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生黄蘑菇人工栽培试验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永林 《青海气象》2002,(2):19-24,35
试验对黄蘑菇菌丝生长、原基形成、出菇条件等进行了人工模拟,结果表明:黄蘑菇的生育过程,从菌丝到出菇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特别严格。试验中对黄蘑菇的出菇条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定义及国内外简况植物人工气候室(下简称气候室)是在人工控制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光谱、风速、气压、气体浓度等环境条件;研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环境条件作用规律及因果关系的大型设施。 1949年美国巴萨笛纳建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控制温、湿、光照的植物研究所。该研究所负责人温特教授称之为Phytotron。30年来发展很快,越来越多国家专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相继建造了各种类型气候室、箱:大至几千平方米,小至1m~2及0.3×0.4m~2;控制环境条件由通用型(温度、湿度、光照)至专用型(温、湿、光强、光谱、风速、气压、CO_2浓度、土壤温度等)。控制精度、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柳城县当地气候特点,分析气温、湿度等气象条件与食用菌栽培生长的关系分析,找出食用菌高产栽培最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  相似文献   

4.
单勇  郑良武 《气象》1993,19(8):49-49
在自然气候条件下,平菇的室内袋栽大都在春、秋季进行,一般以秋季栽培的产量高、质量好。栽培料按要求装袋后,菌丝在自然温、湿、光条件下都能正常发育。重要的是出菇期的管理,即通过调节、控制平菇的子实体生长的小气候环境,达到平菇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陇南食用菌生产中的气象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1994~1998年对食用菌的栽培研究,结合陇南山区温、湿、风等气象要素和暴雨、连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分析,提出陇南山区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探求陕西渭南地区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特征及预测方法,切实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利用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设施农业试验点日光温室2014—2016年冬季(11—3月)棚内外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对比分析及逐步回归方法,对冬季晴天、多云、阴天天气条件下温室内温、湿度日变化特征及最低气温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内温、湿度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变化,气温最低值均出现在日出前后,于午后13—14时达到最高值,相对湿度则相反;夜间温、湿变化相对稳定,湿度接近饱和状态;晴天时温、湿度变化幅度大于多云和阴天时。试验建立的日光温室内未来一天最低气温预报模型,通过检验,其误差值在2℃范围内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预报准确率可满足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7.
温湿结构对南海低压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比分析了两个南海热带低压,其中一个在24小时内发展为台风,而另一个不发展。通过几个改变初始场温、湿结构的数值试验的对比分析,指出低压区的温、湿结构对低压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低层有深厚的高湿层存在,以及中低层有暖心存在,都有利于低压的发展加强,反之,中低层湿度较小或湿层较浅,以及暖心在高层而中低层无暖心,都不利于低压发展加强。同时,温、湿结构对低压发展的影响,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条件不稳定层的深浅和强弱,以及影响中低层的水汽能量供应,导致对流的发展趋势发生变化来实现的。最后指出,南海低压的发展对低压区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很敏感。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县食用菌生产发展较快,1995年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已发展到1700万袋。我县香菇重点基地苏庄镇,1994年袋栽香菇210万袋,1995年发展到420万袋。与1993年和1994年比,我县香菇栽培的成品率和产量都很低,影响多数菇农的经济收入,极大地挫伤了广大菇农的种菇积极性,导致1996年的香菇生产跌入低谷。为了发展我县香菇生产,使广大山农增加经济收入。笔者通过调研,着重从气候影响上分析其原因与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9.
1999年梅雨锋系结构特征的模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尺度模式MM5对1999年江淮流域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利用高分辨率模拟资料,诊断了江淮地区梅雨锋系的双锋结构特征及相应的大气相当位温、位温和湿度(比湿)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气位温梯度和湿度梯度均对江淮梅雨锋系双锋结构中相应的两个相当位温梯度大值带的存在有着重要贡献,而湿度梯度的贡献更大.进而从理论上推导了大气湿度梯度倾向方程,指出大气湿度梯度的变化与平流效应、散度效应、水平或垂直涡管(次级环流)效应以及水汽源汇的梯度有关;利用中尺度模拟资料对湿度梯度倾向方程的经向分量进行了简单的方程诊断,模拟时段平均的诊断分析表明,大气经向湿度梯度绝对值的变化主要同散度效应、与水平涡管相关的次级环流效应以及水汽源汇效应相关.由于水汽源汇是由与水汽相关的相变过程造成,与云物理过程的发展和演变直接相关,因此,大气湿度梯度的演变与云物理过程,并进而与云或降水系统的分布、发展和演变相关.梅雨锋系的存在为其附近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起到一定的组织或控制作用;反过来,暴雨系统的发展、降水云系的发展和演变,又通过改变大气温、湿状况,对梅雨锋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香菇段木栽培与气象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菇段木栽培与气象条件刘冬艳,沈素芹(西峡县气象局·474500)(南阳市气象局)香菇,又名香菌,是世界上仅次于白蘑菇的第二种重要的食用菌。香菇香气浓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扩物质、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及能抑制肿瘤的香菇索醣,特别是富...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月下旬南昌冻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南昌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20日-31日南昌大气垂直温湿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逆温层中冷、暖层的变化以及中低层湿度的变化是影响冻雨天气出现的重要因素。逆温层中暖层增温,以及暖层下冷层的加强,是冻雨天气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逆温层中暖层的减弱以及冷层的加强,可导致冻雨天气减弱或结束。中低层维持深厚高湿环境也是冻雨天气出现与维持的一个重要条件;深厚高湿环境的破坏、低层湿度的减小,是导致冻雨天气减弱或结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一、试验方法 一九八五、八六两年,在百色地区农科所蔗地甘蔗生长后期,利用畦间套种蘑菇试验。每年九月中旬把栽菇的培养料堆制好,十月下旬中期将培养料进床栽菇。试验设三个重复,每重复面积八五年为12平方米,八六年为8.4平方米。气象资料索取,是在培养料进床当天,在栽菇和不栽菇地段的五厘米、十  相似文献   

13.
