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rato.  H 《海洋地质》1998,(3):81-93
在日本中部近海千叶(Chiba)沉积盆了铫子山嘴(ChoShiSpur)顶端的一个小型坳陷内,中新世-上新世内的Mirura组发育了似海底反射层(BSR)。我们假设天然气水合物BSRs总是与位于气本水合物稳定基底(BGHS)处气体水合物层以及下伏的游离气同时形成,想必具BSR标志的天然气水合物之形成与热成因的天然气有关,天然气与BGHS的上移相伴生,可假定这些后生的天然气是由地些未发现的,下伏的,  相似文献   

2.
Wenyue  Xu  吕万军 《海洋地质》2001,(4):21-40
我们运用一个新的分析公式,解出了动量,质量和能量联立方程。这个方程控制着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的聚集和演化,而且可以推导出水合物稳定区的顶底位置,水合物实际产生区的顶底位置,沉积物中水合物聚集速率的时间,以及在扩散和平流两端元系统中聚集速度与深度的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天然气水合物在海洋沉积物中实际出现的底界通常并不与天在气水合物稳定带底一致,比稳定带底要浅。同样,有确切的物理解释来说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一致,比稳定底界要浅。同样,有确切的物理解释来说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顶界(通常在海底)和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带顶界的不一致。(2)如果似海底反射界面(BSR)标志着游离气带的顶界,那么在某些地背景下BSR实际上应当发生在比稳定带底更深的地方。(3)甲烷天然气水合物温压稳定域内存在的甲烷甲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是不够的。只有甲烷溶解在流体中的质量分数超过甲烷在海水中甲烷的溶解度,或者甲烷通量超过了对应于甲烷扩散运移率的临界值时天然气水合物才能生成。可以利用这些临界通量综合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资料限定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的甲烷最小产生率。(4)对于大多数扩散-分散系数值,以扩散为主的天然气水合物体系是以在稳定带底界附近的天然气水合物薄层为特征的,以扩散为主的天然气水合物体系是以在稳定带底附近的天然气水合物薄层为特征的。以平流为主的系统有厚的天然气水合物层,而且对于高的流体通量,在层底比在沉积序列浅层有更大规模的聚集。基于以上结果以及在某些以扩散为主的体系中生成最小的天然气水合物区也需要很高的甲烷通量,我们推测所有的自然界的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甚至那么如被动边缘的相对低通量的环境都可能以平流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功计划需要研究沉积岩中影响水合物形成和分解的相关过程。这样 ,ODP项目建议书应选定下述内容 :(1)确定沉积物的气被溶解、形成水合物和进入游离气等相态。(2)识别和定量分析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的温压状态中天然气进入和逸出之散射与对流过程。(3)确定在沉积物中什么地方可发育天然气水合物。(4)确定水合物的存在对沉积物成岩作用的影响。(5)查清为什么由于水合物的存在而改变了沉积物的物理性质。(6)提高和调整估算天然气水合物储量的间接检测技术。(7)确定是否甲烷气能有效地从地质储层中转…  相似文献   

4.
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中,受生物地球化学因素制约的甲烷通量是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和含量的关键。我们将通过非保压岩心和保压岩心数据进行说明,这些数据分别来自孟加拉海两个海盆:克里希纳河-哥达瓦里河盆地(K—G)和印度东南部近海的Mahanadi盆地(水深9001170m),以及位于安达曼海(水深1600m)的1个站位和卡斯卡底古陆(水深890m)的水合物脊上的2个站位。以上所有站位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证据,但每个站位水合物的含量、分布和含水合物沉积物的结构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正>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中小分子气体(甲烷、乙烷等)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和水作用生成的一类笼型结构的冰状晶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体成分为甲烷,甲烷气体体积超过99.9%的天然气水合物通常称为甲烷水合物,它是一种典型的Ⅰ型水合物,广泛分布于海底以下0~1500m深的沉积带或陆地上的永久冻土带中,是自然界中甲烷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迄今在世界各地海洋及大陆冻土带中已探明的天然气水合物  相似文献   

6.
气体水合物中甲烷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气体水合物样品中烃类气体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组分的检测,表明自然界中存在Ⅰ型、Ⅱ型和H型3种类型的气体水合物,在水合物结构中甲烷客体分子主要源自沉积有机质中CO2的微生物还原作用,也存在热成因甲烷,少数地区为微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混合甲烷,微生物成因甲烷总是占优势。  相似文献   

