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全球地学断面数字化图形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原地质矿产部系统所完成的6条地学断面图为源数据基础,选用MAPGIS软件平台对6条地学断面图进行了数字化,根据“全球地学断面数字化指南”,并参考了各地学断面的制图标准,建立了中国地学断面图形库和属性库。开发,研制了图形库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2.
全球地学断面(GGT)地理信息系统的编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全球地学断面的特点 ,以及《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和《GGT数字化指南》等标准 ,研制一套全球地学断面地理信息系统的编码标准 ,为建立中国乃至全球地学断面地理信息系统设置主题、分层标准和命名规则 ,以及实体编码标准 ,并把它们应用于中国地学大断面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中。该编码标准为地学断面信息系统的建立 ,为深入研究大陆岩石圈结构构造、地球动力学、物质成分及不同地学断面的对比 ,进而建立大陆岩石圈的三维结构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任飞  刘国兴  彭聪  白金 《地球学报》2005,26(3):271-274
文章探讨了Arc/Info与CorelDraw信息共享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运用CorelDraw基础图件,在Arc/Info系统下建立中国地学断面图形数据库的方法。该技术在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地学断面数据子库课题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利用CorelDraw软件完美的绘图功能和Arc/Info软件强大的空间数据库支持能力,可提高数据录入效率,实现对地学断面图数据的管理、查询、检索和空间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学断面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扼要介绍全球地学断面(简称GGT)计划和中国地学断面计划的产生;中国地学断面计划宗旨;中国地学断面的布署及其实施、完成概况;中国地学断面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与新认识;最后,对中国地学断面计划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地学断面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综合资料,从中得出的地学信息是提供科学决策、促进社会科技事业和生产力发展的依据.在MAPGIS软件基础上的中国地学断面数字化图形库的建立过程中,地学断面中的每一个实体,在颜色、符号以及线型等方面都被规划统一.地学断面中的特征主题进行了层名划分以及层名、实体的编码,形成分层标准和编码准则.利用MAP-GIS的编辑子系统和Access关系数据库软件,建立了中国地学断面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将它们联接起来,从而建立了整个中国地学断面数字化图形库.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学断面CorelDRAW图形数据库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聪  白金  刘国兴  管烨 《地球学报》2003,24(4):361-366
通过对MapGIS和CorelDRAW软件的对比研究,实现了MapGIS图形数据库向CorelDRAW图形数据的转换,并参照国际GGT指南标准,结合各条断面实际情况,完成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重新建立了地层颜色库模板与符号库模板、构造颜色库模板与符号库模板、时空流程颜色库模板与符号库模板。按照图形数据在网络传输的环境,拆分重组地学断面图的图形与图例,逐一建立起每一条全球地学大断面图形数据子库。为实现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料共享与交换奠定了基础。本文介绍这项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基于MAPGISG平台的中国地学断面数字化图形库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学断面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综合资料,从中得出的地学信息是提供科学决策,促进社会科技事业和生产力发展的依据。在MAPGIS软件基础上的中国地学断面数字化图形库的建立过程中,地学断面中的每一个实体,在颜色,符号以及线型等方面都被规划统一。地学断面中的特征主题进行了层名划分以及层名,实体的编码,形成分层标准和编码准则。利用MAPGIS的编辑子系统和Access关于数据库软件,建立了中国地学断面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将它们联接起来,从而建立了整个中国地学断面数字化图形库。  相似文献   

8.
全球地学断面计划(GGT)是80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中国岩石圈计划全国委员会下设了GGT协调组,由地矿部牵头(赵文津研究员任组长)与石油部、中科院、国家地震局等四个部门共同设置了11条一级地学大断面,它们跨越和控制了我国主要构造(见图).全部完成后将为研究我国岩石圈格架打下基础,为研究矿产分布规律和减灾提供深部依据.  相似文献   

