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0 毫秒
1.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谢宏  李颖灏  韦有义 《地理科学》2018,38(8):1283-1291
选取浙江省189个特色小镇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指数等方法研究特色小镇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省特色小镇类型丰富,可以划分为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历史经典8个类型;浙江省特色小镇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八大类型中信息经济和金融类特色小镇集聚程度高,高端设备制造和旅游类特色小镇数量多、布局分散;经济基础、人口密度、产业集群创新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特色小镇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毓  孙根年 《地理科学》2016,36(12):1877-1884
以“揭示规律、验证规律”为研究逻辑起点,提出“城市规模-旅游成长-城市级别”数理空间分布模型及其时空演变模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为例,系统搜集1995~2014年系列基础数据,探讨城市规模与旅游成长的空间关系及其演变机理。结果表明:20 a来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旅游成长、城市级别的数理空间分布呈三段“金字塔”式结构,城市级别越高,分布数量越少; 三元空间关系在演变中,1995~2009时期内的三阶段符合演变模型的A线关系趋向,2010~2014阶段呈“核”式分布,旅游对城市规模存在倒逼效应; 依据城市4个基本象限类分布,级别高的城市分布在类区,类区与类区间存在单向转换与演变关系;对驱动因子剖析,政府政策的倾斜、城市规模效应以及旅游的快速发展共同促成三元关系的演变格局。  相似文献   

3.
焦华富  许吉黎 《地理科学》2016,36(11):1670-1678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服务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作为中国工业化阶段能源基地的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多位一体的全面转型。选取成熟型煤炭资源城市淮南为案例,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划分城市地域功能结构,构建社会-经济-空间多维因素的互动框架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科学转型。研究发现:淮南市社会空间包括6个主因子,各主因子的空间集聚和街区分布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基于不同街区的功能属性划分出5个空间功能组团,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团;居住、商业、生活服务组团; 煤炭开采与加工工业组团; 非矿点区域、乡村区域组团;经济新增长点培育、转型发展组团。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特征表现为:“城”、“矿”功能的隔离与排斥,连绵型低收入农业空间的嵌入,城市服务功能空间的紧缩,煤炭开采与初加工的空间共位,城市转型尚未形成规模与联动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地域结构的形成原因及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媛媛  宋玉祥 《地理科学》2020,40(5):768-775
基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地级单元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呈东高西低的显著分割线,随着老龄化不断加深,最初自西向东阶梯上升的空间格局逐渐模糊;各地级单元间人口老龄化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出高-高和低-低相似值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成渝、山东半岛、辽中南等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西南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和珠三角部分地区,10 a间这种正向的空间集聚特征减弱;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是由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人口因素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致。对此,分别从人口和社会经济角度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贺灿飞  朱向东  孔莹晖  李伟 《地理科学》2018,38(10):1579-1588
利用中国海关贸易库数据,对计算机上游和下游出口源地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对比分析,以面板数据方法揭示产业集聚和政策激励的作用。研究发现:计算机上游出口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下游出口集中于长三角和成渝,上游出口格局更分散;从动态看,上游出口从珠三角逐步向内陆扩散呈现集聚-分散-集聚的过程,内陆地区承载大部分出口增长;下游出口增长态势更为明显,最初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2010年以后内陆地区增长迅速,成渝成为继长三角后最为重要的集聚区;研究时段集聚经济对计算机上下游制造业的推动作用降低,政策激励的影响显著增加;沿海和内陆计算机制造业发展模式不同,前者的兴起主要是市场化条件下的集聚经济,后者则受到集聚经济和政策激励的共同影响;由于产业特征的差异,集聚经济对计算机上游的影响高于下游。在计算机制造业的发展中,要素成本增加造成的集聚不经济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激励使得集聚效应逐步让位于政策支持。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产业对政策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政策制定应顺应产业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蔡善柱  陆林 《地理科学》2019,39(3):415-423
选取1989~2015年地级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及主导产业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探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经历探索阶段、推广阶段、完善阶段和升级阶段等4个阶段;空间格局演化体现出“点轴结构、T型结构、π型结构和网状结构”4种空间形态;空间扩散方式有“点-线-面”扩散、梯度扩散、等级扩散、邻近扩散、集聚扩散和升级扩散6种扩散模式;空间相关性整体呈波动起伏且逐渐上升态势,高-高集聚区从青岛-烟台逐渐演变为长三角、京津冀和福建沿海。 五大主导产业集中稳定,装备制造始终处于集聚态势,其余4个主导产业呈“分散-集聚”态势;三大类型产业空间布局演化与上述空间格局演化态势基本一致,空间集聚性整体呈“N型”变化态势,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特征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级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兆峰  刘庆芳 《地理科学》2020,40(3):419-427
基于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国国家级特色小镇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核密度分析、邻域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并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中国国家级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家级特色小镇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南多北少,由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向黄河中游、西北地区逐渐减少,沿海和中部省区分布数量较多。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高密度核心区位于中国的长三角地区,微型核心区为西藏和新疆地区,而第二批高密度核心区依旧位于长三角地区,次级核心区出现在京津冀地区和川黔渝三省交界处。国家级特色小镇一方面聚集于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小、海拔低、地势相对平坦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另一方面主要分布在经济基础好、市场发育程度高和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麻学锋  何颖怡 《地理科学》2016,36(12):1894-1902
