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Viljon及Viljon(1969)对南非巴伯顿地区太古代熔岩深入研究并提出科马提岩这一概念以来,全球各地对科马提岩的研究已有了很大的进展。近年来,国内也有不断发现太古代和其它较新时代类似科马提岩石的报道,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加拿大安大略地区是目前科马提岩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现将Arndt等对该区的研究成果介绍于下。 (一) Munro太古代科马提岩 Munro位于安大略东北部太古代阿伯蒂比绿岩带,包括两种岩浆系列的深成岩和火山岩:(1)富铁拉斑玄武岩系列(厚3—10米),由玄武岩至英安岩熔岩流、层状橄榄岩—辉岩—辉长岩熔岩流(厚120米)和层状岩床(厚700米)组成;(2)超镁铁质、镁铁质科马提岩系列,由橄榄岩至安山岩不连续熔岩  相似文献   

2.
11.地质概况阿比提比绿岩带是苏必利尔省中最大、保存最好的几个上壳岩系。Ludden 等(1986)基于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研究将阿比提比绿岩带划分为火山岩带(NVZ)、南火山岩带(SVZ)和二者之间的花岗岩—片麻岩带,向南以包括庞提亚克省在内的南花岗岩—片麻岩带为界(图1)。南火山岩带由年代在2747~2698Ma 之间的三个旋回的火山沉积层序组成。科马提岩和拉斑玄武岩与来源于亏损地幔的现代洋中脊玄武岩相似(MORB),钙碱性岩和碱  相似文献   

3.
中国太古宙地体基本上分布在华北地台范围内,主要为花岗岩绿岩带.少部分为高级变质带.它们的主要特征是:(1)中国的太古宙绿岩带变质程度普遍较高,多为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2)普遍经受后来构造岩浆活动的叠加和改造,它们的活动性显著高于国外的太古宙地体;(3)绿岩带下部的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多以镁铁质火山岩为主,超镁铁质火山岩比较薄;(4)科马提岩主要为玄武岩质科马提岩,可见变余火山组构.中国太古宙地体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是金、铁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赣东北地区早前寒武纪超基性熔岩—层状侵入岩是扬子克拉通绿岩带的残块。科马提岩为橄榄质;稀土特征表明以Ⅱa型(重稀土亏损型中的轻稀土富集亚类)科马提岩为主,可能有Ⅲ型(重稀土富集型)科马提岩。(La/Sm)_N值>2说明其源区已被富轻稀土的液体或岩浆流体交代过。扬子克拉通的花岗—绿岩带地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意味着晚太古代时它与南非克拉通有更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吉峰地区中元古代科马提岩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兴安岭吉峰地区的橄榄质科马提岩具有良好的显微鬣刺结构,在橄榄石和辉石晶体间隙中充填有基质物质,说明其为火山岩.通过研究,对其初步划分了冷凝带和鬣刺带,它们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冷凝单元.吉峰科马提岩在岩石化上表现了良好的科马提岩属性,与南非及西澳大利亚橄榄质科马提岩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科马提岩及与其伴生的玄武岩具有紧密的成因联系,它们的演化符合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的演化趋势,具良好的正相关特点.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REE特征上,本区科马提岩具有较好的II类科马提岩属性,与南非巴伯顿、印度、西格陵兰II类科马提岩极为相似.吉峰科马提岩的εNdT)=+7.51,说明源于亏损地幔,并且以LREE轻度富集为特征,显示它们系亏损地幔经较小程度部分熔融产生的.吉峰拉马提岩的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其形成环境可能是地壳拉伸减薄,上涌的科马提质岩浆在淬火快速冷却的条件下形成.这一岩石类型的发现为研究大兴安岭地区元古宙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线索.  相似文献   

