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造地貌能够记录构造运动的长期积累,并能通过相关参数定量表达。水系是对构造作用反映最敏感的地貌之一,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利用水系来反映和研究构造。但是过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垂直运动的构造作用区域上,尤其是正断层区域上,而对走滑作用区域的研究非常少。文中以南汀河断裂带为研究区域,利用高精度DEM数据提取水系。通过研究断层附近水系流域的偏转来研究南汀河断裂带的运动模式。通过分析流水地貌对断层活动的响应特征,对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和活动性进行了分析,为探讨活动断层与地貌响应之间的关系提供良好范例。  相似文献   

2.
为定量认识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其对构造的指示意义,基于30 m的DEM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提取该断裂带地形剖面、地形起伏度、坡度、水系偏转角、河流纵剖面上凹指数等参数数值,得到了畹町断裂带构造地貌的一些定量化特征,并通过这些数值特征讨论了其指示的构造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地势以畹町断裂为界东北高西南低,海拔沿断层垂直方向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到1 500~2 000 m后趋于平稳。垂直断层方向的地形剖面反映的阶地特征与普通意义的侵蚀阶地的特征差异明显,表明畹町断裂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区域河流阶地的发育及其形态特征。断裂两侧水系分布明显不对称,沿走滑断裂水系发生系统性拐弯,且水系级别越高,其拐弯距离越长。沿畹町断裂(怒江干流)走向分布的11条水系偏转角的角度大致在45°~175°之间,多数分布在100°范围内,高于100°的有3个。畹町断裂带水系偏转角的数值特征说明水系在断层左旋走滑作用的长期影响下,汇入角发生了偏转。区域内92.31%的河流纵剖面上凹指数b1,纵剖面为凹形,反映了畹町断裂对其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构造活跃地区,前人研究着重考虑了构造活动对河流地貌演化的影响,而岩性和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作用较少被关注.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部海原断裂的影响地区为例,通过对水系形态及地貌特征指数(陡峭指数、河谷宽高比、χ等)的计算等,分析了裂点发育和水系重组等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河流地貌演化过程.结果显示,以老虎山和哈思山为中心,分别发育了两个放射状水系.其中老虎山东南侧支流流向发生了近180°的转变,我们认为这是受局部侵蚀基准面高度的差异(~190m)所诱发的水系重组.部分发源于哈思山的支流发育了受岩性控制下的峡谷-宽谷相间分布的河谷地貌.此外,构造活动和黄河下切引起的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下降触发了由平行状水系向树枝状水系的正反馈演化过程.这些结果表明,即使在构造活跃地区,岩性和侵蚀基准面变化在地貌演化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河流位错是沿走滑活动断层的重要构造地貌之一。然而,由于河流复杂的自然形态、沿走滑断层容易发生河流袭夺等因素,使得利用河流形态来判断走滑断层的滑动方向、位错量等存在一定的困难。文中系统介绍了利用基岩河道系统位错对沿走滑断层的河流位错地貌进行分析的方法。系统水系位错是构造过程和地表过程沿走滑活动断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穿过走滑活动断层的河流累积位错量的同时在溯源侵蚀作用下向上游方向增长的现象。对青藏高原东部甘孜-玉树、鲜水河、昆仑东段3条走滑断裂带的河流位错地貌进行的解译、测量和统计表明,沿3条断裂带都发育系统水系位错,河流从源头到断层的上游长度(L)越长,其累积的位错量(D)越大,两者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D=a·L。为研究青藏高原东部构造地貌演化过程中走滑断裂带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利用历年来合肥市工程勘察资料入手,编制合肥市基岩顶面等高和第四系等厚平面和立体图,确定对第四纪地层有影响的活动断层,对其进行浅层地震勘探校核其空间位置,重点进行断层两侧第四系、水系和地貌发育特征对比来反演探讨合肥市断层活动习性.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穿过合肥市的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断层晚第四纪以来均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性,其中北东和北西向组断层曾多次活动,并有可能构成合肥市1673年5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笔者的工作将为条件类似地区构造活动习性和地震韵律研究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严珍珍  张怀  范湘涛  杜小平  石耀霖 《地震》2013,33(4):105-114
在活动构造区, 河流地貌对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响应, 地貌形态和水系形态能够很好地记录构造活动信息。 基于地貌演化理论, 考虑断层的左旋错动作用及降雨等因素,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 定量研究河流形态在断层水平错动及流水侵蚀内外力作用下的动力学演变过程。 初步的计算结果显示了河流形态与断层走滑运动的耦合效应。 断层发生水平左旋滑动促使该处河道两侧的陡坎发生相对错动, 形成弯转水系, 伴随河流的侧向侵蚀作用, 河道上下游连续被拓宽, 河道下游右侧堆积了较厚的沉积物, 而河道上游左侧由于受到较强流水侵蚀作用很难堆积沉积物。 分别对河道上游和河道下游的横剖面形态进行对比分析, 表明由于断层水平错动效应, 使得河道下游两侧呈现不对称特征, 而河道上游依然保持着明显对称性。 同时, 河道剖面形态对断层水平错动作用有积极的响应, 由于断层持续左旋走滑运动, 断层处剖面的高程突然增加, 坡度也随之突然变陡。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地质考察结果有着很好的一致性, 证明了理论和数值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丽江-小金河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重要的次级边界断裂。构造活动对区域河流水系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因此,定量研究水系地貌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内构造活动信息。本文采用地形坡度、地形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值(HI)等地貌参数研究沿该断裂区域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研究发现,断裂北侧坡度和地形起伏度较断裂南侧高,跨断裂4级流域盆地内亚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值变化也指示断裂北侧流域成熟度低于断裂南侧,这反映了丽江-小金河断裂存在一定逆冲分量。  相似文献   

