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王雨曾 《气象》1988,14(12):9-13
本文根据1987年6月29日河北满城县两次降雹过程的观测资料,对降雹的动能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成灾地区的冰雹动能、冰雹质量以及冰雹动能通量与质量通量,均明显大于未成灾地区。 雹谱呈负指数型分布。成灾地区与未成灾地区的雹谱分布分别为N_成=0.0737c~(-0.2165D)和N_未=0.0134e~(0.2316D)。  相似文献   

2.
根据阿克苏东部沙雅711雷达1994、1995年雷达资料以及西部农一师八团XDR-X型711数字化雷达1996、1997年回波资料,利用多因子雹云判别方程,给出了东西部地区冰雹云及非冰雹云临近指标的统计特征值。  相似文献   

3.
一次特大冰雹的雹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2年8月1日发生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地区的一次特大冰雹所获得的大量雹谱资料,分析研究了这次特大冰雹的雹谱及其分布特征,给出了这次特大冰雹和雹块尺度、浓度、谱分布的基本测值,并探讨了它们与降雹云体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黄美元  王昂生 《气象》1976,2(3):27-28
冰雹是世界上很多地方经常出现的一种局地性灾害天气。为了摸索冰雹出现的客观规律,多年来许多地区进行了降雹统计,现将降雹的一些统计特征简要介绍如下: 降雹的地理分布 冰雹比较频繁地出现在中纬度高原和山脉地带,如亚洲的青藏高原、北美洛基山脉、南美安第斯山、欧洲阿尔卑斯山等都是多雹地区。除我国若干地区是重雹灾区外,东非肯尼亚、南美阿根廷、加拿大的阿尔伯塔、法国西南部、意大利波  相似文献   

5.
李子华  施文全 《气象学报》1985,43(3):358-364
冰雹微结构的研究是冰雹微物理研究的基础,它对成雹机制的研究、冰雹数值模拟以及人工抑制冰雹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利斯特(List)、麦克林(Macklin)、雷伊(Rye)、列维(Levi)等对冰雹的晶体和气泡结构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徐家骝、施文全、李子华等对我国雹块的微结构也作过许多分析。但以上工作多研究球形雹块,对圆锥形雹块的系统分析工作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6.
黔西南州冰雹时空分布及春夏冰雹环境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燕  罗松  杨玲 《湖北气象》2010,29(1):49-53
使用1961—2008年48年黔西南州8个县市气象站逐月冰雹日资料以及周边4个探空站资料,分析该州冰雹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冰雹天气发生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近48年来该州冰雹日数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其地区差异较大,大致是北多南少;全州一年12个月均有冰雹出现,春季冰雹日数最多,冬季次之,夏季再次之,秋季最少,4月冰雹最多,9月冰雹日数最少;该州年均冰雹日数与海拔高度呈较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34;通过对2004—2009年春夏冰雹天气发生前的CAPE值和垂直风切变分析发现,春季冰雹发生前,要求700hPa到200hPa垂直风切变达到0.002s-1以上,而对CAPE值要求不高,多在800J·kg-1以下;夏季冰雹发生前,一般要求CAPE值在700~2000J·kg-1之间,而垂直风切变大多在0.002s-1以下。  相似文献   

7.
黔西南州冰雹与暴雨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兴义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两年来,观测到多次冰雹、暴雨天气过程,对其中几次典型个例作分析得出兴义地区冰雹与暴雨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冰雹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快,而暴雨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缓慢;冰雹回波强中心高度高,达8Km以上,暴雨回波强中心高度在7Km以下;通过对回波径向速度图的分析,可以得出冰雹与暴雨的动力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1961~2008年16个台站冰雹观测资料,引入了表征时间分配特征的新参数--冰雹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对黔东南地区冰雹事件年内非均匀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冰雹事件集中度及集中期的平均和异常空间分布都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异常空间分布根据地形均可分为4个区域;而从时间演变来看,各个区域年冰雹事件的集中度与集中期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年代振荡特征,各区域年代际变化特征不一致;另外黔东南区域内冰雹事件的集中度和集中期有表现出反向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平凉冰雹云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用大量实测冰雹云过程回波资料,根据地面降雹大小和灾情统计资料,分析了200多例不同冰雹云的回波顶高、回波面积随反射率Ze变化的回波特征参量和各高度层反射率强度分布结构模型。表明在不同的冰雹云过程中,Ze≥30dBz的回波特征参量有明显差别,用这些强回波特征参量对认识强对流云的演变过程和识别冰雹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0.
朱玉明 《气象》1985,11(2):24-27
本文以四川峨眉山一次强冰雹后发现金顶地区冷杉成片死亡的现象, 对冰雹观测的数据进行了雹谱分布的分析和雹粒动能的定量计算, 并据此作了冰雹对冷杉机械损伤的模拟实验,为探讨冷杉的死因提供了论据。  相似文献   

