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热量资源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甚为密切,气候是变冷还是变暖?冷暖变化到底如何?农业部门甚为关心。本文试从上海100多年温度资料的变化结合太阳黑子演变,探索冷暖变化规律,冷暖出现时间,冷暖气候特征以及热量资源的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一、热量资源变化近几年来,由于世界气候产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异常”现象,气候变迁问题引起注意。问题焦点是现代气候到底是变冷还是变暖?这种变冷变暖长短周期到底如何?冷暖变化波动振幅到底有多大?张家诚等在“气候变迁及其原因”一文中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不同地区的10年平均温度变化尚没有超出1℃的范围,而我国五千年来最暖时期与最冷时期的温度变幅达4℃以上,从历史上看,是一个不大的波动。  相似文献   

2.
张先恭 《气象》1978,4(7):24-25
一、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变化概况 本世纪以来,我国大范围气温的变化基本上与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图1)。20世纪前半期全球性的增暖是从1880年开始的,1940年达到顶点,以后转而变冷。据统计,1940—1970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3℃,北半球  相似文献   

3.
通过三个不同时期世界沙漠分布和当时气温状况对比、近百万年来全球温度变化与中国洛川黄土-古土壤交替迭置演变,以及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沙漠发展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到,气候的变冷是与干旱、沙漠化同时发生,而气候变暖都是与湿润相伴随的。认为气候变冷有可能是引起地球干旱、沙漠化的自然因子,而地球公转轨道参数变化使地球中高纬度接受太阳辐射减少,是周期为准10万年的冰河期的成因,九大行星地心会聚参数变化的力矩效应改变地球一年中的公转速度,则是周期为1090—1400年气候恶化期和140—180年气候异常期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气温的变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分析和探讨气温的变化是有应用价值的。据近代气候变化知,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40年代,是世界气候增暖时期,40年代达到增暖顶点。40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开始变冷,进入60年代变冷趋势更加显著。世界气湿的这种变化趋势,在我省也有同样反映。进入70年代,我省气温的变化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笔者在分析山东省气温资料中发现,70年代后冬季气温有回暖的趋势。本文就山东省1959—1986年冬季气温变化进行分析,并指出这种变化与高空500hPa的环流场的变异有关。为便于讨论,定1959—1972年为前14年;1973—1986年为后14年。冬季气温为上年12月和当年1月、2月三个月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5.
正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已大大改变了土地覆盖格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LCC)反馈引起的气候要素的变化也不容忽视~([1-3])。研究表明:LULCC对全球平均气候影响较小,但对区域/局地气候影响显著~([4-5])。森林砍伐已经并将导致高纬度地区变冷和热带地区变暖,并给中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6-8])。  相似文献   

6.
地质气候主要是指10~6一10~9年时段的气候变化。研究地质时代气候能帮助我们弄清气候变化机理,认识当代气候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为气候预测提供背景材料。地球的原始地核约形成于45亿年前。在30多亿年前开始出现海洋,地表面布满液态水,大气圈中CO_2很多,气候比现代温暖潮湿的多.气候分布均匀,温度梯度很小。由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发生变化和地形构造运动,气候逐渐变冷,由简单变为复杂。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四川省气温变化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量地掌握气候及其变迁的实况,是气候研究和预报的重要基础。本文试图在研究确认本世纪全球大气候背景变化实况的基础之上,选用了四川本世纪30年代以来纪录年限最长的19个气象观测站资料,统计绘制了各站年、季、冬半年(10—4月)夏半年(5—9月)气温特征项(五年滑动平均曲线、十年平均气温、气温累年平均距平、相对变率、均方差等),并与北半球和我国气温变化曲线进行对照,讨论四川区域性气温变化与大气候背景的异同点,着重分析了四川本世纪气温变化趋势及其特征,勾画出气温变化的轮廓,确定不同地区不同时段气温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一书已于198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约翰·T·霍顿等人撰写。这是一本内容新颖、概括全面、层次清晰的研究全球气候的重要参考书。现扼要介绍如下。大家知道,气候指的是由大气、陆地表面和海洋所构成的气候系统的全部物理过程及其复杂的统计特征。全球范围的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本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粮食储存量的下降,促使许多国家重视气候的研究。在七十年代末已告结束的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中提出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宗旨是发展气候系统的动力学模式和统计学模式。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气候变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8~1995年海拉尔、沈阳、南京三地区地面至30 hPa标准层月平均气温资料,研究了近40年沿120°E、30°~50°N区域气候变率随高度、纬度和季节的分布特征,前、后两个20年气候变率的变动及其与亚欧不同地区臭氧变化的联系。结果指出:近20年来,该区域对流层中下部变暖速率随纬度显著增大,尤其在冬季;200 hPa以上变冷速率亦随高度及纬度显著增大,尤其在冬、春季。而前、后两个20年,高、低层气候变化趋势截然相反,这是一种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化。三地区各季节平流层下部变冷率(对流层中下部变暖率)随纬度增高而加大与邻近同纬带地区臭氧减少率随纬度增高而加大的现象基本对应,表明平流层下部因臭氧减少引起的辐射加热减少,可能是支配我国东部平流层下部变冷率(对流层中下部变暖率)随纬度增高而显著加大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一简单地说气候变化是由于气候形成因子中某个因子或某些因子发生异常而引起的。而气候形成的因子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辐射、大气环流与下垫面三方面的因子。这是传统的看法。最近美国科学院提出“气候系统”这一新的概念,他们认为这系统里有五种自然分量,即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与生物圈。无论是三大因子,或者气候系统,气候应该是太阳-地球、海洋-大气、陆地-大气以及人类活动-大气之间四种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最终产物。气候变化就是它们之间的异常所造成的。气候变化的时间、空间尺度变幅很大,当然这两者是相互对应的。最长的时间尺度可大至10~8—10~3年,短者10~0—10~1年。短于10~0年者应属于天气变化的范畴。众所周知,在地球形成以来的50亿年里,气候一直在变化着,并且发生多次剧烈的变化。可是更使人们关切气候变化的应该说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十年里。有人作过粗略估计,在1950—1960年间共发表了七百余篇关于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本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气候异常日益频繁,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72年日本气象厅曾派人员到世界各国了解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见解.根本顺吉曾来我国访问.1973年日本气象厅发表了《近年来世界气候》的报告.此后,于1974年、1979年及1984年连续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白皮书I、II、III号,题为《近年来世界气候异常实况调查及长期展望》.本文作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当代大气科学尤其是气候学的重大课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世界气象组织制定了世界气候计划(WCP)并号召WMO各成员国制定相应的国家气候计划(NCP)。 我们于1991年11月10日至17日随中国气象考察团访问了日本气象厅,现将日本的气候变化对策及其研究工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50,自引:13,他引:1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一个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众所周知的全球增暖在我国只反映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西部地区;大约35°N以南,南岭以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是变冷区,变冷中心在四川、陕南和滇北;在全球温室效应下,高低纬变湿和中纬变干,而我国则大部分地区变干,华北和西北变干更明显。我国气候变化特点和全球增暖趋势有许多不一致,这一点值得引起我国气候学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李刚  张鹭 《气象科学》2016,36(1):10-19
本文使用1978—2013年美国大气海洋局NOAA研发的STAR V3.0版本的MSU/AMSUA逐月亮温格点数据,引入集合经验模式分解(EEMD)方法,研究了高空大气亮温的非线性变化趋势,尤其注重亮温气候趋势的时间演变特征,并与传统线性回归(CLR)方法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对流层增温、平流层降温的大背景下,基于EEMD的亮温非线性趋势演变特征表现为:近10 a对流层中、高层全球平均增暖趋势放缓,甚至出现轻微的降温趋势;北半球对流层增暖首先出现在北极,随后向低纬度方向延伸。北极对流层增暖向上影响高层大气,最高可以扩展到平流层低层。南半球对流层中低纬度地区受北半球大气影响也出现增温。另外,近10 a南极地区出现显著的独立增温现象。平流层变冷北半球最早从中纬度地区开始发生,变冷逐渐增强的同时向极地和低纬度两侧扩张。南极上空平流层大气早期也出现显著变冷,然而随着2000年以后南极大范围增暖,平流层变冷逐渐转移到中低纬地区。  相似文献   

