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8年7月及1969年8月,用不同含水率的条斑紫菜单孢子体干燥冷冻保存了四个月,试验了这样保存的藻体其适宜含水率及孢子放散和昼长的关系。得出的结果如下: (1)第一次试验含水率为10%的母藻,其孢子放散及藻体生存状态最好,放散孢子中单孢子的比例也最大。第二次试验结果是含水率为6%的母藻,孢子放散最好,而各组之间母藻生存率的差别不大。 (2)在昼长处理方面,8、12、16小时三者当中,8小时的孢子放散情况最好,但各组母藻生存率之间的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2.
丝状体是紫菜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通常在秋季进行紫菜采苗,主要就是依靠丝状体所产生的壳孢子,因此培养丝状体是紫菜养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在春季利用成熟的紫菜藻体,采取果孢子,使它钻入贝壳中生长发育成丝状体。到了秋季便形成大量的壳孢子,放散出来即萌发成紫菜。目前广大的紫菜养殖者更进一步研究,果孢子不必钻入贝壳,可以直接培养在海水中,  相似文献   

3.
报导了越南紫菜果孢子的放散规律及其壳斑藻的培育情况,并对该种紫菜的人工移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报导了1994~1995年春在湛江港进行浒苔、礁膜的生态调查。每月在湛江港的特呈岛东北角及南三岛湖村两个海区插竹签观察幼苗附着及藻体的消长情况。发现4月份大部份藻体成熟,并放散孢子。5月份藻体逐渐消失。6月底竹签上出现极小的幼苗,7、8、9三个月幼苗生长缓慢,10月份幼苗生长加快,11月份藻体长达3~5cm,12、1、2月份生长最茂盛。11月份又在两海区各安放一个100×100cm的维尼纶网片,12月份附着一定数量的幼苗,生长迅速.2月份长达10cm以上。3月份收获,特呈岛海区为116g/m2干品,南三岛海区为125g/m2干品。初步结论:采天然苗生产应该在11月份进行。  相似文献   

5.
大珠母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珠母贝人工强化促熟、人工授精、幼虫对不同饵料的消化能力、新型采苗器的采苗以及标粗效果等实验,研究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结果表明:使用以骨条藻和天然硅藻做饵料促熟的大珠母贝亲贝进行人工授精可以获得质量较高受精率(达98%);用于亲贝人工授精的氨水溶液最佳浓度为体积分数10×10-6~30×10-6(氨水原液质量分数为25%~28%);D形幼虫对饵料的消化能力较差,宜投喂金藻和面包酵母,壳顶幼虫的消化能力强,宜增加扁藻混合投喂;在附着变态期采用新型的聚氯乙烯绳采苗器可以取得较传统附着板更好的采苗及标粗效果,单个采苗器可采壳长2 mm贝苗3.65万只,标粗40 d后贝苗平均成活率可达66.2%,壳长平均生长率可达295μm/d。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为改变我国华南沿海目前在半咸淡水塘中进行地播式裁培细基江篱繁枝变种单产低的状况而进行的不同水层夹苗栽培和施肥增产试验,证明了越靠近水面江篱藻体生长越快,越接近底部藻钵生长越差,提出如果在水塘中单纯裁培江篱则水塘深度应保持20~30厘米,如果水深超过1米以上,则应采用浮筏式夹苗栽培,并在水中混养鱼虾等。浸泡施肥试验证明,在短短的40天裁培过程施肥藻体比不施肥藻体增产23%,说明了施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对南海长松藻(Codium cylindricum Holmes)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多糖、蛋白质和粗纤维是构成藻体的主要营养成分,占藻体干基的80%左右,其中多糖占55.57%、粗纤维占11.09%、蛋白质占12.57%,但脂肪含量仅为0.59%。水溶性营养成分较为丰富,水浸出物总量为34.55%,其中包括水溶性蛋白、水溶性多糖、游离氨基酸等。多糖是长松藻的主要有效成分。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长松藻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提温度95℃,浸提时间1.5 h,料水质量比1∶50,多糖得率为9.79%。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采自我国沿海岸的褐藻门短毛藻科Elachistaceae短毛藻属Elachista的分类。【方法】对采自我国沿海岸的短毛藻进行形态学鉴定,描述新种的形态特征以及其他分类学信息,并与相似种进行比较。【结果】鉴定出长海短毛藻E. changhaiensis Luan et Ding、短毛藻E. fucidola (Velley) Areschoug、暗色短毛藻E. fusca Luan et Ding和细枝短毛藻E. tenuissima Luan et Ding sp. nov.等4个种,含新种1个。细枝短毛藻藻体暗褐色,半球形,直径4~5 mm;基部由薄壁细胞组成基垫;同化丝可分成长同化丝和短同化丝,长同化丝较短,长1~2 mm,由63~128个细胞组成,直径6.0~9.5μm;短同化丝较长70~225μm,直径3.5~6.0μm。单室囊囊状,多室囊线状。模式标本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AS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硇洲马尾藻(Sargassum naozhouense)幼孢子体附着的选择性及原生态位点固着人工藻礁对马尾藻海藻资源恢复效果。【方法】选用混凝土、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橡皮条、沥青等6种废弃物材质对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附着效果进行比较;将硇洲马尾藻于徐闻南山进行原生态位点投放,周年观察比较人工藻礁与自然藻礁生长差异,探究硇洲马尾藻资源恢复效果。【结果】(1)不同材质藻礁对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附着差异显著,附着效果依次为混凝土>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橡皮条,沥青完全没有幼孢子附着。(2)当年人工藻礁苗有性生殖苗较自然生态苗生长慢,第二年假根再生苗生长与自然苗生长无显著性差异。(3)人工藻礁苗成活率为29.2%,此后不出现消退死亡,并以假根再生维持种群的繁衍。【结论】混凝土是马尾藻原生态藻床恢复较理想的人工附着基,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等废弃物也可用于天然硇洲马尾藻以及室内有性苗源的附着基。假根再生是马尾藻种群繁衍的主要方式,利用有性繁殖的幼孢子体附着于混凝土块上进行硇洲马尾藻原生态位点投放是短时间增加马尾藻资源的有效措施,可为硇洲马尾藻海藻资源恢复提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不同附着基质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lentillifera)直立枝生长及藻体附着效果的影响。【方法】对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以垂直砂埋、水平砂埋、塑料网网夹、尼龙网网夹及无附着基质(对照组)五种附着方式进行实验,探究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的生长、附着能力、光合特性参数及营养含量的变化。【结果】垂直砂埋处理下,藻体的新生直立枝质量、质量长度比及球状小枝的直径与其他各组相比最优(P <0.05),分别是0.313 3 g、0.086 6 g/mm和1.67 mm,是对照组的7.38、9.62、1.67倍;水平砂埋与对照组相比,藻体附着能力有显著增强(P <0.05),假根数为26,长度为30.77 mm及假根附着砂砾质量为0.566 0 g;除对照组外,各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4 h后垂直沙埋藻体Fv/Fm和Y(II)最快恢复原始水平,为0.856μmol·m~(-2)·s~(-1)和0.851μmol·m~(-2)·s~(-1),显著高于其余组(P <0.05);垂直砂埋与水平砂埋处理后的藻体,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34.24%和33.93%(P<0.05),而网夹处理后,没有显著差异(P> 0.05)。垂直砂埋处理对藻体总蛋白含量增加有显著促进作用,是对照组的1.26倍(P <0.05)。【结论】长茎葡萄蕨藻直立枝以垂直砂埋附着方式生长最佳,以水平砂埋附着方式附着更牢固。  相似文献   

