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土资源遥感》2006,(2):19-19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3月17日在北京发布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数据免费发放政策。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B星将于2007年发射,03、04星研制计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各项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十一五”期间至后续5年内,我国将发射除海洋和气象卫星外的18颗陆地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long System,简称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用于军事部门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历时20年,耗资200多亿美元,分三阶段研制,陆续投入使用,并于1994年全面建成。GPS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空间大地测量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在大陆地区,先后布设完成了三个大规模GPS网。本文介绍了在台湾地区布设完成的卫星追踪网和一、二等卫星控制网;在香港地区布设完成的卫星定位参考站网和2000GPS控制网;在澳门地区布设完成的一、二等卫星控制网。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2000年10月31日在西昌卫 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运用“中心遥控”透明工作模式对“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进行一系列在轨 测控获得成功。目前,卫星运行正常。这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已由传统的分级操作测控模式 ,转变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中心遥控”测控模式。   “中心遥控”工作模式是通过地面测控中心直接向航天器发指令,实现对航天器的远程有效 监控。这种测控模式指挥便利,突出和强化了测控中心对航天器的集中监控能力,特别是提 高了测控中心在应急情况下对航天器的抢险能力。   在对“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测控中,中心直接向卫星发送了几千条指令,卫星均应答正常, 执行无误,星地信息交流畅通,充分显示了“中心遥控”远程透明测控模式的优越性。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它与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星导航 系统”。这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据有关部门介绍,为满足 国内卫星导航需求,我国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它是 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 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 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5年,我国航天发射将迎来新的挑战,其中亚太六号卫星的发射、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已排上日程。去年我国航天发射任务八战八捷,8发长征运载火箭将10颗我国自行研制的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是长征火箭历史上发射次数最多的一年,也是发射卫星种类和数量最多、在轨道稳定运行最好的一年。其中,试验二号卫星的正常在轨运行,标志着我国的小卫星性能已完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6.
国土资源卫星遥感数据应用评估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土资源应用出发,在“指标-模拟-评估-指标修改-模拟-评估”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由软件系统、硬件系统、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法4部分组成的评估系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卫星数据应用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为实现在卫星研制初期就真正开展天地一体的我国卫星研制和应用的发展路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体系支撑。  相似文献   

7.
王新民  韦银高  王万玉  赵克明 《遥感学报》1997,1(3):198-203,242
该文叙述了单遥感卫星接收系统升级改造为多卫星接收系统所进行的研制工作。包括天线跟踪系统与高频信道的改造,卫星捕获软件的开发,中频接收解调设备的研制以及系统的总装调试等。  相似文献   

8.
夏炯煜  夏治中 《测绘学报》1993,22(4):249-254
本文阐述武汉人卫站第三代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并介绍了1990年和199年的观测情况。从两年多的观测实践和国外返馈的结果可知:①武汉站第三代卫星激光测距系统能够观测所有带反射镜的激光卫星,具有一定的地影观测能力,单次测距精度为2-4cm;②实现了用微机进行实时跟踪控制;③研制的软件系统可以提高卫星位置预报精度、增强信噪分辨力、以及提高资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耍说到探空火箭.就不能不提到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1958年.正当他准备赴德国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互访时忽然接到上海市委的调令,任命他为上海机电设计院的技术负责人.承担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研制任务。  相似文献   

10.
据美国《空间新闻》周刊2003年7月16日报道,为了赶在2006年6月前发射首颗伽利略试验卫星,确保伽利略导航卫星珍贵的频率资源不会得而复失;同时为了抢回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因伽利略研制合同份额分配之争而耽误的14个月时间,欧盟和欧洲航天局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双保险措施,已于2003年7月11日同时与英国萨瑞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和伽利略工业集团签约研制伽利略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11.
卫星全球导航系统和卫星全球移动通讯系统的有机结合将成为21世纪建立全球信息社会的奠基工程之一。GPS卫星全球定位诉全面建成和发展,促进了卫星全球导航/移动通讯系统的建设。本文综述了GPS卫星测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导航/通讯卫星的研制近况。  相似文献   

12.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应用与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先后投入运行,建立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应用新的里程碑,是二十世纪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成果之一,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引起世人观注。我国为适应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也自行研制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并已经完成系统建设,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也在蕴酿之中。卫星导航定位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2月21日0时2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相似文献   

14.
印度空间研究机构宣布,印度计划建造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印度区域性导航系统。期望在未来5—6年时间完成的印度区域性导航系统将由七个或八个卫星,以及相应的地面设施组成。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于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凌晨零时零二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据有关部门介绍,近几年国内军民  相似文献   

16.
据http://www.rednova.com网站2004年12月26日报道,莫斯科时间26日,俄罗斯成功发射了3颗GLONASS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卫星。发射任务是由“质子-K”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     
正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首颗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GF-5的数据处理和行业应用,于2019年4月成立"高分五号卫星高光谱载荷研制、数据处理与应用"专刊(简称"GF-5专刊")委员会,邀请国内高光谱遥感领域的一线科学家和青年学者代表,围绕GF-5卫星的高光谱载荷研制、数据预处理、影像解译与地物提取、行业应用等主题开展研究并形成专刊。截止2019年11月30日,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专刊收录学术论文13篇。在载荷研制方面,《高分五号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设计与研制》系统阐述了可见短波红外相机的基本结构、成像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与印度于2004年达成的协议草案目前得到了俄罗斯议会的批准,并由普京总统签署命令。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将使用印度的助推器发射俄罗斯GLONASS-M卫星、印度将与俄罗斯联合研制新一代GLONASS卫星。  相似文献   

19.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卫星发射及系统组成情况,阐述了双星导航定位的原理,并概略回顾了国内外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李涛  周晓青  张祥  张雪飞  禄競  李坛  丘晓枫 《测绘》2023,(5):199-205
InSAR地形测绘是SAR卫星最为典型的应用任务之一。SRTM与TanDEM-X卫星分别开创了10 m精度以及4 m精度的全球DSM先河。L波段差分干涉SAR(L-Band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AR,L-SAR)卫星是我国第一组L波段干涉SAR编队卫星系统,卫星可完成1∶5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任务。随着L-SAR卫星的示范效应逐步扩展,国产小卫星也逐步跟进,以高景二号和宏图一号代表的小卫星开启了小卫星测绘先河。本文从卫星工程的角度,阐述了SRTM、TanDEM-X以及L-SAR卫星的关键技术,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当前SAR卫星的发展状况,有助于理解卫星工程的层次性特点,并讨论SAR卫星的未来趋势,为面向行业应用的卫星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