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滇西地区变质岩系基本上都呈南北-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点苍山变质带和哀牢山变质带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延伸800多km,向南东延伸至境外.滇西地区作为青藏高原构造域东南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大陆动力学领域走滑构造研究的热点地区.以往研究多侧重于对红河-哀牢山剪切带的走滑运动和点苍山、哀牢山的变质岩系.  相似文献   

2.
哀牢山金矿带原生金矿床的类型及控矿条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哀牢山金矿带位于红河、哀牢山构造变质带的西亚带.矿带由一系列不同成因和不同类型的金矿床组成.矿床受地层(上志留统、中-下志留统金厂组矿源层)、岩性(浅变质基性火山-碎屑沉积岩)、多期活动的压扭性断裂带(哀牢山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构造)和矿源岩(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岩浆岩)成矿条件控制.矿床是在矿源层、矿源岩基础上,经过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改造而富集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 由青藏高原延入南海, 是一条分割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的构造分界线, 在地貌上也是一条醒目的分界线。纵向上由4个北西向的长条状变质带组成(雪龙山、点苍山、哀牢山和Day Nui Con Voi变质带), 长约1 200 km。横向上分高级变质带和低级变质带, 二者之间为倾向北东的哀牢山逆冲断裂带, 其中高级变质带主要由元古界高级片麻岩、混合岩、淡色花岗岩脉以及S-L型糜棱岩组成, 低级变质带主要由古生界云母片岩、板岩、千枚岩和S型初糜棱岩组成, 夹杂着条带状基性岩与超基性岩。断裂带整体往南东方向逐渐变宽。西北段面理近直立, 线理近水平, 发育近直立的紧闭褶皱, 南东段较宽, 面理变平缓, 发育宽缓褶皱, 靠近北东侧面理倾向北东, 倾角较陡。中生代时期, 该断裂带是印支地块与杨子地块俯冲碰撞边界线, 也称为金沙江—哀牢山—松马缝合带。新生代以来, 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挤压汇聚的影响, 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多期逃逸, 该断裂是藏东南地块挤出逃逸的边界, 协调着印支地块与杨子地块的相对运动。新生代早期印支地块向南东逃逸, 该断裂带作为逃逸块体的北边界表现为左旋走滑; 随着印度地块的持续向北推进, 新生代晚期华南地块(川滇地块)往南东逃逸, 该断裂带作为其南边界断裂表现为右旋走滑, 兼具正断分量。哀牢山—红河断裂带新生代两期次运动与印度板块东构造结的运动轨迹、青藏高原的隆升、逃逸时序、南海的扩张皆具有密切关系。对该断裂带转换时间和机制进行研究, 不仅有利于认识该断裂的演化历史, 而且有利于认识青藏高原的隆升、南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此外, 对该断裂新生代构造转换的研究有利于对构造逃逸模式、均匀变形模式、旋转模式以及下地壳流模式的检验。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内苍山-哀牢山一线及其以西的地区,沿几条主干断裂出现一系列北西-南东向线状展布的变质地质体。笔者等近年编制1∶4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云南部分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变质地质体,有的是沿大断裂带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应力异常所引起,是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有的则明显具有热力作用的特征,属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类型。属于区域动力热流变质类型的地质体已知有无量山-营盘山变质岩带、江城变质岩带和漾濞变质岩带(图1)。三  相似文献   

