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输电线路倾斜铁塔原位加固纠偏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毓氚  刘祖德 《岩土力学》2008,29(1):173-176
输电线路铁塔属高耸结构,不同于一般建筑物,输电线路电塔加固纠偏有其特殊性。结合厦门电业局所辖110 kV输电线路倾斜铁塔加固纠偏工程实例,深入探讨了输电线路倾斜铁塔加固纠偏关键技术。分析了铁塔倾斜原因,应用FEM技术研究基础倾斜对塔身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倾斜铁塔的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有效的加固纠偏设计方案;对加固纠偏设计计算方法、加载控制指标分析及信息化施工控制等关键技术展开了讨论,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由于发生不均匀沉降而产生开裂倾斜的楼房需进行加固治理,常用的地基加固治理方法如锚杆托换法、井点降水法、钻孔排土法等。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本文介绍一种既安全可靠又方便实用的楼基加固治理方法一压密灌浆法。一、概 述压密灌浆法,简言之就是通过钻孔向土层(楼基)中压入能固化的浓浆液,在压浆孔段周围形成不规则的桩柱(浆泡),使浆液对地基土起到挤压作用。从而降低地基土的总体含水量,减少孔隙比,提高软土层的压缩模量和承载能力,缩小或消除不均匀沉降。同  相似文献   

3.
针对长流油气码头海上重达千吨以上的大圆筒码头基床夹泥引起倾斜的工程问题,研究提出了砂砾挤扩灌浆桩的 加固新方法,并进行了加固设计、现场施工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挤入淤泥和粉土中的纯砂砾柱平均直径达到55~ 82 cm,28 d龄期时水泥砂砾灌浆体取芯的抗压强度达到4.3~11.4 MPa。工程竣工使用1年状态良好,表明砂砾挤扩灌浆桩的提出和应用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4.
陈家琪  赵善禄 《江苏地质》2000,24(3):173-175
概述了一个较特殊的纠偏工程实例。在同一个整板基础上的建造的一幢4单元5层楼房,东西各2个单元,中间设6cm伸缩缝,建成后,东部2单元向东倾斜22cm,并向南倾斜4.5cm,而西部2单元未发生任何沉降,亦无倾斜。采用加固基础,断开整板,倾斜钻孔掏土纠偏和纠偏后加固等措施,获得了良好的纠偏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重庆某道路扶壁式挡墙倾斜事故为例,根据地质条件、土层岩土参数、挡墙设计参数及施工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倾斜段挡墙进行复核,根据复核结果和挡墙的实际变形特征,分析了导致该段挡墙倾斜的可能原因,提出了采用预应力锚索对扶壁式挡墙整体稳定性加固的预防措施及地基注浆加固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减桩法在建筑物纠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应桐  毛源  赵文生  王朝亮 《岩土力学》2000,21(4):416-419,422
分析了一栋7层综合楼产生倾斜的原因后用锚杆静压桩加固、减桩法纠偏处理,使原平均倾斜达4.83‰、并将继续倾斜的大楼纠正到3‰的稳定倾斜以内。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某住宅楼倾斜原因,简述了其加固处理过程,并对其纠偏加固方案进行探讨,从而总结了此类工程治理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应朝斐 《岩土力学》1996,17(3):59-64
畅通过传播梁与承重墙体或柱体之间产生的摩阻力,将承重墙体或柱体承受的部分或全部荷载传递出去,从而调整承重墙基或柱基下的地基应力达到设计要求。本文分析了两个危房工程的加固效果。实践表明:该方法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比其它托换技术有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灌浆加固土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钱春香  王安辉  王欣 《岩土力学》2015,36(6):1537-1548
水泥和化学浆材是土体加固中最为常用的胶凝材料,但由于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排放和高成本等缺点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微生物灌浆加固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土体加固方法,通过向松散砂土中灌注菌液以及营养盐,利用微生物矿化作用在砂颗粒间快速析出方解石凝胶,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微生物灌浆加固土体的室内及现场试验研究,同时对固化土体的工程特性、原位无损测试方法以及灌浆效果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论述。研究表明,微生物灌浆技术具有施工扰动小、灌浆压力低、环境友好等优势,并可显著提高土体的强度、刚度及抗液化性能,在土体加固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关于微生物固化土体的耐久性以及灌浆的经济性等问题仍需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裂隙岩体的防渗加固是影响工程稳定和安全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在以往微生物加固砂土技术基础上,将微生物加固技术应用于裂隙岩体灌浆加固,研究结果表明,(1) 加固前围压对裂隙岩样的水力开度影响很大,加固后裂隙被碳酸钙沉积物充填,岩样的渗流由裂隙渗流转变为孔隙渗流,单位渗流量和渗透系数由围压和渗透水压共同控制;(2) 微生物灌浆加固后,不同围压和渗透水压力作用下裂隙岩样的单位时间渗流量减小了80.12%~90.04%,渗透系数可达到10–6 cm/s数量级;(3) 裂隙岩样灌浆加固过程中微生物诱导产生的CaCO3沉积物具有较好胶结作用,将劈裂岩样胶结为一个整体,达到了加固防渗效果。研究成果可为裂隙岩体的灌浆加固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周湛波 《探矿工程》2004,31(6):32-32
分析了传统的断桩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一种快速接桩法。  相似文献   

