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同—阳高地震香山,易县台形变前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炳顺 《地震》1992,(2):44-51
大同—阳高地震前,香山台连通管观测到中短期形变异常。易县台金属摆倾斜仪记录到长达数年的趋势变化,震前一年,速率加快。震前数天,倾斜固体潮汐曲线出现阶变。伸缩仪在震前数小时记录到应变脉冲和短周期扰动,在震后的几次较强余震中,亦有前兆脉冲显示。 作者依据这些震前记录,分析了这两个台各手段形变特征,结合历史资料进行论证。确认可能是大同—阳高地震的前兆信息。文中最后对综合预报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根据山西多年的倾斜形变观测资料,综合研究了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的中长期孕育过程、中短期前兆异常特征、震前微破裂所显示的固体潮畸变临震异常,以及震前山西地震带形变应力场状况。采用“实用化攻关”方法识别异常进行分析得出,震前山西大部分倾斜形变台站存在一定的异常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汶川8.0级地震以及其它大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武军  关华平 《地震工程学报》2009,31(4):349-354,384
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周边远近台站的电阻率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离震中400 km内的郫县、甘孜、冕宁、武都四个台站基本都存在1年以上的中期异常;距震中较远的兰州台和天水台则出现了短临异常变化.总结了我国9次7级以上大震前地电阻率台观测资料,认为电阻率异常形态以负异常为主,在极值附近或转折恢复过程中发生地震.震中附近台站多数有异常,大部分为一年以上中期的变化,年变形态消失;震前能观测到短临变化;一般在极值点附近发震.较远台站部分存在异常;短期和临震异常变化相对增多;在回升过程中或异常恢复后发震.  相似文献   

4.
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形变异常的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山西大同-阳高1989年6.1地震的震例总结中,共收集了23项形变异常,经过对资料的整理研究,又发现了13项。经过进一步总结形变异常的演化特征及物理机制,表明形变异常在震前具有多样性,震源区出现了闭锁现象。中期趋势异常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短临异常反映了震源应力场的变化,异常的空间分布是震源应力场和区域应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以东海域发生MS6.1地震,震前距震中290km的湖州地倾斜台观测到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距震中240km的宁波地倾斜台也观测到短临异常.这里简单介绍了地倾斜异常的演化过程以及地震三要素的预测.震前我们进行了中短期预报,取得较好效果,但没有提交短临预报意见,这主要是由于短临异常出现较晚和台站资料报送不及时所致.  相似文献   

6.
杨杰英  李永强  沈斌 《地震研究》2000,23(3):352-355
以大量的实际观测资料及多次震例 ,深入研究了地下水中Rn和Hg的震兆特征。结果表明 :Hg对地壳岩石应力应变的反应程度比Rn更灵敏 ,更有利于地震预报。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大震前 ,Hg有 1年左右的中期趋势异常且都出现在距震中较近的有利部位 ,Rn有 1— 2年的趋势异常出现在距震中 5 0 0km范围内 ;(2 )大震前 ,大多数观测台站能观测到Hg突出的短临异常 ,而Rn出现短临异常的台站数只有Hg的1/ 2 ,且异常幅度小 ;(3)中强地震前 ,在距震中较近的观测台站 ,能观测到Hg异常 ,相同条件下的Rn异常则不明显。地下水中Rn和Hg的这些异常特征对未来地震三要素的预报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震前多种前兆异常形态特征及预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艳  张永仙 《地震》2004,24(1):145-154
对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31次MS≥5.0地震前多种前兆异常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认为: ① 在强震前短临阶段, 普遍存在垂直形变和水位异常形态的四象限性分布, 且这种象限分布特征与主震震源机制解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即在压缩区, 垂直形变上升, 水位亦上升。 在膨胀区, 垂直形变和水位都下降; ② 地倾斜异常在近源区与远源区具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多数强震前表现为距离震中近的台站向与震中相反的方向倾斜, 而远离震中的台站, 其倾斜方向指向震中; ③ 地电阻率异常形态以下降为主; 多数水化异常(气体)表现为短期上升而临震转平或下降; 电磁波通常为短临异常。 基于上述前兆异常形态特征, 特别是垂直形变和水位异常形态的四象限分布特点, 提出了根据前兆场异常特征判断发震地点和孕震状态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距震中≤250km范围内,钻孔应力应变台网的异常显示特征。探讨了该次地震前的短临异常特性及其与发震构造体系的关系,并对台网内无异常显示的台站进行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北6.2级地震地温短临异常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沅俊  姚宝树 《地震》1999,19(2):179-182
张北地震前40天左右,在距该震中100-200km的河北阳原三马坊、北京塔院和延庆五里营地温测点先后出现典型地温短临异常,异常幅度为0.001-0.01℃,据此作了一定程度的预报姑震级和震中距相近的条件下,三马坊测点在张北地震前的地温异常变化幅度仅为大同阳高地震前的1/10,这可能与构造条件有关。在该地震的映震范围内有关兆反应的地温测点所占比比例为27%。  相似文献   

10.
