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 诱发地震     
诱发地震为第六专题,共征集论文9篇,数量较少.然而,诱发地震研究,尤其是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是大会主持单位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NGRI)的强项,所以倍受大会重视.大会主席NGRI的所长H.K.Gupta在开幕式后的特邀报告中,花了近一半时间讲述了世界闻名的印度柯依纳水库诱发地震的30年研究历史和近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训乐普桑水电站大坝闸门地区在不同时间段(电站水库截流蓄水时、达到设计水位时和水库满载时)地震活动性详细研究的一些结果。发现了坝址地区出现诱发地震活动的有关证明。提出了有关水库运行状况下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库地震由于其发生位置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性,已引起各国对该问题研究的重视。水库地震不同于一般天然地震,具有震源浅,震级低的特点,目前已知的最大水库地震震级为1967年印度柯依那水库6.5级地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水库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地震活动背景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影响,并对水库坝高、库容、库区岩性等因素与诱发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的研究结果认为:库区的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对水库地震的影响大于区域断裂背景及区域地震活动背景的影响,水库规模与诱发地震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坝高50m,库容超过50亿m3的水库诱发地震的概率较大;同时,处于灰岩、碳酸岩、岩溶发育地区的水库诱发地震的概率要大,构造复杂、节理发育等造成渗透条件好的库区也易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4.
在印度西南部有一个从戈伊纳水库向南延伸30km的地震带,在过去的34年里,已经记录到150多个M≥4的地震和10个M≥5的地震。在1993年8月到1994年12月期间,在新蓄水的瓦乐纳水库区突然发生一系列地震。震中区在戈伊纳大坝南25km处,两个水库之间,但离新水库近。1994年,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戈伊纳-瓦尔纳水库地区凤了数字地震仪观测系统。其目的是研究该地区发生地震的物理过程,3个地震台人1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现行的有关水库地震成因的几种观点提出了质疑,研究了水库蓄水后的地形变,并从地形变的角度探讨了水库地震的发震机理。指出了水库蓄水后库区及邻近地区下沉、然后区域或局部地层回升这一水库地形变的共同特征;回升的原因是由于岩石的浸湿膨胀。文中论述了浸湿膨胀对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影响,提出水库蓄水后的浸湿膨胀是导致水库地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水库泥沙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库的修建及伴随而来的泥沙淤积与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最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水库泥沙问题的文献资料,概述了国内外水库建设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水库泥沙淤积的严重性及其对水利工程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介绍了各种类型水库的防淤、减淤及泥沙处理的方法和经验,可作为研究水库泥沙问题以及防治对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冕宁大桥水库是目前国内唯一处于强震多发地区和地震高烈度区的大Ⅱ型水库。对该水库进行了有关地震安全性评价,建设了水库地震监测系统,完成了水库地震对策研究。2002年3月3日大桥水库诱发Ms4.6级水库地震,根据所获得的水库地震监测资料,在这次水库地震的半年以前,我们认为会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在库区及其邻区有可能发生4级左右的地震。  相似文献   

8.
应用印度南部新建的一个拥有21个台站的临时台阵的地震波形,显著提高了喀拉拉邦伊都基水库附近地区小震的检测阀值和参数。我们给出了这一地区16个地震的精确定位,地方震级为1.5~3.6,震源深度7.2~9.9km。所选6个最好地震的断层面解显示走滑断层错动兼右旋运动。水库加载通常会导致应力的产生和在浅层深度(5km)引发地震,但是在伊都基水库区域内却没有该深度的地震。记录到的地震仅限于靠近Karur-Kambam-Painavu-Trichur(KKPT)剪切带西北—东南走向的断层。这些结果表明,伊都基水库区域内的地震均属于天然构造地震,而与水库没有联系。  相似文献   

