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相山铀矿田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陈贵华  陈名佐 《铀矿地质》1999,15(6):329-337
笔者对相山铀矿田的研究发现:矿田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其具备有利的区域构造背景,处于两条深大断裂(表现为花岗岩带和火山岩带)复合而成的巨型构造结上,重要的还在于其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环境,即矿田所处的是上叠式、简单二元结构的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有花岗岩侵入的富铀基底变质岩系与巨厚的富铀火山岩在空间上的叠置,为铀成矿准备了“铀源库”;切穿基底的主干构造、盖层构造、火山塌陷构造的复合为成矿(矿液运移及矿质堆积)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挤压逆冲构造形成的地质圈闭是相山铀矿田重要的保矿条件  相似文献   

2.
燕辽火山岩带、赣杭火山岩带及南岭火岩带,其不仅是横亘于中国东部三条重要的近东西向中生代火山岩带,而且也是我国三条重要的铀多金属成矿带。类比研究表明虽然它们各具特色,就脉型富大铀矿术成矿作用上它们又具有较多的共性:重要成矿区的火山喷发皆奠基在古老的结晶基底之上;古裂谷(或裂陷)既控制了火山岩带的发育,又是有利的成矿构造背景;铀矿赋存火山岩性没有明显的选择性;铀成矿的深部控制作用明显;好的构造联通网络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华东火山岩型铀矿找矿值得重视的地质问题:①铀成矿既可形成于浅源浅成低温条件,也可形成于深源深成高温或深源浅成中低温条件,在强调深源时,不是简单地认为是幔源就可以了,还必须强调壳幔作用的地质过程;②打破人为的"类型"划分,加强"铀成矿系统"的研究,更好地指导找矿;③研究基性脉体与铀成矿问题应注意构造、岩石矿物成分、成因、蚀变与成矿3大问题,注意寻找泥岩化作用强烈的破碎辉绿岩脉中的富铀矿;④火山盆地基底对铀成矿的作用主要是提供铀源,将基底对铀成矿的影响从感性认识推向理性认识,有效地指导找矿;⑤红盆与铀成矿关系可以从构造、古气候及时间分析研究中得出结论,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有助于铀成矿预测;⑥隐爆角砾岩筒是铀成矿、成富矿的重要储矿构造,是华东火山岩型铀矿找矿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东西向中生代火山岩带及其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辽火山岩带、赣杭火山岩带及南岭火山岩带,它们不仅是横亘于中国东部的3条重要的近东西向中生代火山岩带,而且也是我国3条重要的铀多金属成矿带。对比研究表明,虽然它们各具特色,就脉型富大铀矿床成矿作用而言,它们又具有较多的共性;重要成矿区的火山喷发皆奠基在古老的结晶基底上;古裂谷(或裂陷)既控制了火山岩带的发育,又是有利的成矿构造背景;铀矿赋存对火山岩的岩性没有明显的选择性;铀成矿的深部控制作用明显;联通的构造网络系统是形成富大铀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大地构造背景与基底成熟度、铀源条件、地层与岩性、岩体成因类型、岩体期次与空间配置、火山岩特征、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等方面对藏东"三江"地区热液型铀矿的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藏东"三江"地区存在形成热液型铀矿的基本地质条件,但总体成矿条件不是十分优越。在找矿方向上,应以寻找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型铀矿为主攻目标类型。  相似文献   

6.
江西相山地区中,新生低构造演化对富大铀矿形成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西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一直是铀矿地质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的新资料支持以下的构造演化模型:成矿前的走滑剪切;成矿期的伸展拉张;成矿后的挤压逆冲。这一构造演化体系是形成相山富大铀矿田的有利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7.
火山岩型铀矿是我国四大工业类型之一,华东火山岩型铀矿在我国已探明的铀资源量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华东火山岩型铀矿与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火山构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笔者把这种在同一构造岩浆火山活动旋回、围绕同一火山活动中心或岩浆热源中心、在不同深度和水平距离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成因联系的铀矿床的总和称为“华东火山岩型铀矿成矿系统”。本文详细阐述了华东火山岩型铀矿成矿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其找矿意义,为华东火山岩型富、大铀矿的寻找指明方向,并认为相山型铀成矿系统是华东富大铀矿的主要找矿目标,赣杭带东段的芙蓉山火山塌陷盆地是华东火山岩型富大铀矿非常有利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8.
江西相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富大铀矿形成的制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江西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 ,一直是铀矿地质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的新资料支持以下的构造演化模式 :成矿前的走滑剪切 ;成矿期的伸展拉张 ;成矿后的挤压逆冲。这一构造演化体系是形成相山富大铀矿田的有利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
晚期小岩体归宿及其在找矿中的意义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提出了晚期小岩体不是花岗岩浆演化的产物,而是相当于超浅成的次火山岩。由于它与铀成矿关系密切,因而花岗岩型铀矿与火山岩型铀矿成矿机理相同。对比火山岩中两大系列铀矿,即与次火山岩有关的早期铀矿和与红盆发生发展有关的晚期铀矿,认为花岗岩中也应有相应的两期铀矿。今后找富矿、找深部矿时应注意寻找早期铀矿。同时根据花岗岩中面型蚀变体的存在,推论在面型火山岩铀矿深部应寻找次火山岩型铀矿。  相似文献   

