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针对白石铁路隧道下岩体煤层采空区空间特征、沉陷发展趋势及隧道结构破坏特征,提出了采用全充填注浆的方法消除隧道围岩采空区塌落变形,再对隧道衬砌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的设计思路。本论文重点对采空沉陷区几种注浆治理方案进行设计和比较,选定了隧道内钻孔注浆治理采空沉陷区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分析滑坡区隧道的主要病害特征和滑坡与隧道病害的相互关系。对隧道区的滑坡防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安全、经济的防治方案,为今后隧道区的滑坡防治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岩溶地区隧道建设中常发生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危及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故隧道线路的优化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以三清高速万寿山隧道为例,通过大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查明了区域岩溶水系统的空间展布和岩溶地下水的循环特征,研究了不同隧道方案与岩溶水系统的空间位置关系,并预测不同线位方案岩溶水害的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隧道穿越断层数量、隧道穿越岩溶含水层长度、最大突水压力以及最大突涌水量作为隧道方案比选的定量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岩溶地区隧道线路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线位方案进行地质比选,结果表明:C方案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岩溶突水突泥风险最低。   相似文献   

4.
周翠  姜勇彪  段政  钱迈平  张翔  陈荣 《地质论评》2021,67(1):129-143
花岗岩地貌具有独有的景观特征和演化规律,本文对江西南昌梅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和成因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梅岭花岗岩地貌主要发育于新元古代花岗岩之上,并在岩性、区域断裂和气候控制的风化侵蚀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以崩塌倒石堆积、石蛋为特色的花岗岩低山丘陵地貌;新生代以来,梅岭地区长期受到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叠加影响,而发生构造抬升和剥蚀作用,且受区域断裂构造的控制明显,区内沟谷和瀑布景观主要沿NE、NNE和近EW三个方向发育。梅岭现代花岗岩地貌的发育肇始于始新世区域一级夷平面的分裂解体,并经历了两次构造抬升和剥蚀作用,逐步形成如今独具代表性的花岗岩低山丘陵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5.
西南地区隧道工程条件下岩溶地下水系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婉婷  漆继红  许模 《现代地质》2015,29(2):421-427
岩溶山区越岭长大隧道的施工不可避免地会使当地的岩溶水系统发生改变,如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地表泉点的漏失等。基于隧道工程对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排泄状况等天然特征的影响,依据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系统主要特征及隧道工程特点,考虑隧道工程条件下影响岩溶地下水系统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岩溶类型(岩溶含水岩组的埋藏条件)、构造特征、补给特征、岩溶水径流方式与隧道工程特点相组合的模式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变化进行特征分析,并将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变化归纳为3种类型。据此,选择研究区金汁河地下水系统作为典型研究对象,假设3种隧道穿越方案,将不同隧道穿越方案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与天然岩溶地下水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概述其变化特征,最后对各隧道方案下的涌水量及其涌水危险性进行初步预测及评价。  相似文献   

6.
金华山软岩铁路隧道施工过程围岩屈服接近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下,隧道围岩屈服区演化特征的确定对于围岩稳定性分析和开挖支护方案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屈服接近度指标衡量围岩破坏接近程度可以合理地描述复杂应力状态下围岩的应力危险性,对Mohr-Coulomb类岩体材料的屈服接近度函数进行了相应的推导,并在非线性有限元用户子程序上编程予以实现。介绍了赣州-龙岩铁路DKl33+095~DKl38+237段软弱围岩单线隧道正台阶步施工方案以及湿喷纤维混凝土支护方案。为了对该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屈服区的演化特征进行合理评价,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软弱围岩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屈服接近度分布特征,判定了隧道台阶步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破坏区主要发生在下台阶步施工过程中;屈服接近度指标比传统的塑性区分布提供的信息更加丰富,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定量地评价隧道开挖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7.
