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洁  徐常芳 《地震地质》1989,11(1):35-45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5,自引:0,他引:135  
选择黔中、黔西、黔北、湘西岩溶山地丘陵垄岗之上的 5个基岩为白云岩和灰岩的土层剖面 ,通过剖面碳酸盐岩酸不溶物的提取实验、矿物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等手段 ,讨论了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野外、矿物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初步论证了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是我国南方岩溶地区土壤资源的一种重要的成土机制 .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大面积分布的土状堆积物的来源奠定了初步基础 .  相似文献   

3.
受构造抬升运动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多次暴露至地表遭受大气降水溶蚀改造,形成丰富的岩溶孔洞型油气储集空间.但钻井表明许多大型岩溶洞穴、小的孔洞、裂缝等遭受方解石的充填,造成储集性能变差.塔北地区奥陶系岩溶孔洞中所充填的方解石具有非常轻的氧同位素组成和高的^87Sr/^86Sr比值,其δ^18OPDB位于-21.2‰--13.3‰,平均值为-16.3‰,^87Sr/^86Sr比值位于0.709561—0.710070,平均值为0.709843.同位素组成表明岩溶孔洞中所充填的方解石与大气降水有关.理论分析表明,大气降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和充填作用受热力学和动力学双重机制控制.碳酸盐岩溶解的热力学因素决定大气降水在从地表向地下流动过程中对碳酸盐岩具有从溶解到饱和再到沉淀充填的作用特征,即地表之下大气降水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发育的深度具有一定限度,而不能无限制的向深处发展;碳酸盐岩溶解的动力学因素控制着岩溶作用发育的强度、深度和广度,即岩溶作用还受地形地貌、气候、断裂/裂缝发育程度等多种因素制约.在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共同控制下,大气降水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岩溶作用仅在不整合面之下一定深度(多数200m)范围内发生,再往深处则会沉淀碳酸盐岩矿物,从而造成对已有空间的充填作用.  相似文献   

4.
溶蚀孔洞是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主要储渗空间,因此研究碳酸盐岩岩溶测井响应特征以弄清其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研究区内的岩溶地质特征之后,根据钻井揭示的岩溶型储集层,对岩心、测井特征进行了对比和归纳梳理,进而提炼了奥陶系岩溶发育带的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前人对岩溶风化壳发育的控制因素和分布特征的研究,依托岩心和成像测井资料刻度的岩溶带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在垂向上将岩溶层划分为表生岩溶带、垂直渗流岩溶带和水平潜流岩溶带,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岩溶带较发育,且基本属于未充填-半充填,是有利储集层发育的层位;潜流岩溶带不甚发育,基本被充填.总体上看,自东南向西北,溶洞发育带的分布密度逐渐增大,表明古岩溶作用的强度向西北方向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
岩溶对工程建设选址和工程灾害预防具有重大影响.但因场地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场复杂多变,使岩溶形成发育具有较大随机性和隐蔽性,为了快速、精准定位岩溶空间位置及展布,研究岩溶发育地质机理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乌东德K25岩溶为例,研究了岩溶形成发育地质机理及综合勘察方法,发现岩溶的形成发育受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可溶岩和地形地貌等内因控制,并受到地下水活动、溶岩出露面积、地表水入渗面积、补给条件和溶蚀时间等外因影响;其中,作为内因的控水地质构造对岩溶的形成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大;综合多种勘察手段联合探测,克服了单一物探方法多解性并消除假异常,提高了探测范围和精度.结果表明K25岩溶沿可溶岩和非可溶岩地层分界面发育,向可溶岩内部延展,地下水沿分界面不断溶蚀,呈现多种因素影响的规律.本文综合勘察方法可快速圈定易溶蚀区域,探测深度和水平范围更广,耦合的地质-物探联合解译的方法提高了勘察精度和准确性.同时本方法可为其他水利水电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断裂活动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质量与次生孔-缝-洞的发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岩溶作用是改善碳酸盐岩储集性能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岩溶作用更是受到广泛关注.