10.
相山铀矿田与斯特列利措夫铀矿田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锡珩 《铀矿地质》2012,(5):265-272
相山铀矿田和斯特列利措夫铀矿田均产于破火山口中,相山火山盆地的基底为震旦系变质岩,斯特列利措夫盆地的基底为多期活化的片麻状花岗岩。两盆地的破火山口盖层均为陆相火山岩系,相山破火山口火山岩系为酸性和中酸性岩,斯特列利措夫破火山口火山岩系则为酸性和基性火山岩呈互层产出。破火山口内的构造和蚀变作用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这是两个铀矿田成矿远景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江西峡江-广丰地区产铀盆地常具有特殊的三元结构:含铀火山岩发育在燕山早期的断陷区内,火山岩之下为一(几)套煤系地层,火山岩系之上为一套红色碎屑岩层,构成“黑-灰-红”特色三层结构的叠合式盆地。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叠合式盆地的空间分布、组成结构、形成演化和矿化等特征,并探讨区域构造演化对铀成矿富集的控制作用,以期为研究区铀矿勘查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表明:(1)叠合式盆地主要由多旋回的火山岩及其上部的巨厚红层组成,发育在前寒武系变质基底及较薄的峡山群(D2X)、安源群(T3A,含煤层)和林山群(J1L)之上。下白垩统武夷群(K1W)与火把山群(K1H)之间存在构造挤压事件,时限约为132~110 Ma,主要表现为近SN向的挤压和区域性抬升剥蚀,并导致NE和NW向两组共轭断裂分别发生左行和右行压扭,派生的近SN向断裂以张性为主。这些断裂构造是主要的控矿-赋矿构造,特别是近SN向张性断裂,富大矿体均赋存其中;(2)铀矿化时代晚于火山岩围岩的成岩时代,与红层沉积时代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暗示红盆发育过程对区内铀成矿起重要控制作用;(3)与铀矿物相伴生的萤石、石英中H、O、C同位素指示大气水对铀成矿的贡献,大气水对红层中的Fe^3+、F、Cl、H2S、(U)等进行淋滤,并携带至火山岩的构造裂隙中,在与深部来源流体共同作用下,使火山岩普遍发育水云母化、铀矿化等,因而成矿作用应滞后于火山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家志 《铀矿地质》1994,10(1):32-39
本文根据铀矿化特点,将浙西北火山盆地铀矿划分为3种类型,即沉积(成岩)型、热液脉型及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层控型)铀矿。系统地总结了不同类型铀矿的地质特征及产出条件,探讨了各类铀矿的成因联系及成矿模式,指明了火山盆地铀矿的找矿方向及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华南相山铀矿田成矿条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沈锋  陈然志 《铀矿地质》1995,11(5):257-265
华南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分布广泛,火山活动起始于175Ma,结束于75Ma,早期为高钾钙碱系列、晚期以双峰式火山岩为特征。与火山岩有关的铀矿床不仅数量多、储量大,而且矿化类型也比较复杂,因而引起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位于华南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带西缘的相山矿田是我国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典型代表。矿田受区域构造和火山构造联合控制。组成火山盆地盖层的主体岩性为晚侏罗世的碎斑熔岩和流纹英安岩,基底为震旦纪变质岩。与碱交代有关的早期铀矿化分布在盆地的东部,与酸碱交替交代有关的铀、钍矿化分布在盆地西部。矿化垂幅达千米。矿田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近几年由于基础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加强,矿田地质勘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一批新矿床被发现,老矿床不断扩大。其中邹家山矿床已跨入超大型铀矿床的行列,表明相山矿田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滇西新生代盆地与砂岩型铀矿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新生代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铀资源,现已探明8个中、小型砂岩型铀矿床,是中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带之一。本文在收集研究前人施工钻孔资料1200个,施工钻孔25个的基础上,编制岩性-岩相-地球化学剖面图66张,研究了滇西新生代盆地与砂岩型铀矿成矿。认为滇西地区存在2种类型的新生代盆地,其盆地沉积演化、火山活动、地貌景观等不同,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亦存在差异,成矿的专属性体现在于盆地的差异性。砂岩型铀矿成矿最有利的是北部腾冲地区找矿目的层上覆地层发育了区域性隔水层、存在火山活动、深切割低山-丘陵-河谷阶地地貌的新生代盆地。  相似文献   

