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高兴参加湖北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工作视频动员会议.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国土资源工作,加强领导、部署推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向湖北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致以崇高敬意,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2.
中共湖北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积极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的战略任务,这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深刻、准确把握全省国土资源省情和资源约束严峻形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基础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重大部署和总体要求,是“十三五”期间以至未来更长时期全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滨海县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港口建设、港城建设、沿海高速、临海高速、大唐新能源海上风电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改造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上马.为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全县以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为抓手,按照“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国土资源工作新定位,大力实施节约优先战略,向节约集约要土地,以节约集约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节约集约用地新路.  相似文献   

4.
1月3日,备受关注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正式出台。《通知》包含着国务院领导的殷切期望,见证了中央十几个部门共同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努力,更体现了国土资源部门为保护土地资源所做的工作。《通知》意味着,大办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将成为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  相似文献   

5.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国土资源工作保障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节约集约用地的一系列新要求,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始终高举节约集约大旗不动摇,坚持以集中推进集约用地,以集聚促进节约用地,大力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探索出有锡山特色的“十向调节”节地发展新模式.锡山区在获得首届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2014年度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等荣誉称号的基础上,以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为契机,强化政策引导,注重源头管控,通过突出“一个重点”,调节“两个关系”,把控“三个量”,拓展“四个度”等措施,全区节约集约用地始终保持高位发展的强劲势头.  相似文献   

7.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这一年,国土资源部将节约集约作为国土资源工作的核心和主线,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节约集约,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推动了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相似文献   

8.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重大基本国策。为扭转资源管理中的数量约束、质量约束和生态约束,实现自然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和集约高效利用,本文在全面理解资源节约的基础上,设计资源节约指数,分析了31个省、区、市的资源节约现状,提出了应以资源节约指数为抓手,尽快制定综合性资源节约考核方案,分解各地区的资源节约任务,促使国土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是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行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地处鄂西北地区的宜城市,以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为契机,多措并举、开源节流,全市节约用地1万多亩,新增耕地面积44960亩,盘活存量土地1500多亩,供地率达93%,注销、关闭38家不合格矿山企业。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1.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66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639元,县域经济排名居湖北省第22位。  相似文献   

10.
(2012年5月25日,根据录音整理)为期两天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创新座谈会就要结束了,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单位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前天晚上,汪洋书记在会见徐绍史部长时,对部省开展的节约集约试点示范省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指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冲击,促进了广东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诸城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在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诸城不能依靠拼土地、拼资源,节约集约才是硬道理.对此,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资源节约集约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国土资源工作新定位,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开阔思路,创新举措,完善制度体系,强化舆论引导,使节约集约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度提升,有力助推了全市经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曲催人奋进的动人乐章,融入科学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弘扬着正能量,传递着新希望,激发着感召力…… 2014年的春秋两季,吹响了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集结号”的国土资源部,政策利好连连:《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发布、《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出炉、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指标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3.
第一条 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升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根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和《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苏发[2014]6号),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4.
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2014年9月1日起实施。《规定》出台的背景、目的是什么?主要从哪些方面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作了规定?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守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江苏省沛县紧紧围绕“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国土资源工作新定位,始终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改革创新”十六字方针,以节约集约促双提升为主线,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实现了“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2015年7月,沛县荣获了“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  相似文献   

16.
肃宁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内,因裘皮而兴,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家园林县城和闻名遐迩的中国裘皮之都.肃宁作为传统农业县,自然条件较好,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胆探索,坚持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大力探索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新机制、新方法和新模式,突出“四个强化”,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节约集约用地之路.2016年,肃宁县被国土资源部表彰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相似文献   

17.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土地总面积2037平方公里,总人口110万,是全国首批商品粮食基地县、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闻名中外的"水晶之乡"。近年来,全县以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为抓手,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节约优先战略,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途径和新模式,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贯穿土地管理全过程的重大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两型社会”要求,强化各级政府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以滨水薪城为辐射的城市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以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长沙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为核心的产业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以白箬铺镇光明村、金峙村为示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成为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没节约集约用地的模范。2012年2月14日,被国土资源部表彰为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  相似文献   

19.
江苏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也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高投入、高产出、高负载是江苏国土资源利用的主要特点。近年来,江苏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抓手,积极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新机制,在全国打出了品牌,创出了特色。特别是开展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活动以来,进一步通过政策拉动、  相似文献   

20.
绍兴市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仅0.7亩,是个典型的资源小市.禀赋不足,后天弥补.近年来,绍兴市始终坚持土地与资源是发展之本,节约集约利用是可持续之基的理念,按照“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国土资源工作新定位,大力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路径,节约集约用地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以“亩产论英雄”等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在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