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兆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异常的清理,发现64项前兆异常,9项测震学异常,前兆异常主要在距震中100km ̄300km范围内,异常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趋势异常和临震异常均出现在震中附近地区、异常的空间展布不对称性等。分析了前兆场的时空强特征、前兆异常机理、孕震过程及场源关系。指出,大同--阳高地震是受华北区域应力场控制,在NE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NNE向断层发生右旋走滑错动,N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巴楚-伽师6.8级地震中短期异常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3年2月24日P楚—伽师6.8级地震中短期异常和中短期预测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与总结。结果认为,6.8级地震前新疆6级地震平静4年多,5级地震平静2年,中期阶段地震平静显著;短期阶段5级地震显著增强,震源区出现前震活动,同时全疆定点前兆观测资料出现较为明显的短期异常并观测到少量的临震异常。不同孕震时段的异常特征是6.8级地震中短期预测的依据,因而也是当前经验预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市延寿地震台竖直摆倾斜仪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哈尔滨市延寿地震台竖直摆倾斜仪的工作状态,列举了该仪器记录到的多次同震应变阶。分析认为:这种阶跃变化反映了地震因释放应变能而改变了地壳的应变场;从阶变图象可以看出:中强远震的同震阶变幅度较小,中强近震同震阶变的相对幅度较大,同等震级震中距越小,阶变幅度也越大。证明了近震对观测点(台站)附近区域应力场改变大于远震。同时,展示了2005年7月25日黑龙江省林甸县M5.1级地震的短期异常及临震异常变化图象,发现短期异常和临震异常的形态非常类似,但同一方向(分量)仪器对两次异常的响应程度却截然不同,这可能与此次地震孕育过程不同阶段的地壳应力调整和应力场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昌平地震台体应变、线应变及差应变等观测资料在1998 年1 月10日张北尚义6 .2 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昌平台的应变观测资料出现了明显的趋势异常;体应变的异常时间与震级有较好的相关性;差应变资料显示了短临异常;由线应变资料计算的主应变方向在地震前逐渐向震中偏转; M2 波潮汐因子也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4.
