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走湘西     
《地图》2014,(6):22-22
1.《武陵山区考古纪行》本书作者利用文物调查与考古发堀的机会,走遍了武陵山区的山山水水,也用文字记录了湘西的点点滴滴。作者所到之处多为一般旅游者未至之地,他的观察与记录深入且细致,其体验自然与众不同。书中附有大量的照片,图文并茂。读者可以跟着作者游走一个个县城,穿行一个个村鏖,体验并感受湘西这块历史悠久而富有灵性的土地。2.《边城·湘行散记·湘西》该书收入了沈从文的代表性小说《边城》和散文集《湘行敞记》、《湘西》,这几部作品能集中反映沈从文对湘西的认识柏理解。在这些作品中,沈从文描写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有着秀丽风是的乡土世界,也表达了生与死、爱与欲、永恒与变化等主题。阅读这几部作品,我们能领悟到那个已经远去的湘西,捕捉到一方风土曾经拥有的故事,体昧到沈从文对故乡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紫菡 《中国测绘》2011,(5):48-51
湘西的凤凰古城和北京的清华校园是我今年去过的两个地方。有人会问,你为什么把这两个地方扯在一起?那是因为这两地的特定景物折射出了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背影。  相似文献   

3.
黄齐  杜树海 《地图》2014,(6):56-67
溯水而上古人去湘西,多走水路,从洞庭湖乘船沿沅水而上。在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出土的秦简中,记载了当时从刚州到里官吏从划州到湖南常德后,耶的邮路,驿使或沿沅水到溯沅水的支流酉水而上,就可以到达国时期,沈从文也是沿着沅水进出湘沅陵,再里耶。民西,且行且驻,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去往湘西的主要道路和交通方式基本没变,沅水和船只还是沟通湘西与外界的主要通道和交通方式。今天不同了,人们可以乘飞机,走高速,或坐火车进出湘西,交通的便捷程度远非昔日可比。虽然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现代旅行缺少感觉,无法流连于山水不与沅水重叠,但有很武陵山区的澧水河谷而群山问溯流而上的感觉区的风最。了以往那种且行且驻的。我们这趟火车的路线长的一段是沿着穿行在行的,怡也可以体味在而且能欣赏到武陵山。  相似文献   

4.
今天对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志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将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印记的日子——我们迎来了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实施五周年。五年前,由于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把年幼年长的你我、南腔北调的你我、五湖四海的你我召唤在一起、集结在一起,五年来,我们奋斗在一起,共同领略了起步的艰辛,共同感受了探索的忐忑,共同分享了成功的喜悦。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土地督察人!我们都为自己是一名国家土地督察人感到无比的光荣和骄傲!  相似文献   

5.
<正>当你行走在黑龙江垦区的大地上,你会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千里沃土,什么是一望无际;当你放眼望去,天地相连的黑油油土地上麦浪翻滚,满目金黄,你会被这片神奇的土地所吸引,更为在这片广袤的沃土上埋首耕耘的人们而  相似文献   

6.
申明锐  邵亦文 《地图》2014,(3):24-35
著名的芬兰城市学者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行走沙田,丈量这座新市镇,会发现它在繁华与匆忙之外还有可爱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背篓与湘西     
黄齐 《地图》2014,(6):6-6
宋祖英演唱的歌曲《小背篓》脍炙人口,曾唱红大江南北。宋祖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人,一个湘西妹子唱响了故乡的背篓。湘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境内山高谷深,道路崎岖狭窄,挑担不便;而这里的竹子资源丰富,湘西人便顺应环境,就地取材,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传统时代,背篓是湘西主要的搬运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背篓,物资手口小孩部可以放到小小的背篓里。这是一个背篓的世界,也是一个背篓背出来的世界。今天,湘西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的改变,背篓的属性似乎也在变化。在许多人的眼中,背篓不再是工具,而是艺术品,承载了湘西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8.
"我那个城,在湘西靠贵州省的山坳里.城半在起伏的小山坡上,有 些峡谷,些古老的森林和草地,用一道精致的石头城墙上上下下圈来圈住."这是黄永玉在1979年12月31日如此描绘自己的家乡凤凰. 几乎每一个躺在沱江边的吊脚楼上看过星星的人都中了凤凰千年的"蛊毒"——会爱上她朝圣者的灵魂,爱上她衰老了的脸上雍容的皱纹. 但是,沈从文先生却称之为"古怪而又美丽"的地方,"不易了解,但值得了解",现在,一拨拨人正了解这埋藏了千年的古城,了解这座古城所在的湘西这场场山水盛宴,享受着四亿年前燕山运动带来的亘古记忆.  相似文献   

9.
爸爸活着的时候,我常常感觉他不顾家不管我,甚至不近人情,爸爸去世以后,很多人说起他的事情和为人,我也回忆起他的点点滴滴。当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时常不知不觉地泪流满面。爸爸,我想你!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10.
“丈夫生世有几时,安能蹀躞垂落翼”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座右铭,30年来他常以此为鞭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奋斗、无私奉献着,他就是磁县光禄镇土地管理所所长王泽。  相似文献   