11.
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养殖群体存在壳色变异,为了解湛江市沿海地区皱肋文蛤多态性及其与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对其不同养殖群体壳色和生长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0个不同的皱肋文蛤养殖群体共10 247个个体中,存在白色和红褐色2种壳色表型,白壳色、红褐壳色比率各占(91.15±1.83)%、(8.85±1.83)%;红褐壳色和白壳色个体之间在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壳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等几个数量性状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红褐壳色群体壳长、壳高及体质量变异系数要显著大于白壳色群体(P0.05),红褐壳色遗传多样性更高;大部分红壳色群体峰度值及偏度值大于白壳色,其大个体性状值离均值大于白壳色,与群体之间的分化更明显,对这些群体的红壳色大个体进行选育比白壳色将更有效;构建选育基础群体时,对变异系数大、峰度值高、偏度值大的群体应予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筏式吊养模式,分别研究水层与饵料两因子对九孔鲍幼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养殖水层设置5个水深,分别为-1 m,-2 m,-3 m,-4 m,-5 m;3类饵料分别为海带、江篱菜、海带+江篱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养殖60、120日龄时的九孔鲍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并对不同水平下的均数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水层因子对60日龄九孔鲍的壳长和壳宽及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值>0.05),对体质量影响显著(p值<0.05);对120日龄鲍苗的所有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饵料因子对60日龄和120日龄鲍苗的体质量、壳长、壳宽与存活率均有影响显著(p值>0.05)。综合水层和饵料的实验结果表明,在-2 m水层以江蓠菜+海带为饵料时,九孔鲍幼鲍的生长最好,主要生长性状均显著大于其他组合。  相似文献   

13.
波吉卵囊藻培养的生态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gei是南方对虾高位池作为微藻生态调控改善养殖水环境、防止对虾疾病的一种藻种。对其生态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其最适生长温度是 2 5~ 3 0℃ ;最适合的海水相密度是1 0 0 8~ 1 0 1 6,在 1 0 0 4~ 1 0 2 0范围均能正常生长 ;最适的pH值范围是 7 5~ 9 0 ;2 4h的光照时间 ,其增殖率最大 ;光照度高于 80 0lx增殖率较好。其种群增长无明显的指数生长期  相似文献   

