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汤大立 《湖南地质》1999,18(2):175-179
本文以“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为例,讨论了统一规范项目各子课题提交遥感综合调查成果数据的交换格式,存贮方式等标准化问题,初步设计制定了一套适用于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的数据交换标准,对资源共享和建立RS与GIS一体化的省级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该项目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一项基础性地质调查项目(项目编号:200115100007/200115100007;任务书编号:70701113030/基[2002]006-14),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目的是在进一步充实、修改、完善原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按省级国土资源遥感数字化成果的要求,提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信息系统所集成的是在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中,以多种数据方式存贮的基础遥感资料、专题解译资料、辅助分析资料以及综合调查资料。文章从数据格式转换与属性传递、数据配准、影像全波段镶嵌、数据分切与检索、数据集成显示等四个方面对RS、GIS信息集成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为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中巨量数据的有效集成和质量保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信息系统是海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数据可动态更新的运行系统。这里遵循GIS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海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信息系统的数据、系统需求,采用原型化、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对系统数据库、功能、结构进行了总体设计,阐述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最后论述了系统集成的思路和模式、数据的集成处理方法以及系统开发中的几个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5.
鲁旗 《山东地质》2008,(1):59-59
近期,菏泽市国土资源局5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验收。其中菏泽市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项目荣获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菏泽市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项目、菏泽市牡丹区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项目、菏泽市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与实施项目,鄄城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项目均荣获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相似文献   

6.
2013—2015年由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开展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西北边境地区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我国西北边境高寒、高海拔地区的冰冻圈遥感调查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冰冻圈遥感调查的主要进展有: 基于地形地貌、地温分布和坡度坡向特征等综合信息完成了藏北等地区的多年冻土范围调查; 利用高分1号(GF-1)宽幅数据和Landsat数据,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阿里西部地区近10 000 km2的积雪覆盖情况进行了连续19个期次的动态监测; 基于1999—2013年间的Landsat多期影像,对班公湖和斯潘古尔湖冷季6个月份的湖冰覆盖情况进行了动态调查。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应用遥感技术,对安徽省国土资源进行综合调查的具体方法、步骤和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文中对课题、专题设置及其调查内容,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了评述和介绍。本文是省(区、市)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具体实践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8.
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工程总体目标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紧密围绕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结合当前国土资源遥感调查的工作实际,系统论述了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工程的目标任务,拟定了矿山开发环境遥感监测、边海防地区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青藏高原冰川变化与冰湖溃决灾害遥感调查及自然资源与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调查等4大工作内容,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总体技术思路、拟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预期成果,并对成果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中巴资源一号卫星(CBERS-1)是我国于1999年发射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它携带的CCD多光谱相机可获取B1(0.45~0.52 靘),B2(0.52~0.59 靘),B3(0.63~0.69 靘),B4 (0.77~0.89 靘),B5(0.51~0.73 靘)的图像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20 m,重复观测周期为26天,扫描宽度为113 km.与Landsat TM数据相比,具有空间分辨率较高,价格低廉等优势,适用于从事大中比例尺的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 新疆国土资源环境综合遥感调查项目开始于2000年,考虑到新疆国土资源环境综合遥感调查项目组已有数据情况、费用情况、以及其它各种因素,决定用中巴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为…  相似文献   

10.
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技术探讨省(区、市)级国土资源的综合调查方法、研究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组织实施的思路和课题、专题设置原则、任务要求等,为省(区、市)级开展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提出具体的构思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矿山遥感监测主要成果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四川省矿产资源分布特征,开展了矿山遥感监测工作,构建了“遥感数据源选取—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信息提取—野外验证—图件制作”相对完整且较为成熟的矿山开发遥感监测技术方法体系。以卫星光学遥感数据为主、航空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数据为辅,并采用无人机遥感图像; 在正射纠正、几何配准、数据融合等图像预处理基础上,结合有关资料建立矿山开采面、矿山建筑、排土场、尾矿库、选矿厂、滑坡和泥石流的遥感解译标志; 采取以目视解译为主、计算机自动提取与目视解译相结合、辅以野外验证的方法进行遥感解译; 建立以遥感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GIS定量评价方法,实现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采用矿山遥感监测与传统地质环境调查技术相结合方法,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区划研究。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包括: ①首次建立了省域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本底数据库,为实现矿山开发环境动态监测和国土资源空间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②监测成果已在矿产卫片执法、矿山环境治理和矿产资源规划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四川省矿政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③开展了矿山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与探索,形成了适应川西南山区的矿山遥感监测技术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特征,基于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一级分区成果,以西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符合区域特征的要素指标,确定指标权重,按照区划方案对西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进行二级、三级区划,将其划分为6个自然资源亚区(二级区划)和11个自然资源地区(三级区划),并对区划单元内的自然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特征分析。研究区内自然资源以森林、耕地和草原为主,1990—2018年,自然资源变化主要表现为森林、耕地和草原三者间的相互转变,森林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分布于贵州和重庆的地区,森林和草原、耕地和草原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分布于云南和陕西的地区。建设用地明显增加,集中分布于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各类资源相互之间有明显转变,但面积在总体上基本保持动态平衡,表明自然资源的转变在合理范围内,其中四川盆地内的耕地和广西西部的森林受保护较好。各区划内优势资源明显,区划间变化特征彼此相异,可为全国或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配置、国土空间规划等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然环境、地理以及自然资源研究进行自然资源综合区划,有利于充分认识和分析区域内自然资源环境状况以及动态演变规律,为自然资源调查监管、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把环境地理要素和自然资源作为划分不同区域的基础和依据,进行自然资源综合区划,可以强化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和动态变化特征的科学认识,对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确定区划单元的主导划分要素和辅助决策要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初步将研究区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等级体系划分为3级,二级区划包括7个自然资源亚区,三级区划包括14个自然资源地区。对1990—2018年期间各级分区的自然资源时空动态特征开展定量分析后认为,在此期间,研究区主导资源总体变化趋势是森林资源减少、耕地资源大幅度增加,具体表现为森林转变为耕地、草原转变为耕地。  相似文献   