对东郭流体观测井在山西地震带几次4级以上地震前的异常特征及映震灵敏性进行分析,认为震前多以短临异常为主,异常持续时间具有随震级增大而增加的特点;异常形态水位以突降为主,水温则以突升为主,异常幅度表现为随震级增大而增大、随震中距减小而增大的特点;除汶川地震外,东郭井水位、水温所对应的地震均发生在山西地震带上;东郭流体观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反演由大量的纵、横波地震数据组成的综合数据集,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地壳的多参数三维精细结构,探讨和分析了南北地震带的高地震活动性和强震频发的原因.成像结果表明,尽管1976年松潘一平武地震(M7.2)与2008年汶川地震(M8.0)以及2013年芦山地震(M7.0)均发生在高速、低泊松比异常区域,并且在其震源的下方均有一低速、高泊松比异常区域.我们认为,上述三个地震的触发与流体侵入导致的地壳形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1955年炉霍地震(M7.4)和1973年康定地震(M7.1)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上,其震源中心区域表现为低速、高泊松比异常,可以解释为下地壳中的流体沿断层面上涌.在震源区的周边区域兼有高速、高泊松比异常,低速、高泊松比异常以及高速、低泊松比异常,可能分别与含流体的岩石、沿断裂带发育的变质岩以及坚硬的克拉通块体对应.流体的侵入不仅能够改变断层面上的应力情况,还能降低岩石骨架的岩石力学强度,进而触发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M7.1)发生在哀牢山一红河断裂带附近的曲江断裂上,其震源处于高速度、低泊松比异常与低速度、高泊松比异常之间的边界区域,被认为是流体挤压后的应变能积累,最终导致脆性破裂,以至于发生地震.根据本次研究获得的多参数结构图像,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南北地震带地壳强烈形变与流体侵入是造成该区域地震活动性较高及强震频发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罗国富  屠弘为  丁风和 《地震》2019,39(2):63-76
本文基于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 以地震应变为变量, 计算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7级以上大震前的地震应变, 提取出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应变场的时空异常。 结果表明大震前时间因子在平稳背景上会出现突跳上升或突跳下降异常变化。 一般情况下, 前4个应变场中至少有3个出现异常变化, 异常分布具有多分量特点, 出现的最早时间大约在震前3年, 少数出现在震前1~6个月。 对比应变场时间因子异常与研究区域每个网格单元(0.5°×0.5°)内的地震能量时间因子异常形态的相似性、 时间的一致性, 找出地震应变场空间异常位置。 结果表明, 多数大震前的空间异常分布在主震震中周围; 少数大震的空间异常远离主震震中。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震前与主震不同距离的单元网格内发生中短期或者临震的震群、 显著地震等地震活动性异常。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山西定点形变观测数据,分析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8月9日新疆精河6.6级地震的前兆异常,讨论了异常的信度。结果表明,九寨沟和新疆精河地震前,山西地区部分倾斜、应变仪器的观测数据出现了较为可靠的短临前兆异常变化,异常出现在震前3~180 d,主要表现为短时间内的破年变、转折、加速等。各定点形变台站在异常出现的时间上呈明显的准同步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了菏泽5.9级地夺前地下流体异常时空分布及其场兆、源兆特征。结果表明,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密切相关,断裂端部和交汇处是异常响应的第三地区。单位面积异常台项数,震中及附近地区远高于外围地区。震前1个月左右,异常台项月频次大幅度增高,单项异常的时间演化有持续型、完整型和突跳型三种类型。源兆异常具有中期、短期、临震异常配套、水化我组分同步异常变化、宏观异常多点成片、持续时间长、幅度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区近期强震重复发生时地震学的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静观  张喜玲 《地震研究》1997,20(4):357-364
通过地强震重复发生的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澜沧江以西3个地震区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波参数的动态追踪,发现在同一地震区重复发生的强震,震前的异常形态可以具有相惟性,反向变化的特征。如滇东北地区中小地震在1985年禄劝强震前的活跃和1995年武定强震前的平静;澜沧地震叶波速比月均值在1988年澜沧--耿马大震前的低值异常和1995年孟连西中缅边境大震前的高值异常。本同时以b值和波速比为例,讨论了强震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珲春7.0级深源地震地下流体中期、短期、临震、震时、震后异常,分析了地下流体异常特征。认为其时间展布具有阶段性,配套性和集中性,异常出现的时间与震中距密切相关,其空间展布具有迁移性,中期异常由外围向震中收缩,其速率很小,进入短期阶段,速率迅速加大。临震异常由震中向外围发散,其速率加大到剧增。此即为我们捕捉岩石变形临失稳阶段提供信息,是经验性预报向物理预报过渡的一种尝试。本文尚对地下流体异常与地震构造的关系,地下流体异常的场兆、源兆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