5.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可划分为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低级变质带。构造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可能代表其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发生在整个高级变质带,为拉张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2期走滑形成高级变质带中的高应变带,变形体制接近简单剪切,形成绿片岩相L-S型糜棱岩。第3期主要发生在低级变质带,为挤压性走滑,形成左行逆冲构造格局,并形成低绿片岩相千糜岩。地质年代学数据证明,3期左行走滑的形成时代分别是:距今58~56Ma、27~22Ma和13~12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第1期左行走滑可能对应于印度与欧亚大陆距今60Ma左右的初始碰撞;第2期变形与青藏高原最强的挤压隆升期一致;第3期事件可能代表距今16~13Ma开始的青藏高原物质进一步东挤。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3期主要左行走滑均发生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汇聚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哀牢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重要的边界构造带,其内出露的深变质岩系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变质基底岩石。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哀牢山深变质岩系锆石进行U-Pb年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深变质岩系的原岩有728±8Ma、727±3Ma、231±4Ma的花岗质岩石和其它年龄的碎屑岩,变质时代为27.8~23.7Ma。综合野外地质特征和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哀牢山深构造带在晚渐新世27.8~23.7Ma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深熔作用,现今所见深变质岩系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原岩在晚渐新世(27.8~23.7Ma)变质形成,不全是古老的变质基底岩石。深熔过程中熔/流体发生了明显的迁移。哀牢山变质带具有混合岩化特征的岩石很可能是峰期变质作用后减压熔融的产物。晚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与左行走滑剪切是哀牢山深变质带折返过程中近似同时发生的两种不同变质表现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7.
哀牢山构造带是滇东、滇西重要的地质分界线,在我国西部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中具有特殊位置。该带呈北西向展布,南宽北窄。长达400Km。北东侧以红河断裂为界,南西侧为九甲断裂所截,其间以哀牢山断裂为界。可划分为深、浅两个变质岩带,深带的变质原岩为元古界,浅带的变质原岩主要为古生界。  相似文献   

8.
(一) 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元阳金矿产于哀牢山变质带南段西侧的陶家寨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体中。矿区外围、即闪长岩体的围岩为元古代哀牢山群变质岩系和古生界浅海相沉积地层。区内构造和岩体均受北西-南东向的红河和哀牢山两条深大断裂的控制。呈北西、北西  相似文献   

9.
哀牢山变质岩的原岩建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哀牢山变质岩划分为三个建造类型,描述了它们的矿物成分及组构特征;选择代表性变质岩石种类,进行了岩石化学全分析及恢复原岩的研究;并根据同位素年龄和区域地质情况,对哀牢山深断裂带自晚元古代至中、新生代以来的发展演化历史,以及与其相伴随的不同期次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相分布、侵入岩浆活动及混合岩化、区域地质构造性质等,均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0.
点苍山变质杂岩新生代变质-变形演化及其区域构造内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点苍山变质杂岩体是哀牢山-红河韧性剪切带四个变质杂岩体之一,遭受了多期多阶段变质-变形作用改造。本文重点针对点苍山杂岩的新生代变质-变形作用,尤其是以富铝质高级变质岩即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和侵位于其中的糜棱岩化细晶花岗质岩石开展了深入研究。对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的显微构造分析与矿物共生组合研究,确定了高角闪岩相和低角闪岩相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分别为:石榴石(Grt)+夕线石(Sil)+钾长石(Kfs)+黑云母(Bi)+斜长石(Pl)±石英(Q)和夕线石(Sil)+白云母(Ms)+黑云母(Bi)+石英(Q)。对其中的变质锆石进行SHRIMP U-Pb测试,获得了新生代三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年龄,即54.2±1.7Ma、31.5±1.5Ma和27.5±1.2Ma.本文还深入研究了侵位于高级变质岩中的一个花岗岩质糜棱岩的宏观与显微构造特点,其LA-ICP-MS年龄为24.4±0.89Ma,代表着同剪切就位花岗质岩浆侵位和结晶年龄。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中变质锆石从2150~27Ma多期多阶段表观年龄的发育,表明点苍山变质杂岩体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史。点苍山杂岩的多阶段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归咎于印度-欧亚板块会聚与碰撞作用(约54Ma)、造山后伸展作用(大约40~30Ma)和沿着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大规模左行走滑变形作用(约27~21Ma)。  相似文献   

