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青海东部地区春小麦生长发育期内,自然降水亏缺,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是小麦因干旱而减产的首要条件。本文通过分析青海东部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及影响生产潜力的限制因素,春小麦不同发育阶段降水亏缺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构建了春小麦干旱风险模型,对青海东部地区春小麦干旱风险进行评估、区划。  相似文献   

2.
前 言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侧边坡区,大部粮播区海拔高度为1800~2600m,年降水量为293.1~622.8mm,年平均气温为5.0~6.8℃,≥10℃持续日数为100~130d,积温为1400~2000℃,山区积温不足1400℃,属高寒阴湿区和干旱少雨区。春小麦是临夏州主产作物,每年播种达4.5~5.7hm2,占全州总粮播面积的33%~40%。高寒阴湿,热量不足,农业气象灾害多,是制约本地春小麦稳定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就临夏州地膜覆盖春小麦增温增产效应,进行了地温观测和对比试验。试验…  相似文献   

3.
径流量干旱指数在河西走廊灌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劲松  冯建英  吴伟 《气象》2005,31(11):11-14
利用径流量干旱指数以及河西地区的酒泉、张掖和武威的春小麦单产资料,探讨干旱指数的等级与去趋势春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径流量干旱指数与河西灌溉区春小麦气候产量呈反位相的变化趋势.因此,可利用径流量干旱指数的变化来预测该地区未来春小麦产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兰念军 《高原气象》1990,9(2):213-219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初步肯定了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对水地春小麦的节水增产效果。初步看出其节水增产的机理为:地膜覆盖的增(地)温和保墒作用,增加了春小麦幼苗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发育;并使出苗提早,促进延长了穗分化,起到增粒作用;同时使千粒重也有所增加,从而达到增产;由于保墒作用及头水的推迟,减少了灌溉定额和灌溉次数及耗水量,因此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通过对两年试验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计算机选优,得出了节水、节种、增产的优化栽培措施组合为:头水叶龄4~4.5叶,二水时期为开花,全生育期灌水2次,灌溉定额155~200方/亩,播种23~32万粒/亩,施氮10公斤左右,氮磷比1∶0.5~0.7,但对地膜复盖技术还需继续研究,继续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时上列措施组合尚待进一步完善和经生产验证。  相似文献   

5.
监测半干旱区作物的旱情对合理灌溉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为研究对象,以模型模拟光谱对输入参数的响应、模型输入参数与干旱程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旱情下光谱模拟精度为切入点,探讨基于PROSAIL模型反演参数指征春小麦旱情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春小麦冠层光谱对于PROSAIL模型主要输入参数具有不同的光谱响应区间,其中叶绿素含量Cab的光谱响应区间为476~730 nm,叶面积指数LAI的主要响应区间为400~750 nm、800~1 000 nm和1 330~2 500 nm,等效水厚度EWT的响应区间在1 874~1 891 nm,干物质含量LMA的主要响应区间在2 331~2 356 nm。PROSAIL模型的输入参数与干旱程度有显著相关性。模型模拟的半干旱区春小麦冠层光谱的误差在1 400 nm前后差异显著,在1 400 nm之前模拟误差为11.5%,1 400 nm之后模拟误差为69%,总体误差约30%。模型对于等效水厚度和干物质含量的解释不够充分是导致模拟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以PROSAIL模型反演参数监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旱情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农业干旱综合应变防御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干旱特点 ,于 1 996~ 1 998年进行了农业干旱监测预测、秸秆覆盖、底墒科学利用、有限水胁迫效应、深松、多功能防旱剂和有限灌溉等单项农业干旱防御技术试验研究 .在它们的防旱机理、功能和操作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 ,在干旱严重的 1 998~ 1 999年冬小麦生育期内 ,在河南郑州郊区、山东泰安郊区和河北固城 ,根据各地条件因地制宜地对上述技术进行组装配套集成示范试验 .结果表明 ,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具有较显著的抗旱增产效能 ,小麦增产 1 0 .1 %~ 36.0 % ,耗水量减少 1 .0 %~ 1 9.0 %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1 0 .6%~ 60 .0 % .  相似文献   

7.
武威地处甘肃河西东部,耕地海拔高度大都在1440—2000米,有祁连山水和地下水灌溉,热量充沛,光资源丰富,是春小麦适宜栽培区。武威地区历年春小麦播种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其产量起着左右全区粮食产量的作用。在春小麦生育期间,气象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量的高低,特别是春小麦进入籽粒增重期,气象条件对产  相似文献   

