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条件及富铁矿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铁矿床类型有沉积变质型、岩浆型、接触交代 热液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沉积型和风化淋滤型6种,以沉积变质型最为重要。我国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主要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以鞍山式铁矿为代表,沉积时代为新太古代末,为阿尔果马型条带状铁建造 (BIF)变质而成;吕梁地区的袁家村式铁矿为苏比利尔型BIF变质而成,BIF沉积时代为2. 384~2. 210 Ga或新太古代末;舞阳、霍邱地区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可能为苏比利尔型BIF变质产物,BIF沉积时代分别为2. 473~2. 468 Ga、<2. 54 Ga。BIF的形成与缺氧环境向大氧化事件初期的层化海洋环境过渡有关,海水中巨量溶解的铁质部分氧化,在初始层化海洋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的浅海环境以胶体形式沉淀。我国的BIF遭受区域变质变形作用,成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作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开发利用。BIF经历后期流体改造可形成富铁矿,形成机制有“去硅富铁”、“铁质活化再富集”和“去碳酸盐富铁”3种,弓长岭富铁矿的成矿年龄为1. 85 Ga左右,由BIF“去硅富铁”而成;齐大山富铁矿可能形成于2. 5 Ga,由BIF“铁质活化再富集”而成;袁家村富铁矿形成于1. 41~1. 34 Ga,可能由含碳酸盐的BIF“去碳酸盐富铁”而成。  相似文献   

2.
国防铁矿赋存于元古界大勐龙群下段第四亚段(Ptj~(1-4))和第二亚段(Ptj~(1-2))变质中基性熔岩中。富含铁质的基性火山岩喷发之后,铁物质同时沉积形成初始矿床,后经多次变质作用叠加改造,使铁质进一步富集成矿,该铁矿属火山喷发沉积-变质改造叠生矿床。  相似文献   

3.
辽宁鞍本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鞍山式沉积变质型(BIF)铁矿矿集区,弓长岭铁矿是我国唯一的由鞍山式贫铁矿经后期热液改造形成的大型磁铁富矿.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比研究了鞍本地区贫铁矿、富铁矿和蚀变围岩的铁、硅、氧、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和空间变化规律,结合磁铁富矿的地质特征,对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成矿作用和富矿成矿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指出鞍本地区富铁矿的成矿作用与辽东地区古元古代造山运动结束后(1.85 Ga)地壳抬升引发的非造山岩浆侵入和热液活动有关,成矿溶液由大气降水演化形成,而非变质热液或混合岩化热液;成矿溶液淋滤了辽河群蒸发盐地层中富13C碳酸盐、富34S石膏、CH4等成矿物质,成矿溶液具偏酸性弱还原特征;铁质活化再富集是鞍本地区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成矿溶液与贫铁矿及围岩反应使铁质以Fe2+形式活化迁移.温度降低、氧逸度升高或与大气降水混合是溶液中Fe2+氧化形成磁铁矿沉淀的主要原因;在Fe2+被氧化形成磁铁矿的同时,成矿溶液中的CH4被氧化形成石墨,与磁铁矿一起沉淀下来,形成含石墨磁铁富矿;溶液中SO42-被还原形成富34S黄铁矿.  相似文献   

4.
分布于北京密云水库附近的密云群变质岩是太古代遭受多期变质作用的片庥杂岩,研究它的矿物演化将有利于阐明变质作用过程及早期地壳发展的特点。密云群主要由超镁铁质变质岩类(Si=100—200,C>15,K<0.2)、镁铁质变质岩  相似文献   

