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震预测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 ,地震预测的实现只能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十五年来 ,在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 ,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与地震预测的有关的科学问题 ,开展了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可以概括为 3个方面。1 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代地震目录。地震活动性研究是我所地震预测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许绍燮等 ,1 989,1 990 ;许绍燮 ,1 993 ;Wang等 ,1 996;郑秀芬等 ,1 998;王林瑛 ,1 999)。地震活动性的经验性研究包括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2.
《高原地震》2004,16(4):76-80
第 一 期8 1级地震后青藏块体东北部水平形变态势与地震有序活动研究王双绪 ,张希 ,张晓亮 ,等 ( 1 )……………………………………………………………………………………中卫活动断裂带地震破裂危险区演化特征模拟王爱国 ,杨斌 ,马巍 ,等 ( 9)………………用波谱分析方法研究雅江 6 0级地震前后的波速变化张永久 ,程万正 ( 1 8)………………1 999~ 2 0 0 1年南北地震带GPS综合观测解的负位错模型张希 ,江在森 ,王双绪 ( 2 6)……场地的地震效应及砂土地基的液化陈有顺 ( 3 5)……………………………………………打桩振动效应观测及振…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龙高半岛主要断裂与上覆地层的切割关系考察、浅层地震勘探、断裂两侧等时地貌面的分布调查等资料,分析了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中楼-东瀚断裂(F1)、高山断裂(F2)和海口-江阴断裂(F4)属有地质、地貌证据的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三山断裂(F3)属浅层地震勘探确定的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福清断裂(F5)和东张断裂(F6)属断层物质TL测年结果确定的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从区内≥3级中小地震沿龙田-江镜地堑边界的分布特点看,可能与三山断裂和海口-江阴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呈现长期(几十年)多阶段中强震起伏和中长期(10~30年)强震活动平静,甚至无5级以上地震情况下突发大地震等显著特点.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中期(几年至10年)中强震增多和中短期(1~3年)成组大震活跃等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将中国南北带东边缘带M≥7.7的11次大地震(含汶川8.0级)归属于中长期多阶段起伏、中短期突发型地震,相应的另一种大震称为中短期渐进型地震.围绕这一认识,对汶川8.0级地震活动特征作回顾性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地震活动性主要是研究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等方面的规律。一些学者对地震活动时、空、强方面的统计规律还作了不少研究。本文利用MAPSIS系统工具中GL值计算方法对云南地区(21°N~29°N,97°E~107°E)1972年以来21次MS≥6地震前三年GL值进行时间变化扫描,结果发现该地区MS≥6地震前两年,在震中200 km范围内,3.0级以上地震活动均显示出明显的非均匀状态(GL>1);同时,MS≥6中强震前GL值空间扫描图象显示,GL值的高值区(GL>1)与未来MS≥6地震震中密切相关。因此GL值在云南地区MS≥6地震预报(特别是中期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3年震情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纲  刘杰  余素荣  秦东灵 《中国地震》2004,20(1):112-117
据我国台网测定,2003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0次(表1),最大地震为9月26日日本北海道8.0级地震(图1)。2003年全球地震活动仍维持前几年的活动格局。与2002年相比,地震频次和能量释放明显增高。2003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7.
4级地震平静是华北地区强震前的一个重要震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时常会出现一个平静或“缺震”过程 ,这种现象早已为国内外许多地震学者所关注 (陆远忠等 ,1 985 ;Wesson,1 973 ) .近十几年来我国地震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某些特定地区 ,对地震活动平静异常进行了专门研究 .蒋淳和冯德益 (1 989)以华北地区每年 5级地震的折合频次为基本特征量 ,对其进行地震活动平静异常模糊识别分析 .结果显示 ,每当平静异常的从属函数 μ出现局部极大值时 ,在其后 1~ 3年内华北地区则往往会发生 6级以上地震 ;焦远碧和丁鉴海 (2 0 0 0 )在研究了 1 990~ 1 996年我国大陆及边境地区所发生的 2 4次 6…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西南地震台网15年以上的地震连续资料,研究了1965至1979年川滇地区发生的9次强震(M_s≥6.7)震前区域中等地震(M_L≥4.0)活动性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主震前2至4年内,在震中周围200—300公里范围内,中等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在正常活动背景上有一个明显的加强过程,持续时间为1至3年,增加的最大值不仅偏离多年平均值而且达3σ以上。