11.
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云南三江地区一条重要的造山带,由扬子板块和印支板块于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碰撞拼合而成。杂岩带主要由各类副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构成,岩石发育强烈糜棱岩化和深熔作用。本文选取哀牢山北段新平嘎洒地区变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变沉积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微量元素、矿物包裹体组合、表面形态和U-Pb年龄的综合研究,揭示出嘎洒地区哀牢山杂岩经历了两期变质事件:其中,含石榴子石斜长二云母片岩中30颗变质锆石获得了较为一致的206Pb/238U年龄215±6Ma~227±5Ma,加权平均年龄为222.3±1.2Ma(n=30,MSWD=0.27),这些锆石具有浑圆状或椭圆状形态、较为均匀的阴极发光图像、平坦的HREE配分模式((Lu/Gd)N=0.73~4.08)和弱的负Eu异常,这些特征与典型的高级变质岩中变质锆石相似,而锆石的Th/U比值较为分散为0.06~0.84,平均值为0.45,可能与变质过程中富Th矿物独居石分解有关。变质年龄与杂岩带中点苍山和元阳地区变质岩中、晚三叠世变质年龄极为吻合,指示这期变质事件与中-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闭合-造山有关,标志着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为三江地区一条重要的古缝合线。此外,嘎洒地区夕线石榴黑云二长片麻岩的岩相学特征显示,岩石经历了石榴子石的转熔作用,除两颗锆石年龄为35.4Ma外,28颗锆石(增生边)给出了误差范围内较为一致的206Pb/238U年龄(27.3±0.5Ma~31.9±0.5Ma),加权平均年龄为29.4±0.53Ma(n=28,MSWD=2.0)。这些锆石的增生边中的矿物包裹体组合为夕线石+钾长石+黑云母+石英+独居石,且具有较低的Th/U比值(0.01~0.1),平坦的重稀土(HREE)配分模式((Lu/Gd)N=0.45~7.59)和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这些特征指示该类锆石为典型的变质锆石。变质年龄与新生代红河-哀牢山剪切带内大量发现的同剪切岩浆岩、变质岩的年龄较为一致,指示这期年轻的变质事件与岩石圈尺度大规模剪切运动有关。此外,两类变沉积岩中6颗继承性碎屑锆石的年龄分布范围为528~783Ma,这些锆石具有锥形的锆石形态,清晰的振荡环带,表面发育蚀痕和凹坑,较高的Th/U比(0.1),陡倾的HREE配分曲线,表明这些锆石为经过剥蚀-搬运-沉积的岩浆锆石,具有继承性碎屑锆石的特征,说明哀牢山杂岩变沉积岩中至少应包含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沉积物源,指示研究区哀牢山杂岩带部分岩石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扬子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12.
滇西广泛分布前侏罗纪变质岩。由于该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丰富,特别是在80年代,哀牢山带和澜沧江带相继发现蓝片岩(段新华和赵鸿,1981;周维全,1982),更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川滇西部特提斯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运用现代变质地质学的观点,将变质建造、变质作用条件、变质变形历史和同位素年代学、区域构造和大地构造相结合,探讨滇西三江地区前中生代变质岩与特提斯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关系,把该区变质岩的研究提到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造山带内大型走滑断层带的运动、变形及变质事件的精细厘定,对研究造山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沿着红河-哀牢山走滑断裂带出露大量深变质杂岩体,这些深变质杂岩保存了极其丰富的变形-变质以及热-构造演化信息。本文重点以红河-哀牢山走滑断层带中的变基性岩和变泥质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宏观和显微构造、岩相矿物组合、变形温压条件及年代学的综合分析。所有的结果表明哀牢山深变质杂岩经历了至少三个阶段的变质以及依次的变形,即早期进变质阶段(M1)、峰期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2)(T=780~840℃,P=~0. 95GPa)以及峰后近等温减压阶段(M3),具有明显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获得片麻岩中的锆石边的变质或熔融年龄为35. 2±0. 9Ma~33. 9±0. 8Ma。同时结合EBSD变形矿物晶格优选定向分析,可以确定峰后近等温减压阶段(M3)与区域左行剪切变形阶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正>云南省建水县官厅地区毗邻红河走滑构造带,大地构造上位于3个构造单元(扬子克拉通、华南褶皱系、三江地块)交会部位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南延部分。区域构造上处于个旧复式花岗岩体西侧外围,被3条深断裂带(北西西向哀牢山-红河剪切带、近南北向小江断裂、北东向  相似文献   

