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广西地质构造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述了广西现代地貌,活动断裂,活动盆地特征及地震活动概况,将广西地质构造稳定程度划分为稳定,较稳定,较活动3个一级区和相应的10个二级带,提出今后可能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北川县擂鼓盆地地壳稳定性与城镇选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5·12汶川地震造成四川多座县城遭受毁灭性破坏,北川县城几乎被地震夷为废墟,因此灾后重建选址成为震后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认为,尽管北川县擂鼓镇所在的擂鼓盆地处于强烈活动构造带,但盆地处于活动断裂的下盘,盆地基底整体性较好,内部断裂不甚发育,是活动构造带中的相对稳定地块,即“安全岛”。这个地区在北川县地震灾后重建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本文基于野外活动断裂和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运用李四光先生的“安全岛”理论,初步论证了擂鼓盆地的地壳稳定性,并从环境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了擂鼓盆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北川县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和灾民安置场地选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平潭岛外-乌丘屿段滨海断裂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滨海断裂位于福建沿海与台湾海峡盆地之间,呈带状分布。研究认为该断裂带为-深大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对其两侧的地质构造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平潭岛外-乌丘屿段高分辨多道地震的解释,发现该区海域不但断裂比较发育,而且活动时代较新,见有数个断点断过晚更新世地层。本文结合该区域内浅地层剖面与地质测年,综合分析断裂的活动时代,认为平潭岛外滨海断裂至少在晚更新世晚期仍处于频繁活动之中,甚至最新活动时代可能为全新世。  相似文献   

4.
褚志贤  陈雅云 《福建地质》1990,9(3):167-176
福建省闽南三角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是以永定—福州北东东向断裂带为界,南北两区的磁场、重力场、大地电磁场及应力场等均有明显差异。闽南三角地区的岩石圈厚度、地壳厚度变化大,莫霍面处的纵波速度(V_p)低,上地幔物质分异不彻底,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可知该区地壳处于不稳定状态。应用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依据地壳结构及构造、地震活动规律、活动断层分布及地震烈度等条件,在地壳区域不稳定的背景上,划分出三个地壳区域较稳定小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收集整理前人成果资料,结合湖南、湖北地区地震地质特征、历史近代地震数据等,全面梳理分析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历史地震,总结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系(带)及控震特征、地震活动性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活动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北西向为主,主要活动断裂系有6个,自北向南分别为秦昆北西向断裂系、鄂东北东向断裂系、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鄂西-湘西北东向断裂系、湘中南北东向断裂系、湘东北东向断裂系,其中第四纪活动较为显著且影响程度大的是江汉-洞庭盆地断裂系及秦昆北西向断裂系西段。“两湖”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第三活动期的相对平静期。结合近代中强震资料及中国地震烈度区划特征分析认为,江汉-洞庭盆地南部的东、西边界、鄂州-黄冈-武汉一带以及鄂西北断块隆起区地壳较不稳定,具有发震潜力,应在城市群规划建设、护江大堤设防和重大工程建设中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应用“相对稳定活动断裂”概念解决地震工程地质问题张加桂(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81)笔者最近根据地震工程地质工作的需要,提出了“活动地带中相对稳定活动断裂”的概念。它是对李四光教授“活动地带中存在相对稳定‘安全岛’”思想的延伸。活动...  相似文献   

7.
汶川8级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实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吴珍汉  张作辰 《地质学报》2008,82(12):1747-1757
龙门山地区活动断裂右旋斜冲运动与汶川8级强烈地震存在成因联系。汶川8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地震灾害、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和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地震灾害包括房屋倒塌与部分坍塌、房屋平移、房屋倾斜变形、墙体破裂与结构破坏、桥梁垮塌等。地震触发严重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山体滑塌、岩块崩塌,局部产生泥石流与沙土液化。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隐患包括潜在滑坡、不稳定边坡与滑塌隐患、危岩体与崩塌隐患及泥石流灾害隐患。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活动断层存在密切关系,沿北川映秀断裂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沿汉旺漩口断裂、茂县汶川断裂、青川断裂地震地质灾害也比较严重。在活动断裂之间相对稳定地块远离活动断裂超过3~5 km,地震灾害和地震触发地质灾害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8.