隧道涌水是在隧道建设、运行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工程事故,对于隧道的安全稳定和周边生态环境会产生较大的危害。本文对隧道涌水机理、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和隧道涌水的防治对策进行研究,认为岩溶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隧道开挖、爆破、钻孔等施工活动影响是导致隧道涌水的关键因素。根据地下水运动规律特征,涌水量的预测应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建立计算模型进行推导计算,采取引排方案、泄水洞方案、堆积体加固堵水、绕避方案、注浆堵水等防治措施,从而达到防治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张石高速JK-2合同段岔道2#双连拱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埋设多源传感器构建的监测信息平台,结合回归分析方法及高置信度关系模型等参数反馈信息,对获取数据进行提取、融合和态势分析,得到了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位移、变形、塑性区和支护结构等动态变化规律;对监测过程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及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客观描述了围岩的稳定性状与支护效果。同时,采用有限元软件以实际地形等高线为参照,建立仿真三维模型对隧道施工开挖进行数值模拟,比较采用不同施工方案对隧道整体结构及支护的影响。针对原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方案提出优化建议,修正优化开挖方案和支护设计,对目前同类特征隧道施工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温热害是川藏铁路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折多山一带地处地热资源丰富的康定地热田,隧道热害问题突出。由于高原山区的交通和施工条件恶劣,在部分区域钻探或其他物探手段难以施展。为了更加精确地预测隧道沿线围岩温度场分布特征,弥补在困难地区勘察工作的不足,基于现场调查获取的地质资料,考虑断层、岩性、地温、地下水等因素,结合稳态法地热研究理论,建立折多山区域地热场模拟数值模型,揭示A隧道方案沿线围岩温度场分布特征;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隧道沿线热害危险性进行了分区评价,为隧道线路的选址、设计和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朱正国  李文江  宋玉香 《岩土力学》2008,29(Z1):277-282
乌蒙山2号隧道是改建铁路贵昆线六盘水至沾益段增建2线工程,出口段扒挪块车站伸入隧道内547 m,为4线大跨车站隧道,开挖轮廓最大跨度为24.13 m,为目前亚洲铁路隧道开挖最大跨。为研究此车站隧道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合理性,采用FLAC3D 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方法分析软件对此超大跨车站隧道施工开挖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分析车站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和支护结构的2次应力场、变形场和塑性破坏区的变化特征,总结了车站隧道围岩和支护的应力、变形和破坏区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推荐施工方法的安全性及临时支护的拆除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电法三维成像技术在隧道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欣  赵明阶  汪魁  荣耀  刘强 《中国岩溶》2016,35(3):291-298
南石壁高速公路隧道在雨季出现渗水现象,严重影响公路的畅通,存在安全隐患。为查明其渗水路径和水源,采用不同高密度电法测量装置进行实地测量,运用三维电阻率成像技术,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隧道围岩的渗水情况,结果表明:高密度电法野外工作采用不同的测量装置,利用各自跑极方式的不同,在成果解释中能达到相互补充的效果;南石壁隧道围岩中内部岩溶裂隙强烈发育;岩溶水主要来自梅岭水库渗漏和雨水补给,并探明了几条主要的渗水路径。该案例说明高密度电法三维电成像技术揭示的地下地质结构,对岩溶灾害的探测、处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溧阳梅岭玉(软玉)的宝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苏省溧阳市南部小梅岭地区的梅岭玉(软玉)产于花岗岩和大理岩的外接触带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物相分析、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和物理性质测定表明梅岭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含有少量磁铁矿和粘土矿物,具纤维状变晶结构;梅岭玉中透闪石的主要化学组分为SiO2、MgO、CaO,次要组分Na2O、P2O5的含量明显高于和田玉中透闪石;玉石的颜色可分为白色、青白色和青色,随Fe2+含量增加颜色加深,半透明至不透明,玻璃光泽,平均密度为2.99 g/cm3,硬度5~6,折射率1.61(点测).梅岭玉的特殊内部结构使其块度较大、裂隙较少,具有较好的加工工艺性.  相似文献   

13.
