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流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前端管控”和“水陆联动”成为流域空间治理的重要趋势。山地城市流域相对于平原城市具有独特性,但基于流域特征的山地城市空间治理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以位于黄河上游湟水流域的西宁市为例,探索了基于河流水系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特征,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空间治理水平的方法。形成了“结构管控—单元管控—项目管控”的系统化治理框架,实现了从“就水论水”到“水陆联动”、从“末端治理”到“前端管控”的方法转变,弥补了基于山地城市流域特征的系统化空间治理理论与实践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微观孔隙结构上的差别往往是宏观上决定油藏产能和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对认清微观本质以及宏观的开发效果都有重要的意义。分形与多重分形已广泛地应用于微观尺度上介质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基于图像识别与计算机模拟进行微观介质分布特征的研究也形成了一  相似文献   

3.
储层有效性识别和定量评价是制约致密砂岩油气勘探的关键难题。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山西组一段为研究对象,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入手,开展砂岩微观—岩芯—测井尺度的细致观测,将含气储层砂岩划分为三种主要的岩石相,其中贫塑性颗粒岩屑石英砂岩构成了物性和含气性相对较好的有效储集岩石。运用薄片和岩芯数据标定不同岩石相的常规测井响应,建立了基于主成分统计分析的有效储集岩石测井识别模型,认识了有效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将储层有效性研究从微观尺度的岩石相描述拓展到宏观尺度的量化表征,实现了致密砂岩气有效储集空间分布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简述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大年 《现代地质》2007,21(2):175-182
基于城市的等级体系,城市可以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集镇。分形结构是城市体系的特征,同一级别的城市有平行四边形的格子状分布,格子的两个方向与区域的大地构造线的方向一致。分别以中外特大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格子状分布特征。认为在一个区域内,除了格子状对称分布,还可能具有更高的对称形式。城市形成与分布的复杂系统,对于城市化和区域发展具有研究意义,应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分区减灾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庆华 《地学前缘》2003,10(Z1):258-264
文中以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纬向构造带、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北北西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所控制的山川地貌及相关的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基础 ,综述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 ,提出了自然灾害宏观分布之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规律 ;从自然灾变、承灾体的密度、价值和脆弱性及社会减灾能力三重因素 ,分析揭示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具有东部和南部高、西部和北部低 ,相对损失呈现中南部高 ,向东、向西和向北都逐渐降低的空间展布特征和自然灾害在时间上呈波动增长的特点。基于中国自然灾害分布的地区差异性 ,文章强调在中国必须实行分区减灾 ,即 ,根据灾情和国情的不同划分减灾区 ,采取不同的减灾对策。基于此 ,文中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减灾区、东部沿海减灾区、中部减灾区、西部减灾区和海洋减灾区 ,同时还分别提出了与各减灾区特点相适应的分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自然灾害对城市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日趋受到关注。城市景观结构和空间形态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基于景观格局—过程的城市/区域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成为城市生态风险及可持续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明晰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基本概念内涵及单一、综合自然灾害作用下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城市地域自然灾害、生态风险与景观格局—过程之间的逻辑关联,综合探讨了城市景观格局—过程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及其在城市生态风险评价、自然灾害生态风险防范等重点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城市景观格局—过程与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的相互影响机理探索、景观时空尺度分异与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的不确定性分析、基于景观格局—过程的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综合评估模型与情景模拟等三大重大研究趋向,以期实现基于景观优化的城市自然灾害和生态风险防范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7.
煤岩中孔隙与裂隙的结构、形态等特征直接影响煤层气在煤层中的聚集和运移。为对煤岩中孔裂隙类型及孔裂隙的空间分布进行表征,选取宁武盆地中煤阶煤岩,利用微CT扫描技术对煤岩进行扫描获得CT图像,运用FDK算法重建煤岩的灰度图像并基于宏观孔隙度值对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分割,对CT图像中的微裂纹目标进行了识别;利用CT扫描获得的图像依据煤岩中基质、孔裂隙及矿物组分均表现出不同的CT值分布,实现了煤岩中孔裂隙的三维建模,对煤岩中孔裂隙的尺度以及空间分布进行综合表征。研究成果为后期研究煤岩中气体吸附-解吸-渗流的多尺度过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笔者旨在依靠重磁、遥感、GIS信息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从宏观裂缝描述、成因分析、发育规律等方面开展多尺度碳酸盐岩裂缝发育区线性异常的综合研究,寻找不同尺度断裂、裂缝间的空间关系,作出对储层裂缝方位及发育带的预测。提出了运用重磁与遥感多元信息复合技术进行裂缝解释的思路和方法,以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地区扎纳若尔和俄罗斯尤罗伯钦—托霍姆碳酸盐岩油田为例,阐明了地球物理线性异常反映的断裂和宏观裂缝的表征意义,剖析了线性异常数量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球物理场和线性异常的分布特征,建立了研究区宏观裂缝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弯道水流结构在天然河流形态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深化对弯道环流结构与紊动特性的认识,以三峡库区黄花城河段具有的连续弯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ADCP)开展原型三维瞬时速度测量,初步分析弯道环流结构与湍流结构尺度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黄花城河段存在河道层面宏观尺度的弯道环流结构;受局部壅水以及河床地形影响,在测量垂线上表现为全水深环流结构或双环流结构特征;超大尺度湍流结构仍然存在于库区连续弯道河流中,但尺度以及分布受弯道环流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王柘  阳明  王本达 《云南地质》2015,(1):104-108
