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科华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Z1):125-126
通过对龙永煤田陈山井田牛坑头勘探区陆家地煤矿地质勘探组织方式的探索,提出以专业地质勘探队为主的地质勘探与生产矿井地质找煤相结合的组织方式进行互动地质勘探,可以较快较好地保证矿井接替,赢得地质勘探所需的资金、勘探时间、勘探速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贵州"西电东送"电煤保障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朝元  何立贤  刘家仁  陈履安 《贵州地质》2006,23(3):163-167,175
分析了贵州省“西电东送”火电建设中电煤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矿井建设电煤资源保障存在缺口,当前矿井建设中地质勘查依据不足,从而增大了矿井建设投资风险并为生产事故多发和资源浪费埋下祸患,煤矿采矿及管理人才匮乏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供制定规划和领导决策参考:(1)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加强、加快贵州省煤炭地质勘探工作;(2)加快贵州省大中型煤矿建设,加强对小煤矿的管理、监督、引导和资源整合重组;(3)加快煤矿采矿和地质技术人才培养,特别是中等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冯宏 《地质与勘探》2009,45(6):756-760
在我国第一能源-煤炭资源持续紧缺的形势下,50%的深部资源开发正面临许多新的地质勘探问题.矿井物探技术进步有力的推动着资源开发勘探方法的改变,在井下巷道中对下纽资源的纵深向勘探和水平向勘探技术的成熟,促使技术框架重构.在一井一面高强度开采的煤矿生产组织新模式下,采空区下深部资源勘探、安全地质条件评价和治理、基于"3S"的递推地质管理技术等是老矿区深部资源勘探急需的支撑技术,矿井与地面结合必然是煤炭资源勘探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铁法矿务局大力协助下,我们对铁法煤田四对生产矿井进行了探采调查对比。通过这一工作,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方向,进一步认识到,提交了精查报告地质勘探工作并未结束,还必须对矿井在生产建设中所揭露的大量地质现象,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工作,总结过去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  相似文献   

5.
用综合勘探方法提高矿井资源勘探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物探、钻探、巷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对八里塘煤矿扩大区进行了矿井资源勘探。结果表明:对于急倾斜式的隐伏型煤田,采用综合勘探方法能够达到很好的勘探效果,可在短时间内,高速度、低成本地获得满足煤矿建设和生产需要的地质资料。同时为煤田地质勘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矿井地质是一门探索性、适用性都非常强的技术科学,是在煤田地质勘查的基础上、在矿井建设和生产期间、直接为煤矿建设和生产服务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我国的矿井地质工作是随着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它对煤矿建设和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初期创立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开拓前进阶段和发展提高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需求量也随之持续增长,煤炭开采逐步向深部等难采块段及边缘地区推进,其地质条件日趋复杂,开采难度加大,因此矿井地质工作必须做好基础地质的研究工作,重视高新技术应用,完善地质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勘探精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加强矿井地质队伍建设,强化矿井地质基础工作,深入探讨矿井地质研究方法,进行矿井水害的综合研究,推行勘探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地质因素对矿井生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张双楼煤矿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搞清矿区地质构造和补充某些地质资料,山东省兴隆煤矿和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应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等综合勘探手段,在矿区进行生产勘探。  相似文献   

9.
河北局从1955年于开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煤田地震勘探队和电法队以后,进行了大量的方法研究及技术积累,其综合勘探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解决煤矿复杂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问题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到目前为止,已经做了百余个针对破碎带、断层、陷落柱导水、突水通道检测、小窑采空区积水和煤系地层含水层分布等方面的地质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综合勘探技术在河北省找煤、矿井水文地质勘探以及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新  魏宏超 《探矿工程》2012,39(Z2):119-122
矿井地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作为地质情况呈现的直观手段,井下钻探技术与装备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矿井边界勘探、井下治水、瓦斯治理等领域。根据井下钻探施工发展与技术现状,在分析了煤矿井下钻探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的基础上,介绍了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在煤矿井下的应用与前景。  相似文献   