5.
古洞河地区铁矿床赋存于太古界夹皮沟群甲山组下段火山硅铁质沉积建造中,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与围岩界线清楚,矿床的形成主要是经受长期的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促使原火山硅铁质沉积建造中的铁质进一步迁移、富集而形成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矿石质量较好,属于开采技术条件简单、易选、易加工矿石。总结矿床地质特征,对进一步勘查控制铁矿体规模、增加资源储量、了解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和开发等评价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早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有关的磁铁富矿集中分布在辽宁鞍本地区,主要由条带状铁建造经过后期热液改造而成,有去硅富铁和铁质活化再富集2种成因,前者以弓长岭铁矿床二矿区的富铁矿为代表,富铁矿的成矿时代为1.84 Ga左右;后者以齐大山铁矿床樱桃园矿区的富铁矿(樱桃园富铁矿)为代表,但是该富铁矿的成矿时代还不清楚。为了探讨铁质活化再富集型富铁矿的成矿时代,笔者对齐大山铁矿区的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测年。该矿区的辉钼矿有3种产出方式:第一种产于花岗伟晶岩中,呈巨晶辉钼矿集合体;第二种为蚀变岩中石英透镜体边部薄膜状辉钼矿;第三种产于混合花岗岩中的石英脉中,呈浸染状产出。第一种辉钼矿的年龄(2503±33)Ma~(2538±36)Ma,代表了条带状铁建造铁质活化再富集形成富铁矿的主要时期,形成于2.5 Ga左右的华北克拉通发生岩浆、变质作用与克拉通化时期,钼来自地壳,佐证了新太古代末华北克拉通的第一次克拉通化主要是壳内物质的重组;第二种辉钼矿的年龄为(2088±28)Ma,其成矿物质来自地壳,佐证了华北克拉通2.3~1.95 Ga的裂谷-俯冲-增生-碰撞的陆内造山事件也主要是壳内物质的重组;第三种辉钼矿的年龄为(1834±28)Ma~(1853±29)Ma,与弓长岭二矿区"去硅富铁"型富铁矿的成矿时代一致,其成矿物质来自地壳,但混有地幔组分,佐证了1.85~1.65 Ga的华北克拉通基底抬升、镁铁质岩墙群侵入、裂陷槽和裂谷形成有地幔物质的参与。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白山市二岔铁矿位于中朝准地台、辽东台隆、铁岭—靖宇台拱、龙岗断块中南部边缘,太古宙早期区域内发生幅度较大的拗陷,接受广泛巨厚的一套粘土质、砂质碎屑岩类沉积,其间夹有硅铁质沉积并伴有火山(基性)岩浆喷溢活动,太古宙末期强烈造山运动使这些沉积岩层发生强烈挤压,形成褶皱构造及区域性断裂。伴随强烈造山运动致使太古宙地体发生中、深度区域变质作用与混合岩化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对本区火山沉积变质铁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二岔铁矿已探明基础储量(122b)30.26万吨、资源量(333)11.44万吨  相似文献   

8.
铁矿是吉林省的重要矿产,已发现249处矿产地.根据《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技术要求,吉林省的铁矿床被划分为岩浆型、接触交代型、岩浆热液型、受变质型、化学沉积型和风化型6个成因类型.文章系统总结了铁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并对不同地质时代产出的铁矿床类型、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系统分析了主要含矿建造、成矿构造条件、岩浆作用及变质作用对铁矿成矿的制约,并以地质事件为主线,阐述了地壳演化与成铁作用的内在联系,系统论述了吉林省各种类型铁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对了解吉林省铁矿成矿规律和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蒙库早泥盆世火山沉积盆地的构造特征.通过对该盆地火山沉积构造演化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其结果认为,该盆地是一个明显的非对称的陆内裂谷,其火山沉积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二个阶段:早期石英角斑质火山沉积阶段和晚期细碧-角斑质火山沉积阶段.由于蒙库铁矿床的喷流沉积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第二个火山沉积构造演化阶段,因此铁矿床集中产于向斜构造的核部地层,并与细碧-角斑岩建造关系密切.后期的变质变形-岩浆侵入作用又对海底喷流沉积矿床起到了明显的改造-叠加富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九星铁矿床的成矿与围岩(赋矿地层)的关系,系统采集了九星铁矿床赋矿变质围岩(绿泥石片岩和绿泥石千枚岩)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类赋矿变质围岩有如下特点:高硅铝、富钾镁且碱质总量偏低;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有Eu负异常与弱Ce正异常。赋矿变质围岩的原岩为铁质泥岩及纯泥质岩,沉积原岩物源主要为酸性火山岩区的长英质物源或长英质与基性岩混合物源,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稀土元素示踪结果显示九星铁矿床磁铁矿与围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基本一致,综合分析认为九星铁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赋矿地层)。  相似文献   