四川康定城市地震地质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康定处于鲜水河、龙门山及安宁河三条地震带的"Y"字形交汇部位,境内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基本烈度达IX度。康定城区位于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的雅拉河-康定断裂,城区几乎处于康定断裂的次级断层围限之中,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在降雨、地震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康定城发育地质灾害25处,其中滑坡14处,崩塌3处,泥石流5处,不稳定斜坡3处。地质灾害多沿城区河流两岸斜坡和支沟分布,对城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一旦发生强烈地震及其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将对康定城市带来灾难性的毁坏。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容量空前扩张,加之活动断裂活动性增加,城市安全风险增大,正确合理规划城市规模,科学地开展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制定有效的减灾防灾预案是确保城市安全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疆塔中卡塔克隆起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古地震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塔中顺2井、中12井、顺8井岩心中识别出奥陶系及志留系古地震记录。其中志留系中地震触发沉积物变形记录最强烈,并且出现的变形层也较密集。志留系的软沉积物变形类型有:负载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碟状构造、液化底劈及混滑层。卡塔克隆起演化受断裂控制,北缘为塔中1号断裂,中部为塔中10号、2号断裂,塔中2号断裂位于隆起的顶部。顺2井位于塔中1号断裂末端、中12井位于塔中10号断裂旁。断裂活动诱发地震,志留系频繁的古地震记录表明塔中地区是一个加里东期断裂与构造隆起地带。塔里木板块内部加里东运动特点是:断裂活动、强地震、隆起与坳陷。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在地表形成了北东向与北西向两个方向的地表破裂带,余震分布也清晰地显示沿着小鱼洞断裂存在一条北西向小震密集条带。为了研究北西向小鱼洞断裂在汶川地震破裂过程中的作用,在已有的地表破裂数据和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汶川地震前小震资料和余震资料,完善了汶川地震震源构造模型。分别计算了以北川—映秀断裂西南的虹口段(BY1)与小鱼洞断裂作为初始破裂段所产生的库仑静应力变化量(ΔCFS)分布图像。结果显示,以北川—映秀断裂虹口段(BY1)做为起始破裂段,虽然小鱼洞断裂西北段(XYD2)的局部地段处于应力触发区,但在出现地表破裂的小鱼洞断裂东南段(XYD1)却处于1.5 bar的应力抑制区,同时随着北川—映秀断裂向北东方向的进一步破裂,小鱼洞断裂仍处于应力抑制区,并且范围有所扩大。如果这样,在汶川地震过程中,小鱼洞断裂应该是稳定的,不可能产生地表破裂带及小震密集条带;以小鱼洞断裂作为起始破裂段,北川—映秀断裂BY1段的大部分区段处于1.0~1.5 bar的应力触发区,不但如此,小鱼洞断裂对彭灌断裂也有触发作用。基于以上结果,认为汶川地震破裂过程是以北西向小鱼洞断裂为起始破裂段,该断裂的破裂触发了北川—映秀断裂和彭灌断裂,并导致北川—映秀断裂向北东方向发生级联破裂。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活动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地质灾害的影响很大。本文具体分析了活动断层、地震、冻土及深埋长隧洞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谢卓娟  李山有  吕悦军 《地球科学》2015,40(10):1755-1766
滇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是我国大陆构造活动强烈且强震频发地区之一.通过分析b值与地壳应力分布状态的负相关关系, 采用最大似然法对该区进行b值空间扫描, 并结合区域地震构造背景以及活动断裂特征, 分析该区b值空间分布沿各断裂带的空间差异性, 反映区内不同断裂带以及同一断裂带不同现今应力积累水平与活动习性的差异, 从而反映出地震危险性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滇西南地区b值处于0.3~1.2之间, 平均b值为0.576, δb值为0.046;区内断裂带与断裂带不同段落的b值分布极其不均匀, 澜沧江断裂南段、怒江断裂带等断裂处于研究区低b值区域, 目前处于相对较高的应力状态, 未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大; 而哀牢山断裂带、龙陵-瑞丽断裂带的西段和东段等断裂处于研究区高b值区域, 目前处于相对较低的应力积累水平, 未来以小震活动为主.该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活动性中长期预测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伊通河断裂的分布规律和危险性评价对长春市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上,利用地面电法、探地雷达和浅层地震探测,确定伊通河断裂呈近南北向分布,总体向西倾,倾角较大。根据探地雷达探测结果推断伊通河断裂切断白垩系地层,是一条早第四纪活动断层。分析伊通河断裂是强扭性断裂,处于伊通河断裂冲蚀谷地中。第四纪以来,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动趋于稳定,反生中强地震的概率很小。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论文总结了三峡库区的新构造活动规律及其与滑坡之间的关系。三峡库区新构造运动呈现出良好的阶段性 ,具体表现为 :地壳快速隆升期与相对稳定的阶地发育期相间 ,断裂活动、地震活动活跃期与宁静期相间。滑坡也具有阶段性 ,并且与构造活动阶段性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 ,即滑坡的高峰期对应着构造活动的高峰期。