8.
宁树正 《高原地震》2006,18(4):24-31
西藏崩错地区是青藏高原构造复杂而典型的地区,崩错断层带及其附近近南北向断层带近于垂直,地震资料和GPS资料都反映出本地区有较强烈的构造活动性。通过对地貌特征和构造活动性综合分析,得出崩错断层带形成晚于谷露断层带,进而对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近东西向构造与近南北向构造关系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付萍杰  张景发  王鑫 《地震学报》2017,39(5):708-724
以沂沭断裂带南段(沂水县—郯城县)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收集该地区的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布格重力数据,研究区域构造地貌和地壳深部构造特征,进一步对沂沭断裂带南段与周边断裂的交切关系予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遥感影像中,蒙山山前断裂和苍尼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明显,断裂沿线发育水系转弯、河流错断、断层陡坎、断层崖、断层三角面等地貌现象,反映了两断裂正断兼左旋走滑的活动性质,其中蒙山山前断裂向东延伸至莒南县附近,苍尼断裂向东延至郯城一带,两条断裂在地貌上均截切了沂沭断裂带;在重力细节场中,两断裂形成了不同尺度上的重力梯度带,切割至下地壳深度,在地壳浅层至深层均交切于沂沭断裂带,且交切处出现扭曲、断折、串珠状等重力异常现象,证实其在地壳深部切穿沂沭断裂带.因此,两条断裂的遥感和重力场解译结果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在地貌及深部均截切沂沭断裂带南段,使其出现分段性特征.此外,在临沭县附近发现了一条新断裂,即相庄—沙岭断裂,该断裂在地貌上呈北高南低,沿线水系发生左旋同步转弯,且在1—3阶重力细节场中形成线性梯度条带,故推测该断裂下切至中地壳深度,在临沭县附近截切沂沭断裂带交切于东地堑,并未延伸至西地堑.   相似文献   

10.
浑江断裂带及水系的分形特征和构造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分开有几何学方法对浑江断裂带及水系进行了分形特征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浑江断裂带具有较强的活动性,而且次级NNE向断层比NE和NW向断层活动性更强,结合地震活动属于 质地貌,构造应力场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该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向志勇  沈军  李军  吴传勇 《内陆地震》2009,23(2):215-225
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断裂是博格达弧形构造第二排断裂的西翼尾段部分.断裂从乌鲁木齐市中部通过,基本由两条断层构成,断裂构造地貌明显,断裂带的宽度可达百余米.通过该断裂错动第四纪地层和变动地貌面的反复勘察,大量断层地质剖面的观察,与断层活动相关的第四纪堆积物的年代测定,经分析认为雅玛里克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具有"西老东新"空间变化特点.断裂活动时代大体分为3段:葛家沟以西至雅玛里克山西北麓,为中更新世晚期活动;葛家沟以东到铁厂沟,为晚更新世活动;铁厂沟以东为全新世活动.  相似文献   