董家院金矿区地处扬子地台与秦岭及松潘—甘孜褶皱带结合部,区内金矿体主要为含金石英脉,矿脉形态复杂,以单脉、组合脉和脉群形态产出。矿体的空间分布受区内北东—南西向展布的一组脆—韧性剪切带的控制。Ⅰ级主剪切带和Ⅱ级次级剪切带是矿区金矿形成的导矿构造,而Ⅲ级和Ⅳ级剪切带却是金矿的容矿构造;该金矿床为与剪切带有关的石英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1.
Using GIS for analysis of urban system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uoqing Du 《GeoJournal》2000,52(3):213-221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urban system can be abstracted as three main components: a set of points, which describe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ocial and economic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city; a set of lines, which indicates the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among the cities; a set of spheres, which indicates how and to which extent each city affects the area around it. Even if such substance of urban system coincides with the main purpose of GIS for spatial or geometric data types such as point, line and region,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is point. By an evidence analysis of China, the application of potential analytical capabilities of GIS for urban system is attempted in this study. We find GIS acts as an efficient tool not only for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urban system, which including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cities, extraction of principal linkages among cities, and delimitation of subsystems; but also for the verification of socio-economic attributes and dynamics of urban system.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微博平台的中国城市网络信息不对称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映雪  甄峰  王波  邹伟 《地球科学进展》2012,27(12):1353-1362
网络信息空间的空间关系及信息流研究为信息化影响下的地理空间演变研究奠定基础。借助微博这一新兴网络信息传播平台获取中国城市间网络信息联系数据,采用流分析方法呈现城市间网络信息联系的空间格局。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网络信息关系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空间极化不对称格局。网络空间不对称格局与地理距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密切关联性,表现为:城市对外网络信息总不对称度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对城市间网络信息不对称程度影响的距离衰减性;城市间网络信息不对称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相对一致性;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间网络信息不对称关系与经济发展梯度的相对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孙艺香 《西北地质》2021,(1):247-255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分析了中国工矿城镇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对工矿城镇发展的要求,探讨了将国土空间规划要求落实到工矿城镇发展中的政策和技术路径,并按照空间规划融合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思路,提出了工矿城镇发展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设想.通过对中国陕北煤炭资源集中开采区工矿城镇发展的分析和案例总结,结合国土空间规...  相似文献   

14.
O. Gritsai 《GeoJournal》1997,42(4):365-376
The locational pattern of business services in Moscow is analyzed in the context of established concepts of BS location in the largest cities of the world and existing views on urban change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The typically post-Soviet elements of this pattern are emphasized as well as the way they affect urban change generally. The empirical part of the paper compris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BS locations in Moscow and an attempt to explain the geography of business districts in a broad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is focused 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BS spatial structures in Moscow with those of other world capitals.  相似文献   