15.
刘祜  韩绍阳  赵丹  柯丹  李必红 《铀矿地质》2012,(6):370-375,387
通过对全国39个铀成矿带和29个预测区的重力数据处理、重力异常提取、地质构造推断,为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构造单元、断裂构造、岩体范围及深度、盆地范围和地层结构等预测要素。总结了铀成矿环境的重力场特征,与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铀矿(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及部分碳硅泥岩型)主要位于区域重力场从高场向低场过渡的部位或偏向低场区域,主要成矿要素花岗岩岩体、火山盆地均表现为重力低场;大型砂岩型铀矿成矿盆地位于区域重力场的高场区域,而蚀源区则为低场,盆地边缘或内部的隆起区一般位于剩余重力高场区;与上述各类型铀成矿有密切关系的断裂构造在重力场中显示为梯度带、不同性质重力异常的分界线、串珠状异常或条带状异常。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等可地浸砂岩型铀矿重点成矿区的成矿环境和主要控制因素, 探讨了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 认为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主要受有利的构造、沉积建造和层间氧化带控制, 具有含矿建造铀预富集、表生后成改造成矿及矿后构造活动进一步叠加富集的特征, 而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的铀矿化主要受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控制, 并遭受二次还原的改造作用, 其矿化规模显得较前者更大。  相似文献   

17.
全国火山岩型铀矿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火山岩型铀矿床均产于古陆壳之上的酸性(或偏碱性)陆相火山岩系中,文章根据中国陆相火山岩系的产出环境,结合铀矿床、矿点及矿化点的分布,划分出6条火山岩型铀矿成矿带和8条火山岩型铀矿远景带(预测工作区),对铀矿化集中区进一步划分出21个预测区。根据含矿主岩及控矿构造特征,将火山岩型铀矿床分为5个亚类、16个矿床式(29个典型矿床),建立了成矿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4个预测类型,总结了火山岩型铀矿的成矿要素、预测要素及成矿规律。对14个预测工作区和21个预测区编制了系列图件,圈出了预测工作区靶区近200个,并分别采用数量化理论Ⅰ、品位吨位法、体积法及德尔菲法对各预测工作区和预测区500m以浅及1 000m以浅的铀矿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编制了火山岩型铀矿勘查工作部署图,对今后铀矿地质工作及铀矿大基地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Lead isotope ratios and associate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U, Th and Pb) extracted by partial-leaching with 2% nitric acid from Proterozoic sandstones and basement rocks reveal much about the fluid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basins hosting unconformity-type uranium deposits. In addition, these techniques have great potential as a guide for exploration of uranium and other types of deposits in basins of any age. Isotope ratios of Pb in Proterozoic sandstones from basins known to contain high-grade uranium deposits are radiogenic at key geological localities and settings distal to known mineralization and particularly in altered zones proximal to mineralization. Sandstones completely cemented by quartz overgrowths typically have non-radiogenic Pb isotope ratios, indicating early closure of porosity and isolation of these rocks from later fluid events. Alternatively, the unconformity served as both a source of uranium and radiogenic Pb as well as an avenue for late-stage (<250–900 Ma) fluid flow. The mafic volcanic units, which are relatively reducing lithologies and therefore have removed uranium from basinal brines, have uranium-supported radiogenic Pb isotope ratios. Comparison of 238U/206Pb and 206Pb/204Pb ratios is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timing and nature of U and Pb migra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mineralization in these basins. This comparison can be used to delineate the presence of radiogenic Pb isotope ratios that are not internally supported by uranium and thorium in rocks, eventually providing the explorationist with geochemical vectors that point toward sites of high potential for economic uranium 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19.
中国火山岩型铀矿成矿期及矿化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小干 《铀矿地质》1991,7(2):94-98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卫星图象信息为依据,结合野外调研,提出并确定了华北块体北缘存在:块体缝合线,褶皱-逆掩断层带,后孤碰撞带(断裂带),台槽过渡带,岩浆弧,以及燕山-喜山期的NNE向岩浆活动带、断陷带(断陷盆地)等双重构造的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块体北缘与深成岩浆岩,燕山期岩浆活动带(包括火山岩带)有关的铀矿化作用的独特构造环境及“岩浆”型,断陷带中和面型等主要铀矿床成矿模式和铀成矿带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作了研究和探讨。并以铀矿床的实例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