9.
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的科伊纳地区不算是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但几年前,那里一次强震毁灭了许多居民点,有200人在住宅的废墟下面丧生,1500多人受伤。在距震中250公里的孟买也感到了强烈震动。据《印度快报》报道,过去几年做过的研究使很多学者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筑有拦河坝的什瓦吉—萨加尔水库是发生地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二维有限元法,将弹性多孔介质中应力-孔隙压耦联理论应用于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机制的研究。计算中,不仅考虑了均匀、非均匀模型的耦联,还考虑了断层的性质、产状对耦联作用的影响及库水位随时间的变化。 结果表明:附加应力与孔隙压耦联作用是诱发水库地震的重要因素。新丰江水库地震不仅与库区存在的断裂、高密度基底有关,还与库水的加、卸载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明了模式识别方法的原理及其在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国内22个水库为样本(其中11个是有震样本),提取水库诱发地震有关的地质、地震、水文等方面的因素及特征,对拟建长江三峡三斗坪和清江隔河岩高坝水库进行预测。初步判定这两个水库区存在着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背景,并且清江隔河岩高坝水库区都镇湾以西地段,不存在诱发地震的背景,而其以东库,存在着水库诱发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周光全  王桂兰 《地震研究》1997,20(3):292-296
1995年2月茄子山水库区发生了4.1级和4.2级地震。地震特点表明与水库蓄水有关。本分析了茄子山水库区的地质构造、构造应力状态、渗漏条件、地热和其它诱发地震条件,判断了茄子山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利用综合影响系数公式讨论了茄子山水库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2002年1月21-23日在印度国家科学院举行的“中印地震和滑坡灾害研讨会”概况及印度有关科研机构的研究计划和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与紫坪铺水库蓄水关系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全国以四川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诸多水库震损,同时这次大地震也引发了对于高地震烈度区修建水库大坝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其中包括对水库诱发地震的讨论,甚至有学者提出这次大地震与岷江上修建的紫坪铺大坝有关的论述。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分别从历史角度并结合国内外已经发生的水库诱发地震实例,明确了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概念,论述了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及其与天然构造地震的差别。本文最后就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与紫坪铺水库蓄水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有关水库诱发地震问题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而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是深入研究水库诱发地震的宝贵基础资料。科学合理地对这些资料进行高效管理,无疑会加快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步伐。文中介绍的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以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平台,C++作为开发语言。由于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使用组件技术进行开发,使得该管理系统不仅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而且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和升级换代能力。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深入进行水库诱发地震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6.
乌江渡电站水库地震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江渡水电站从蓄水至今已运动14年了,它是我国在岩溶地区建成的一座高原峡谷型的高坝大型水库,库区蓄水后5个月就有频繁的水库诱发地震。1992年发生最大破坏性水库地震为ML4.0。这些地震发生与岩溶地质、地形地儿库区构造有关,库岸地面变形、崩滑流和水库泥沙淤积等灾害较严重。本文对灾害分析后认为,灾害在岩溶地区具有普遍性,提出了预防、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印度西南部有一个从戈伊纳水库向南延伸30km的地震带。在过去的34年里,已经记录到了150多个M≥4的地震和10个M≥5的地震。在1993年8月到1994年12月期间,在新蓄水的瓦尔纳水库区突然发生了一系列地震。震中区在戈伊纳大坝南25km处,两个水库之间,但离新水库近。在1994年,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戈伊纳-瓦尔纳水库地区布设了数字地震仪观测系统。其目的是研究该地区发生地震的物理过程,3个地震台从1994年10月到1995年6月记录到了193个M=1.5~4.7的地震,用它们的横波波谱资料估算了震源参数。对1.5~4.7级的地震作波谱分析之后求得地震矩范围为10~(11)~10~(16)N·m,震源半径范围为94~538m,应力降范围为0.03~19MPa。由观测结果知M≥3地震与2MPa以上的大应力降有关。大能量释放(通过多次M≥3的地震)和高应力降的地震多发生在0~1km和5~10km这个深度范围。1~4km这个深度发生地震的次数少,且应力降也低。这种大能量释放和高应力降现象可能是由于在0~1km这个深度上岩石的低流体静压力条件和5~13km深度上岩石的饱和流体静压力条件下引起的应力高度集中和应力增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3的高应力降地震,现在很少发生在戈伊纳水库附近,却经常发生在新水库附近。  相似文献   

18.
温州珊溪水库地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联合反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利用浙江和福建区域地震台网和珊溪水库台网给出的P波走时资料,得到了珊溪水库地区的三维速度结构,重新确定了珊溪水库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①震中总体呈现NW向分布,NW走向的双溪-焦溪垟断裂可能为珊溪水库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②珊溪水库地震震源深度最大为9.5km,平均为5.4km,小于华南地震区10km的平均震源深度。③水库北、南两岸的地震较浅,震源深度均小于5km,水库淹没区地震较深。水库诱发地震之初的几年中震源深度有一个逐渐变大的过程,这可能是由于库水逐渐往深部下渗,从而进一步诱发了更深处的地震所致。④研究区存在一个低P波速度异常区,低速区位于水库淹没区内的多组断裂交汇部位,地震大多发生在低速异常区内。这可能与水库蓄水后库水下渗有关。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胡家坪M_S4.1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地震现场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11月22日发生在秭归县归州镇香溪村胡家坪 M_S4.1级地震及其发生的地质-水文地质与地震活动背景条件,介绍了地震灾害. 并进一步讨论了相关的地震前兆异常、地震成因等科学问题,认为该地震是在水库水体荷载与库水下渗的共同作用下沿仙女山断裂发生的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 并认为震前有一定的前兆异常,这个地震的发生除了水库蓄水作用之外,可能还与汶川地震对该区应力场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33  
韩博平 《湖泊科学》2010,22(2):151-160
水库是通过人工筑坝形成的水体,其早期功能主要是防洪、发电、灌溉和航运等,但随着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水库供水成为缓解供水压力的最主要途径.水坝是人类影响地球表面水体最重要的工程建筑,筑坝修建水库利用水资源对全球水环境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库供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水库的建成也对我国水环境系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刘建康先生在1955年发表了我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揭开了我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序幕.我国水库生态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5-1975年的起步阶段、1976-2000年以水库渔业生产为目标的研究阶段和2001年至今以水库水质管理为目标的研究阶段.当前,水质、水质模拟、富营养化、环境容量和生态调度等已成水库生态学研究中的关键词.我国水库研究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大型供水水库为对象.在水利学科领域,有大量有关水库水文、水动力学和调度的研究论文,这些工作还未能被以生物和化学为研究基础的生态或环境科学的学者所重视.多数以水库为对象的生态学研究还没有很好地体现水库作为人工湖泊的特殊性.近10年来,中国水库生态学经历了从任务导向到学科导向的生态学研究过渡,有不断增加学科交流的趋势.有理由相信,作为水库大国,中国水库生态学和湖沼学今后将会有一很大的发展,并对我国淡水生态学和湖沼学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