7.
气体水合物是象冰一样的结晶物质,烃类和非烃类气体赋存于水分子晶格内。分布于墨西哥湾和其它海盆中的I型构造的气体水合物通常是细菌作用成因的甲烷水合物,贫13C、Ⅱ型和 H型气体水合物在墨西哥湾水深约540 m处共存。Ⅱ型气体水合物主要成分一般是C1-C4碳氢化合物(甲烷-异丁烷),而H型则主要由C1-C5碳氢化合物组成(甲烷-异戊烷)。与简单的细菌成因的甲烷水合物相比,由于热成因的气体水合物是由不同性质的碳氢化合物分子共存于晶体格子中,故保存了更为复杂的成因和稳定性信息。温度、压力及形成气体水合物的气体组成是决定…  相似文献   

8.
2006年度印度洋天然气水合物规划(NG—HP)的目标是调查控制印度近海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及其特征的地质因素,以便最终评价作为潜在能源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可能性。海洋中聚集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总量是巨大的,大约25000~10000亿t。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陆坡区是中国最具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聚集区。通过对研究区似海底反射层(BSR)、水深及热流值分布进行交会,得到了水深、热流双因素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共同控制机理。研究认为,热流值中等(70~83mW/m^2)的地区最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聚集,热流值升高,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水深有总体增大的趋势。另外,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也需要良好的盖层条件。模拟了当上覆泥质沉积物盖层厚度不同时,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所需的最低水深,并对不同泥质沉积物盖层厚度对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面和厚度的影响做了研究和探讨。当泥质沉积物盖层的厚度越大时,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水深可以更浅;当泥质沉积物盖层厚度较小时,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需要更大的水深。另外,当水深越大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底界面(BGHSZ)越深,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越大。  相似文献   

10.
沉积物间隙水中硫酸盐与甲烷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低温、高压以及有足够气体供应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天然气(主要为甲烷)与水组成的似冰状固态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海底沉积物和大陆高纬度地区寒冷的冻土带中。由于其巨大的资源储量(估计为石油、煤、天然气等所有化石燃料矿产总储量的两倍)、潜在的地质灾害(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可能引起大规模海底滑坡等灾害)以及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备受关注[1]。 现在,识别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依靠地震剖面上似海底反射界面(BSR)的出现。BSR曾被认为是由水合物稳定带中致密厚层水合物所导致,然而,现有证据表明,BSR…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世界上各沉积盆地中大量聚集在一起的甲烷。人们普遍认为,似海底反射(BSR)与天然气水合物之间具有依存关系。但根据钻井资料,没有BSR分布的地区,同样也发现有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且钻遇到了天然气水合物;而有BSR的地区,却可能发现不了天然气水合物。似乎BSR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显得有些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2.
本次研究运用调查潜水器采集的热成碳氢气体样品,位于墨西哥湾大陆坡。水深约在540m的化以能自养群落的火山口和气体水合物丘,研究区具体渐高压特征(温度平均为7℃,压力约5400kPa)II型结构气体水合物丰富,气体水合物样品的三种同位素特征指示了该水合物束缚甲烷(CH4)的细菌氧化作用,以下三种情形和形成报体水合物的火山喷气有关;(1)甲烷束缚甲烷富^13C相当于3.8‰PDB(皮狄组美洲拟箭石标准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气水合物甲烷量及资源量的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1.1 永久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陆地环境的天然气水合物仅分布在永久冻土带。目前已经确认或推测的地点有8处,其中俄罗斯北部5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极海沿岸区3处(Kvenvolden,1998;Collett1993,1994)。1.2 海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根据Kvenvolden等(1993)统计,天然气水合物在水域(海域以及湖沼环境)的分布有47处。到1996年,加上日本周边海域的发现,共计57处。其中,太平洋(白令海、颚霍茨克海、日本海)27处,大西洋(加勒比海、…  相似文献   