8.
董凤藻 《气象》1981,7(2):28-29
我们通过分析本地四种主要农作物(春小麦、莜麦、胡麻、马铃薯)丰收与歉收的气象条件得出:在本地,影响这四种作物单产高低的主要气象因子是降水量。一般情况下,作物生长期间,特别是需水关键期,降水量多,单产高;若少雨、干旱、单产就低。对单产影响的大小,与干旱发生的时间(即作物所处的生育期)以及干旱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六十年代,曾进行了若干有关温州蜜柑的灌溉试验,并就不同时期土壤干旱的轻重,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制定了合理灌溉的措施。但是,以前应用辅助试验场的成果较少。本文是关于1983年干旱年份对温州蜜柑果实品质影响的调查报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径流量对河西地区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甘肃省河西地区3条主要内陆河昌马河、黑河、西营河流量以及酒泉、张掖、武威3个地区的春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内陆河流量对河西地区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西的粮食产量除了受灌溉水利发展、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等生产力水平提高,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外,还受到灌溉水源的影响。春季径流的差异会导致春小麦单产的明显年际波动。年径流短期波动对产量影响较小,但径流长期波动的影响要大于短期波动。特别是春季径流的长期趋势决定着调节水库的蓄水量多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的农业生产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88年,湖北省气候异常.4~7月(含8月上旬),从北部地区开始发生的干旱.由北至南遍及了全省大部分地区.10~12月又发生了少见的冬旱.本文根据水稻生长的需水量和有关的灌溉试验,结合降水等水文气象资料,时1988年和历史上的早年进行初步的对比分析、并进行干旱程度的划分和排序.  相似文献   

12.
河西东部气候干旱,历年降水量的多寡与春小麦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在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充足的年份产量上升,反之下降。然而,在一定生长季节的连阴雨。不仅危害小麦的生长发育,有时甚至带来十分严重的灾害导致减产。1976年武威地区春小麦推迟播种,部分麦田毁种;1977年春小麦结实率下降;1983年春小麦穗粒数减少、麦场出芽等都是连阴雨或随之出现的低温造成  相似文献   

13.
干旱及灌溉对冬小麦根系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不同程度干旱、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对冬小麦根系活力、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活力和根直径均有明显的降低,根长有明显增加,土壤下层所占根系总体积比例增大,且随着发育期的推进,下层根系所占比例呈现增大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提高;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上述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在灌溉量相同的情况下,越冬期灌溉,有利于冬小麦根系活力和根直径增加,但不利于根系的向下伸展;返青期和拔节期灌溉有利于根系向下伸展、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理论产量增加,但不利于根系活力和直径的增加;拔节期灌溉,可适当增大灌溉量,减少灌溉次数,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综合根系形态和活力、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在冬小麦干旱持续发生条件下,在返青期、孕穗期灌水600 m~3·hm~(-2)左右,可根据干旱程度适当增减灌水量,重旱条件下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少量多灌缓解旱情,而重大干旱年份灌水困难条件下可只在拔节期灌水600 m~3·hm~(-2),以实现产量的减损和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14.
春小麦抗旱种子包衣剂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试验结果与分析1 .1 种子包衣剂对春小麦出苗和苗期生长的影响通过对 1 994~ 1 996年试验地春小麦出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种子包衣剂对春小麦出苗好坏的影响 ,与播种期土壤墒情好坏及播种后 3月下旬~ 4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寡有关。播种期 0~ 30cm土壤相对湿度 <35 %、播种后 3月下旬~ 4月中旬降水量不足 1 5 .0mm的年份 ,如 1 994年种子包衣剂对春小麦出苗具有抑制作用 ,以至不能出苗 ;播种期0~ 30cm土壤相对湿度达到 45 %以上 ,3月下旬~ 4月中旬降水量达 2 0mm以上的年份 ,包衣剂才对春小麦出苗具有促进作用 ,可使春小麦出…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北方冬麦区节水灌溉的关键时期,借助干旱和灌溉对冬小麦冠层光分布,获取本地化参数,为华北农业干旱预报模型的修正提供依据。采用美国CID公司生产的CI-110型植物冠层分析仪,对干旱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冠层内光分布进行直接测定。结果表明,干旱和灌溉条件下,无论是高氮还是低氮、中氮,平均叶面倾角(MLA)都随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高氮和低氮时,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干旱处理和灌溉处理的冬小麦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都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中氮时,干旱处理和灌溉处理的冬小麦TCDP在开花期和灌浆期都呈现一直上升的趋势。无论高氮还是中氮、低氮,冬小麦直接辐射透过系数(TCRP)的值都随着天顶角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冬小麦TCRP的值随着冬小麦生育期的推进,都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高、中、低氮3种情况下,干旱和灌溉处理的冬小麦每个生育期均呈现随着天顶角角度的增加,消光系数K也增大;高氮时,多数情况下,冬小麦冠层的消光系数K干旱的大于灌溉的;中氮、低氮时,多数情况下,冬小麦冠层的消光系数K干旱的小于灌溉的。干旱和灌溉对冬小麦冠层光分布的影响:灌溉增加了冬小麦的平均叶面倾角(MLA);干旱和灌溉处理条件下冬小麦的TCDP差异较小,TCDP与MLA变化趋势相似,也都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干旱和灌溉处理冬小麦TCRP,无论高氮还是中氮、低氮,都随着天顶角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在7.5°、22.5°时干旱和灌溉对冬小麦TCRP的影响较大,而在37.5°、52.5°、67.5°时对冬小麦TCRP的值影响很小;每个生育期消光系数K均随着天顶角角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增温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田间水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红外线辐射器增温法,通过增温模拟试验研究了增温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田间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增加,叶片水势不断降低,增温1.0℃和2.0℃的春小麦叶片水势比没有增温的春小麦叶片水势日平均分别降低了2.61%和4.45%。土壤水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呈缓慢增加趋势。温度增加,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势均呈不断降低的趋势,温度增加越多,降幅越大;增温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增温能够明显降低春小麦田间土壤贮水量,增加农田总蒸散量。在高温情况下,湿润处理增加了土壤总贮水量,尤其是在拔节期以后。春小麦0~16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在100 cm以上随温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100 cm以下深层变化趋势不明显。增温2℃,湿润处理0~16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要高于正常供水和干旱处理。  相似文献   