15.
哀牢山含海蓝宝石伟晶岩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产于哀牢山变质带南段,为NW-SE走向.该变质岩系自晋宁期(中元古代)到喜山期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最强烈变质期为喜山期(17~35 Ma).  相似文献   

16.
哀牢山-点苍山推覆构造的认识依据和讨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红河断裂、哀牢山断裂、九甲-墨江断裂及其所夹持的哀牢山变质带的构造问题,历来就为云南地质界所瞩目,是区域地质构造争鸣的主题之一。本文以地球物理场特征为依据,通过分析判断,提出用推覆构造模式来解释哀牢山构造变质带有关构造问题。  相似文献   

17.
镇沅老王寨金矿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雪丽  薛传东 《云南地质》2006,25(4):395-396
镇沅老王寨金矿区位于云南省思茅市镇沅县和新平县境内,处在哀牢山金多金属成矿带北段的哀牢山脉西坡,是一特大型金矿床,资源储量丰富。矿区海拔1337~2230.5m,地形起伏较大,沟壑纵横,中等切割地貌;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湿多雨,降雨量大。矿区内出露下元古界深变质岩系、上古生界浅变质岩系及中生界红层,构造变形强度大,断裂多期次及继承性活动明显,交切关系十分复杂。红河、哀牢山、阿墨江三大断裂控制整个构造变质岩浆杂岩带的展布,各类岩浆岩十分发育,以基性、超基性岩为主,  相似文献   

18.
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由两条主要的糜棱岩带及其所夹的变质岩块体组成,是一条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带内糜棱岩叶理产状多为较陡,拉伸线理近水平。大量的S-C构造、旋转眼球体、多米诺牌式构造和布丁构造,以及断裂带两侧的构造线牵引形态都指示左行剪切。剪切带应变机制复杂,剪切应变值变化较大,估算走滑位移量在200km以上。据地质和同位素年龄资料,推断走滑剪切运动发生在喜山期。  相似文献   

19.
张志斌 《云南地质》1992,11(2):199-200
自七十年代报道云南哀牢山构造变质带发现“蓝闪石”以来,哀牢山地缝合线是否存在的问题就一直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关注。引起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所发现的“蓝闪石”是否为真正的碱质闪石亚族中的在高压低温环境下形成的蓝闪石。针对这一问题,在1:5万错纳甲村幅的地质调查(填图)中进行了再研究。哀牢山构造变质带以NW—SE向呈弧形延伸的哀牢山断裂为界,可分为深、浅变质岩带。其东(北)的深变质岩带由下元古界哀牢山岩群组成,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西(南)  相似文献   

20.
通过1:5万区调工作发现,在哀牢山存在一个规模巨大的“顺层”构造滑脱带,并以该滑脱带为界将哀牢山群变质岩系分割为上、下二部分,两者在变质作用、构造变形、原岩建造及岩浆活动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本区曾经受过复杂的伸、缩、旋、剪和升降等构造作用的叠加与改造,按其构造变形序次和复合关系大体有三期:早期(三叠纪之前)为大陆伸展作用条件下的“变质核杂岩”形成阶段;中期(与三叠纪时期古特提斯的关闭有关)又经历了大陆碰撞作用下的逆冲推覆构造阶段;后期(燕山末─喜马拉雅期)又发生平移剪切和山脉强烈隆升,并在红河断裂带东侧伴生有正断层的下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