(2)异常地震在空间活动上,具有条带性,围空性和收缩性等多形式的分布特点;(3)震前出现平静期。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图象与强震孕育过程有关,反映了区域应力场应力变化过程。震前中等地震活动的集中区,正是其后强震发生的地区;异常图象在其主震后随即消失;异常地震空间分布与主震震源机制解有关;异常地震活动在出现和转折时间上与震前多种前兆异常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6.2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特征,结合大陆和台湾岛GPS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岛陆两地相对运动对区域应力场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起上述区域地震活动明显由弱转强,中小地震及震群活动由海域逐步向粤闽赣湘交界广泛扩散,表明地震活动增强可能是较大范围应力场增强所致;(2)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的分析表明,区域应力场呈现拉张(震前15年)-挤压(震前5年)-拉张(震前半年)的演化特征;地震视应力计算结果同样显示震前5年开始区域应力水平快速大幅上升并持续至临震前半年转为下降;(3)GPS基线长期观测表明台湾岛相对大陆存在年度“分离-相聚”交替运动,6.2级地震前两岸经历了“分离-相聚-分离”2次明显的倒转运动,运动方式倒转时间与应力场及地震活动变化存在准同步性.分析认为台湾海峡及粤闽赣湘交界等区域应力状态及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制于两岸相对运动方式,台湾岛震前持续近5年朝大陆挤压造成区域应力持续增强可能是导致6.2级地震以剪切破裂方式发生的直接因素.菲律宾海板块位于台湾岛东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1 研究背景 地震与热辐射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诸多研究有:强祖基等(1992)认为,热红外异常是,地震时构造板块间的摩擦使得岩体内的温室气体沿着断裂缝隙逸出,也称作"地球放气",惰性气体被低空电场电离后形成各种波段的红外光;马瑾等(2000)提出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活动断层的构想,并证实了1997年玛尼MS7.9地震前20 d阿尔金断裂带条带状增温异常的存在;张元生等(2011)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遥感亮温资料,分析了2011年日本MW 9.0地震和2011年缅甸MS 7.2地震前相对功率谱存在的显著亮温变化.中国东部地区关于热红外异常的研究较少.2011年日本MW 9.0地震后,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呈增强趋势.2017年7月,吉林松原地区发生MS 4.9地震,对此次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特征进行分析,以便为地震预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统计单元的新划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地震预测研究的需要,基于区域地震构造的新认识与新资料,在川滇地区重新划分出19个地震区(带).这些地震区(带)的实际意义是可作为地震活动性的地理统计单元.每一地震区(带)的划分除了与具体的、相对独立的活动构造单元相联系外,还考虑了历史及现今强地震的空间分布、现今弱震分布等因素.文中描述了各个地震区(带)的活动构造与历史强震活动背景,以及主要断裂的活动习性.基于这种新的地震区(带)划分方案,对其中两个区(带)在2001年青海昆仑山和1970年云南通海两次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依据这种与相对独立活动构造单元紧密关联的地震区(带)的划分方案可获得良好的地震活动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2.
第 1期研究论文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 (MS8 1 )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徐锡伟 陈文彬 于贵华等 ( 1 )…………………………………………………………………小江断裂带第四纪晚期左旋走滑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英文 ) 何宏林 池田安隆 宋方敏等 ( 1 4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古地震研究初步结果宋方敏 李如成 徐锡伟 ( 2 7)…………………………酒西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古地震研究闵 伟 张培震 何文贵等 ( 3 5)…………………………景泰—天祝断裂单元与多重特征地震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1966-1976年间华北断块区地震幕活动与大华北地区1960年2月-1977年1月气温异常时空演化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是:(1)华北地区1960年2月(增温)和1977年1月(降温)以及1975年9月和1976年2月(增温)的气温增温-降温过程,与地震幕活动开始和结束时间相关联:(2)气温异常时间与范围之间,以及它们与地震能量之间有较高的可信度;(3)1960年2月-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时的16.5年可按0.618N 划分18个时段,地震幕中单个地震及天气增温的时间恰好位于某几个时段中.   相似文献   