6.
太古宙绿岩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实例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壮魏春景陈   《地质科学》2017,(4):1241-1262
绿岩带是太古宙大陆地壳重要的构造单元。 按照岩石组合特征, 绿岩带可划分为 3 个类型:1) 巴伯顿型, 主要由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组成, 含少量酸性火山岩及沉积岩, 中性火山岩很不发育;2) 苏必利尔型, 主要由中性火山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组成, 含沉积岩; 3) 达尔瓦尔型, 以广泛发育的沉积岩为特征。 其中, 巴伯顿型绿岩带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广, 且组成较为复杂, 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1) 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在绿岩带层序中占主导地位;2) 发育具有异常高的地幔潜能温度的科马提岩类;3) 存在太古宙亏损型和富集型玄武岩等。 华北克拉通清原地区的表壳岩虽然经历高级变质作用, 但仍 具有清晰的层序, 与巴伯顿型绿岩带岩石组合特征类似, 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其厘定为清原绿岩带。 清原绿岩带主体形成于 2.5 Ga, 与广泛分布的新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形成时代一致, 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中太古代地质体。 清原绿岩带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新太古代晚期原始地幔柱模型可以较为合理的解释清原地区及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其它新太古代基底岩石的成因, 但太古宙原始地幔柱与显生宙地幔柱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四川的前震旦系基底(即花岗岩-绿岩地体)中,普遍发育有科马提岩套。很多地质学家认为,通过对科马提岩的研究可能了解地幔的演化。笔者对四川北部前震旦系基底中的超基性、基性岩资料进行了一次清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科马提岩的分布、产状、岩石类型、地球化学等。本文还介绍了当今国际上对科马提岩成因的最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桂北中元古代的科马提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北四堡群的科马提岩,自下而上分为堆晶带、鬣剌带和冷凝带。它们分别由辉石质科马提岩、具鬣刺结构的玄武质科马提岩和淬碎熔岩组成。与国外太古代绿岩带科马提岩对比,岩石化学成分、分带性、特有的鬣刺结构及区域变质特征、含矿性等方面亟相似。但我国华南元古代科马提岩也有自己的特点,产于元古代古大陆边缘,化学成分为超镁铁—镁铁质,且以镁铁质为主。  相似文献   

9.
太古宙地幔的热状态是研究早期历史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科马提岩是研究早期热状态最直接的标本.科马提岩是一种无水MgO含量大于18%,具鬣刺结构的一种超镁铁质火山岩[1];它是太古代绿岩带的重要标志,被认为是高度熔融的地幔柱的产物[2,3],记录了大量地球深部过程的直接信息,其成分特征可以用来示踪太古宙地幔熔融的深度和温度并反演其形成过程[4,5].因此对了解太古代地幔的组成、热状态以及太古代绿岩带的层序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地球化学和动力学意义6.  相似文献   

10.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Ⅶ):早期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冥古宙到太古宙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区和绿岩带构造单元组成。大量的研究表明,以花岗质岩石出现为标志的大陆地壳最早的碎屑锆石记录为约4.4Ga,最早的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形成于约4.03Ga,最早的绿岩带层序形成于约3.8Ga。冥古宙到始—古太古代时期的花岗质片麻岩区主要由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组成(TTG片麻岩),中—新太古代,尤其是新太古代晚期TTG片麻岩仍然为花岗质片麻岩区的主要岩石组成,但是花岗质片麻岩的成分出现了明显的多样化趋势,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组合。绿岩带的组成较为复杂,早期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等铁镁质火山岩占主导地位,组合有BIF等沉积层序,尤其是科马提岩的出现标志着高温地幔岩浆作用占主导作用。而晚期绿岩带科马提岩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较少,大量出现拉斑玄武质-钙碱性玄武质到英安质火山岩和副变质沉积层序,局部出现类玻安岩、埃达克岩的变质火山岩记录。地球动力学体制研究表明,冥古宙到古太古代以地幔柱构造体制占主导地位,从始太古代到古太古代(3.0Ga)地幔柱活动和地幔对流使岩石圈不断加厚。在地幔对流沉降部位,由于地幔对流的拖曳使其铁镁质地壳逆冲堆垛并不断增厚,其深部发生麻粒岩相-榴辉岩相变质、部分熔融形成初始的大陆地壳花岗质岩石,并孕育了早期高温状态的板块热俯冲。中太古代晚期和新太古代初期形成了以榴辉岩为标志的类现代板片俯冲的构造体制,新太古代末期尽管地幔柱构造体制在局部仍起重要作用,但是类现代板片俯冲构造体制已经成为这一时期主导的动力学体制。  相似文献   