15.
1基本气候概况2007年春季(3~5月)青海省气候特点是:全省气温偏高,大部分地区降水、日照时数接近常年。主要的天气气候事件是柴达木盆地东部和青南部分地区出现的雪灾、4月~5月上旬全省中南部出现的干旱。1.1气温全省气温偏高明显。东部农业区春季平均气温在5.8~11.0℃之间,比常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2~1993年南极16站地面至30hPa10个标准层上月平均温度、南极臭氧总量以及2800MHz太阳通量资料,采用最大熵功率谱方法,研究了各季中月南极诸高度气候的线性趋势变化、熵谱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结果显示:南极平流层气温(臭氧总量)在各月均呈变冷(减少)趋势,10月100hPa气温(臭氧总量)10年的变率最大达-1.8℃(-14.8%).南极对流层气温(2800MHz太阳通量)在各月均呈显著增暖(增强)趋势,1月500hPa气温(太阳通量)10年的变率高达0.4℃(22.1个单位).各月太阳通量均呈显著的3年及9~10年甚低频-年代际周期变化。而对流层850~500hPa气温变化熵谱仅在7月具有相应的特征,南极对流层顶气温在各季中月均无显著的趋势变化及周期性变化。提出南极春季臭氧的显著减少及夏季太阳通量的增强是平流层显著变冷及对流层变暖的重要原因;南极夏季对流层显著增暖导致南极大陆边缘部分冰雪消融,可能是近年来全球海平面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1979年制订的世界气候计划(WCP)由四个部分组成:1.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CDP),2.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CAP),3.世界气候影响计划(WCIP),4.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作为世界气候影响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国际卫星陆面气候计划(ISLSCP),是1983年由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和  相似文献   

18.
世界气候计划(WCP)是在1979年2月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拟定,并由当年4、5月间举行的第八次气象大会所批准的。这个计划一共包括四个子计划: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CDP),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CAP),世界气候影响研究计划(WCI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世界气候计划由世界气象组织负责全面协调,并具体负责世界气候资料计划和世界气候应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世界气候影响研究计划具体由联合国环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气候学这一多学科综合性研究领域,近十余年来获得了长足进展,这是因为许多原因使得古气候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也促进了这一发展。古气候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调查古气候变化的证据,还原或重建古气候,给出气候要素序列和气候变化模型;探讨气候变化机制和原因。我国的研究偏重在前面两项。古气候包括史前气候(又称地质时期气候)和历史气候两部份,二者的时间界限并无定论。我国大致以仰韶文化期(公元前3,000年)作为历史气候的开端。一、回顾我国的古气候研究可追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  相似文献   

20.
地球变暖 海洋变冷北大西洋东北部中层深度的海水现在比1960年变冷变淡。世界上解释全球变暖通常着重于环境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整个气候系统以某些方式或所有时间里发生的平稳单调的变化。随着相关观测的同时,北大西洋在气候变率方面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展望。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