12.
蔡洪美 《福建地质》2009,28(2):136-142
通过对3个工程实例的分析,发现在低应变法和声波透射法对冲(钻)孔灌注桩各种缺陷检测中存在不同结果,提出了各种完整性检测的适用范围,使冲(钻)孔灌注桩桩基检测方案和检测工作更加完善、合理。  相似文献   

13.
韦兴标 《探矿工程》2004,31(7):5-7,16
广西柳州地质探矿机械厂拟建的南天大厦综合楼扩建工程桩底持力层承载力不足,采用对桩底地层进行化学灌浆加固处理,以提高桩端持力层承载力,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桩底地基灌浆加固施工技术及施工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中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沉降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有的桩基沉降计算理论不仅难以完整地描述桩-土系统的复杂程度,在应用上也难以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根据中超长钻孔灌注桩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合理的简化措施后,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预测桩的沉降量。  相似文献   

15.
杨文华 《探矿工程》2004,31(10):29-31
从静压桩施工前应注意的问题及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两方面介绍了确保静压桩施工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梁治安 《岩土力学》1988,9(2):59-64
本文简要介绍了水电效应法桩基无损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测试分析方法。三年多来对20多个工程的300多根桩的检测工作,以及对其中部分桩进行钻孔取芯验证和动测、静测法对比试验表明,该方法是可靠的,能满足工程要求,且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快速、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briefly the essential principle and measurement process of hydro-electric effect method for NDI of pile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piles from twenty project sites inspected with method. Coring piles and comparing dynamic with static tests have proved that hydro-electric effect method is available for engineering with easy operation, quick inspection, and low costs.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一个工程实例,初步分析了部分沉管灌注桩上浮的原因,并用小孔扩张理论解释了该场地的挤土机理,指出在淤泥质粘土分布地区沉管灌注桩的桩间距要大于7 ~ 11倍桩半径,否则必须采取跳打法或大循环作业法,避开塑性变形区.同时,提出了应用静压法处理上浮桩的思路.实践证明此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说明动量BP算法及其程序实现的基础上,阐还了网络训练中的主要参数(初始权值与阈值、隐层单元数、输出单元数、归一化方法、传递函数)对训练过程的影响,并将动量BP算法应用于桩基沉降的研究,研究表明,使用一定的训练参数,得到的预测沉降与最终沉降量会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ain results from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lope stability of unsaturated waste rock piles with various configurations and surface recharge conditions. The analyses first consider waste rock piles with differ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figurations, under steady-state condition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pile geometry on the factor of safety. Transient analyses are then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s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and durations. For six waste rock pile configurations, the results illustrate how the external geometry of the pile influences the factor of safety.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show how surface infiltration (water recharge), external geometry, and internal pile features affect unsaturated water flow, pore water pressure (matric suction), and material strength, which in turn influence slope stability. Despite the relatively large imposed recharges, following major precipitation ev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crease of the factor of safety FS is relatively small when compared with the effect of other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external geometry of the waste rock pile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actor of safety, indicating that pile stability can be controlled with an appropriate design. Waste rock piles with a uniform slope (single bench) should be avoided as this construction method leads to the lowest factor of safety. The overall results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waste rock piles is to use a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with benches of limited siz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