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这次小口径钻探工作座谈会,从五月九日开始,到今天结束了。会议开始时钮形平同志讲了话,他回顾了以往小口径钻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到会同志一致同意这个讲话。会议期间,有十多位同志在大会上介绍了经验,大家还参观了湖南局四○五队茶田矿区的施工现场,此后又分组进行了专题座谈讨论。通过会议,沟通了情况,交流了经验,商订了今后发展小口径钻探的初步规划,明确了有关技术政策,从而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对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必将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这里,我根据会议讨论的情况,谈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晓原 《水文》2006,26(3):45-47
简要回顾了水文测验发展的过程,介绍了中国测验工作的现状,总结了近二十余年水文测验业务建设的重大举措,评价了水文测验技术应用成果,指出了当前中国水文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今后水文测验工作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分析了传统专家系统的局限性,阐述了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基本构成,设计了金刚石钻头配方设计专家系统的框架,论述了该系统所采用的神经学习算法和理机制,并给出了实际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山东省的地层分布特点,对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介绍,对产生塌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山东具体情况,确定了影响岩溶塌陷的主导因素,采用打分法进行了分区评价,对岩溶塌陷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防治岩溶塌陷灾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非饱和土的应力-含水率-应变关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凌华  殷宗泽  蔡正银 《岩土力学》2008,29(3):651-655
引入含水率,研究了非饱和土的强度和应力-含水率-应变关系。进行了非饱和土的强度和变形试验,模拟了实际工程施工期气压能够迅速消散而水压变化不大的特点;研究了强度随含水率的变化,建立了非饱和土总应力强度公式;研究含水率对非饱和土变形的影响,建立了引入含水率的实用非线性模型。算例分析表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引入工程中易确定的含水率,完全绕开了吸力,避免了吸力量测和计算的困难,为非饱和土理论成果难以实用化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彭放  徐中祥 《地球科学》1995,20(1):63-67
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统关联度的一个新模型,分析了该模型的性质,其次讨论了应用该模型和关联滤波法预测矿体埋深的问题,然后进行了理论模型试算,证实了本方法的理论效果,最后,指出了新模型的主要优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地矿系统党建工作得到了加强,可以概括为:摆上了位子,加强了班子,摸出了路子.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初步树立了党建工作为实现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观念;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调整、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培养了后备人才,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在作风建设、廉政建设上,采取了一些切实步骤,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制度建设上,建立了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目标责任制,有些党组织还建立了党委议事规则等等.较之前些年,确实是上了一个台阶.但同时还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对  相似文献   

8.
通过辽西某厂泥石流灾害的实地调查,阐述了泥石流发生的条件,介绍了泥石流危害,分析了泥石流的现状并预测了发展趋势,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杜文宇  郭行 《探矿工程》2012,39(7):67-70
通过徐州锦绣大厦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分析该工程基坑变形的根本原因,及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合理的优化,有效地限制了基坑的变形,不仅保证了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安全,还节约了造价、方便了施工、缩短了工期。  相似文献   

10.
对目前国内地铁建设概况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地铁传统施工方法存在的问题,简述了新时期地铁施工领域的几种新技术,引入了环保节约型的工程施工理念,提出了解决施工影响城市环境问题的设想,为地铁设计和施工人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遥感信息分析入手,分析了抚州地区水土流失区在Landsat TM1,TM2,TM3,TM4,TM5,TM6,TM7各个波段上与其它背景地物的可分性。利用水土流失区光谱特征与其它地物的差异性,建立条件表达式,并建立简单模型,即可把该区的水土流失区提取出来。该区土地利用率不是很高,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而且面积大。由于居民地光谱特征与水土流失区比较接近,所以区分居民地与水土流失区成为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通过建立简单的模型,可以将水土流失区提取出来,并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红色风化壳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妨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广东省花岗岩风化壳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从岩性土质、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森林植被、人类活动等方面分别论述了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最后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分析了其水土流失严重性及治理,以期为以后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专家模型提取1995年、1998年和2000年3个时期遥感影像的水土流失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崇仁河流域水土流失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崇仁河流域水土流失虽然近两年有所改善但仍很严重。原因是研究区月平均气温高,雨量充沛,岩石岩性以紫红、砖红色砂砾岩为主,地层构造不发育,土壤肥力差,植被生长困难,再加上人类活动频繁,以及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本来就易受侵蚀的土壤流失更迅速。同时,针对本区水土流失的特殊性,提出了合理保持水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周斌 《甘肃地质》2009,18(4):60-63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陇东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总面积9 236.124km^2。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区内水土流失非常突出,水土流失面积达9 215km^2,占总面积的99.8%。本文在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途经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土壤侵蚀模型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汪文富 《贵州地质》2001,18(2):99-106
在典型岩溶区,由于喀斯特的强烈发育,自然条件差,加上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随着遥感(Remote Sensing)技术的飞跃发展,计算机技术有普遍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的迅速发展与应用,使土壤侵蚀研究从土壤侵蚀类型、分类、侵蚀地貌、侵蚀模数等定性、定量研究深入到潜在危害的研究阶段。本文是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普定后寨河岩溶流域(普定岩溶野外试验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起适合于岩溶流域使用的土壤侵蚀定量模型,并在PAMAP GIS的支持下,探讨了利用遥感信息、GIS自动提取土壤侵蚀因子,最后得到流域实际的土壤侵蚀图、潜在的土壤侵蚀图等一系列图件,为岩溶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有效的理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与碎屑岩地区相比,特殊的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导致岩溶区存在不同的水土流失过程和特点,尤以峰丛洼地区最具代表性。通过广西平果县果化岩溶峰丛洼地土壤地表侵蚀和地下漏失的调查研究显示:洼地不同地貌部位水土流失差异较大,从山峰、垭口、山坡、山麓到洼地底部,土壤地下漏失模数分别为49.09 t/(km2·a)、212.06 t/(km2·a)、727.71 t/(km2·a)、1104.03 t/(km2·a)、909.11 t/(km2·a),分别占该点年均总土壤侵蚀模数的92.43%、96.24%、78.57%、70.88%和38.6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存在差异,其土壤侵蚀模数大小依次为坡耕地苦丁茶地苏木林地灌草坡牧草地。通过对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山峰主要涵养水源林、山坡主要发展生态产业防治水土漏失、洼地修建排水系统工程得到良好的效果,治理区土壤侵蚀模数从2003年到2010年下降了65%。  相似文献   

