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Kippenhahn-Schluter模型回路和Kupperus-Raadu模型回路是暗条电流回路的两种极端形式,本文则从一般回路形式来研究暗条电流与暗条高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当暗条电流与活动区磁场作用的Lorentz力方向与暗条重力方向相同时,流入活动区光球层的电流越大,其在暗条电流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暗条越稳定。当二力方向相反时,流入活动区光球层的电流越大,其在暗条电流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暗条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两个活动区电流暗条的平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Kuperu-Raadu模型下电流暗条在垂直方向上的力平衡方程,研究McMath10662和McMath10607两个活动区中暗条电流的变化及其垂直运动的规律,探讨暗条和耀斑的关系。结果表明:用具有镜象电流日珥模型来描述爆发日珥是合适的;暗条长度可能与耀斑高度关系不密切,但电流暗条越长,对应的临界电流值越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Kuperu—Raadu模型下电流暗条在垂直方向上的力平衡方程,研究McMath10662和McMath10607两个活动区中暗条电流的变化及其垂直运动的规律,探讨暗条和耀斑的关系。结果表明:用具有镜象电流的日珥模型来描述爆发日珥是合适的;暗条长度可能与耀斑高度关系不密切,但电流暗条越长,对应的临界电流值越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赣榆站获得的精细Hα资料,分析了同NOAA6327和6331活动区相关的一个大暗条的活动情况,这是一个部分宁静和部分活动的复合暗条,伴有频繁的分裂和重现。特别是在10月29日附近活动区的耀斑活动后将它激活,暗条在耀斑的MHD长波的激发下,呈现出强烈的红移特征-向下沉降,本文利用VanTedetal所发展的暗条电流模型来解释暗条的活动,针对不同的背景场形式和参数,计算了暗条的不稳定(向上或向  相似文献   

5.
位于活动区磁中性线上方的暗条,随着活动区光球物质运动和磁结构演化,其上升运动规律呈多样性。根据暗条上升运动的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缓慢上升(速度为Km.s^-1量级),在暗条上升过程中,亚电场中速是子能量为几十~100LeV量级(E〈ED,E为暗条表面电场强度,ED为经典Duecier场);第二类为快速上升(速度为几十~几百Km.s^-1量级)因暗条快速上升在其下方形成X型中性点,暗条加  相似文献   

6.
光球物质的水平运动对暗条激活和耀斑爆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用数值方法讨论光球物质水平运动的两种基本模式-剪切运动和会聚运动对活动区背景磁场及暗条电流的影响,并由此分析它们与暗条激活以及耀斑爆发的物理关系,所得结果表明:(1)光球物质的水平运动在激活暗条和驱动耀斑爆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作为耀斑现象先兆之一的暗条激活过程,主要是由暗条电流的增强和背景磁场的演化所决定,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导致了耀斑现象物理机制和形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张延安  宋慕陶  季海生 《天文学报》2002,43(3):236-241,T001,T002
2000年9月14-18日在紫金山天文台赣榆观测站观测到太阳上有一个中小型活动区,黑子面积不大,但有一个奇特的活动区暗条,16日产生了一个Ⅲb级耀斑,有较强的地球物理效应。计算该区的磁结构,结果发现此磁绳状暗条与磁中性线附近低磁弧系相关,磁场在磁绳附近有强剪切,QSL分析显示三维磁重联能够在暗条附近出现,这可解释大耀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吴桂平  尹钊 《天文学报》1993,34(4):380-388
集中分析了几个具有螺旋结构的爆发日珥的观测资料,用相同的理论框架,讨论它们内部电流分布的演化特征,以及与活动区背景磁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性质;并探讨日珥爆发时的磁能转化机制。结果表明:(i)爆发日珥内部的磁场和电流分布具有无力性质;(ii)利用Kuperus-Raadu日珥模型可以较好地日珥电流和背景磁场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iii)日珥等离子体的宏观kink不稳定性可能是日珥磁能转化的主要机制。理  相似文献   