薛晓萍  宿文 《山东气象》2019,39(4):90-96
以济南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基于试验观测数据,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模拟技术,利用κ-ε湍流模型和离散坐标(DO)辐射模型,模拟自然通风条件下日光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分布。结果表明:CFD能够较好地模拟自然通风条件下温室内湿度变化特征,湿度模拟值与实测值平均误差为5.5%;低风速条件下,自然通风降湿能力弱,温室内湿度呈现明显的下高上低的垂直分布,随着风速增大,降湿效果明显提高,温室内湿度呈现北侧湿度高南侧湿度低的分布特征;风向为温室自然通风降湿的主要动力因素,对降湿效果影响较大,风向为与温室建造走向一致的偏东风时,温室内湿度低且分布均匀,降湿效率高,北风时,温室内湿度空间差异大,降湿效果差。该研究可以为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设计和环境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黑木耳是我国重要食用菌之一,我国已有几千年栽种历史。黑木耳是一种木材腐生菌,“吃”掉大量木材,近年推广代料栽培,既节省了木材,又缩短了生产周期,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不过代料栽培也带来对小气候条件的更加苛求,温、光、水条件的好坏,往往决定着黑木耳产量。我县于1986年、1987年瓶(袋)栽初试成功,现就光、温、水指标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度变化在高原干湿季转换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王澄海  尚大成 《高原气象》2007,26(4):677-685
通过1997年和1999年藏北高原沱沱河观测站土壤温、湿度变化和对应降水变化的分析,表明与高原冻融过程相联系的土壤湿度变化和高原干湿季转换及湿季降水存在联系。土壤融冻引起土壤增湿的时间比高原雨季降水开始的时间约早20天,春季高原土壤温、湿度的增加在高原地表感潜热的变化中有重要贡献。春末夏初高原土壤冻融过程引起的土壤湿度变化,在高原局地尺度的水分循环中为高原湿季开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因此,在青藏高原陆气相互作用过程中,与冻融过程相联系的土壤湿度变化在高原季节转换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盛夏华西中尺度α类对流云团的大尺度环境场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1984和1985年7至8月我国副热带湿区中18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过程共22个时次的三维环境场进行诊断分析。重点分析了110°E以西10个华西中尺度α类对流云团生命过程中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及其三维结构。阐明了它是属于副热带性质的季风云团,并讨论了高原云团经过东坡时的演变特征以及云团东移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7.
适宜水稻生长的气象条件及服务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水稻是我省主要的高产细粮作物 ,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的产量约占粮豆总产量的15 %左右 ,是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作物。水稻具有好湿喜温的特性 ,水量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决定着水稻种值的比重和品种的类型 ,同时水稻还具有耐涝、耐盐碱的特性 ,是治涝、治碱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物。由于水稻的适应性较强 ,所以在我省不论是岭谷相间、冷凉多雨的东部山区、半山区 ,还是热量条件好的中西部平原地区 ,均有水稻的栽培。本文从水稻生长发育的角度 ,分析各时段的天气气候条件、生育特性、生产服务指标 ,供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专业…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占干重的4—30%)、脂肪、碳水化合物,特别是含有一般米面、蔬菜中缺乏的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目前,国际上可供栽培的约50多种,普遍栽培的约20余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的改变,对食用菌需求量也日趋增加。因此,进一步研究食用菌的引进和栽培技术,有着实际意义。本文就天水平菇栽培的气候条件和气候资源的利用,在试验的基础上作一些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田波 《气象》1992,18(2):52-52
“稻田栽培食用菌试验与研究”是西乡县科委1991年下达我局的科研课题,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农田气候资源,挖掘农田潜力,增加单位面积上农田的产值。经过1991年田间栽培试验,现就稻田栽培食用菌技术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城市中水体布局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轩春怡  王晓云  蒋维楣  王咏薇 《气象》2010,36(12):94-101
城市下垫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大气物理环境的特征。在城市区域增加湿地等自然地表有利于城市的减温增湿,促使局地流场发生变化,改善局地微气象条件以及大气物理环境。城市规划大气物理环境多尺度数值模拟系统为城市规划大气物理环境定量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模拟工具。利用该系统中的城市尺度模式模拟了水体布局为集中型和分散型,水体面积占有率分别为4%、8%、12%和16%条件下,城市大气温度、湿度、风速、城市大气扩散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利用北京市城市水体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水体周边和商业区、交通区温、湿度的差异,并对模式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揭示了城市水体布局对城市大气物理环境影响的可能机制。模拟和观测结果显示,城市水体布局会对城市微气象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无论分散型或集中型布局,城市水体面积的增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气温降低、湿度增加、平均风速增大。比较而言,分散型水体布局对城市区域微气象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