11.
问与答     
周强同志:科马提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岩石序列,由于它常常作为太古宙绿岩带的特征岩石而引起了地质学家门的广泛生意。科马提岩是维尔乔恩(Viljoen)兄弟于1969年对南非巴伯顿山区的超镁铁质及与其有关的镁铁质熔岩流所作的命名。它们在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国外太古代地质研究的一般进展,肖庆辉(1968),孙大中(1979)两同志已作了很好的介绍。我们在这里补充介绍一些关于Komatiite的研究情况,供同志们参考。 Komatiite是一种太古代超镁铁质的喷出岩,往往与拉斑玄武岩共生,源于地幔,形成于特定的地质构造条件下。这种岩石组合在各大陆的太古代构造区均有发现,它的普遍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目前中译名尚不统一,有译为科马提岩的(肖庆辉),有的译为镁绿岩(赵宗溥),有的译为苦幔岩(穆克敏)。  相似文献   

13.
王潮  宋述光 《岩石学报》2021,37(1):65-73
富铁苦橄岩是一类特殊的高镁地幔来源岩浆岩,具有高的FeOT含量(>14%)和MgO含量(>12%),并富集不相容元素和具有轻重稀土强烈分异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富铁苦橄岩通常与科马提岩产出于绿岩带中,或产出于大火成岩省中,因此富铁苦橄岩的形成与地幔柱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其他高镁地幔来源岩浆岩(科马提岩、苦橄岩)一道成为...  相似文献   

14.
山东蒙阴苏家沟科马提岩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马提岩作为太古代绿岩带的一个标志,一直受到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重视.最近,在蒙阴县坦埠镇苏家沟村发现的具典型鬣刺结构科马提岩,进一步证实了鲁西地区是华北地台上乃至世界上最典型的太古代绿岩带之一,为鲁西地区太古代绿岩带及其矿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苏家沟科马提岩呈透镜状残留体赋存于前寒武纪花岗质岩石中,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科马提岩、透闪石岩、阳起透闪片岩、绿泥透闪片岩、黑云阳起片岩等组成,具典型的鬣刺结构和变余鬣刺结构.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及结构等特征与世界典型地区科马提岩极为相似,属橄榄科马提岩.  相似文献   

15.
湖南益阳绿岩带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益阳金矿,无论原生还是次生,其物质主要源于变质的科马提岩——科马提质玄武岩—拉斑玄武岩火山岩系。该火山岩系处于元古界冷家溪群,板溪群巨厚火山—沉积旋迴的近底部层位,其(?)发育钙碱性火山岩系及含浊积岩的复理石建造,故这一火山—沉积旋迥具有绿岩带的基本特征。因此,益阳金矿为绿岩带型金矿。  相似文献   