相对众多关于不整合风化壳岩溶改造作用的研究,探讨了一种新的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方式,在大量野外调查、岩心及其薄片观察的基础上,探讨了地下断层活动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将断裂活动对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作用方式分为3类:(ⅰ)断裂活动导致次一级断裂及裂缝发育进而改善碳酸盐岩储集性能,可称之为轮南式或塔中82式;(ⅱ)断裂活动导致深部热流体上涌,其中的某些成份与碳酸盐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诸如萤石的次生矿床进而改善碳酸盐岩储集性能,可称之为塔中45式;(ⅲ)延伸至地表附近的断裂活动导致表生岩溶作用深度加大,岩溶储层厚度增大,可称之为和田河式.塔里木盆地断层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十分明显,且主要分布在隆起的边缘或斜坡或隆起的倾没部位.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综合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广泛分布于塔北、塔中、巴楚等地区,是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勘探的重点,也是塔里木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层系之一。由于埋藏深度大、反射信号较弱、信噪比较低,更由于岩溶型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使得储层预测的难度增大。通过多年的攻关研究,从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出发,逐步探索并建立了技术、岩溶型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岩溶型储层地震描述技术、应变量分析技术为手段的溶型储层综合评价技术。在塔北、以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以基于层序格架的潜山古地貌恢复塔中等地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相继获得了工业油气流。本文介绍了该技术在塔北轮古西地区的具体实施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鹤庆—洱源断裂位于滇西北,呈NE-SW向延伸,南端与红河断裂带斜交,是一条晚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的断裂。通过对鹤庆—洱源断裂的野外露头的特征分析,揭示了该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来具有左旋走滑特征,同时又伴有张性正断性质,结合该断裂带附近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该断裂对滇中引水香炉山隧洞工程有重要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测定了云南省电信传输地震台网中14个台站的远震 P 波走时残差。所用地震共235个,分布在震中方位角-80°至190°之间,共得走时读数约1600个。台站平均残差在0.49~1.18秒间变化,台网区域的总平均残差值为0.81秒。残差随方位角的变化大,P 波通过红河断裂和剑川—丽江裂断东部地区要比通过小江断裂东部地区早到0.70秒,而通过小江断裂西部地区要比通过红河断裂和剑川—丽江断裂西部地区早到0.74秒。滇中块体的地壳和上地幔比滇东和滇西块体有更高的 P 波速度。高速块体与康滇古陆区域对应,剑川—丽江断裂是扬子准地台西端的北西边界。由此推论,以剑川—丽江断裂为界,康滇菱形块体深处南部要比北部稳定,块体作为整体的运动主要局限于地壳某一深度之上。给出了具有方位角影响的台站 P 波走时校正参数。倍角方位角项 Cos2■的相角与由震源机制导出的地壳中的主应力方向对应良好。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轮南复式油气聚集区成藏特点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轮南地区是一个具有多个含油气层系共存的大型古隆起,目前该区已落实三级油气储量近20亿吨.在奥陶系、石炭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发现8套含油气层系,表现出大型复式油气聚集区的特征.奥陶系是主力储集层系,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8亿吨,形成了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分为溶洞、溶孔、裂缝3种类型,其中溶洞分布普遍;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岩溶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的控制.轮南地区奥陶系、石炭系、三叠系和侏罗系油气藏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相近,具有相同的来源,主要来源于中上奥陶统;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油气藏主要是奥陶系油气藏在多期次构造运动与调整改造过程中由断层垂向运移作用形成的次生油气藏.轮南复式油气聚集区由于三面紧邻大型生烃凹陷,而且油气长期充足供给,同时继承性古隆起既是烃类长期运移聚集区,也有利于形成多套优质储层及断裂系统的发育,从而保证了轮南巨型复式油气聚集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