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院简介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始建于195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院士)、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院士)和张寿常教授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1997年原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原地质系与能源系合并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五校合并。在此过程中,地球科学学院与材料学院(部分)、人文与经管学…  相似文献   

2.
学院概况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始建于195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院士)、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和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伟同教授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1997年原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原地质系与能源系合并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6月合校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院由地质学系、资源工程系、能源科学系、国土资源系和实验中心组成。现有本科、硕士、博士生共计1110人。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2人,博士后工作人员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外籍兼职教授12人,校际兼职教授30人。学科专业地球科学学院目前有六个本科专业,十个硕士点学科和七个博士点学科以及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变质动力学开放部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卢良兆教授1930年生于浙江省黄岩县,1950~1952年就读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在长春地质学院(合校后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评聘为岩石学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4.
卢良兆教授1930年生于浙江省黄岩县,1950~1952年就读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在长春地质学院(合校后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评聘为岩石学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5.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是教育部直属长安大学主办的地学综合类学术刊物(ISSN 1672-6561,CN 61-1423/P),创刊于1979年。本刊先后被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  相似文献   

6.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09,(2):F0003-F0003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原《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西安工程学院学报》、《西安地质学院学报》)是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地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79年,被美国《化学文摘》、《地质学题录与索引》、《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石油文摘》及俄罗斯《文献杂志》等国内外十余家文摘或数据库固定收录,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7.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09,(1):F0003-F0003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原《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西安工程学院学报》、《西安地质学院学报》)是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地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79年,被美国《化学文摘》、《地质学题录与索引》、《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石油文摘》及俄罗斯《文献杂志》等国内外十余家文摘或数据库固定收录,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8.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10,(3):F0003-F0003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原《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西安工程学院学报》、《西安地质学院学报》)是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地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79年,被美国《化学文摘》、《地质参考》、《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石油文摘》及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动物学记录》、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内外十余家文摘或数据库固定收录,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9.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11,(4):F0003-F0003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原《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西安工程学院学报》、《西安地质学院学报》)是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地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79年,被美国《化学文摘》、《地质参考》、《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石油文摘》及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动物学记录》、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内外十余家文摘或数据库固定收录,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0.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10,(2):F0003-F0003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原《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西安工程学院学报》、《西安地质学院学报》)是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地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79年,被美国《化学文摘》、《地质参考》、《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石油文摘》及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动物学记录》、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内外十余家文摘或数据库固定收录,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1.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10,(4):F0003-F0003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原《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西安工程学院学报》、《西安地质学院学报》)是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地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79年,被美国《化学文摘》、《地质参考》、《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石油文摘》及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动物学记录》、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内外十余家文摘或数据库固定收录,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2.
张秋生,辽宁盖县人.1953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后留校任教,接着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矿床研究生班,1957年毕业,他是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研究生.后曾任长春地质学院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床教研室主任,矿床研究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地质学会理事长,东北经济区技术经济研讨协会理事、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  相似文献   

13.
正李舟波教授1955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物探系,同年进入北京石油学院师从苏联专家攻读研究生,1958年毕业后回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任教,1960年在地质系统内筹建了第一个地球物理测井专业并建立了测井教研室。1985年评为教授,199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1983-1991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曾任多个杂志的编委,吉林省科委常委;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14.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10,(4):F0002-F0002
安芷生院士 男,汉族,1941年生,安徽六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66年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从事第四纪地质、全球环境变化和大气污染控制等研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以及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委员会副主席等。现任和曾任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15.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的前身是淮南矿业学院地质系,自1952年建系以来已经历了56年的发展历程。50多年来,学院培养了大批地质、测绘、环境学科的高级人才,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吉林大学地球学院的前身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倡导成立的东北地质学院地质勘查系,始建于1952年。地质学家俞建章院士、董申葆院士、业治铮院士、喻德渊、张寿常、张秋生、  相似文献   

17.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地球物理系(1958)、地球化学系(1995)、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1998)和测绘工程系(1996)4个系;一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一应用地球物理解释理论开放研究实验室,一个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地球信息探测仪器重点实验室;五个实验中心;三个院管研究所。学院现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含应用地球物理及应用地球化学两个方向)、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工程4个本科专业;已建成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核技术及其应用7个硕士点;拥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和地学信息工程3个博士点以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部分。上述学科中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是教育部(2002)重新确认的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1997)由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和遥感地质四个原二级学科组成,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科(1988)被原国家教委审定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学院教职员工总数113人,其中教授28人(含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吉林省优秀省管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7%。学院现已培养本科生10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在国内外大学及研究院单位任职。学院年平均在校本科生人数约为760人,年平均在校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人数约为260人。依托教育部“211工程”和“985科技创新平台”,十五期间学院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承担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料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经多年的交叉融合,目前学院整体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方向:(1)能源探测理论与方法(2)地球圈层结构探测理论(3)中深层固体矿产资源探测理论与方法技术(4)环境与工程探测评价技术(5)高新探测技术与地学信息综合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崔焕敏     
崔焕敏男,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任《铀矿地质》编委。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历任抚州地质专科学校(华东地质学院前身)助教、讲师,1972年至1985年任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课题组长、物化探研究室副主任。由他主持和参加的:“浅层地震探测方法与技术研究”科研项目获全国科学大  相似文献   

19.
<正>对于人类生命和适宜的地球大气气候,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地球上大于90%的碳储存在地球深部,强烈地影响深部地幔的组成、结构和氧逸度。由于碳存在多种价态(-4到+4),因而在自然界中可以与多种元素结合,这使得碳在地质过程中表现很活泼。同时在地球初始的增生过程和后期的分异过程中碳的行为复杂,这使得我们对地球深部碳的丰度和动力学行为了解甚少。碳同位素可以很好地记录和示踪地球表层和深部的碳循环过程。最近,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Horita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计算了碳化铁和碳化硅中碳同位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龙头学院,与学校同龄,源于1953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勘探系,后于1969年随校迁至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勘探系,1997年更名为石油资源科学系,2000年更名为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