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对甘肃民和盆地侏罗纪植物化石Ginkgo huttonii(Sternb.)Heer的角质层与现生银杏Ginkgo biloba的角质层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化石角质层有机物特征符合石油形成中沥青的演化特点。通过有机物组分含量分析,它们相当于中国中、新生代油源岩有机质类型中的腐泥型一腐殖腐泥型。对烃组分三角图进行投点,落入Ⅱ型干酪根范围内。通过有机质中的一些指标分析,发现Ginkgo huttonii的角质层处于低成熟阶段,与煤中显微组分角质体的成烃模式基本一致。另外,角质层的可溶有机质分布特征表明,植物化石角质层对陆相高蜡原油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证明高等植物对蜡质有贡献。当前研究及古植物学资料表明,银杏是一种有利于煤成油的植物。  相似文献   

2.
中国泥盆纪煤煤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泥盆纪煤是形成于一定地质历史条件下的特种煤、显微组成以富含角质本为特征,其它壳质组分、镜质组、惰性组含量均低。泥盆纪煤阶的确定可用角质体荧光参数、角质体反射率及富氢镜质组的反射率。  相似文献   

3.
沈树忠  曾勇 《现代地质》1994,8(4):413-419
本文从植物群总体特点入手,结合沉积环境分析和化石埋藏特征对义马组下含煤段植物的古生态进行了研究.根据植物群的生活习性和生境不同,将本区下含煤段植物群划分出二个植物群落──湿地植物群落和低地植物群落,并通过对植物群的组成成分、叶相进行分析和复合分异度、均衡度计算,认为本区植物群当时是一种生活于暧温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植物群.  相似文献   

4.
晚古生代特提斯区热带、亚热带植物群的东西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早石炭世开始,地球出现明显受气候带控制的植物分区现象,产生了分别代表南、北温—寒带的冈瓦纳植物区和安加拉植物区以及夹在其间的代表热带、亚热带的欧美植物区(广义)。随着南、北大陆在特提斯西部的汇聚,广义的欧美植物区在晚石炭世产生了东西分异,形成了西部狭义的欧美植物区和东部的华夏植物区。本文从分析东、西两植物区的生态特征、演化阶段、古构造格局的重组和古地理环境等因素入手,探讨了两植物区之间的区别及其分异的原因。可以认为植物区的东西分异是由气候的东西分异造成的,而气候的东西分异则是由于特提斯西部的板块汇聚造成的,它促使西部特提斯地区转变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东部特提斯地区为裂解阶段,保持着潮湿的海洋性气候。  相似文献   

5.
地表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沉积物中保存的各种植物残余是古环境研究的良好材料,植物硅酸体因其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古气候信息的绝佳载体。在大量现代植物研究基础上,科学家们通过对第三纪以来各种沉积物中硅酸体组合的研究。较好地恢复了当时的古植被,古气候及其演化特征,在缺乏其它化石依据的黄土地层研究中表现更为突出。由于C3,C4植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环境适应性和同位素组成。地层中C3,C4植物硅酸体相对含量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也被成功地应用于古气候恢复中,在现代气候一植被类型和土壤植物硅酸体同位素研究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同位素指标与各种气候因子之间的数学关系。将为高分辨率黄土古气候定量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主要组分结构特征与生烃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高纯度煤岩显微组分分离富集的基础上,应用透射式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Micro FTIR),对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的主要组分-镜质体、丝质体、角质体、藻类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芳香结构含量相对较少;角质体和基质镜质体中含有较丰富的芳香结构以及长链脂族结构;而丝质体则主要由芳香结构组成,脂族结构含量很少。显微组分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藻类体具有很高的生烃潜力、角质体和镜质体的生烃潜力中等、而丝质体的生烃潜力则很低。对于吐哈盆地煤成油来说,由于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并且生烃潜力也高,因此其具有高的液态烃产率、丝质体的产油率最小、角质体和镜质体的液态烃产率中等。由于镜质体是本区煤中含量最高的组分。因此,对于吐哈盆地所形成的具有工业规模的油田来说,镜质体应该是主要的贡献组分之一。但对于富含藻类体的厚层状烛藻煤,由于它类型好,品质高、生烃潜力大、以中长链脂族结构为主,是煤成油最理想的源岩。  相似文献   

