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中国海TOPEX/POSEIDON轨迹交叉点测高数据的潮汐调和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讨论了由卫星测高数据进行潮汐分析的混叠问题和分潮的可分辨性;用TOPEX/PO-SEIDON海面重复轨迹交叉点测高数据计算南中国海12个分潮(Sa,Ssa,Mm,Mf,Q1,O1,P1,K1,N2,M2,S2,K2)的调和常数;用不同方法验证了计算结果的精度,分析表明,分潮的振幅精度和潮高精度已达到±2cm,四个较大分潮(O1,P1,K1,M2)的迟角误差不超过±7°。其中O1,K1,和M2与验潮站实测值的最大偏差小于7°;给出了最大的全日和半日分潮(K1,M2)的潮波图。  相似文献   

2.
基于TOPEX/Poseidon和Jason-1卫星高度计16 a原始轨道、6 a变轨轨道数据,利用同步观测期间测高数据计算中国南海海域的系统偏差,生成基于TOPEX/Poseidon高度计平均海面的统一潮高时间序列,按纬差0.1°间隔提取原始轨道2 184个正常点和变轨轨道1 626个正常点,分别对原始轨道、变轨轨道逐正常点进行调和分析及响应分析,各得到8个分潮(Q1、O1、P1、K1、N2、M2、S2和K2)调和常数。利用交叉点处升轨、降轨不符值评估潮汐参数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变轨轨道交叉点处误差相对较大,多分潮总体综合预报误差RSS值为7.28 cm。通过与全球海潮模型比较表明,该结果与海潮模型在中国南海开阔海域精度表现一致,在半封闭浅水海域差异较大;与验潮站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受中国南海复杂的潮波系统、与测高星下点距离等因素影响,中国南海北部海域RSS值较大,海潮模型结果在M2分潮单分潮预报中误差RMS值较大,为13.64 cm,其余分潮均在10 cm内。  相似文献   

3.
孙新轩  许军  暴景阳 《测绘通报》2006,(7):16-18,39
采用8年的T/P卫星测高数据在重复轨迹上以0.1°的密度进行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潮汐调和分析,通过上升与下降轨迹数据在交叉点处的分析结果的比较及沿轨分析结果与验潮站数据的比较,验证计算精度和可靠性,证实在大陆架浅海区域沿轨分析结果的精度与深海相当,现有全球潮汐模型在近海的不准确性完全是由于分析方法的分辨率不够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中国近海区域海洋潮汐活动,基于Jason-1约6年的卫星测高GDR数据,采用调和分析法提取了中国近海区域交叉点的潮汐信息,得到主要分潮的振幅分布图。将其与验潮站资料和FES2004全球海潮模型相比较,其分潮振幅差异基本在3cm以内,结果符合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海洋测量学     
CH20001092 由 T/P 卫星测高数据建立南中国海潮汐模型的初步研究/暴景阳(大连舰艇学院海测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9,24(4).—341~345应用 T/P 卫星测高数据具有良好空间分布的特点,采用空域分析方法,将各分潮的振幅和迟角参数转换为一对正交参数,每一参数均用关于地理位置的三次多项式表示,由此得到在空间域上以多项式系数为待定参数的测高观测方程。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最小二乘拟合求解待定参数,建立了南中国海主潮波的多项式拟合模型。用多种数据和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核和评估。验证了该模型明显比常用的 Schwiderski 全球模型以及较新的 SR95.1全球模型更符合南中国海实际潮波。图2表4参8  相似文献   

6.
利用近十年的T/P测高数据来反演南海(8°~23°N,109°~120°E)九个主要分潮的潮汐参数,并计算了Geosat/ERM卫星对应的各主分潮的混叠周期及Rayleigh周期。根据潮汐参数提取的要求,选取了7个主分潮,为了克服混叠影响,将T/P沿迹点处的主要分潮间的5组差比关系引入到Geosat沿迹点处,并利用T/P提供的Sa模型去除Sa对M2的扰动影响。精度估计的结果表明,Geosat/ERM反演的潮汐参数的精度与传统的月分析结果的精度相近;因差比关系的捆绑,整个全日和半日潮族迟角偏差相近,这主要和Geosat/ERM的轨道设计有关。本文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利用轨道调整后的T/P卫星的测高数据提取潮汐参数。  相似文献   

7.
利用近十年的T/P测高数据来反演南海(8°~23°N,109°~120°E)九个主要分潮的潮汐参数,并计算了Geosat/ERM卫星对应的各主分潮的混叠周期及Rayleigh周期。根据潮汐参数提取的要求,选取了7个主分潮,为了克服混叠影响,将T/P沿迹点处的主要分潮间的5组差比关系引入到Geosat沿迹点处,并利用T/P提供的Sa模型去除Sa对M2的扰动影响。精度估计的结果表明,Geosat/ERM反演的潮汐参数的精度与传统的月分析结果的精度相近;因差比关系的捆绑,整个全日和半日潮族迟角偏差相近,这主要和Geosat/ERM的轨道设计有关。本文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利用轨道调整后的T/P卫星的测高数据提取潮汐参数。  相似文献   

