸积形成陨石母体前后的作用过程,不同类型陨石母体在太阳系形成的部位(距日心不同距离)、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及形成类地行星的初始物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近年来,在陨石传统分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参数和新的分类:(1)根据不同类型陨石之间化学组成、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差异和成因联系及其形成和演化的宇宙化学历史,将陨石划分为两大类,即原始的未分异的陨石,包括高铁和低铁的顽火辉石球粒陨石  相似文献   

8.
太阳系形成及演化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陨石的研究,说明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包括太阳星云的凝聚过程、高温加热熔融事件和低温蚀变过程,陨石母体的热变质作用、熔融分异作用以及冲击变质作用等。对太阳星云的化学组成和同位素组成不均一性、前太阳物质的存在及其意义、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同位素绝对年龄、间隔年龄以及宇宙射线暴露年龄等进行了讨论。结合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研究,特别对电子探针、离子探针、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拉曼光谱等微束分析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和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西藏泽当地区的宇宙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宇宙尘也称微陨石、陨砂、微玻璃陨石,我国海南岛、雷州半岛产的玻璃陨石称为雷公墨,其中也有微玻璃陨石,或称为显微熔融石。 宇宙尘最早是1872—1876年英国“挑战”号考察船在大洋底淤泥中发现的,Murray根据这些宇宙尘球粒表面构造特征与铁质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了一颗深海铁质宇宙尘球粒的亚微米和纳米结构,并与一块宁波铁陨石的线切割碎片的表面结构进行了对比。通过会形几何学的定量研究,发现在亚微米尺度铁陨石碎片和铁质宇宙尘的表面结构存在自相似性,但铁质宇宙尘与铁陨石线切割碎片的表面分数维持征却明显不同,前者分数维D值为2.3,后者D值为2.6-2.7a。这与它们的热动力学过程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1.
凝聚岩石学     
凝聚岩石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天体化学、陨石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不平衡球粒陨石的球粒、包体、基质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凝聚成因的矿物、岩石学证据,从而在矿物岩石学角度上证明了太阳星云经历过复杂的凝聚作用过程,这种凝聚作用是形成陨石和行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星云凝聚过程中的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安徽亳县陨石矿物中包裹体的相态、成分和结构构造等研究可大致把它们分为晶质包裹体、熔融包裹体和气相包裹体三类。陨石的形成至少经历了星云凝聚—熔融—固态三个阶段。熔融阶段是陨石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最低温度为1050℃~1200℃。各种类型包裹体成分的差异和分布不均匀性反映了原始熔浆成分的不均一性,也就是说“熔滴”在凝聚时化学成分和物理化学条件上的差异而导致陨石矿物中包裹体成分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陨石矿物中包裹体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侯渭  欧阳自远 《岩石学报》1996,12(3):471-477
在建立了小行星星云凝聚模型的基础上,对类地行星区中土物质(硅酸盐、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的凝聚作用,以及凝聚物的水化作用进行了讨论。进而建立了包括小行星区在内的整个类地行星区的星云凝聚模式。根据地球核幔质量比和关于地球初期演化的研究结果:使用顽光辉石球粒陨石和C1陨石的化学成分分别做为地球形成区中类顽光辉石球粒陨石质星子和类C1陨石质星子和类C1陨石质星子的成分数据,假定类顽光辉石无球粒陨石质昨  相似文献   

14.
宇宙尘也称微陨石、陨砂、微玻璃陨石,我国海南岛、雷州半岛产的玻璃陨石称为雷公墨,其中也有微玻璃陨石,或称为显微熔融石。 宇宙尘最早是1872—1876年英国“挑战”号考察船在大洋底淤泥中发现的,Murray根据这些宇宙尘球粒表面构造特征与铁质陨石相似,认为它们是宇宙物质,称它们为宇宙球(Cosmic spherules)。但当时因技术条件所限,只是推测它们为地球外物质。后  相似文献   

15.
侯渭  欧阳自远 《岩石学报》1996,12(1):115-126
建立类地行星区太阳星云凝聚过程的岩石学模型,对于合理解释陨石、地球和类地行星的成因关系,探讨地球起源和估算地球的整体成分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中根据天体化学和太阳系演化学说关于太阳星云物理化学条件的基本分析,以及实验凝聚岩石学的研究结果,推断在太阳星云盘的类地行星区中可能有星云的气-固和气-液-固两种凝聚作用发生。通过对球粒陨石中球粒和基质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特征的对比,论证了绝大多数球粒的气-液-固凝聚成因和基质的气-固凝聚成因,并讨论了球粒陨石各化学群的凝聚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宇宙尘似文象结构的图像分析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增慧  李先宜 《矿物学报》1989,9(3):241-244
宇宙尘较广泛地分布于各地质时代和各种岩石中,它形成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下,因此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构造。本文对产于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岩石中具有似文象结构的宇宙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方面研究Si、Al等元素的赋存状态,另一方面研究这些元素与似文象结构的关系,进一步为它们的成因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7.
马生明  徐岩 《矿产与地质》1997,11(4):243-247
采自新疆哈图金矿区各地层单元和含矿脉体中的基岩人工重砂样品普遍含有一种“微球粒”物质。通过“微球粒”的一般特征,表面、断面结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研究,认为属消融型宇宙尘。并据此提出区内玄武质母岩浆在形成玄武岩的过程中同化、熔融了含宇宙尘的局部老地层物质;为区内金矿化提供含矿热液的花岗岩属重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8.
宇宙尘的研究与月岩和陨石的研究一样,能够为探索地球起源和天体演化提供有用的数据。因此,多年来一直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叶连俊等曾报道过我国燕山地区兴城附近震旦系地层中所发现的十亿年以前的宇宙尘。但是,由于当时受分析技术条件的限制,还缺乏充足的成分数据。近年来,随着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应用,国内外已有了较为详细的有关报道。最近在太平洋西部海域及我国南海和胶州湾海域沉积物中也找到了几种宇宙尘。本文系其研究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9.
王志华  林文蔚 《地球化学》1998,27(5):465-474
在吉林省南部元古宇石英岩内发现磁性微球粒392枚,根据其产状,形貌及一般特征,微结构和化学组成表明为陨石消融型宇宙尘,由4亚4小类组成一个宇宙尘系列,(1)金属球粒;(2)纯铁球粒,(b)FCN型(天然不锈钢)球粒;(2)氧化物球粒(a)普通铁质宇宙尘(b)铬铁氧化物球粒;(3)玻璃质球粒;(4)氧化物-金属过渡型球粒,其母体要能是一分异的FCN型石-铁陨石质陨星体,核部为FCN合金,经消融分异作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了小行星区星云凝聚模型的基础上,对类地行星区中上物质(硅酸盐、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的凝聚作用,以及凝聚物的水化作用进行了讨论,进而建立了包括小行星区在内的整个类地行星区的星云凝聚模式。根据地球核慢质量比和关于地球初期演化的研究结果;使用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和C1陨石的化学成分分别做为地球形成区中类顽火辉石球粒陨石质星子和类C1陨石质星子的成分数据;假定类顽火辉石无球粒陨石质星子的成分与类顽火辉石球粒陨石质星子的硅酸盐部分成分相同,计算出原始地球可能由1.58%的类铁陨石质星子、13.9%的类顽火辉石无球粒陨石质星子、82.52%类顽火辉石球粒陨石质星子、2%的类C1陨石质星子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