9.
林元章 《天文学报》1994,35(2):219-224
本文主要根据Ha线心和不同偏带的观测资料,结合紫外CIV1548谱线的测量结果,分析研究了1980年6月25日AR2522活动区中一段暗条在耀斑爆发前15分钟所经历的三次逐渐增强的间歇式扭绞,最终导致暗条破裂和耀斑爆发的物理过程,并且用无力场磁绳近似模拟时间条的扭绞运动,估算了暗条扭绞引直怕无力因子a的变化,轴向电流增大和守能,讨论了暗条的稳定性,试图对暗条的瓦解和耀斑爆发予以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多波段联合观测数据,综合分析研究了一个发生于2007年5月23日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爆发事件的起源和初始阶段的物理演化过程.该CME起源于活动区10956内的一个并没有严格地位于活动区极性反转线上的U形活动区暗条,该暗条首先被扰动,然后从中间部分开始缓慢上升.在暗条上升运动过程中,从极紫外和软X射线像上可观测到位于暗条上方的日冕磁环也在不断地上升并且有持续向外的扩张运动.最终,这些冕环和暗条一起爆发并伴随着一个位于暗条断开位置附近的日冕暗化区域的形成.这一爆发过程还伴随着一个静止轨道业务卫星(Geostationary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GOES)软X射线流量级别为B5.3的亚耀斑发生,该光斑显示出与CME之间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联系.与CME的"标准"磁流绳模型一致,这些太阳表面活动可以看作是CME的初始演化阶段在日面上的表现信号,并且该CME的亮前锋可能是由预先存在于暗条上方的冕环体系直接演化而来.另外,文中还讨论了与该事件相关的暗条爆发、耀斑、冕环扩张和消失以及日冕暗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印春霖  唐玉华 《天文学报》1996,37(2):181-186,T001
本文用数据方法分析了紫金山天文台色球望远镜观测的1996年3月24日3B级双带主资料,结果表明:由于新浮磁流改变背景磁场,光球剪切运动引起暗条圆柱轴向磁力线扭转而使暗条电流增加,致使暗条整体力学平衡破坏,驱动暗条向上运动。并对暗条上升运动与耀斑爆发的物理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用26cm太阳望远镜的高分辨光球色球照片和北京夭文台怀柔站的太阳磁图证认出AR5395活动区中5段剪切的磁极性反转线(中性线)。考察这些线段与黑子精细结构,活动区暗条以及耀斑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数观测到的耀斑发生在磁剪切  相似文献   

13.
唐玉华  郑瑞民 《天文学报》1995,36(3):301-308,T001
本文收集了1986年2月4日大耀斑的Hα、微波、X射线和γ射线全波段的观测资料。利用暗条电流环模型分析了该耀斑的物理过程,测量了活动暗条的上升运动,求解了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结果表明:(1)1986年2月4日的3B/X3耀斑可能是由暗条电流环之间的合并不稳定性所致;(2)电阻撕裂摸不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耀斑前预热机制;(3)耀斑的高能观测资料进一步表明了电流环合并不稳定性是引起该大耀斑期间所有高能粒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989年3月15日发生在AR5395活动区的3B级耀斑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耀班开始前,本活动区附近的暗条就激活起来,直致消失。(2)在耀斑发生过程中,耀斑区域的暗条变得更加复杂。(3)主耀斑块始终发生在大黑子群西侧,并不断向南面扩张,形成一条非常漂亮的带子。(4)耀斑的X射线辐射引起电离层3级扰  相似文献   