余飞燕  王京彬 《云南地质》2014,33(3):441-445
梅岭矿区勘探程度较高,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及研究成果,此次研究,建立了梅岭矿区三维地质数据库,应用Micromine软件建立铜矿体三维模型及Fm1断层模型,并应用距离反比法对M1和M2号矿体矿块模型进行空间插值,获得相应的品位模型.通过对比不同勘探网度条件下的矿体三维模型及矿体品位、矿石储量等特征的变化,探讨了在M1和M2号矿体勘探范围内设计勘探网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导流隧洞开挖施工的爆破振动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导流隧洞地质条件,结合隧洞的布置特点和现场的施工情况,采用固定测点的方案,对隧洞开挖施工进行了现场监测。分析测试数据发现,质点振动速度具有明显的方向效应,质点朝临空面的振动速度明显大于其他方向。测点和爆点不在同一高程时,当两点的高差与爆心距的比值较大时,“高差效应”引起的质点在不同方向的峰值振动速度差别十分明显,当两点的高差与爆心距的比值较小时,“高差效应”明显减弱。对于高差与爆破振动传播和衰减规律之间的关系,以往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修正公式,但这些公式均把高差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进行考虑,物理意义不甚明确。根据前面的数据分析,考虑高差影响的实际意义并结合无量纲分析,取高差与爆心距的比值作为“高差效应”影响因子,对传统爆破振动波衰减经验公式进行了修正,经过对比分析,修正后的爆破振动波衰减规律公式具有更高的精度。同时,对实际监测中出现的振动速度超过安全控制速度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及时调整爆破参数,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爆破振动破坏效应。其研究成果对指导隧道工程开挖爆破施工和保证坝体及大坝帷幕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保证了该工程爆破施工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在红色地层的砾岩层中掘进水工隧道的特点,总结了从设备选型,优选开挖方案,控制开挖断面,处理不良地质条件段,协调掘进与衬砌进度等方面所采用的一些主要技术措施,以及实现掘进进度大幅度提高,获得优质、高效、安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在软弱围岩隧道中掌子面不稳定问题十分常见。掌子面超前锚杆作为一种重要的掌子面支护手段,目前常规采用的间断式布设方案存在锚杆的支护效果会随隧道推进过程中其支护状态的变化而忽强忽弱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连续交替式掌子面超前锚杆布设方案。该方案将掌子面上的所有锚杆布设点位均等划分成若干个部分,在隧道推进过程中进行连续逐部分交替布设,使隧道在推进过程中锚杆支护状态更趋均匀稳定。为系统性评价新方案的可行性,以渭武高速木寨岭公路隧道为工程依托,在掌子面锚杆用量处于相同水平的条件下,分别对常规的间断式布设方案以及新提出的连续交替式布设方案进行设计。并进一步借助FLAC3D数值模拟平台,对掌子面超前锚杆采用两种不同布设方案时,对于掌子面变形以及地层变形的控制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常规间断式锚杆布设方案对于掌子面变形以及地层变形的控制效果并不稳定,受支护状态变化的影响较大,而新提出的连续交替式布设方案可以在不提高支护成本的前提下,将隧道推进过程中掌子面超前锚杆对于掌子面变形以及地层变形的控制效果维持在稳定水平,且均显著高于常规方案的最低水平,克服了常规布设方案支护效果严重高低不均的缺陷。本研究为掌子面超前锚杆布设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选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野外地质调查、钻探、地应力测量和室内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大瑞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规划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高地温、高地应力、活动断裂断错、岩爆、涌水突泥、软岩大变形和边坡稳定性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高地温和热害是制约高黎贡山深埋隧道段建设的关键因素。根据地热钻探、测试资料分析,该区的地热分布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黄草坝断裂具有阻水隔热的工程地质特性。对比分析认为,C12K方案(34.5 km越岭长隧道方案)位于黄草坝阻水隔热断层之南,通道内相对低温,且在隧道口处避让了古滑坡等不利工程地质问题,在众多比选方案中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调查研究结果对大瑞铁路全线贯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