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徽州改名(大)黄山之荒唐之举,引起全国上下惊奇和议论纷纷。看了《中国方域》2003年第5期发表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晖义正辞严、一片丹心的《徽州改名黄山之谜》一文之后,心潮起伏,久久难平……我们都是历史见证人,曾对黄山与徽州地区进行过采访,亲眼目睹和调查了徽州改名(大)黄山市的前前后后,并且一直密切关注着各方面对  相似文献   

2.
陈潮 《中国方域》2004,(5):19-19
近日翻阅报纸,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黄山在哪里”一文,读到安徽黄山市境内“黄山”地名之多,以致著名风景名胜地的黄山反而难以寻找,笔者深有同感。早在1991年笔者于《中国地名》杂志第六期上,也曾以“黄山在哪里”为题,撰文从行政区划角度指出黄山市定名之欠妥。  相似文献   

3.
黄山一名专指黄山,这是地名的排他性。黄山在哪儿,哪儿就是黄山,这是地名的指位性;黄山在太平县,太平县可以改为黄山市。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月26日,经过国务院批准,襄樊更名为襄阳。襄樊改名了有人说是改名,也有人说是复名。不管怎么样,最近几年,类似城市更名、复名的事件太多太多,如徽州更名为黄山、大庸更名为张家界、淮阴更名为淮安等等。还有一些城市也在酝酿改名。城市更名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究竟改何名?如何改?改了之后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与城市的品牌建设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地名拾零     
《中国地名》2011,(2):80-80
黄山与黄山市为何不在一地?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日:“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从来没去过黄山的人一定会认为,只要到了黄山市就到了黄山脚下。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大错特错。殊不知,黄山市与黄山风景区还60公里之遥。为何二者不在一处呢?谈到这个问题,还得从地名的变更说起。  相似文献   

6.
刘晖 《中国方域》2004,(2):15-20
1987年,徽州的一些人为了抢夺省辖黄山风景区的管辖大权和黄山市的牌子,提出了几条理由,制造“大黄山”舆论,鼓吹撤销徽州搞大黄山市。在撤销徽州设立大黄山市后的十几年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严重弊端,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严重危害后,全国上下、安徽省上下一致呼吁恢复徽州、恢复原省辖黄山市时,有些人又抛出这么几条理由,拒不恢复徽州和原省辖黄山市,这几条理由究竟是什么,能否成立,请看:  相似文献   

7.
茶陵,自先秦置县后,历有荼陵、声乡、茶陵、茶乡之称谓。前三者,是今茶陵县区划地名。后者,是对今茶陵县的一种雅称,并非县名。一、荼陵与声乡荼陵,为茶陵古名。上古属荆州地域。是否得名,实不可考。《尚书》列"九州",始有荆州之名。但其时荆州,是以自然地理实体为界限的区域地名,并非区划地名。称  相似文献   

8.
“章华台”之名最早见于《左传》、《国语》,当时称“章华之台”,为楚灵王所修。三国吴韦昭(公元204—273年)注:“章华,地名”。但没有指在什么地方。西晋杜预(公元222—284年)明确指出“台在今华容城内”(《左传·昭公七年》注)。华容为汉县,隶南郡。属荆州刺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县以下小地名的通名都是“市”字。在百万分之一的湖南省地图上,就有51个含“市”的小地名,《浙江省地图册》上标有24个这样的小地名,《湖北省地名词典》收录含“市”字小地名19个,而江苏仅常熟市境内便有12个“市”字地名。这当中,最赫赫有名的要数湖南浏阳的文家市了。1927年9月20日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后,率领工农红军会师于此。文家市的“市”当然不是现代政区意义上的市,而是历史上草市的遗迹。宋代以来发达的商品经济,滋生了许多作为商品交易集散地的草高,至今湖北荆州、湖南衡…  相似文献   

10.
桂林,是我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又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知道它的风景特点、历史情况的人不少,但知道桂林之名来历含义的人,可能为数不多。为此,试作桂林地名辨析。 一桂林的来历 桂林,作为政区地名,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所置之桂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置始安县于此。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始安为临桂县。以桂林做政区名,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改静江府为桂林府时开始的。但早在唐中期,始安就有“桂林”的称谓了,如宋之问《始安秋日》诗:“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诗中的桂林就指始  相似文献   

11.
正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也是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  相似文献   