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哈格特空间结构模式理论,尝试性提出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概念和内涵,剖析其周期性特征。并以张家界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点距离、重心模型、时间同步性等分析方法,从结构、时间和空间3个维度定量解析了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演变过程,推演出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的模式与规律,揭示其格局演化的动力机制。结果显示: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结构总体呈凝聚型分布,内部为“两均两凝”型,重心位置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移动表征,且空间内部同步性较好,但差异性特征较强;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经历了出现期点状→生成期核心-边缘→发展期双核两翼东西联动的周期性模式。旅游地地理尺度上 “集聚力”、“路径依赖”和“旅游价值链”是推动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演化的综合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基于2000-2016年中国工业数据,构建工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测度不同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空间分异特征进行解析,最后研究了工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如下: 中国工业生态效率均值呈现出波动趋势,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 区域之间差距明显,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也在2016年最大,空间分布上逐渐集中,逐渐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阶梯状空间分布特征; 工业生态效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并有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现象; 财政分权的直接效应值最高,对外开放和固定资产是抑制本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财政分权能够促进邻近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产业集聚、对外开放不利于邻近地区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苏南太湖流域污染企业集聚与水环境污染空间耦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姗姗  张磊  张落成  高爽 《地理科学》2018,38(6):954-962
以苏南太湖流域为例,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对分行业污染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及与水环境污染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污染密集型企业主要集中在无锡市的惠山区、江阴市的东部、常州市与武进区相邻部分区域、昆山市等地区,常州市整体上污染密集型企业分布较少; 将制造业集聚与水环境污染空间耦合关系分为高集聚-高污染、低集聚-高污染、低集聚-低污染、高集聚-低污染4种类型,4种类型区面积分别为781.25、2 993.75、12 187.50、1 187.50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6%,17.46%,71.06%,6.92%,两者间正向耦合效应明显,说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的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规律和研发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特性, 揭示地理临近与产业网络形成及研发产业在城市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基于实地调查和R&D普查数据, 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GIS 制图等方法, 以区位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为理论依据, 探讨了长三角地区16 城市研发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 分析了研发产业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影响研发产业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因子、产业结构因子、产业竞争力因子、经济结构支持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研发活跃度因子等6 大类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2000 年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空间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集聚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单极空间模式。之后发展到2007 年, 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研发产业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 空间上表现为由单极集中转向多极分散的趋势。研究认为:今后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区域差异格局将逐步形成, 呈现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区域内部的三角形格局。  相似文献   

12.
产业融合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及形成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兆峰  刘庆芳 《地理科学》2020,40(8):1310-1318
运用GIS空间分析探索中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辨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①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最邻近指数为0.77,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和湖北3省市,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特征;② 全国范围内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地理集中指数为20.07%,东、中、西部的地理集中指数均大于全国地理集中指数,局部集中态势明显;不均衡指数为0.17,东部地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数量占全国的47.92%,分布最为集中;③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集中分布于环渤海城市群、泛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地区;④ 政策环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成为影响中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张晓明 《地理学报》2006,61(10):1025-1036
巨型城市区的概念于1999年由P. Hall提出,是中心大城市向新的或临近的较小城市极度扩散后所形成的,是21世纪初正在出现的新城市模式,其概念强调区域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并认为城市间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联系与区域的多中心结构相关联。近年来,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上海依托长三角腹地建设全球城市成为共识,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连绵带正在向巨型城市区演变。在介绍巨型城市区的概念的基础上,从多中心、功能性和网络性三个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指出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是一个多中心网络状的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14.