8.
选取4种不同潮汐类型的验潮站实测潮位资料,对验潮零点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对调和分析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年的潮位数据中若后续6个月的数据发生10 cm、20 cm、30 cm零点漂移,各分潮振幅最大变化量为0.47 cm,迟角为0.16°。采用1~12个月不同中期尺度的实测数据,对调和结果的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潮位观测数据时间尺度小于6个月时,其4个主要分潮O_1、K_1、M_2、S_2振幅综合中误差在2 cm以上,迟角中误差在2°以上,具有显著的不稳定性;相同时间尺度的不同潮汐类型的潮位站潮位资料调和分析得到的主要分潮的振幅精度差异较大,迟角分布相似。当潮位观测数据时间尺度达到或多于6个月时,澳门站、汕尾站的分潮综合中误差分别为1.16 cm、0.61 cm,厦门站、北海站分别为2.90 cm和2.51 cm;各分潮迟角中误差均在2°内。当时间尺度超过9个月后,4个验潮站分潮振幅综合中误差均在2 cm以内,各分潮迟角中误差均在1°左右。  相似文献   

9.
卫星测高数据的沿轨迹重力异常反演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海瑛 《测绘学报》2001,30(1):21-26
本文给出了一套基于直角坐标系下的垂线偏差求解重力异常公式 ,并将之发展成为一套新的沿轨迹重力异常求解公式。与其他方法相比 ,本方法无须求解交叠点处沿轨迹和跨轨迹方向的海面高斜率 ,仅需计算沿轨迹方向的海面高斜率 ,因而更为简洁、有效 ,而且分辨率可以更高并可与真正的沿航迹实际船测重力相比较、验证。据此 ,利用 Geosat/GM、ERS-1 /35天及TOPEX/Poseidon三种测高数据 ,反演了南中国海域 (0°~ 2 5°N,1 0 5°~ 1 2 2°E)的 2′× 2′重力异常—— IGG-S。通过与实际船测资料和国际同行提供的重力模型相比 ,IGG-S总体精度达到1 0× 1 0 - 5ms- 2。  相似文献   

10.
计算交叉点是卫星测高数据处理中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扩展了交叉点存在的判断条件,可用于判断任意两条卫星地面轨迹是否有交叉点。提出了一种快速计算交叉点的数值算法--矩形收缩算法。采用一个周期的Topex/Poseidon(T/P)卫星模拟轨道和一条海洋二号(HY-2)卫星实际轨迹设计了两个算例,以验证算法的精度和效率。结果表明矩形收缩法可以快速、高精度地计算出全部交叉点。以Envisat数据为例验证了算法计算近极轨道两极交叉点的适用性。该方法不仅可以计算单一卫星轨迹的交叉点,也可计算两个不同倾角卫星的轨迹交叉点,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最小二乘法,首先对越南从北至南的33个沿海验潮站的长期(最短是5年,最长是53年)观测资料进行潮汐调和分析得到各站的调和常数,再根据分潮O1、K1、M2的振幅值计算指数 V=(HO1+HK1)/HM2,进而结合各站的V值和实际观测资料,指出:越南北部沿岸潮汐性质类型为正规全日潮,潮汐振幅在2.5?4.5m范围内;越南中部沿岸潮汐性质较复杂,该海岸具有三种潮汐类型,包括不正规日潮,不正规半日潮和正规全日潮,潮汐振幅较小,大致在0.5?2.5m范围内;越南南部沿岸潮汐性质为不正规半日潮,潮汐振幅在3.0?4.0m左右;越南西南部沿岸潮汐性质类型为不正规日潮,潮汐振幅大致在1.0?2.0m范围内。从上述33个潮站中选取了12个验潮站,计算了各站包括114分潮的潮汐调和常数,采用潮汐预报法推估出各站20年间(1987?2007)的天文潮位序列,从天文潮位序列中取出最高和最低值。因为这些验潮站的观测时间跨度较长、潮高数据序列较稳定、潮汐调和分析精度较高,均方根都小于?10cm,并有较高可靠性。最后,对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相邻点海面高度差为观测量的沿迹调和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OPEX/POSEIDON卫星轨迹上相邻点的海面高差作为观测量,在交叉点分析结果的控制下构成同一弧段上观测量在两相邻交叉点间的综合观测方程,以轨迹上纬差0.1°的正常点的潮汐参数构成总体待估参数系列,实施最小二乘综合解算。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差分模式可以基本消除非潮汐因素的影响,提高潮汐参数估计的精度和可靠性,可比一般沿迹逐点分析给出更为平滑的沿迹参数分布,更符合海洋潮汐运动的物理背景。  相似文献   

