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Coulomb静应力变化的概念,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海原(1920年2月,M=8.5)、古浪(1927年5月,M=8.0)和昌马(1932年12月,M=7.6)3次大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原大地震发生可能诱发古浪大地震提前16-44a发生;而昌马地震发生可能不受海原和古浪地震诱发静应力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蒲雄 《地震学报》1988,10(3):236-246
1977——1984年,华北南部连续发生了溧阳、邢台、菏泽、南黄海四次六级左右地震。分析表明: 1)这些地震均位于华北块体南边界构造网络的节点上; 2)唐山大震的发生引起块体南边界断裂带的活动加剧,并伴随应力重新分布,导致上述地段应力加强和周围广大区域应力下降,形成了有利于这些地震孕育的应力场背景; 3)当网络上某一个薄弱点发生破裂后,会引起应力再分布,从而影响着下一次地震的发生,这种快速的应力调整过程,对于中强地震的能量积累和它们的成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研究地震现象在时空上的相互作用过程,对于地震的中短期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中国地震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巨灾保险理论,对国外有代表性的地震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性研究。认为我国幅员辽阔有利于分散风险,国外地震保险的成功经验可以应用于我国,而适应于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设计未必可以应用于其他国家。建议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最佳方案是在政策上采用新西兰的法定模式,在分保技术上采用日本模式,并阐述了这一组合模式的财政、保险和投保人的三赢原理,说明了我国地震风险分析技术已经具备了支持这一制度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俄、蒙、中交界7.9级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9月27日19时33分,在俄、蒙、中边界地区发生了Ms7.9地震,新疆阿尔泰地区强烈有感,地震造成经济损失7600万元人民币。文章对此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作了概述,并用遥感资料对地震的构造环境和破裂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地震类型的分析,认为北部湾地震属双主震型序列。6.1级地震的余震序列表现出鲜明的主余震型序列特征,而6.2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震群型特征较为突出。6.2级地震前,地震序列活动显示出应变释放加速、低b值、加卸载响应比跃升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2007,23(3):211-224
从"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的角度讨论了世纪之交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国际进展。"统计预测"包括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检验、"统计地震学",以及统计物理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经验预测"包括搜索可能的前兆异常的尝试、建立将可能的前兆异常现象与地震孕育过程联系起来的简单模型、发现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现象,以及地球介质变化的动态监测试验;"物理预测"包括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模型、地震断层带性质的观测和实验研究,以及对震源的直接探测和钻探。讨论了"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之间的关系,对"把经验预测或统计预测变成物理预测"的发展战略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阳江Ms 4.9地震活动特征、影响场及应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年9月17日阳江Ms4.9地震进行总结。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属1969年阳江Ms6.2主震后的晚期强余震,北东东向的平冈断裂和北西向的洋边海断裂是本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具有逆冲特征,这次地震的震感范围大,影响波及面广,震中烈度达Ⅵ,造成了一定破坏。震前1个月至临震微震(ML〈1.0)频度密集,部分前兆台站出现中期和短期异常。文中最后概述了地震前后的应急对策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彝良地震前地震预测意见和预测依据,认为:彝良地震前云南最主要的地震活动特征是境内6级以上地震平静时间接近或超过20世纪以来的极限时间,中等地震丛集过程中,缺少6级地震活动;宁蒗地震的窗口意义和前兆异常数量持续增加是判断地震短期危险性的主要依据;4级地震密集活动区为地点判断提供线索。彝良地震与缅甸地震同时孕育的复杂性,增加了地震预测的难度,也丰富了我们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大震前中小地震活动的增强过程和大地震常常发生在异常区外围的现象出发,提出用描述地震分布时、空、强基本特点的空间集中度C、地震危险度D和地震强度因子Mf进行交汇预测未来中强地震,应用于华南地区的震例一般预测半径范围为2°,并总结了综合异常的中短期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10年5月25日四川省都江堰市、彭州市交界处5.0级地震前观测到的多种异常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表明此次地震前监测到了一些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并在年中会商报告中,提出了较好的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宁南汤家坪流动水准、基线测量出现的重大异常,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发现点位是稳定的;A点与B、C点之间是跨断层的;但原始选点报告所提供的断层产状与作者实测的断层产状有一定的偏差。通过对相关资料分析,认为该场地的地壳形变异常是可靠的。并对其形成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给出四川地区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和固定形变台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四川地区跨断层流动垂直、水平形变观测场地观测,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中长期趋势异常的场地数为6个,1个为长期趋势异常,其余5个为中期趋势异常.异常观测场地比为6/31=0.19.其中,龙门山断裂带所在的川北地区有4处跨断层流动短水准观...  相似文献   

13.