12.
1965年2月13日,新华社发布了一则消息——《辽宁吉林广西更改六个市县等地名》,即辽宁省安东市改名为丹东市、安东县改名为东沟县、盖平县改名为盖县;吉林省辑安县改名为集安县;广西僮(壮)族自治区睦边县改名为那坡县、睦南关改名为友谊关。同年3月,中国分别在丹东市与友谊关举行了隆重的改名仪式。  相似文献   

13.
荆州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为古九州之一,是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三国演义》中,“刘备借荆州”,“诸葛亮在荆州城楼上演的《空城计》”,妇孺皆知。而今的荆州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这座底蕴厚重的城市,民政人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大潮,再现荆州精神,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带着敬佩的心情,记者日前采访了荆州市民政局局长傅纯海。记者:荆州市市名曾几度沉浮,1996年最终定名为荆州,恢复荆州市,在地名文化上有何意义?傅局长:荆州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荆州地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延续荆州历史文脉,而且…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泰州印记——地名文化集萃》一书已于8月初出版发行了。这是泰州市民政局自联合国第5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第6号决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2004年6月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后,为切实保护研究地名文化遗产、延续地名历史文脉、发展人类文明成果、弘扬地名文化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4月起,经过动员、组织、采集、撰写、编审等一系列工作,历时16个月编纂告竣。泰州滨江近海,自古有“凤凰城”之美誉。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泰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自西…  相似文献   

15.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用来识别不同地区的语言符号,是人们对一定的地理位置、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居民点所赋予的名称和开展社会交往的必要工具。在中国,“地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夏官司马·形方氏》:“原师,掌四方之地名。”地名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地名一向被喻为“本地人的脸”。自1977年以来,我国在“地名标准化”、“地名单一罗马化”、“地名国际标准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许多地方存在的一地多名、一名多地、一名多写、一名多译、译音不准、用字不当等问题都得到了根本的扭转,并制定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地名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有了这么多条条框框对地名的约束,地名的标准化似乎不该出什么问题,但它却偏偏不那么“顺溜”,在地名管…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湖北省黄石市人民政府、市民政局高度重视地名工作,把地名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康炳超副局长的直接关心支持下,区划地名科科长闵华等一班人,不畏坚难、艰苦创业在地名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名列湖北省前茅。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地名命名中出现了“大洋古怪”、“崇洋”、“西化”擅自命名、地名无形资产的利用等问题,市地名委员会果敢决策、大胆实践、勇于突破,适时对市《地名管理实施细则》进行修改;有效地偿试了政企联姻、拍卖路桥名一系列工作。经验之独到、元丰富,法规操作性强,值得借鉴。 充实、修改《地名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地名改来改去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北镇改为北宁,再度改为北镇;襄阳改为襄樊,再度改回襄阳。这种改来改去,再度回归原名的现象屡见不鲜。2012年1月31日,江苏省政府发布通知:经国务院批准,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抗争,2001年被官方改名楚州、当地坚持称为“老淮安”的县级行政区终于“夺回”了本来属于自己的地名。这种频繁更改,然后旋即恢复,在笔者看来,是弊大于利。其弊端有如下三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19世纪中期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之历史时期里,曾长期濒临日本海;并自公元7世纪初唐代以来就对之冠有专名,见于史籍文献历时最长者即为“东海”。到19世纪80年代中,虽在中国之载籍中开始出现“日本海”一名,但还只是部分学者或官员在他们的个人著述中采用;而在官方文件中,却发现是在日俄战争后签订的《日俄朴司茂斯和约》(即日俄(朴茨茅斯条约》)中首先使用该名,之后才渐次为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政府所采用。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原因,日本海一名迄今尚未普遍获得其周围国家之认可。为使这一海域名称符合地名规范化的要求,建议参考“兼顾四邻利益”、“尊重历史传承、“突出海域特色”等意见开展研讨,以使这一问题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谷峰 《中国方域》2004,(4):34-35
2001年6月28日,山西省高平市团池乡召开了隆重的乡改镇命名大会,将原来的“团池乡”正式改名为“神农镇”。曾有人问起,照一般规律,“团池乡”只能改为“团池镇”,为何要改头换面改为“神农镇”,这种名称彻底变更的依据是什么?这还要从该乡近10年来重新发现的一系列炎帝神农文化古迹,尤其是先后发掘出的三块墓志铭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