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吉林省长春市净月潭附近的废弃采石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数字摄影测量的边坡结构面信息采集的控制测量研究。控制测量分级布设:首级平面控制采用一级导线测量,高程控制采用全站仪对向三角高程法和全站仪垂距测量法,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观测结果,发现在一些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全站仪垂距测量法可以满足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而且方便快捷,同时探讨了GPS-RTK控制测量在数字摄影测量中的应用;次级坡面控制采用空间极坐标测量法。通过控制测量,可以为边坡结构面信息的摄影测量获取提供准确、可靠的基准。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辽宁锦州市为研究区,以SPOTS为主要遥感数据源,以1:10000地形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野外GPS测量点为几何控制点,应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法,进行遥感影像的精确配准、纠正与融合.制作高精度的正射影像图;在GIS支持下,叠合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等非遥感数据,采用图像差值法、光谱特征变异法和人机交互解译法,增强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通过实地调查与核实,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地评述了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涵义及在目前制图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数字自动化程度,并探讨了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DP Matrix3D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峰 《福建地质》2010,29(2):164-170
介绍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在滑坡监测中应用及系统的关键技术,以福州晋安区宦溪鼓岭滑坡监测中的应用实例,探讨近景摄影技术在滑坡监测中应用优点及局限条件。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地形复杂,滑坡众多,地质灾害频发。若能把全站仪免棱镜测量技术应用于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将会大大降低使用全站仪开展监测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文章简要介绍了全站仪免棱镜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针对免棱镜测距基线短,误差较大的局限性,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的具体要求,对测量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反射膜测量法。本文介绍了有关的实验,以及在三峡工程万州库区实际监测工作中持续半年的应用情况与获得的成果。最后,对反射膜测量法与常规有棱镜测量进行的对比观测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及作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莺 《西北地质》1998,19(4):54-58
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数字摄影测量正逐步进入实际生产作业,将改变目前的摄影测量作业流程、设备配置及生产方案,对作业人员素质重新提出了要求,作者讨论了数字摄影测量的作业优势、并对可能的作业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某测量目标为一保证通电线路安全的护坡,高约10m,占地400多m2,其线杆立于护坡顶端中间,周边固定四个加强铁丝。护坡自修建以来,因周边土方作业及积水等因素,发生多次倒塌,为此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法进行变形监测以保证护坡维修重建的质量。根据测区实际概况,按照非同一平面及非同一线原则,布设控制点20个,控制点的坐标采用无棱镜观测方式,并选取广场瓷砖作为控制点的材质。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比较,认为该次测量景深方向X的精度相对较低,Y和Z方向的精度相对较好;基高比对精度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基高比的减小,精度有所提高,但如果继续减小基高比,精度反而会下降,因此选取适当的基高比是提高精度的关键;未经检校的非测量数码相机,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构象畸变差,将会对测量精度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地统计分析在滑坡遥感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辉 《华北地质》2007,30(4):302-306
滑坡监测的常规技术方法有多种,如大地精密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但这些技术往往会受到气候与地形的限制,实施困难较大。而遥感技术可以克服观测条件的限制,并可针对滑坡不同阶段实行监测。此外,地统计分析方法可充分利用遥感数据本身具有的空间相关性,可以提高影像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因此,结合遥感与地统计方法进行滑坡监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俞旭升 《西北地质》1999,32(3):42-46
本文以使用PC机进行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规模化生产为目的, 讨论了基于Virtuozo NT数字摄影测量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成方案、工艺流程、网络结构及系统的软、硬件构成等问题, 对实现摄影测量的数字化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质学报》2019,(4):600-603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全景真三维影像极大提高了单体灾害解译的精度及准确度,也可以用于研究单体灾害动态演变规律的数据积累,降低了多期数据获取的难度和成本,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技术支撑。本文以利用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茂县6·24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成功实践为基础,系统地建立了一套基于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高位滑坡单体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方法,并在会东老君洞高位滑坡地质灾害应急中证明该方法的适用性,大大提高单体灾害应急处置效率。  相似文献   

11.
应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提取岩体裂隙迹长信息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传统以皮尺为主要工具的岩体裂隙迹长测量方法精度及效率较低、尤其是遇有危险场地不能遥测等缺点,研究应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获取岩体裂隙迹长信息,以普通非量测数码相机为主要工具,以JX-4A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为依托进行信息处理,可以快速获取隧道施工掌子面裂隙迹线图。经实验比较分析,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获取岩体裂隙信息在精度和效率方面都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2.
矿山条带开采相似材料模型变形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模型观测方法中存在的观测装置或传感器安装麻烦、工作量大、采样点有限等缺点,引入计算机视觉和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量测模型变形。用高分辨率数字相机获取不同模型,模拟开挖状态下的多组数字影像,选取二值化阈值对图像进行分割,根据标记区域的形状参数自动检测和识别标志点,通过边缘跟踪和椭圆拟合算法确定标志点中心坐标;推导了用二维直接线性变换关系式和共线方程分解出影像外方位元素初值的实用算法,利用光束法平差对标志点空间坐标进行精确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空间坐标的测定精度高于±1mm,所测位移场与实际变形情况较为一致,可以满足矿山岩层和地表移动相似材料模型观测要求。  相似文献   

