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008年6月25日, 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举办的"纪念顾功叙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 在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原白家疃地震台)召开.  相似文献   

2.
杜振民 《地震工程学报》2005,27(Z1):146-148
O绪言 今年是兰州观象台建台50周年.纪念观象台半百华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兰州惯称地处"西北",实为我国地理版图的"重心"所在.甘肃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兰州地震所是我国建国后重点组建的地球物理科研基地;观象台乃是我国地震及地球物理观测网络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的综合台站.年轻时我在兰州地震所参加工作,其中有5~6年曾住家于观象台上.回忆30年前在台站生活的片段往事,场景历历在目.思绪起伏,久久难平.  相似文献   

3.
1957年7月1日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建成投入工作,该台是当时我国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八台之一,迄今已有30年观测史,这是西北地震工作史上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兰州观象台的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建立的,一九五四年设在市区萃英门的兰州地震台。当时只安装着大、小五一式机械记录地震仪。一九五五年未,我国地震工作的奠基人李善邦教授陪同苏联著名地震学家基尔诺斯来兰州考察,亲自重新为兰州观象台选定了台  相似文献   

4.
兰州观象台     
1 兰州观象台概况 兰州观象台的前称是兰州地震台,始建于1953年。当时位于兰州市翠英门兰州大学内(现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安装有小51型地震计,1954年1月22日正式记录。为了迎接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我国在兰州市刘家坪建成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是我国综合性地球物理观象台之一。台址由中国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和前苏联著名地震学家果尔什科夫和基尔诺斯选定。地处我国地理位置的中心,南北地震带中部、兰州东盆地盐场堡以北、白塔山以东、黄河北岸Ⅲ级阶地的后缘,距黄河最近约1.5 km,距城区5 km,海拔1 5…  相似文献   

5.
兰州观象台深化改革6年之回顾许健生(中国甘肃730046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观象台)兰州观象台现有工作人员36人。有测震、地磁、地电、形变、重力、技术6个业务组,22套主要观测仪器设备。在建台以来的36年中,这个台为我们国家的地球物理观测工作,为监视和...  相似文献   

6.
兰州观象台(兰州基准地震台)始建于1953年,50年来已发展成为具有测震、电磁、形变、地下流体、热红外遥感等综合性国家基准地震台.兰州观象台在观测工作中取得了多项全国资料评比前三名.四次被中国地震局评为监测预报先进集体,一位同志被中国地震局评为地震系统科技新星,一位同志被中国地震局评为监测预报先进个人.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和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八次.同时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1 台站简介兰州观象台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期,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于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甘肃省内陆续布设的4个台之一。1954年1月22日甘肃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地震记录图在兰州地震台诞生了,从此揭开了甘肃省地震事业的序幕。1956年我国为迎接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建立了7个综合性的地球物理观象台,兰州观象台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刘家坪上,台址是前苏联的著名地震学家果什科夫,基尔诺斯与新中国地震事业的奠基人,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亲自选…  相似文献   

8.
地震图和磁照图是地震事件部分地球物理场的真实反映。它是地震、地磁学研究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载和仪器记录,为开展地震予报,地震研究和国际资料交换创造了条件。 1874年,我国已经安装了地震、地磁记录仪,1957年已有相当规模(具备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地震台12个、地磁台4个到1980年投入工作的地震台415个,地磁台201个),  相似文献   

9.
苏联《地球与宇宙》杂志1979年第4期刊载一篇介绍苏中央地震观象台的报道,摘译如下:奥勃宁斯克(Обнииск)中央地震观象台是由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观象台于1969年改名而成的。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系统地观测地震和重力场、地倾斜及地形变。尽  相似文献   

10.
黄储印 《地震工程学报》2005,27(Z1):151-152
O绪言 今年是兰州观象台建台50华诞.我为之兴奋不已,因为我曾经是兰州地震人.1975年9月,我由安徽大学分配到兰州观象台从事地磁测量工作,一呆就是八年.八年,在人生的长河中不算长,但这却是人生中最精华的八年,最值得眷恋的八年.离开兰州至今,每每看到甘肃、兰州的报道,心中油然而生归属感;常常回忆起在兰州观象台的工作经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仅仅因为它佐证了我们最精彩的青春岁月,更多的是兰州地震人的精神,令我终生受益,是我人生中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1.
兰州地磁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地磁台,始建于1957年,是为我国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年)活动而建立的。迄今,已有35年的历史,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料。该台原隶属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观象台,1960年归属中国科学院兰州地  相似文献   