11.
一些研究者对下前寒武系铁质石英岩的成因问题有浓厚的兴趣,首先是与这种产物的突出特点有关,其次是由于世界铁矿的储量主要同碧玉铁质岩矿床有联系。对铁质石英岩的各种成因观点进行了相当全面的评述。现在,苏联学者十分成动地解决了铁硅质沉积物的聚集机理及其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等方而的一些问题。但是,对铁质来源问题考虑注意得不够,而关于铁质进入沉积盆地的机理,认为或是火山成因的(阿尔果马—维尔霍夫采夫型),或是地表风化的(苏帕利奥尔—克里沃罗格型)。  相似文献   

12.
宁芜南段钟姑矿田的深部矿浆-热液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姑矿田作为宁芜盆地南部重要的矿集区,发育一系列以姑山矿浆熔离型和白象山高温气液型为代表的大型玢岩铁矿,这些铁矿均主要产于闪长玢岩岩体和沉积围岩的接触带。根据野外观察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闪长玢岩岩体和沉积围岩均不是铁质的主要来源,富铁矿体的成因主要来自矿田深部的矿浆-热液系统,姑山式铁矿的铁质主要是液态不混溶作用形成的铁矿浆,白象山式铁矿的铁质主要来源于深部残浆分离出的Na-Fe-Cl络合物。在对铁质和岩体估算的基础上,提出形成铁矿的原始母岩浆很可能是富铁的玄武质岩浆,形成于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的构造背景下,由变质洋壳(榴辉岩)和软流圈地幔(橄榄岩)反应后的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其在上升的过程中发生了AFC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元古代基巴拉造山带主要由石英岩、变质泥岩和侵入的花岗质岩石构成。基巴拉带岩浆演化代表了一个完整的陆内裂谷演化旋回:地壳拉伸接受沉积,同时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镁铁-超镁铁质岩浆侵入上地壳形成一种双峰式岩浆岩;之后受挤压造山作用,岩浆侵入背斜核部,沉积层褶皱成山;中元古晚期-新元古早期含矿热液沿构造通道上升,在早期形成的花岗岩与基底或盖层的接触带内沉淀、富集成矿。基巴拉带内Cu-Ni矿化与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密切相关,同时PGE-Au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锡石花岗岩是重要的含矿花岗岩,伟晶岩中多见Sn-W-Au、NbTa、Li、Be矿化;金多产于与锡石花岗岩有关的角砾岩型构造破碎带内。  相似文献   

14.
贵州石炭系"清镇式"铁矿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中部清镇、修文、开阳等地石炭系铝土矿底部的铁矿被称为"清镇式铁矿",铁矿层被认为是湖泊沉积产物.笔者等对其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发现,清镇林歹、卫城和龙里长冲等地"清镇式铁矿"的铁质岩主要由赤铁矿、菱铁矿组成;在清镇含铁岩系中稀土元素具有较高的富集,∑REE75.71×10-6~859.45×10-6,铁质岩中Zr、Ga...  相似文献   

15.
曼养铁矿矿体呈似层状产出,主要赋存于古近系细碧岩、细碧角斑岩、钠长斑岩、火山角砾岩等火山碎屑岩中,矿体围岩蚀变主要有钠长石化、碳酸盐化、硅化、褐铁矿化、菱铁矿化等,其中以钠长石化与铁矿富集关系密切。成矿物质来自于岩浆,矿床受火山机构控制明显,属火山喷溢沉积、后期热液变质改造叠加铁矿床。  相似文献   