15.
基于腹地划分的中国城市群空间影响范围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群空间影响范围的界定是认清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与城市间相互关联的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结节性指数,利用累积耗费距离法和k阶数据场,综合测度了交通可达性与空间场能,根据场强"取大"原则对城市腹地进行了划分,依据城市腹地范围界定了城市群的空间影响范围。结果表明:①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最大和最小结节性指数相差157.53倍,城市平均可达时间为193.43 min,场能平均值为5 412,最大和最小城市腹地相差3 751倍;②23个城市群中,空间影响范围最大的是北疆城市群,空间平均场强最大的是中原城市群;③城市群在空间上呈现为发育程度不同的"11+9+3"的分布格局和逆时针90°旋转的"β"型城市群连绵带发展格局;④基于腹地划分的城市群空间影响范围充分考虑了现实的交通网络和地形地貌特点,实现了对广域空间范围内城市腹地范围和城市群空间影响范围的定量测度。  相似文献   

16.
袁龙 《地下水》2011,33(2):190-192
合理选择宝鸡城市空间拓展方向,推动城市空间集约化发展,达到城市与区域生态协调发展.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描述和带形城市空间扩展理论进行探讨.宝鸡城市空间扩展分四个阶段,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条件是驱动城市空间扩展演化的主要动力.城市空间拓展必须合理选择发展方向,通过交通及生态建设,实现市域城镇间...  相似文献   

17.
The development corridor concept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strument in spatial planning and geography for many decades. Expanding literature on the theme indicates that development centres or nod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corridors. Flows of goods and information between such centres are essential in creating conditions that are potentially favourable for further urban development along the communication axes connecting such centres. Combined, the various nodes form a unique flexible exchange environment allowing for dynamic synergies of interactive growth to achieve scope economies aided by fast and reliable corridors of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In the South African development sphere, there is strong belief that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des can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development corridors.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degree to which economic activiti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greater Gauteng region; the resulting current or emerging multinodal structural composition; and the flow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between the various nodes result in the creation of development corridors that channel and focus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networks of cities. This confirms the importance of corridors as spat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ruments. The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the core cities of Johannesburg and Pretoria are the central driving force in corridor development in Gauteng. They feature as the most dominant nodes, exerting great forces of attrac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region. The research also suggests a degree of polycentrism whereby economic growth is channelled between networks of cities, however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most favourable in areas in close proximity to primary centres and tends to be functionality driven.  相似文献   

18.
网络信息空间的城市地理学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同时也重构了全球城市的物理和虚拟空间结构形式。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网络信息空间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有关城市网络信息空间的地理学研究也不断涌现。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入手,在已有文献资料基础上,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网络信息空间与城市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首先界定网络信息空间的概念及其相对于物理空间的各种特征,然后总结城市学者研究网络信息空间的几种理论方法,并从三个空间层次分别评述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网络信息空间的测量方法和关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及其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竟虎  文岩 《冰川冻土》2013,35(1):233-239
从经济紧凑度、 土地利用紧凑度、 人口紧凑度和基础设施紧凑度等方面, 构建城市紧凑度的综合测度模型.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2009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紧凑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综合测度. 结果表明: 紧凑度大致以"塔河-凭祥"一线为界, 以东区域的城市紧凑度水平较高, 以西的地区城市紧凑度水平低. 紧凑度Moran's I高值区连片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区域, 中心城市紧凑度的带动性和辐射性较强. 紧凑度呈现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 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结构和人口密度是目前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紧凑度的重要决定因素, 城市土地利用因子表现相对较均衡, 而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两个主因子则表现出较强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20.
以黄山市和淮北市为例,对皖南和皖北城市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地质背景、主要城市地质问题、城市地质调查内容进行比较,认为黄山市和淮北市是安徽省南部和北部城市的典型代表,其城市地质调查主要目的、方法手段相同,侧重点应当根据城市地质背景特征和发展需要有所不同,对今后皖南和皖北地区其他城市开展此项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