姜海宁  张文忠  许树辉  陈秋羽 《地理科学》2018,38(12):1943-1951
以《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为基础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核密度估计法、L函数和最近邻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2006~2015年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园区产业集聚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集聚特征显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多中心趋势明显,集聚规模迅速增大,集聚强度呈“先升后降,但总体增大”趋势;主要集聚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等地区,尤以前两者最显著,且三大集聚区的集聚强度与集聚规模差异明显,其中长三角留创园的集聚规模最大,京津冀集聚强度最高,而珠三角则比较复杂,其在很小空间尺度范围内服从集聚分布,而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则服从随机分布;基于不同主导产业的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依然集中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等地区,其主导产业分布格局则差异显著,规律性不强。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空间集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实质是RD资源的全球配置与RD功能的空间扩张,它有着深刻的地理意义与充分的空间表现,因此引起了地理学家的热烈讨论。通过全国范围内外资RD活动的统计调查及对近百家机构的深度访谈,在对已有的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归类的基础上,分别以区域、省份及城市为基地地域单元,系统考察了外资在华RD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趋势。发现我国外资RD机构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地区差距非常大,形成了三大明显的地理集中区,且高度聚集在少数全国性或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行业上的空间差异也十分显著,不同行业的外资RD区位重点不同,不同母国外资RD的行业空间分布也存在差异。其空间变动则呈现出区域范围不断拓展、核心区域向长三角地区集中以及"R"高度集中而"D"趋向分散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入境旅游空间聚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济发展迅速,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达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入境旅游发展优势。系统收集2000~2009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25城市入境旅游数据,利用市场占有率、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对入境旅游地域分布的空间聚集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空间聚集性,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和高级别旅游景区(点),如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宁波、嘉兴、镇江等城市;外国游客占主导,以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英国等国家游客为主,台湾是稳定的客源市场;入境旅游的空间聚集性在逐渐下降,而空间均衡度在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济联系视角,通过运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与GIS空间分析,对泛长三角区域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泛长三角区域空间网络整体呈现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州与合肥为多中心的"一级多核"空间格局;泛长三角区域空间网络密度较低,区域内城市间联系较为松散,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通过多重中心性分析,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市对周边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突出,但次级区域尚未完全融入;泛长三角区域可划分4个凝聚子群,且凝聚子群内部小团体现象明显,子群内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强。与此同时,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快,网络化特征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间投融资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企业网络联系构建城市网络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多运用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的空间位置关系建立企业内部联系,以构建城市网络,缺少从企业间实际联系层面对城市网络的研究。本文利用企业间跨城市投融资关系建立城市联系并探究其驱动机制,为中国城市网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发现:①2013—2016年全国企业间跨城市资本流动数量不断增加,全国范围内投融资覆盖面越来越广,资本越发集中于大城市。②中国资本流动城市网络基本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以及武汉等城市为重要节点相互联系的空间结构,京深、京沪和深沪是网络中最重要的城市联系对。③长三角城市群内部联系最为密切,形成的城市网络最为复杂,资本活跃程度高;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相对较弱,“核心-边缘”结构分化较为严重。④中国城市网络嵌入在独特的制度环境中,市场和政府作用共同导致了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10%抽样数据,以长三角139个区县为基本空间单元,提取出各区县按“行业门类”划分的行业从业人口信息,合并归纳为7 种职能类型,从结构属性和空间属性两个层面分析长江三角洲内部职能分工与空间集聚特征。首先采取洛伦茨曲线和地理集中度指数(EG),测度区域内各职能规模分异与空间集聚程度,然后以职能区位熵为基础数据进行各区县职能空间聚类分析,考察各职能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及变化情况。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长三角地区整体上以“商务商贸”和“工业”为主要职能,并且存在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农业职能则持续弱化;长三角内部职能分工结构存在不断专业化的趋势,“商务商贸”、“现代物流”和“教育科研”等专业化服务职能逐步向上海、南京、杭州三大中心城市核心区集中,而“工业”职能集聚区集中分布在沪宁轴线地区,并逐渐向沿江地区和杭州湾沿岸地区转移和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