16.
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阴山地块花岗-绿岩带中出露的花岗岩类型比较复杂,研究其类型、成因及其与绿岩带之间的联系,对于探讨花岗-绿岩带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内蒙古三合明铁矿西侧红山子地区的花岗-绿岩带进行了研究。其不仅包含有大量的变质科马提岩、科马提质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等绿岩带的表壳岩,而且发育着多种变质侵入岩。研究表明,区内与绿岩带相关的侵入岩主要有3种,即变质英云闪长岩、变质花岗闪长岩、变质花岗岩,本文对其中的变质英云闪长岩和变质花岗岩两种岩石进行了地球化学和锆石测年的研究。变质英云闪长岩是一套富铝、低钾、贫铁镁和稀土元素强烈分异的太古宙高铝型TTG岩,SHRIMP锆石U-Pb测年为(2 534±7)Ma(MSWD=1.3),与研究区南部的赞岐岩和TTG的年龄相同;而变质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低铁、镁、钛、锰的特点,是一套钙碱性的过铝质岩石,SHRIMP锆石U-Pb测年为(2 509±7)Ma(MSWD=1.5),野外地质现象表明变质花岗岩明显地侵入到区内的绿岩地层和变质英云闪长岩之中。研究发现变质英云闪长岩形成于板块俯冲时TTG岩系岩浆弧构造环境,而变质花岗岩成因则可能与加厚地壳中变沉积岩的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以基性火山熔岩为主,主要岩性为玄武岩,局部发育苦橄岩、科马提岩,科马提岩具微观鬣刺结构。以TiO2=2.8为界,将玄武岩分为高钛玄武岩和低钛玄武岩,空间分布具明显分带性。岩石具与峨眉山玄武岩一致的近似平坦或轻稀土富集的稀土元素分布型式,相容性元素V,Co,Cr,Ni明显亏损,不相容元素和LREE富集。不相容元素在高钛玄武岩中富集程度大于低钛玄武岩。高钛玄武岩、低钛玄武岩的客观存在及产出的特殊构造背景,对喀喇昆仑地区古洋盆的演化和构造环境认识具重要地质意义。地幔柱及相应成矿系列,开拓了区内稀有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富集的研究思路,对寻找大型及以上镍-铜-铂族、锡多金属、稀有金属矿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山东蒙阴苏家沟科马提岩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马提岩作为太古代绿岩带的一个标志,一直受到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重视,最近,在蒙阴县坦力家沟村发现的具典型鬣刺结构斜马提岩,进一步证实了鲁西地区是华北地台上乃至世界上最典型的太古代绿岩带之一,为鲁西地区太古代绿岩带及其矿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苏家沟科马提岩呈透镜状残留体赋存于前寒武纪花岗质岩石中,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科马提岩,透闪石岩、阳起透闪片岩,绿泥透闪片岩,黑云阳起片岩等组成,具典型的鬣刺结构和变余鬣刺结构,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及结构等特征与世界典型地区科马提岩极为相似,属橄榄科马提岩。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识别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在岩石成分上的变化,必须对比相似岩性组合的岩石,以限制构造环境的影响。大多数绿岩组合(以火山岩为主的海相上壳岩)中的玄武岩和安山岩,具有与现代弧体系中对应部分类似的俯冲带的地球化学组分。有岛弧地球化学亲合性的玄武岩在太古宙绿岩中占支配地位,而有钙碱性亲合性的玄武岩在元古宙绿岩中最丰富。前寒武纪各年代中,具有 MORB 或大洋板块内地球化学特征的玄武岩稀少。与晚太古代绿岩玄武岩(2500-3500 Ma)相比,现存的早太古代绿岩玄武岩(≥3500Ma)反映较少亏损的地幔源。与所有太古宙地幔源相比,元古宙绿岩玄武岩是源于相对富集的地幔源,这一特征可能是因为随着晚太古代大陆迅速的生长,大陆沉积物进入地幔中产生再循环作用而造成的.前寒武纪安山岩在地球化学方面相似于现代岛弧安山岩,唯太古宙安山岩亏损 HREE 及 Y。此与太古宙安山岩形成于下降的镁铁质地壳的部分熔融(有角闪石/石榴石留在残余物中)是一致的,而元古宙(和更年青的)安山岩是由玄武岩的分离结晶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一如所周知,科马提岩(Komatiite)是1969年M.J.维尔金(M.J.Viljacn)和R.P.维尔金(R.P.Viljaen)在南非阿扎尼亚科马提河巴伯顿(Barberten)绿岩带中发现的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超镁铁质熔岩,这种熔岩的结构酷似澳大利亚的鬣刺草。后来,1970年R.W.纳斯比特(R.W.Nersbitt)等人在描述西澳大利亚的科马提岩时,先后采用了鬣刺结构(Spinifextexture)这一术语,从此流传世界,广为引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