15.
张军  汪景 《天文学进展》2001,19(2):146-146
主要介绍晕状日冕物质抛射(halo CMEs)的产生机制,包括向量磁场演化是怎样触发halo CMEa的:halo CME与耀斑,暗条活动的相互关系怎样,是否有规律可循,暗条爆发,耀斑等活动现象是如何相互联系的,halo CME事件是由一个活动区域或一个活动事件驱动物,还是多个活动区或多个活动事件相互作用的结果,给出两个halo CME的日面起源的观测例证,提出相反极笥的磁场对消是CME日面源区磁场演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根据Marshall空间飞行中心(MSFC)太阳天文台的矢量磁场测量和云南天文台的黑子细节照相资料,作者们详细研究了1986年2月初太阳大活动区(AR4711)的形态和演化。主要结论如下: i)几乎在活动区中每处地方,相距五小时观测到横向磁场排列方向和黑子半影纤维形态之间存在良好的相似性。 ii)利用文[4]的方法,推断了本活动区强的垂直电流源和强的水平电流渠道。 iii)与1972年8月初著名的太阳活动区(McMath 11976)相类似,沿老活动区的中性线的新浮磁通管的两足点(偶极黑子)的分离运动导致了一个密集四极磁结构的形成。 iv)新浮磁通管似乎是本活动区最强的电流系统。 上述结论将为进一步研究本区电流/磁场环系的演化及其与耀斑活动的关系提供一个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廿一周峰年期间云南天文台观测到的廿个无黑子区耀斑,得到如下结果: 1.无黑子区耀斑的一般特征是:1) 无黑子区耀斑的自然产率约3%,2) 其卡林顿经度分布有向东飘移的趋势,3) 无黑子区的耀斑多为低能耀斑,4) 无黑子区耀斑产生的背景条件和黑子区耀斑一样,必须在耀斑区的太阳大气中存在异极性磁场结构。无黑子区耀斑都发生在沿大尺度磁场中性线(H_=0)延伸的暗条两侧或其附近。 2.在耀斑前,由于磁场的扰动,使被浮托在H_=0线上的宁静暗条在耀斑前几小时到一两天激活,临近耀斑位置的一段暗条先是发展增大,同时伴随着谱斑增亮,在耀斑爆发前几分钟或与耀斑发展的同时,该暗条迅速衰减乃至完全消失。与此同时,有的无黑子活动区的可见纤维与暗条的交角由大变小,表明活动区所受的力由挤压力逐渐转化为剪切力。本文还粗略地估计了无黑子区耀斑的能量。  相似文献   

18.
刘庆忠  胡福民 《天文学报》1996,37(3):327-336
本文分析了1991年10月的一个大δ型活动区的黑子演化和耀斑产生的位置及可能原因,发现该活动区89%的耀斑产在两个磁中性线旁,两磁中性线处皆有较大的磁横场和剪切。在Hα中一中性线处观测到暗条由于黑子的挤压运动而变得剪切成“Ω”型;另一中性线处观测到纤维束较大的变化,有时明显能观测到磁绳结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72年8月太阳大活动区九个耀斑(包括它全部2级以上大耀斑)的形态和黑子精细结构形态的相关分析,导致以下结论:1.8月2日0355UT本活动区第一次大耀斑的爆发与光球黑子形态变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位置上有一定的相关性。2.九个耀斑在暗条两侧的初始亮点及其主要发展形态与“O”和“B”黑子的旋涡结构有着密切的相关性。3.耀斑的亮带与色球暗条(它由平行的小纤维组成)、O黑子东面的蛇形半影长纤维、以及H_(11)=O线的走向的一致性,可以看作耀斑爆发沿着太阳表面水平磁场传播的形态表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按常α无力场模型计算了1980年10月23日Boulder 2744活动区前导黑子的纵向磁场随高度的变化,并与用CIV 1548谱线观测得到的色球一日冕过渡区的磁场资料相结合,求得CIV 1548发射区的有效高度。这些结果与文献[4]中对同一黑子用势场模型推求的结果有很大差别。从而表明,势场和无力场在某些方面导致的结果是极不相同的。鉴于观测已表明活动区上空存在电流的事实,在活动区磁场的模拟中,特别是在强扭曲活动区磁场的计算中,应当避免采用势场,而尽可能采用无力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