7.
对江西乐平鸣山煤矿B3煤层各分层的显微煤岩类型和显微组分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6个煤分层中有5个(第1至第5)分层富含树皮体(平均含量51. 8%),而煤层底部第6分层的树皮体含量极低(0. 8%)。第1至第5分层中微树皮煤含量平均值为39. 8%,树皮微亮煤含量平均值为9. 7%,树皮微暗煤含量平均值为11. 5%。树皮微亮煤是凝胶化物质与树皮体的共生组合,指示树皮体是在成煤泥炭沼泽内形成的,而不是异地搬运沉积的。鸣山B3煤层中的树皮体显示较清晰的植物细胞结构,其细胞壁在透射光下呈红色,在油浸反射光下呈灰色,在蓝光激发下不发荧光,说明这种"树皮体"的细胞壁并非栓质化成分,形成这种"树皮体"的植物组织不是皮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蔚县煤田下花园组煤中植物残体——分散角质层、半丝炭化木材等研究,结合非煤层中植物化石和孢粉组合特征分析,认为泥炭沼泽植物群落主要由松柏类、银杏类、苏铁类和蕨类组成,它们都是本区成煤的重要物质来源。这种森林体系代表了一种温暖潮湿、雨量充沛的古气候条件。煤中丝炭及半丝炭化组分含量丰富是泥炭堆积速度快于盆地基底沉降速度,并最终导致泥炭沼泽覆水浅,泥炭层多处于相对干燥、氧化环境的表现。不同煤层中丝炭及半丝炭化组分含量的差异,为煤层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石炭纪—二叠纪煤的有机组分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延斌  韩德馨 《地质学报》1999,73(4):370-375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石炭纪-二叠纪煤中主要有机组分进行显微傅里叶红外分析,揭示了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及基质镜质体等有机组分化学组成,结构的特点和对油气形成贡献的差异。结果表明,角质体,树脂体和孢子体都具有富氢指数高,富氧指数低的特点,但树脂体对油气生成的贡献更大而且时间较早,孢子体较差而且时间较晚,就基质镜质体而言,晚石炭世太原组(C2t)煤比早二叠世山西组(P1s)煤富氢指数高,富脂链参数也大,表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黄县盆地煤与油页岩的形成环境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潜力,运用有机岩石学方法,对其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层与油页岩中的有机质主要形成于陆上高等植物。盆地边界断层控制着成煤作用过程:当断层停止活动时,形成泥炭沼泽;当断层重新活动时,盆地下沉,湖水侵入泥炭沼泽,形成油页岩。油页岩中含有丰富的角质体和壳屑体,导致长链饱和烃增加。   相似文献   

11.
煤岩组分化学结构随热演化变化与生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胜利油田附近的石炭系太原组煤烃源岩中主要生烃有机组分化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荧光镜质体富含芳烃结构和含氧有机结构,而树脂体和角质体富含脂肪烃结构,荧光镜质体和树脂体烷基烃碳链短或支化程度高。随热演化程度增高,荧光镜质体和树脂体红外光谱参数(CH2+CH3) C=C和CH2 CH3比值逐渐减小,而孢子体和角质体的这两个参数先增后减,反映出荧光镜质体与树脂体具早期生烃特点,而孢子体与角质体生烃演化具弱—强—弱特性,具生烃高峰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几个典型煤田300多块煤光片的详细煤岩研究,发现煤中存在一种高反射具强烈各向异性的有机显微组分,有些保存了完好的壳质组外形和结构.可称之为各向异性壳质组,它广泛分布于长焰煤以上各煤级煤中,它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了壳质组的煤化历程是复杂的。有些在煤化过程中几乎全部裂解为烃类而消失,绝大多数光性与共生镜质组同化,还有一少部分转变成了各向异性壳质组。  相似文献   