这些说明 ,在新构造期构造活动因素在三峡滑坡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地震的活动周期显示 ,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构造活动处于平静期 ,人类活动可能成为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近代城市地下生命线工程要求对埋藏基岩中的活动断裂作出工程评价,以判断其是否有出现地表破裂的可能。 本文提出了对研究活动断裂的3项内容,即:“活动断裂的活动时间下限、地震复发周期及活动断裂的活动速率;对不同的断裂活动机制,即蠕动和粘滑,从覆盖层厚薄两种情况分析了对地基所产生的影响。 作者通过超声地震模型实验对覆盖层横向非均一性影响地下生命线工程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横向非均一的覆盖层在地震过程中对地下生命线工程影响显著,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则木河断裂带具有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跃、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本文以鹅掌河流域为例,通过对断裂的活动特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长期活动性与成因机制和地貌演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则木河断裂带活动特征影响地质环境的演化。新构造运动引起断裂带局部应变失衡,断裂活动诱发频繁地震;隆起和断陷断块的差异性活动,加剧地貌演化与地表过程;沉积建造环境的不同,影响岩土体的剥蚀与沉积;断裂的掀斜运动,改变地表水系格局与地热运移。(2)活动断裂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表现为灾害具有时空效应。空间上,灾害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沿水系呈线状分布,具有地层倾向性,集中于断裂破碎带的软岩,微地貌效应显著;时间上,现有地质灾害在多次地震扰动和强降雨触发下形成,鹅掌河形成高频泥石流。(3)断裂活动影响灾害成因机制和灾害类型及破坏模式,脆弱的地质环境在地震持续扰动和极端降雨的耦合作用是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依据灾害成灾机制,将灾害分为3大类,7小类,具有震裂斜坡的典型破坏模式。(4)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相互作用决定地貌演化。鹅掌河泥石流影响邛海的地貌变迁,通过计算构造隆起量与灾害剥蚀量,表明鹅掌河处于隆起区,邛海处于淤积区。由此可见,则木河断裂活动特征通过影响区域地质环境演化,诱发大量的地震地质灾害,最终由地震构造作用驱动的隆起和断陷,地表灾害过程驱动的剥蚀和淤积,两者相互作用决定现有地貌的演化。  相似文献   

17.
区域稳定性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区域稳定性是指一个地区的地壳是否有正在产生的差异性升降,水平错动,火山活动,断裂活动,特别是剧烈活动足以引起地震发生和邻区可能发生的地震等地壳活动以及由于地震引起的区域性物理地质作用,如断裂活动、岩崩、滑坡、砂土液化、粘土塑流、地面不均匀沉降等对地区安全的影响程度。 很显然,影响区域稳定的因素很多,有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以及地震等,而主要  相似文献   

18.
利用Landsat 8、Google Earth等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ASTER GDEM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分析总结江西九江及邻区主要活动断裂带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基础上,获取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空间展布情况,结合地震地质资料进一步探讨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性质及其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发现,该地区断裂构造空间展布复杂,以北东与北西走向为主,其中的主要活动断裂带可归并为4大断裂系统,分别为庐江-广济断裂系、黄冈-鄱阳断裂系、九江断裂系和东至-鄱阳断裂系。根据主要断裂带的地貌错位、三维地貌与地形信息及历史地震数据等对断裂活动性进行分析和分级,将该区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性划分为显著、较显著和一般3个级别,并进一步讨论了区域断裂活动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盆地西段玉门断裂晚新生代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门断裂中段地表地貌陡坎明显,主断裂直接出露地表,使前新生代地层或早新生代地层与晚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呈断裂接触,说明玉门断裂中段形成早、活动时间长、位移幅度大,从而在冰沟口一带形成宽度超过200m的巨大破碎带。玉门断裂西段新构造活动表现的最大特点是地表较少见及主断裂的出露,以隐伏断裂为主。在地表常见有由新近系地层组成的不对称褶皱构造,属于与逆冲断裂密切相关的、也是正在变形的“活动背斜”。这说明玉门活动断裂西段形成时间较晚、活动时间短、活动位移幅度比较小。玉门断裂的活动性质以粘滑变形为主,次为蠕滑变形。玉门断裂是全新世活动断裂,最近2次新构造活动发生在距今7.4ka和3.2ka的全新世中期和晚期。该断裂也是现代发震断裂,,其西端深部的扩展破裂引发2002年的5.9级玉门地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现场调查、综合地质测绘的基础上,对不稳定斜坡的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不稳定斜坡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条件、工程地质条件、降水条件、地震活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采用区域类比法对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分析,运用理正软件对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不稳定斜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不稳定状态,地震+暴雨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