11.
《今日国土》2011,(9):47-47
我国土家族著名画家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湘西凤凰。著名的版画"雷锋像"就是他的作品。现在,黄永玉已87岁,但他精神矍铄,身体健康,依然活跃在画坛上,不断有新作问世。黄永玉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与他独特有效的养生经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唐博 《地图》2008,(5):118-125
洪武十五年(1382年)深秋的一天,南京皇宫。 太子朱标跪在冰冷的地上,呆呆地看着他眼前带刺的棘杖,浑身发抖。 我瞥了他一眼:“你把他拿起来!” 朱标面有难色,不敢取杖。 “你怕刺扎了手不敢拿吧?那我把这些刺都除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更好吗?我把天下的奸险之徒都清理干净了,将来你这个皇帝才好当。”“父皇,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朱标如是说。 显然,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不用我多操心。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太子,居然这么不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居然说出这样不负责任的话。我听了之后,大怒不已,举起椅子就砸了过去。朱标吓得赶紧逃走了。 这些年来,我绞尽脑汁,制造大批血案,把开国功臣都快杀光了,为的就是给太子留下一根“没有刺的棘杖”。这样我也放心,他也舒心。一天晚上,我在梦里见到了那些死去的开国功臣们,他们一个个血肉模糊,直喊冤枉,而我无言以对,甚至不敢正视他们……  相似文献   

13.
唐博 《地图》2008,(6):108-115
永乐三年(1405年)的一天,南京皇宫奉天殿。神情慌张的朱棣,抄起几案上的一封书信,对台阶下面跪着的年轻人说:“三宝,你来看看!”年轻人看罢此信,脸色都变了:“皇上,您的意思是……”“此次你率船队下西洋,除了炫耀大明国威,重建朝贡体系外,还有一个秘密的使命,就是把写这封信的人找到,抓来。我要见活的!”“遵命!”这位名叫郑和、小名三宝的太监退下了。朱棣有点疲倦,回到寝宫就躺下了。可他怎么都睡不着,眼前总能浮现出写信人的模样。这封信是谁写的?信上说了什么?为何让朱棣如此担惊受怕呢?  相似文献   

14.
见图如晤     
本刊编辑部 《地图》2005,(3):F005-F005
福尔摩斯在安乐椅上坐了整整一天.华生觉得他呆着不动的时间实在太长了。福尔摩斯答道.你以为我呆在这里没有动吗?我今天派人去警察局取来了一份地图。正是.我的肉体一直坐在这里.可是我的“魂灵”在这张地图上转了一天.现在我对这个地区已了如指掌了。  相似文献   

15.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日子——2010年3月29日,星期一。 那天下午,当我上第二节课的时候,突然接到住在县城的姑父打来的电话,那是我这一辈子最不愿意听到的一个电话,也是我最接受不了的一个电话:“你哥哥在南坡乡卫生院抢救,但是……”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我一下就懵了,好端端的哥哥怎么能说没了就没了呢?  相似文献   

16.
早春时节,我从伦敦出发,首次飞越了大西洋,这是我数以百计的洲际旅行中最激动人心的一次.此前我在罗马的一次数学会议上,结识了麦德林的数学家吉尔伯特.在他的鼓动下,我申请了他所在的安第基奥大学的访问教授职位.飞机从特立尼达和委内瑞拉之间的一个小海湾进入美洲大陆,那一刻我的感觉与后来从波哥大出发飞越赤道线前往巴西的旅途一样难忘.  相似文献   

17.
布潋红 《地图》2009,(4):102-111
安提瓜的夜与晨 一个不经意的右转弯就驶入了安提瓜。已是午夜时分,依稀辨得出这是个古城。鹅卵石路的颠簸无意间驱散了我的倦意。司机轻按下门铃,我心里暧洋洋的,嘿嘿,还没住过要按门铃的小旅馆呢。门开了,半东方面孔的大爷含蓄地点下头,拿出一个大笔记本翻到一张表格,戴上眼镜,笑眯眯地指了指我的名字,我说是,他就把一个大钥匙递给了我。  相似文献   

18.
于峰 《地图》2005,(5):73-79
“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天鹅舞!”当朋友发出“最美”的赞叹、用“天鹅舞”来形容他在一个叫空伸的苗寨的所见所闻时,我被他的话噎了半天——是笑得。谁都知道天鹅舞是多么的高贵、典雅和优美,却被这小子信手拈来形容一个深山老林里的苗族舞蹈。真不知这一趟他都看见了些什么,让他说话都找不到北了。  相似文献   

19.
虎穴寺奇遇     
尼佬  理池 《地图》2019,(2):143-143
这是我第二次上虎穴寺了,开始我有点儿不想去,可是没办法,这是不丹旅行总会给你的艰难结束曲,当然也是快乐结束曲。半天的徒步一直是在森林里,提醒你这个事实:不丹的城镇、乡村和稻田,永远只是无垠森林的点缀。  相似文献   

20.
新的《信访条例》已实施一周年,对比这一年前后的变化,作为一个信访工作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些许感慨,而我接触到的土地信访现状总的来讲是喜忧参半。为进一步推进当前土地信访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急需探究和确定一条解决土地信访问题的主渠道,在此我提出工作中的一些感受与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