13.
沉积有机质的成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大锰  金奎励 《地质论评》1995,41(6):544-552
作者采用小玻管热模拟方法研究了煤及碳质泥岩中藻类体、基质镜质体、沥青质体、运移沥青、角质体、树脂体、孢子体、现代栓皮栎的木栓层,水生植物蓝藻(粘球藻)和水生动物虾蛄的成烃规律。并根据有机组分的荧光特性和显微傅利叶红外光谱特征初步建立了我国煤系源岩生油组分及现代海生生物蓝藻和虾蛄的生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结构藻类体生油晚,结束晚;不同类型的基质镜质体和沥青质体的成烃过程存在差异,且基质镜质体可早期生油;现代木栓组织的成烃模拟支持了木栓质体早期生油的观点;角质体、基质镜质体B的成烃具多阶段性的特点;现代粘球藻具生油晚,结束晚,且成烃范围宽;水生动物虾蛄具成烃早,结束早,且成烃范围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西北地区侏罗纪煤中分离出来的不同显微组分热解油生物标志物总体上比较相似,但在一些特殊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藻类体、孢子体、角质体热解油Pr/Ph比值一般在1.5~2.0之间,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热解油Pr/Ph比值在3~4之间,但均只有相应原煤抽提物Pr/Ph比值的一半。在常规生物标志物甾烷和萜烷组成中,藻类体和孢子体含有相对丰富的C27甾烷,角质体其次,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C27甾烷含量很低或者基本不含C27甾烷;藻类体和角质体含有较高的伽马蜡烷,而与藻类体来自相同原煤的孢子体伽马蜡烷含量很低;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基本上不含伽马蜡烷;分离显微组分的原煤伽马蜡烷含量均很低。由此可见,伽马蜡烷的含量不仅与有机质沉积水体的盐度有关,与母源的成分也有关系。显微组分热解油与煤系原油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对比表明,煤系原油是藻类体、孢子体、角质体等富氢组分和相对贫氢的镜质组生成产物的混合物。不同油气藏中的原油,每一类显微组分的贡献可能不尽相同,有些原油可能主要来源于藻类体和孢子体等富氢显微组分,而有些原油除了富氢显微组分有贡献外,镜质组对其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富氢显微组分应该是煤系含油气盆地中主要的生油显微组分。  相似文献   

15.
Palynological study of northern Thailand coal and oil deposits indicates a similar palynological association to that of the Borneo region. Coal petrographic studies of these deposits show variations in the liptinite macerals, especially alginite types. The oldest of these coal and oil deposits, which are of Lat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age, are dominated by Botryococcus sp. or Botryococcus-related algae. Thick-walled lamaginites and spores and pollen of temperate affinity, are found in some areas. By contrast, thin-walled lamaginite is dominant in late Middle Miocene time. Resinite, suberinite, and cutinite are dominant in forest swamp coal deposits whereas alginite, cutinite and lycopodium spores are dominant in lacustrine environments. Exsudatinite is common even at early levels of maturation. These liptinite macerals can be major sources of oil and gas.  相似文献   

16.
Coal pebbles found in 1994 in the Greham Bell Island (Franz Josef Land Archipelago) are made up of the Barzas-type cuticular liptobiolith. The coal belongs to the initial stage of catagenesi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tent of cutinite (up to 70%) with very low reflectance (Ro= 0.1%). Maceration products show some tegillate elements of Arthropodaand individual Devonian spores. It is supposed that plant cuticle and Arthropoda exocuticle are present in this coal. The obtained data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Paleozoic rocks in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although they are not yet recovered. These data complement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fic Devonian coals and allow us to have a new insight into the zoogenic material involved in the coal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滇东田坝黔西土城晚二叠世煤系上段沉积相、煤层特征和煤岩煤质的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区内煤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按成煤的古地理位置分为上三角洲煤相和上、下三角洲过渡带-下三角洲煤相两大类型.根据成煤的原始质料、结构构造、煤岩特征和成煤前后环境,详细划分出八种泥炭沼泽相.着重探讨3号煤层形成时的泥炭沼泽相特征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从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分离富集了藻类体、孢子体、角质体、镜质体、基质镜质体和丝质体6种主要显微组分,进行了热解及热模拟实验,并对各显微组分热模拟生成的产物热解油进行了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各显微组分热解生烃潜力及其热解产物热解油的碳同位素组成表明,煤系有机质中藻类体的生油潜力最高,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最轻;孢子体、角质体等陆源富氢组分生烃潜力低于藻类体,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重于藻类体生成的液态烃类,与煤系含油气盆地中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这些富氢显微组分应该是煤系有机质中主要的生油显微组分。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的生油潜力相对较低,其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比一般煤系原油重得多,而且这些组分本身对液态烃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尽管其在煤系有机质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仍然难以成为生成液态石油的主要显微组分,只能在高成熟演化阶段成为良好的生气显微组分。丝质体等惰性组分生烃潜力极低,不可能成为生油组分。此外,结合原煤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潜力和元素分析,提出仅仅以壳质组的含量高低来评价煤的生烃潜力不完全可靠,热解是经济、快速、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