17.
肖雪华 《地质与勘探》2024,60(3):622-630
在富水砂层地质条件下,基坑支护常因止水缺陷导致水土大量流失,进而引发地表沉降。目前有关止水缺陷导致基坑漏水漏砂灾害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临近赣江某地铁基坑砂土为研究对象,考虑基坑止水缺陷高宽比因素,通过可视化室内实验装置研究基坑缺陷漏水漏砂灾害的演化过程,并利用PFC3D软件进行模拟对比分析,探究几何形态和微观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止水缺陷高宽比越大,漏水漏砂发展速度越快,颗粒流失速率越大,砂土颗粒受侵蚀范围越大;缺陷高宽比由1:1增加至2:1时,颗粒损失个数由2673扩大至40127,土拱形成时间从60万步发展至无法形成土拱,存在出现土拱时的临界缺陷高宽值。数值模拟过程中的配位数波动表明,漏水漏砂过程中细颗粒与粗颗粒骨架之间一直产生着剧烈碰撞,水土的流失导致孔隙率与渗透系数的增加,进而又加剧漏水漏砂现象。  相似文献   

18.
姚邦杰  刘琦  任标  王涵 《工程地质学报》2019,27(5):1179-1187
由于岩溶地区特有的地上地下二元水文结构,其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具有特殊性,因而水不仅会携带土壤发生地表流失,而且会发生地下漏失,造成该地区土壤流失量大,岩溶石漠化现象突出,治理难度大。本文以贵州贞丰-关岭花江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水样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岩溶水系统的补、径、排特征,水化学特征和水均衡量等进行分析模拟计算出地下水位、地下暗河流量变化情况,得到该区岩溶水均衡量,其结果基本反映了实际地下水系统排泄量变化及地下水流向特征,初步阐明该区域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特征,为岩溶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的趋势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A field irrigation test was conducted at a crack-developed loess slope in Heifangtai, China, to study the slope instability that was caused by water infiltration. In the field test, the formation of sinkholes was considered a major type of soil failur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soil failures along cracks caused by water infiltration, a mechanical-hydraulic coupled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a finite difference program. A moving boundary algorithm was proposed and adopted in the numerical model. Different draining rates of water in the crack were studied. The failure mechanism was identified as: the wetting-induced loss in shear strength of the soil, and the rapid loss of lateral support provided by the water during the dropping stage of water level. Under such conditions, a sinkhole is likely to form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研究电渗排水对土体工程性质的影响,采用铁丝为电极,在模型箱内对南京市某河道淤泥质土进行电渗排水 模拟试验。电渗前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比分析表明:电渗后土体的液、塑限与塑性指数均降低;电渗前后土体在相同含 水量和干密度情况下进行直接剪切试验,发现电渗后土体的凝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降低,即电渗后土体在特定情况下出现了 强度衰减的现象。论文基于土中阳离子流失机理对土体在特定情况下的强度衰减现象进行了微观解释。另外,利用提出的 新的电渗机理从微观角度解释了电渗过程中土体开裂现象,阳极因快速失水,最早出现裂隙,但裂隙延展范围较小;阴极 含水量始终高于阳极,且失水速度较慢,裂隙延展范围较大。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关注到电渗加固过程中 土中阳离子流失对电渗后土体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