17.
黄晓俊  于飞  敖芹 《贵州气象》2012,36(6):25-28
干旱已成为西南地区玉米生产最主要的灾害因子,研究这一时期不同程度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对稳定该地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人工控制土壤水分试验,模拟玉米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不同程度的干旱对贵州玉米的影响,同时对这一时期玉米生长的实际灌溉量进行了分析;大喇叭口一乳熟期干旱使得玉米植株矮化,玉米叶面积指数下降,玉米叶老化时间提前,玉米抽雄和吐丝时间推迟,玉米抽雄吐丝间隔期加长,授粉不良,最终使得玉米果穗性状恶化,造成玉米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而且此时期的干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不同程度的干旱对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干旱强度的加强,玉米减产幅度也增加。  相似文献   

18.
干旱灾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自然因素,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影响不断加重。"干旱气象科学研究"是由中国气象局等国家部委组织的三大气象科学试验研究计划之一,是继"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实施后,于2015年以行业科研重大专项项目形式批准立项的又一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本文简要介绍了本项目的基本架构以及在外场观测试验和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点研究成果,展望了干旱气象科学研究趋势及可能取得的主要突破。项目以提升我国干旱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与生态安全为科技支撑目标,以发展干旱基础理论为科学研究目标,以提高干旱监测预测预警及影响评估技术水平为业务应用目标,以我国北方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的干旱气象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实施以来,已在西北至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区建立"V"型的干旱致灾过程及其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站网布局,并开展系统性观测试验。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研究发现,自我防御机制有助于我国北方草地主要优势种和建群种——贝加尔针茅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使中国骤发性干旱显著增加,尤其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可能性更大,且在未来几十年有可能持续下去,这对中国农业和水资源持续利用造成严重影响。另外,复杂下垫面地区的地—气交换研究方法得到有效改进;干旱半干旱区域的模式系统发展取得进展;发现春小麦、春玉米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构建了玉米冠层含水量的普适性高光谱遥感估算方法等。  相似文献   

19.
为使春小麦能稳产、高产,年年增产,根据新疆气候特点,结合春小麦阶段生长发育特性,为生产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的生产建议与措施是非常必要的。1春小麦对气象条件的要求1.1播种──出苗春小麦种子在日平均气温0~3℃时发芽,5℃以上出苗。春小麦适宜播种开始的温度是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即早春土壤夜冻日消时地表解冻5~7cm时进行,大量播种气温指标是日平均气温0~5℃,低于0℃或高于10℃均不直播种。春小麦适播期除要求有适宜的温度外,还要有一定的水份,一般春小麦播种的适宜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70%时,利于…  相似文献   

20.
农业干旱综合防御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黄淮平原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与综合防御技术,通过示范,将深耕、秸秆翻压还田、药剂拌种、秸秆覆盖、有限灌溉、喷施防旱剂和防御小麦干热风制剂等技术在濮阳市进行综合推广。2006-2007年4个农作物种植季节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防旱和增产效果,能使小麦增产6.4%-7.2%,玉米增产6.7%~11.6%,同时还可减少灌溉1~2次,经济效益显著,适宜在黄淮平原及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