13.
比较并分析了FES99潮汐模型和NAO.99Jb潮汐模型在浙江近海的精度;利用调和分析法计算了浙江近海的8个主要分潮和3个浅水分潮的调和常数;研究了浙江近海海图深度基准面的计算方法;利用长期验潮站资料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利用径向基函数方法格网化了经验潮站海图深度基准值加密后的数据,最终得到了浙江近海分辨率为2.5'×2.5'的海图深度基准面模型.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0—2011年小时潮位数据和1952—2007年月平均潮位数据,对大港验潮站处海洋潮汐以及国家高程基准面近60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利用傅里叶变换对两组数据进行频谱分析,获得了影响海水面变化的180个较短周期分潮以及6个长周期分潮;然后对小时潮汐数据进行最小二乘调和分析,获得影响海水面变化的主要分潮的振幅及其变化,发现Q1、O1、M2、K1、K2的振幅具有非常明显的约19年的周期变化;并利用调和分析和18.61年移动平均对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变化进行了估算,分别获得基准面1952—1980年的下降速率为1.07mm/a和0.76mm/a,1980—2011年的上升速率为1.59mm/a和1.62mm/a;最后,通过18.61年移动平均对1985高程基准进行了检核,发现两者相差0.14cm。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卫星测高技术监测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 1 993~ 1 999年期间的 T/ P测高数据计算了东中国海 1 1个潮汐调和常数值 ,其振幅精度优于± 4cm;利用 Topex卫星测高数据 ,以优于± 7cm的精度监测了 1 997年太平洋的厄尔尼诺过程 ;利用 T/ P数据分析了全球和中国海海平面季节性变化 ,全球海平面季节变化趋势是第一、四季度上升 ,第二、三季度下降 ;而中国海则相反 ,第一、四季度下降 ,第二、三季度上升  相似文献   

16.
利用验潮站资料的中国近岸海潮模型精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球海潮模型在我国近海海域精度较差的问题,该文采用中国沿岸30个长期验潮站的调和常数,对比了3种全球海潮模型DTU10、TPXO7.2、NAO.99b和1个区域海潮模型NAO.99Jb在中国沿岸的准确度。通过海潮模型与验潮站分潮的振幅中误差、迟角中误差以及8个主要分潮的预报误差,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NAO.99Jb在中国海域精度最高,NAO.99b次之。在渤海海域,DTU10在Q_1分潮精度最高,NAO.99b在K2分潮精度最高,其余分潮均是NAO.99Jb精度最高;在黄海海域,NAO.99b在Q_1分潮精度最高,其余分潮均是NAO.99Jb精度最高;在东海海域,DTU10在Q_1分潮精度最高,TPXO7.2在P1精度最高,NAO.99Jb在O1、M2分潮精度最高,其余分潮均是NAO.99b精度最高;在南海北部海域,DTU10在N2、S2分潮精度最高,其余分潮均是NAO.99Jb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卫星测高数据的特点,提出利用多面函数建立区域潮汐场模型的方法。详细论述了多面函数模型的基本原理及方程,并与Kriging法、距离加权法拟合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面函数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可以用于测高潮汐数据拟合,并成功应用于南中国海域主潮波模型的建立。在大量数据试验基础上,解决了应用多面函数进行潮汐参数拟合计算中核函数的合理选取及平滑因子的匹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潮汐调和分析中计算复杂和观测数据需求较长的问题,该文提出基于标准时频变换理论的潮汐预测方法。潮汐中的调和成分在其标准时频谱中可以自动显示,并且运用无为方法可以将其直接提取而无须逆变换。在不参考潮汐表的情况下,该文处理了半年的观测数据,提取了主要的调和分潮来进行重构和预测。结果表明,无为方法在潮汐的短期预测中有着较高精度和较小计算量。多次运用无为方法提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多分量信号在时频变换谱中的边缘效应,并得到有利于预测的即时调和信息。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最小二乘法,先对越南从北至南的33个沿海验潮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最少是5年,最多是53年)进行潮汐调和分析得到各站的调和常数,再根据分潮O1、K1、H1的振幅值计算V=(HO1+HK1)/HM2,然后结合各站的V值和实际观测资料,指出:越南北部沿岸潮汐性质为正规全日潮,潮汐振幅在2.5~4.5 m范围内;越南中部沿岸潮汐性质较复杂,该海岸具有3种潮汐类型,潮汐振幅较小大概0.5~2.5 m范围内;越南南部沿岸潮汐性质为不正规半日潮,潮汐振幅是3.0~4.0 m左右;越南西南部沿岸潮汐性质为不正规日潮,潮汐振幅大概是1.0~2.0 m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受海底地形、开边界驱动水位及底摩擦系数等边界条件的共同影响,当前中国沿岸和近海潮汐场模拟的精度仍显不足。利用精度和分辨率较海图高一级别的水深数据、包含长周期天文气象分潮Sa的由12个主分潮组成的开边界驱动水位及顾及水深空间变化的底摩擦系数等经优化的边界条件,运行二维潮汐数值模式2D-MIKE21,开展黄海海州湾潮汐场模拟。结果表明,天文潮模拟值与海州湾周边6个验潮站1年潮汐表相比,12个主分潮综合预报误差为5.52 cm;与中国海域现有潮汐模型CST1中24个随机点位相比,12个主分潮综合预报误差为7.10 cm。天文潮模拟值和CST1预报值二者与海州湾周边2个验潮站近1个月实测值相比,前者中误差要小于后者。这为在沿岸及近海开展面向海洋测绘应用的潮汐场模拟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表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构建天文气象分潮Sa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