9.
1991年9月,国际GGT计划协调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地学断面数字化国际讨论会”.来自北美、欧洲及中国等的GGT编者和计算机应用研究人员,制图人员,在会上交流和讨论了GGT数字化的方法和途径,展示了由数字化工作形式出版的GGT图件.现任GGT协调委员会主席戈策(H.J.G(?)tge)教授就如何推动GGT数字化工作,及今后地学断面的出版过程,谈了若干设想.此次会议上反映了数字化技术现状和90年代GGT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前言     
《地球学报》1990,11(2)
<正> 第2号中国地学大断面西藏亚东至青海格尔木线的工作,以地质矿产部为主,有地质矿产部和中国科学院所属的8个研究及教学单位65位研究人员参加,自1987年开始,按照计划中的12个研究课题(专题)分别进行工作,现已进入编写说明书和专题研究报告阶段。为了使阶段性成果能及时广为交流,现由第2号大断面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圈研究中心将12个专题组已完成的27篇文章,连同全球大断面协调委员会主席蒙格尔教授编写的“全球地学大断面编图指南”汇编出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主要成矿域地壳速度结构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汇集了中国11条地球科学断面和数十条人工地震剖面,对中国大陆的地壳结构进行了综合研究。获得了主要成矿域的地壳分层结构模型。根据各层的厚度和地震波速度差异,揭示出主要成矿域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勾绘出壳内低速层的分布特征。文中还探讨了中国大陆主要成矿域岩石圈的现今活动性,以及地壳厚度、壳内低速层、“墙式”地震剪切波垂向低速带和下地壳底部高速层(体)的分布特征以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不均匀性与矿产资源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充分收集、整理、综合研究中国大陆11条地学断面(简称GGT)、数十条其它地球物理剖面(地震剖面、大地热流、大地电磁测深等剖面)和覆盖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结构、岩石圈结构和软流圈结构,并对中国大陆矿产资源预测作了简单的讨论。中国岩石圈结构是在三种不同性质的软流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明显的继承性。中国岩石圈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地构造单元相吻合,说明地壳构造受到岩石圈的影响和制约。尤其在地震波垂向低速带上(地壳上地幔都表现为低速性质)是内生多金属矿带的良好产出环境。  相似文献   

13.
The Xiangshui to Mandal geoscience transect, which has a total length of 1,200 km, extends diagonally,from SE to NW, across the Sino-Korean plate and its ancient continental margin, passing through nine tectonicunits: the Subei-Jiaonan terrane, West Shandong block, North China rift basin, Taihang-Wutai block, Ordosblock, Hu-Bao (Hohhot-Baotou) Basin, Yinshan block and Inner Mongolian fold system. The graphic display of the transect is compiled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for the Global GeoscienceTransect (GGT) Project on the basis of an integrated study of all available geological, geochemical andgeophysical data, thus bringing light to the process of cratonization of the Sino-Korean plat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ansitional zone of the ancient continental margin, and the features of intraplate structures pro-duced by subsequent tectonic modifications and intraplate dynamics.  相似文献   

14.
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下的地学数据共享是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分析地学数据特点、共享现状、现有问题以及区块链技术架构、基本原理、应用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区块链技术在地学数据共享领域中的应用场景, 以期地学机构能够借助区块链技术更好地管理数据资产、推动地学数据共享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数据预处理技术在地学大数据中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在带来可供研究的海量数据的同时,也带来巨量的噪声和冗余数据。在地学领域,由于研究方向和技术方法手段的多样化,产生了数据量巨大和类型众多的地学数据集合。在地学信息的研究过程中,经常碰到地学信息孤岛,分图幅地学数据边界系统误差和地学文档的非结构化问题。在对地学数据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挖掘之前,必须根据研究目的对地学大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冗余、复杂的大数据转为结构化、准确、可用的数据。本文以地学大数据的预处理技术为切入点,从地学数据交互标准与语义、数据调平、地质图接边和文本结构化等四个研究方面,分析阐述目前地学大数据挖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的解决手段,同时也对多元数据融合在大数据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希望通过本文对地学大数据预处理技术的探讨,能对地学大数据的挖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