14.
《地震地质》2005,27(4):717-722
第1期研究论文对东南沿海1067年和1574年两次地震的分析……………………………………闻学泽徐锡伟(1)天山中段的深浅构造特征………………………………………………杨主恩张先康赵瑞斌等(11)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参数相互关系的新认识……………田勤俭张立人郝平等(20)四川西部理塘—巴塘地区的活动断裂与1989年巴塘6.7级震群发震构造研究………………………………………………………………………周荣军陈国星李勇等(31)利用哈佛CMT目录研究全球Ⅰ级构造系统的地震活动……………王辉张国民马宏生等(44)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左…  相似文献   

15.
第 1期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大地震之间的弹性应力触发研究万永革 ,沈正康 ,甘卫军 ,等 ( 1)………………………………………太阳活动与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震的相关性讨论郭增建 ,韩延本 ,吴瑾冰 ( 8)……………………………………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卫星热红外前兆特征分析康春丽 ,陈正位 ,陈立泽 ,等 ( 12 )……………………………………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与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丁鉴海 ,余素荣 ,肖武军 ( 16)………………………………………………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及预测意义的讨论王林瑛 ,陈佩燕 ,林…  相似文献   

16.
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还受到大气、太阳以及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如何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是热红外遥感用于研究断层活动或者地震活动的难点之一.从频率域看,地表热红外辐射主要存在3种频段:(1)高频, 周期小于1年的天气变化;(2)中频,以1年周期为主的太阳、植被与季节变化; (3)低频,大于1年周期的大气变化的长周期成份,地壳缓慢的运动引起的热辐射变化亦属于长周期变化.本文运用小波理论将地表热红外辐射分解为上述3个频率成份,并结合气象资料和地震活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低频成份的热异常更接近于断层活动所引起的热信息,能为断层或地震活动提供一定的指示信息.低频成份的高温异常区(条带)跟构造特征、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1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12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地震为9月11日巴布亚新几内亚7.6级地震(图1)。1.1全球7级以上大震活动明显偏弱2022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地震为9月11日巴布亚新几内亚7.6级地震。全球7级以上地震强度较2021年有所降低,频次显著低于1900年以来年均20次的活动水平,且显著低于2021年(解孟雨等,2021;马亚伟等,2022),2022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频次为1900年以来最低水平(图2)。  相似文献   

18.
1 研究背景 震群活动历来是辽宁地区震情研究的热点.1975年辽宁海城MS 7.3地震和1999年辽宁岫岩MS 5.4地震发生前均出现明显前震序列,陈颙等(2015)、崔子健等(2015)研究发现,主震前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强,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而余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差,谱振幅相关系数亦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前兆性震群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Omar J.Perez等(1980年)注意到:1976年1至4月间,阿拉斯加州圣·爱利斯地区突然发生M_b>4.2级地震,到1979年2月28日就在当地发生了7(1/4)级地震.由此他们认为,突发性地震活动可能是大地震发生前的一种征兆.许绍燮等(1981年)的论文提出,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的小震群系列具有震源位置集中、频次急速增长、震源机制稳定等特点.朱传镇等(1981年)认为,唐山地震前一年左右,华北地区震群活动的增强与大面积上形变速率增大是符合的.苏联Ю·М·捷依捷里乌巴姆等人得出,主震前一年半或更短时间内出现小震群这种标志是比较稳定的,约占77%.王培德等(1981年)认为,在小震活动频度不高的地区出现的震群可能是强震或中强震的前兆.上述工作使前兆性震群的研究前进了一步.但还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  相似文献   

20.
李纲  刘杰  余素荣 《中国地震》2007,23(1):104-113
1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2006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5次(表1),最大地震为4月21日堪察加半岛8.0级和11月15日千岛群岛8.0级地震(图1)。与2005年相比,全球地震频次略有下降,能量释放明显降低。2006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表12006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目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