14.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ROGRESSIONONMARINEGASHYDRATESTUDY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非常规天然气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以其能量高、分布广、规模大等特点正崭露头角,有望成为对世纪的重要能源。天然气水合物(Gashydrate)是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分子组成的固体结晶物质。它存在于低温高压条件下,主要出现于>300~500m水深的海底沉积物中和寒冷的高纬度区域(特别是永冻层地区)。据估计陆地上20.7%和大洋底90%的地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全世界水合物中的甲烷碳达1016kg或20X1015m3的甲烷气,较常规天然气大2~3个数量级,而大…  相似文献   

15.
天然气水合物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一个研究热点,而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起步则相对较晚,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了天然气水合物在海底的分布特征,聚集和形成机制,产状及其形成机理,甲烷羽的形成过程,天然气水合物在沉积物中的聚集位置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较浅的沉积物(海底以下几米)中,受控于泥底辟,泥火山,断层等;二是较深的沉积物(海底以下几十米,甚至更深)中,受控于流体,当断层延伸至海底时,通常在水合物聚集处的上部发现甲烷羽,天然气以溶解气,游离气或分子扩散的形式运移,在温,压适宜的沉积物中,即水合物稳定带内聚集并形成水合物,水合物的形成过程是:最初形成晶体,呈分散状分布于沉积物中,之后逐渐聚集,生长成结核状,层状,最后形成块状,在细粒的浅层沉积物中,通常以较慢的速度生长,形成分散状的水合物;而在粗粒沉积物中,水合物通常呈填隙状,并且这种产状可能位于较深层位中,我国南海在温度,压力,构造条件,天然气来源等方面都能满足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并且在南海也发现了一些水合物存在的标志,如似海底反射层(BSR)以及孔隙水中氯离子浓度的降低。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在我国南海海域可能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基于第6届国际水合物大会(ICGH-6)的资料,从促进剂添加法、水合物结构控制法和自保护效应应用法等3方面概述了以水合物形式储运天然气技术的最新进展;从氢气水合物合成的温压条件与储氢量两方面概述了水合物储氢技术的研究进展。水合物储运天然气技术已在日本进入应用实施阶段,水合物储氢技术的可行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确定。  相似文献   

17.
因为取样时未使用保温保压工具,所以通常情况下采集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在被放入液氮罐冷藏之前,必定已经发生了部分分解;具有代表性意义的ODP 204取得的样品85%分解了,且转变成六方晶体冰。因此,分析描述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状况、外观和特征十分必要。综述了利用可确定天然气水合物中冰、水合物和其他矿物相对数量以阐明其保存程度的同步加速X光衍射(XRD)技术和可在低至几十纳米分辨率条件下对样品进行详细观测的低温扫描电镜技术进行非保真采取水合物样品外观和保存状况研究的概况,包括Ⅰ型结构水合物及孔隙横截面均为六边形和亚微米级孔隙区域到密集孔隙区域特征等成果,指出取心时水合物分解耗热,是吸热反应并导致分解释放水同步冻结;同时气体膨胀和气体脱溶也形成冰;这类样品中天然气水合物周围小区域内温度很低并在局部成冰,水合物实现自我保存,这一特性允许天然气水合物在稳定正常的温压条件以外存在一段时间,对于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储运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多数情况下水合物还是分解了。在“水合物海脊”,样品含天然气水合物量仅少数超过15%,极少数达到70%,只有在原位状态为大块状的天然气水合物中,才可以用肉眼观察到高含量的天然气水合物组分。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气水合物物理化学状态平衡及其在冲绳海槽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自由能优化算法计算了气、水、盐、水合物的平衡态(稳定态)条件,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状态方程和(水合物、液态溶液和气体)相平衡模型,编制了计算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计算机软件;并针对研究内容收集了冲绳海槽和东海陆坡的热流、地温梯度、地形(水深)、地貌等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模拟计算预测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分布有利区带和BSR底界深度,进而编绘了相关图件。  相似文献   

19.
沉积盆地内能够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先决条件包括:富含分散有机质的沉积物中充有地下水、深水区的水动力处于滞流状态、存在生物成因的气体、压力与温度具有特定的相关关系等。许多科学家提出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有两种成因机制:(1)先存天然气田因温度或孔隙压力的有利变化而转变为天然气水合物;(2)微生物成因气或热成因气从下部运移至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  相似文献   

20.
地震反射技术在水合物调查评价中的应用前景及设想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海洋地质前沿》2001,17(7):30-33
在研究了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其上下围岩(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和模型正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地震反射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地震反射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中的技术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