12.
太行山南缘盘谷寺断裂新构造运动特征对分析太行山地区构造地貌演化,乃至研判我国东部新构造活动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数据和ASTER GDEM数据,对盘谷寺断裂线性构造进行初步解释,分析冲沟发育、坡向坡度等构造地貌特征,通过构建遥感影像与高程数据相叠加的三维地貌模型,进一步优化断裂构造地貌视觉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盘谷寺断裂为1条平面呈舒缓波状、近东西走向的南倾正断层。在断裂下盘,由西向东依次发育了密集的平行状侵蚀沟、断层三角面和低矮的侵蚀残丘等多种构造地貌类型,反映了断裂不同部位垂向运动的差异性。构造运动导致断层两盘地表坡向和坡度的明显变化,综合剖面分析结果,认为断裂在新构造期活动强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正活动造山带的地形地貌是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河流作为对构造-气候相互作用最为敏感的地貌单元,无论是流域平面展布还是河道剖面形态,都深受构造、气候、岩性等的影响;同时,这些因素及其变化特征也被流域水系所记录。研究造山带河流水系,从中提取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信息,有助于理解区域地貌演化过程,是构造地貌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活动断裂带和边界构造带,其鲁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和古地震序列是地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准确评价区域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以往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郯庐断裂带地表地貌现象明显且有强震记录的山东段,而江苏段则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有关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范围和古地震序列问题存在争议.本文利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以及古地震探槽等多层次综合方法,重点开展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分布和古地震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时期,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的主要活动断层,且江苏全段该断层都是全新世活动断层.通过对比宿迁闸-皂河镇断裂南北安丘-莒县断裂的断层地貌和断层最新活动时间,并结合宿迁闸-皂河镇断裂在第四纪没有活动过等证据,推测该断层在全新世时期并不是区域阻碍破裂的断层.探槽揭示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两次古地震事件,事件Ⅰ限定在(6.2±0.3)-(13.4±0.7)ka B.P.之间,而事件Ⅱ限定在(2.5±0.1)ka B.P.到现今,全新世两次古地震间隔较长.基于构造类比法,安丘-莒县断裂具有深部孕震的构造特点,是区域未来强震的潜在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5.
雷东宁  傅焰林  蔡永建  梁操 《地震研究》2012,35(2):213-219,295
通过对乌当断裂野外实际构造地貌、地质特征调查,室内断层物质测年分析,结合地球物理、化学探测方法,对乌当断裂的重点地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初步研究表明,乌当断裂带为倾向SE的逆断层,第四纪以来有不同强度的活动.经断层泥物质测年及综合地貌特征分析,发现该断裂为一条第四纪早更新世弱活动,中更新世强活...  相似文献   

16.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缘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和历史强震带。前人对该断裂漳县以西段曾开展过大量研究工作,获得其最新构造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而中段(武山—天水段)和东段(天水—宝鸡段)最新活动时代一直存在分歧。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与综合分析、探槽开挖和~(14)C测年等方法,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武山—天水段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段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显著,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断层垭口、断层沟槽、山脊与水系及阶地同步左旋位错、断层陡坎等;多个探槽剖面及测年结果显示其最新构造活动断错了全新世地层,为该段断裂全新世活动和大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日月山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和祁连-海原断裂等主边界断裂控制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块体内部,属于二级构造。该断裂构造地貌发育,研究其活动特征可获得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扩展的信息。文中以晚更新世以来清晰的地貌变形为重点,通过RTK测量方法获得沿断层走向的垂直位移量,基于断层生长连接理论,分析了日月山断裂的演化,并讨论其反映的动力学背景,主要获得了以下3点认识:1)根据晚更新世以来洪积扇和阶地等地貌内长约200km的3期断层陡坎的发育特征,将日月山断裂分为5段,最重要的分段位于第三重叠区(CD-3)。2)日月山断层3期位移量分布形态反映了断层由多条次级破裂生长连接而成,处于断层生长连接的第二阶段。以CD-3为界,NW侧的断层持续生长连接;东南侧的断层活动时间相对较短,活动强度相对较弱。3)断层位移量分布曲线极值指示了应变集中和应力积累的位置。以CD-3重叠区为界,NW侧应力和应变主要集中在中部及断层重叠区,东南侧应力长期积累的范围则相对分散。应力状态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挤压作用下块体内部的顺时针旋转有关。  相似文献   

18.
活动走滑断裂带的断错水系与地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断错水系 所谓断错水系指的是由于断层活动,主要是走滑错动造成穿过断层的河谷被错动变位,发生急剧转折以至水系重新配置的现象。它是判定活动断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研究地壳水平运动,断层走滑活动状况的重要对象。利用断错水系所反映出的断层错动情况结合古地震的研究可作为判断断层位移速率、大震重复率的一个方法。在我国,对断错水系现象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印支运动以来中国海陆地势演化及阶梯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势是地面高低起伏的形势,是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地壳内部结构、构造及其发展在地表的反映.空间重力异常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反映地壳内部结构和构造的变化.均衡原理认为高山下面地壳厚,平原下面地壳薄,即地势的起伏同莫霍面的起伏呈镜像关系.中国海陆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了大地构造格架图和大地构造格架演化图等专题图件,对中国海陆各主要块体的时空演化进行研究,研究了中国海陆地势的"跷跷板"演化过程.本文根据中国海陆1:500万空间重力异常图和莫霍面深度图分析了海陆地貌特征,按照构造地貌的分类原则,将中国海域和陆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地貌分类,在中国大陆地势呈三个地貌阶梯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海陆地貌总体特征为西高东低,呈五级阶梯分布.  相似文献   

20.
正震源机制解可以反映发震断层的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征,揭示地震破裂的力学机制,给出地震的等效释放应力场,并且为区域应力场分布、地震与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断层的活动性质及相互作用等研究提供可靠的约束信息。首都圈在区域构造地貌上,处于近EW向燕山构造带、NNE-NE向的太行山构造带与华北平原带的交汇部位。近年来,地震台网的大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