14.
加强云南宝玉石资源勘察及保护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宝玉石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发展宝玉石产业潜力很大。启动、推进全方位宝玉石资源调查和开发(“探宝工程”),逐渐成为云南新兴支柱产业,是省政府的又一大决策。加强宝玉石资源的勘察和保护是保持宝玉石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查清山东省旅游地质资源分布状况,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于2012—2017年开展了“山东省旅游地质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价”项目。基于三维可视化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方法,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和野外调查数据,获取了全省旅游地质资源分布信息,建立了数据库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综合评价,圈定出一批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地质资源。对具有开发潜力的主要旅游地质资源进行了概述和展望,选出五莲县五莲山—九仙山、邹城市峄山和临朐县沂山为具有升级潜力的3个省级地质公园,评价青岛市崂山景区、黄岛区大珠山—灵山岛景区具有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的潜力,建议济南市七星台、莱芜市九龙山、邹平市印台山等景区地质遗迹申报省级地质公园。项目成果进一步拓宽了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为各级政府全面掌握山东省旅游地质资源分布状况,提升地质公园级别,寻找开发新的地质公园和制定保护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是自然资源部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实施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的重要举措。这项基础性、公益性、紧迫性的建设工程对于解决我国自然资源长期且连续定位观测研究不够、预判资源环境数据支撑不足、实现以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为管理单元、评价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资源间耦合平衡过程、预判资源环境生态演变趋势及优化自然资源空间结构配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观测研究是获取自然资源现状、预判未来状态的主要手段。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相对完善,但观测研究体系相对不系统,数据积累相对不足。为了更好地搭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分别从无人机遥感观测、数据融合及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方面给出了建议: 充分利用和发挥无人机组网遥感观测、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开展自然资源立体观测; 借鉴降水、陆面、海表和三维云气象多元数据融合经验,开展自然资源要素综合的数据融合; 利用森林资源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经验,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这些建议对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华北自然资源综合区划及动态变化的研究,能够详细掌握该区自然资源分布规律和演变趋势,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在前人划分出的华北草耕自然资源大区基础上,遴选森林、草原、湿地和水资源等陆表自然资源分类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要素指标,利用网格赋值法,开展1990—2018年综合区划工作,划分出11个二级自然资源亚区 和18个三级自然资源地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华北草耕自然资源大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得出: 1990—2018年南部自然资源亚区自然资源主要变化情况是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 北部一些亚区自然资源主要的变化情况是草地转换为森林、耕地和荒漠等。华北草耕自然资源大区的进一步区划对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和华北地区典型区域自然资源动态变化特征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源、环境本底及生态地质条件调查是城市地质调查的基础,可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及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地质支撑。随着雄安新区城市进程的加快,使得其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基于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明确了雄安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本底条件,分析了建设周期内自然资源变化趋势,探讨了未来城市建设应关注的自然资源与生态地质问题。结果表明,雄安新区设立后,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巨大改变,林地面积增加约58.1 km~2,草地面积增加约2.0 km~2,耕地面积减少68.8 km~2,建设用地增加7.2 km~2,土壤质量以优质和良好为主;雄安新区浅层与深层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现从西北部往东南部流动,水位逐渐降低,局部存在地下水降落漏斗,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为5~20 m,以企稳回升为主,深层地下水水位一般为25~35 m,水位下降区占比仍较高;白洋淀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水质逐渐好转;地热资源开采利用条件好,全区地热流体可开采热量为10.10×10~(16)J/a,折合标准煤346.03万t/a;应重点关注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地下水水位变化、砂土液化、坑塘、软弱土等,避免因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引发工程事故,必要时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