14.
饶阳凹陷西部蠡县斜坡是在前古近纪古隆起上发育起来的继承性宽缓沉积斜坡,沙河街组储层发育烃类和盐水包裹体。通过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和均一温度-精细埋藏史投影,确定蠡县斜坡北段沙一下亚段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为分析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指导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蠡县斜坡北段沙一下亚段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发黄绿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均一温度在80~90℃之间,对应的成藏时间在7.5~5.5 Ma之间;发蓝绿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05~115℃之间,成藏时间在2~0 Ma之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两种无机铁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生长、铁含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三氯化铁(FeCl_3)和硫酸亚铁(FeSO_4)作为铁源,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在不同浓度Fe~(2+)、Fe~(3+)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光合色素含量、铁含量、两种过氧化酶(CAT、T-SOD)活性,以及总蛋白、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在水体中无论是添加Fe~(2+)还是Fe~(3+),藻体的特定生长率(SGR)、光合色素含量、铁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藻体的铁含量随着培养液中铁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以Fe~(2+)和Fe~(3+)处理后,藻体铁最高值分别可达到1 522.54μg/g和1 373.93μg/g,增幅为1 369.34%和1 225.92%;藻体维生素C最高质量分数分别可达15.41μg/mg和12.89μg/mg,增幅为107.56%和73.58%。Fe~(2+)实验组对藻体的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影响(P <0.05)。实验藻体的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藻体在3 mg/L Fe~(2+)或者6 mg/L Fe~(3+)的条件下,长茎葡萄蕨藻生长最佳,其营养品质可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球等鞭金藻的异养培养条件。【方法】以球等鞭金藻3011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避光异养培养,采用单因素实验,找出适合其异养生长的碳源、氮源及磷源。【结果与结论】葡萄糖、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分别为较适于球等鞭金藻异养培养的碳源、氮源和磷源;异养状态下球等鞭金藻生物量较高,在葡萄糖浓度40 g/L、尿素1.0 g/L、KH2PO413.6 mg/L时微藻培养效果最佳,30℃下培养48 h微藻密度达109 mL-1,培养96 h密度超过1010 mL-1。  相似文献   

17.
中非加丹加-赞比亚成矿带是世界闻名的铜钴铀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其 成 矿 具 有“多 期 次、时 空 分 布 集中、规模巨大”的显著特征。通过对该地区各类型矿床成因、成矿时代及物质来源研究沿革以及进展的系统述评,获得了以下认识:泛非运动导致了区域性多金属成矿事件,铜钴矿化主要集中在850~640,590~530,525~500Ma3个时期,铀矿化主要集中在650,540~530 Ma2个时期,铅锌矿化主要集中在680~600,500~450 Ma2个时期;该地区成矿金属元素以壳源为主,主要受造山活动影响形成的高盐度热卤水分别从不同类型的基岩中萃取金属元素并在特定区域富集成矿,其中长英质基岩主要提供了铜、铀 矿 源,而铁镁质类岩浆岩则主要提供了钴、铅、锌矿源。此外,还对该地区各类型金属找矿方向提出了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家寨岩体位于河南省南部,由原灵山岩体中解体出来,并解体为三个单元,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内富含有斜长花岗岩、斜长角闪岩、辉长岩、辉石玢岩、学堂冲独立侵入体及围岩的包体或残留体,与其他岩体相比此特征为李家寨岩体所特有;各单元间的岩石化学成分变化均较小,规律性不明显,属结构演化序列;是具有同熔型和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S型花岗岩;源岩物质来自于由岩石圈强烈拆沉和减压增温熔融形成的以下地壳为主的壳幔混合物;形成于秦岭造山带陆内南北向挤压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19.
分布于昆秦接合部—苦海—赛什塘构造混杂带中的混杂岩片,经历了中高压绿片岩相变质和同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经推算其变质条件P=0.5~0.7GPa,T=400~450℃,地热梯度为16~22℃/Km,属不典型的中高压变质作用产物。经研究确定,物质沉积混杂的时代为P_1—P_2,变质变形作用时间为263~278Ma,经历最后一次变质并折返时间为220~279Ma,三个时期分别代表着本区经历的古特提斯洋壳俯冲、弧陆碰撞—陆内碰撞和陆内造山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20.
九孔鲍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杂交一代生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汕尾养殖群体(BD)和深圳野生群体(YS)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获得YS♀×BD♂、BD♀×YS♂、BD♀×BD♂和YS♀×YS♂4个组合的F1代,对其卵径、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以及40、70、100、160、220、280日龄幼鲍的存活率及壳长、壳宽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卵径比养殖群体大12.14%,差异极显著(p值<0.01);受精率、附着率、变态率,杂交组显著大于自繁组(p值<0.05);杂交组在幼体存活率、稚贝主要生长性状与自繁组相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幼鲍存活率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14.89±3.60)%~(43.00±2.15)%,壳长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5.18±1.46)%~(18.52±2.12)%,壳宽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6.17±1.09)%~(16.72±1.26)%,体质量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9.86±1.25)%~(12.55±1.26)%;通过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杂交育苗能提高九孔鲍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