16.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赞坎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述了赞坎铁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通过矿体形态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分析,认为矿床的形成经历了铁质沉积和变质改造两个阶段,属于沉积变质型条带状硅铁建造矿床(BIFs)。通过磁测,发现矿区内磁异常主要为磁铁矿(化)体引起。圈定出多个隐伏异常体,为下一步找矿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莫霍面,下地壳与岩浆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昌前 《地学前缘》1998,5(4):201-209
美国地质学会近期在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召开的关于地壳分异作用的Penrose会议,以Ivrea带大陆地壳剖面为样板,讨论了与大陆生长和演化有关的主要过程。文中结合会议情况,评述了岩浆作用与大陆生长、莫霍面演化和地壳动力学的关系。大陆壳特有的成分和大的花岗岩基的形成,要求下地壳有大体积的基性超镁铁质岩存在。这样的基性超镁铁质岩,既可能代表囤积在下地壳的幔源岩浆,也可能是幔源岩浆分异的堆积岩,或是在壳内分异作用过程中产生出花岗质熔体后的残余体。在伸展构造区,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强烈地影响了大陆壳的结构、组成和热状态,而在陆陆碰撞带,由于地壳加厚,下地壳的基性超镁铁质岩石会转变为“榴辉岩”,促进地壳沉没作用和下地壳拆沉作用。由于地壳岩石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地球物理莫霍面与壳幔边界可能并不对应。莫霍面和地壳对岩浆的密度过滤作用,又控制了大陆壳中岩浆的侵位和演化。  相似文献   

18.
<正>在秦岭造山带中,以"秦岭"命名的"秦岭岩群"(秦岭杂岩)位于秦岭造山带的核心地带(图1),详细记录了秦岭造山带早期的地壳形成与演化历史。秦岭岩群是一套中-深变质基底杂岩系,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并伴有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主要的变质变形特征为韧性剪切带及深层塑性流变,岩石主要由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和成熟度低的陆源碎屑杂砂岩组成,且夹有少量火山岩(张国伟等,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地球化学演化、地壳发展初始阶段岩石成因主要类型的分异作用过程、以及最古老变质杂岩的年龄表明:原始地壳的特点是由玄武质成份所组成,而大陆花岗—变质岩层形成较晚,是类似行星上岩壳物质进一步分异的结果。玄武岩壳的崩解、搬运、机械和化学风化产物的再沉积、区域变质作用和花岗岩化作用,以及从上地幔带出的硅酸、碱和其它轻元素对花岗—变质岩层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旭平  陈妍蓉 《岩石学报》2021,37(1):253-268
条带状铁建造(BIF)是3.5~1.8Ga前陆架和洋盆的常见沉积物。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构成了世界上重要的铁矿资源。虽然它们成矿过程及其演化的许多方面的问题仍未解决,但人们普遍认为,它们沉积方式的长期变化与地球的环境和地球化学演化有关。条带状铁建造记录了前寒武纪古海洋、古环境、大气条件和细菌代谢条件以及铁的来源和沉积过程。大型BIF沉积与大火成岩省有成因联系,其铁的来源与火山物质加入的海底热液体系有关,或有陆缘岩石风化的无机物产物加入,越靠近陆缘,陆源碎屑物质加入的越多。然而,在太古宙到古元古代期间,BIF沉积的深水盆地中陆源物质的加入很少。那时的铁建造沉积在缺氧的海洋中,通过微生物的光合作用、无氧光合氧化和紫外光线辐射氧化等机制对溶解的二价铁进行氧化,从而形成三价铁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沉积。大多数BIF大型矿床,自其在沉积环境中形成以来,它们在从太古宙直至中生代的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铁矿的品位由低到高转化的复杂地质过程,一般经历了深部交代变质作用的除硅、除碳酸岩矿物的富集成矿和浅部风化富集成矿过程。许多BIF铁矿经历了从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但到达的压力条件都不是很高,这或许与俯冲的高密度BIF铁矿难以折返的动力学机制有关。迄今为止,变质作用、尤其是高级变质作用对成矿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