11.
田菊萍  黄艳  顾欣 《贵州气象》2010,34(4):11-14
利用黔东南州1961—2008年近48 a冰雹日数资料,采用统计、小波分析、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东南冰雹是典型的春季冰雹区,春季冰雹日数占年冰雹日数的62.7%;20世纪80年代后存在6~8 a和24 a的周期变化;日变化十分明显,多出现在午后到傍晚;地理分布是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多,东北区域和西南区域少;近48 a黔东南冰雹呈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黔东南的西部区域。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降雹天气预报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一平  薄玉华  金恒泰 《气象》1999,25(7):37-40
首先从大气能量学的观点出发,阐述了有利于冰雹产生的几个因子和动力条件;尔后通过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1980 ̄1987年降雹的84次个例的计算分析,获得了适于内蒙古中西部冰雹天气的预报指标,在业务预报中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秧田雹坑分析雹谱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5月1日,自安徽省来安县经江苏省六合、邗江、泰县等地直至黄海边缘发生了一次超单体降雹过程,使所经地区造成严重灾害。四日后,我们对受灾较重的六合县泉水公社作了实地调查,发现秧田中由于冰雹的降落而形成了许多大小不同的雹坑。降雹前秧田土面很平整,秧苗也刚刚出土,很稀疏,田中水深1厘米左右,因而冰雹所  相似文献   

14.
多单体冰雹云降雹过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吉宏  宫福久  郭恩铭 《气象》1996,22(11):41-43
1995年6月14日辽宁省中南部一次多单体冰雹云降雹形成于冷锋系统,先后在4个地区降雹。当冰雹云在PPI上回波强度大于60dBz,回波顶部出现V形并且在RHI上回波宽度大于20km时,将出现降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德州地区1990—1991年雹季冰雹云雷达回波料资及已有的云物理知识,分析得出德州地区三种雹云模式及云物理模式判别特征,此雹云雷达回波模式对冰雹天气临近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兴安盟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规律、持续时间、活动路径;对产生冰雹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归纳出影响兴安盟降雹的天气形势为西北气流型、冷涡型、前倾槽、东北气流4种形势;对冰雹雷达回波进行分析,得出冰雹云雷达回波判别指标;对冰雹的物理量指标进行了分析总结;利用T213数值预报资料,建立了冰雹预报方程;分析了冰雹的卫星云图特征;使用VB6.0编制了业务应用程序,为业务化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莒县近50年冰雹灾害调查资料的分析,得知莒县为山东省冰雹灾害多发区.冰雹云主要有4条移动路径。  相似文献   

18.
测雹极是一种能够(?)测冰雹冲击力的传感器,因而可以用它来确定一次风暴是否能产生冰雹,如果能降雹还可以确定冰雹的特征量。由于雹暴在西班牙莱昂地区是非常典型的灾害,因此必须设置大量的测雹器。此外,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对冰雹凹痕的读数将很困难,并且可能出现很大的误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给出了垫式测雹器的设计构思,以及可以让我们相信能大大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贵州醅地区9个台站春季冰雹进行了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该区域内冰雹主要集中于4月上旬到5月上旬,500hPa高空环流与冰雹天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建立了逐步回归方程,对该区域内冰雹天气趋进行长期预测探讨。  相似文献   

20.
雹块微物理和雹云单体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文全  徐家骝 《气象学报》1986,44(3):357-362
雹块微结构中包含着有关雹块在云内生长情况和雹云本身的某些信息。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已被认识,更多的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为揭示雹块微物理和雹云单体的相互关系,1982年夏天我们在新疆昭苏地区开展了雹块微结构和雹云宏观特征的配合探测,取得了一定数量资料。本文根据同年7月4个降雹日(7日、13日、16日、19日)的雷达回波和500多个冰雹切片资料,着重分析了冰雹的胚胎类型,提出了比较细微的雹胚分类标准;并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了雹胚类型统计特征和雹云单体的关系,发现复合单体和弱单体的雹胚类型分布有着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