2017—2018年在依兰—伊通断裂黑龙江段开展断层氢气调查工作,沿断裂选取8个剖面进行跨目标断层观测及土壤氢气采样。结果表明:①断层氢气浓度常存在异常变化;②不同类型的断层,氢气浓度异常变化幅度没有明显差异;③走滑断层异常特征一般为断层两侧低、中间高,呈现“低—高—低”的特点;倾滑断层异常特征一般为断层的上盘略高、下盘略低;④断层氢气排放不仅受微观局部断层的影响,更受宏观的地震活动性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断层活动协调比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晶  黎凯武  武艳强  李春光 《地震》2011,31(3):19-26
为了有效捕获潜在震源区前兆变化信息与断层应变积累状态, 本文应用断层活动协调比概念, 对川滇地区和首都圈地区断层活动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① 丽江7.0级地震前震源区经历了至少有10多年的断层闭锁阶段, 不同观测场地协调比变化的时空差异性特征可能反映了震源区以及外围的异常演化特征; ② 断层活动协调比参数可帮助判识断层活动的性质, 当基线、 水准原始观测曲线出现显著的变化, 而协调比处于正常水平时, 断层活动即为无应变积累的自由蠕滑; ③ 断层活动协调比在大部分地震前都出现一定的离散性变化, 对分析强震前的断层活动性质和应变积累状态以及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滇西红河断裂带北段布设了5个泉点,开展了砷含量变化的观测研究。通过近三年的观测,发现泉水中砷含量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地震前泉水中砷含量明显增高。以澜沧7.6级地震为例,讨论了地震前后地下水中砷含量的异常特征及异常机理,并对其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利用流动重磁和流动跨断层短水准复测资料, 分析了邵武-河源断裂带中段重磁场和地壳形变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磁场的变化与监测区的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震源区附近会出现重力场变化的异常梯度带;断裂两盘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其差异性变化有指示局部地区孕震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玛曲断裂带土壤气汞、氡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汞、氡土壤气在断层上的形成机制,分析了玛曲断裂带土壤气中汞、氡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并依据异常判断了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与断层的实际剖面所反映的断层规模与性质基本耦合.为评价活断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The study of acoustic emission evidenced by rock fracture experimen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ield of seismology. By means of the rock fracture technique system, many researchers tried to prove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e parameters such as b value and the stress variation prior to rock fracture using the acoustic emission results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rock fracture ex-periments (MA et al, 2004a, b; Lockner, 1993; JIANG and ZHANG, 1998).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  相似文献   

19.
Changes of groundwater level, ranging from a fall of 11.10 m to a rise of 7.42 m, induced by thrust faulting during the 1999 Mw 7.6, Chi-Chi earthquake have been recorded in 276 monitoring wells in Taiwan. Most coseismic falls appeared near the seismogenic fault as well as other active faults, while coseismic rises prevailed away from the fault. Coseismic groundwater level rises and falls correlated fairly well with hypocentral distanc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thrust fault. We found a major difference of coseismic changes in wells of different depths at most multiple-well stations. The recovery process of coseismic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fining condition of the aquifer. Cross-formational flow is likely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s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thrust fault, an abnormal decline of groundwater level was observed immediately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unique preseismic change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20.
红柳峡跨断层水准多次出现由张性背景转为大幅压缩的规律性变化,基于青藏高原地区5级以上地震高频时空分布特征,与祁连山断裂带异常跨断层场地同步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①红柳峡跨断层水准与祁连山断裂带上其他跨断层异常场地变化时间一致性较好;②在红柳峡水准出现压性变化的1年内,青藏高原5级以上地震高频活动多发,且红柳峡水准出现压缩变化时段内,在青藏高原内部多形成NE向5级以上地震条带,表明应力多沿NE向集中。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板块在北向推挤增强过程中,引发青藏高原内部及周边块体一系列地震,而作为祁连山断裂带西端特殊的跨断层场地,红柳峡跨断层存在块体调整过程中出现较为规律异常变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