12.
按照国家地震局和法国科研中心天文与地球研究院的“GEOSCOPE”合作计划,1988年9月由法方提供仪器设备在新疆乌什县地震台架设了长周期、宽频带数字地震仪。3年来,仪器运行正常,我方遵照协议规定为法国巴黎地球物理所提供了准确无误的数据。 今年4月5日至4月13日,法方派出一名地震仪器方面的专家和一名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来我局对乌鲁木齐资料回放中心的回放系统及乌什地震台的仪器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维  相似文献   

13.
地电方法测量的物理量实际上是一个直流电压(供电电流也是通过标准电阻转换成电压的)、为了提高观测精度,实现地电测量的自动化,67年原兰州地球物理所邢台队试用过直流数字电压表;72年以后兰州地震大队和宁夏地震队先后使用过PZ5型、PZ8型、PZ13型等直流数字电压表,这些仪器在地电测量中往往因为抑制不住外来的干扰而使仪器的精度大大降低甚至不能正常工作。73年昆明地震大队、74年兰州地震大队先后都试制成数字式的地电仪。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于1986年4月8—9日召开的云南省地震学会天文气象与地震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扩大会议概况。会议有效地讨论了关于拟建立国内第一个地球物理观象台、开发计算机软件以处理地球物理信息、地震动态系统与环境的耦合和响应、新的地震预报手段、云南省震情及地震预报研究的实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1 前言台站观测是地球物理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础.1957年以来,白家疃地震台积累了大量连续、完整、可靠的地磁、地震数据,为我国的地球物理和地震科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今后仍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60年代以来,地震仪的放大倍数迅速提高,同时,地震预报和国际资料交换任务也要求台站提高监测能力和观测精度.1974年5月,白家疃台开始承担国际资料交换任务,但由于  相似文献   

16.
对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三段历史作回顾,分别为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体制沿革变迁,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观象台早期创建;兰州地震研究所硕士点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7.
吉尔吉斯北天山地震活动区建有两个综合预报实验场,15个高灵敏度地震台,7个地磁台,5个地电台,7个地球化学台,6个水动力台,2个自动地震台以及阿拉—阿尔恰地震地球物理观象台和Ⅰ级大地测量网。此外,这里还有苏联科学院高温研究所所属的地电、地磁和光测距台网。该区地震平静期为19—22±6年,地震活动具有周期性特征。强震震源沿北天山地震活动带迁移。文中还确定了与地震酝育相关的地震活动性、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水文地球动力学等一系列参数,描述了一系列强震前兆效应;指出了强震发生时间的综合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最初由于它经常发生在山区,所以地质工作者最早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提出用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及自然景观的改变多少来确定烈度以判断强度大小.然而地震毕竟是一种地面振动现象,因此便由物理工作者把问题接过来开始用地震仪器研究这种振动现象.这时地震学便进入到地球学的领域中来;留给地质工作者的问题就是延续至今发生地震的地质环境问题.开始研制仪器建立台站的时间是在本世纪初,我国自30年代架设地震台以来,至今已发展有远震台,  相似文献   

19.
使用兰州小孔径地震台阵记录的近10年地震观测垂直分量波形数据,采用长、短时间平均数比值方法(STA/LTA)叠加出适用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观测走时曲线.结果表明,兰州小孔径地震台阵独特的地理位置,基本上能够记录到不同震中距(0—180°)和不同方位的地震事件;使用不同频率滤波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记录叠加出相应的观测走时曲线,从观测走时曲线中可以识别出不同体波震相(P,PKIKP,PKP,PP,PPP,PcP,ScP,S,SS等)的到时及其观测走时曲线特征.这对识别地震各种震相,认识和研究地球内部精细结构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由中国地震局组织、启动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首先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南北地震带南段开展以大型地震台阵观测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并将分区逐步在整个中国大陆开展流动地震台阵探测,以全面认识中国大陆地震孕育的深部构造背景环境和大陆岩石圈的动力学结构,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和地球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