13.
《工程地质学报》2017,25(2):424-435
滑坡体积精确计算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黄土高原具有植被稀少、岩土暴露程度高、滑坡易发多发等特点。本文在充分认识上述特点的基础上,尝试采用高精度低空摄影测量技术来精确测算滑坡方量。与传统计算方法、遥感和三维激光扫描对比,低空摄影具有受各类因素影响较小、作业灵活、高效、产品精度高等优点。本文以甘肃黑方台党川2#黄土滑坡为例,在介绍近景摄影测量数据获取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滑坡前后的高精度的低空摄影测量数据源和结合现场调查,对该滑坡进行精细测绘,实现“数字化滑坡”。研究结果表明:(1) 滑坡长217m,宽176m,滑坡平均厚度约20m(滑源区),滑距782m,后缘到前缘的落差122m,影响面积为105216m2;(2) 根据斜坡各部分滑动和堆积特征,将其细分为崩滑区、主滑区、滑塌区、流通堆积区、铲卷堆积区、挤压堆积区、二次堆积区、粉尘堆积区;(3) 以高精度DEM求得,滑动和堆积方量体积分别为31.72×104m3和49.96×104m3;(4) 滑坡整体松散系数为1.411,局部的干密度差别较大,其大小与滑坡发育特征和运动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应边坡岩体结构面几何信息测量的需要,设计并制作了一套活动控制系统。经过实验验证,制作的活动控制系统结构稳定,携带方便,控制点成像清晰,活动控制架在室内的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为 ± 2 mm,在野外环境下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为± 3. 5 mm。可为近景摄影测量提供快速有效控制,满足近景摄影测量中被测目标测量的精度需要,可作为近景摄影测量获取低矮边坡岩体结构面信息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冰川的监测一直是冰川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008年对天山东段博格达峰南坡的黑沟8号冰川末端进行了地面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 获取了该冰川末端的影像, 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控制信息. 在Lensphoto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 测得了冰川末端的0.11 km2 DEM数据. 采用同期测量的GPS数据检验得知, 摄影测量所得DEM数据在高程上的平均误差为1.92 m, 标准偏差为3.47 m. 地面旋转多基线数字摄影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冰川测量手段, 可以在典型冰川测量和冰川重要部位(例如冰川末端、 冰崖等)的测量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的滑坡模型试验坡面位移场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伟  胡新丽  唐辉明  雍睿  夏浩 《岩土力学》2013,34(Z2):477-485
将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computer aided inspection, CAI)引入到滑坡物理模型试验坡面位移场测量中,采用高精度的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对滑坡物理模型试验中坡体表面的位移和变形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采用“3D比较”测量坡体表面位移场。提出采用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测量滑坡模型试验中坡体表面位移场的技术路线,并通过抗滑桩加固滑坡模型进行了实例测试,获得满意的结果。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采集坡体表面的三维数据,获取坡体信息丰富、全面的位移场结果,避免传统单点监测以点带面的局限性;应用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直观展现传统监测方法难以观察到的坡体边界效应、土拱效应等试验现象;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所测位移场规律性好,与定性及理论结果相符,与试验过程中各种现象符合很好,结果可信、可靠。  相似文献   

17.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滑坡物理模型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俊伟  唐辉明  胡新丽 《岩土力学》2014,35(5):1495-1505
大型滑坡物理模型试验中常采用高精度的特征点监测,缺少整体变形资料;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高精度、快速、完整地扫描实物,获得海量的点云数据,构建实物的数字化模型,从而详细描述表面细部状况。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引入到滑坡物理模型试验坡体表面整体变形监测中,通过数字仿真试验对点云数据4种变形测量方式进行了对比和评价,推导了点云数据单个扫描点的空间位置精度的评价模型,对点云密度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滑坡物理模型试验实例,采用点云比较、重心法、点云叠加方法测量模型的整体变形和单个监测点的位移,对滑坡不同演化阶段变形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空间位置精度的评价模型、点云密度模型为三维激光扫描变形监测的测量成果评定,测量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点云叠加、点云比较为面测量,可以获得整个模型坡面的变形和位移情况,测量模型的变形趋势和变形量级,重心法、拟合法则属于点测量,可以获得单个监测点准确的位移量。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坡面监测是结合点测量和面测量的优势,在保证高精度特征点监测同时,获得模型坡面的整体变形和位移。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现场接触式测量获取岩体结构面参数效率低、工作量大、结果精确性受人为因素影响等问题,本文结合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与运动法(structure from motion,SFM)进行岩体三维数字表面模型重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体结构面自动识别方法。岩体数字表面模型重建步骤主要为岩体影像资料采集,基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进行图像特征匹配、稀疏点云构建、点云稠密化以及岩体曲面模型重构。结构面识别方法流程主要为:首先平滑岩体数字表面模型;通过改变搜索半径和角度阈值实现模型平面分割;基于区域生长原理进行结构面搜索;最后基于随机采样一致性拟合结构面得到结构面产状。将该方法应用于甘肃北山地下实验巷道,实现了巷道三维数字表面模型的重建与结构面产状数据获取,最后将识别到的结构面分组表征在模型表面。与人工实地测量方法以及现有的结构面识别软件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可为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