11.
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煤矿生产技术人员在使用三维地震勘探成果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成果利用率低、时效性差、与地质信息不关联、无法做到动态更新等。基于龙软GIS平台的三维地震动态解释系统,将采区三维地震勘探信息与矿井地质信息相互融合,实现了对采区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的动态修正,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
粤北南岭煤矿位于我省北部,主产焦煤,矿井经常突水,水患无穷。解放后,曾有不少单位做过大量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普查、勘探工作。近年来又通过地质勘探和生产井开采的验证,核实了以往水文地质勘探程度。笔者根据探采对比情况,提些看法,以供南方小型煤矿的水文地质勘探及开采设计参考,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3.
通过灵新煤矿—采区北翼、羊场湾—矿南翼井巷工程实际揭露资料与地震勘探所获成果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地震勘探技术所获主要地质成果的准确性以及对矿井建设、生产所起的作用, 并对应用地震勘探成果所获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1984年1月1日起,煤田地质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按勘探项目编制设计预算。通过按勘探项目编制与实行设计预算,把地质设计、施工技术组织和经济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强地质勘探工作的科学管理,达到编短勘探周期、节约地质勘探费用,取得符合煤炭工业生产建设需要的优质地质成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基于查阅大量的地质报告和矿井调研,对生产煤矿补充勘探工作和勘探成果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生产煤矿补充勘探还未形成成熟可行的勘查模式,无论是勘查设计、工程施工还是综合研究仍是以煤炭资源探查为主要目的,补充勘探的矿井地质工作属性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补充勘探中主要存在方法和手段选择针对性不强、工程布置思路僵化、对探采对比重视不够、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新技术投入少、成果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补充勘探模式构建应当遵循的4个基本原则,构建了一种生产煤矿接续采区补充勘探的模式。通过陕北地区典型矿井应用实例分析,提出针对顶板水害、坚硬顶板型冲击地压矿井补充勘探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评价表明这种模式是现实可行的,可以为生产矿井接续采区补充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产勘探是在地质勘探的基础上,在紧邻近期开采地段与生产工作结合进行的深一步的勘探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矿床勘探程度,达到储量升级。通过生产勘探,可以提高矿产储量级别,从而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生产勘探与矿床开拓、采准工程结合,为采矿块段单体设计、编制生产计划提供地质依据,为生产准备矿量提供地质保证。因而生产勘探是矿山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地质工作。 我国露采生产勘探工程有以下几种:平台槽探(刻槽和连续打块)、浅井、钻探、洞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关心煤矿建设和煤田地质工作的同行,提出精查之后矿井移交生产之前,增加一个“开发勘探”阶段。这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对精查勘探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煤田地质工作在勘探技术手段上的更新,如物探(特别是地震)的数字化,可以更精确地查出一些小断层,有可能提高勘探程度。要否建立开发勘探阶段?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三维地震勘探信息挖掘不足及与矿井采掘地质信息脱节是矿井地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针对影响郭家河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地质问题,利用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成果和矿井采掘信息的集成和融合,对煤层厚度、地质构造、水害等矿井地质条件进行精细预测预报研究。建立了以矿井开采和测井资料为约束条件、多参数反演煤层厚度的综合预测技术,使煤厚预测准确率提高15%;采用地震属性融合技术提高小构造的识别能力,预测地质构造准确率提高30%。基于三维地震信息识别含水砂体的空间分布,建立了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和水害危险性地质预测方法。研究成果对复杂地质条件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低成本但有效的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西鸡西立井首采区地震补勘后的地质成果, 矿井建设生产中井巷工程对地震补勘成果的验证情况。分析了地震补勘前矿井设计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损失, 阐明了地震补充勘探在煤矿生产中的实际意义及今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新的能源经济形势下,资源开发正面临许多新的地质勘探问题,物探技术进步有力地推动着资源开发勘探方法的改变,促使技术框架重构.在一井一面高强度开采的煤矿生产组织新模式下,大跨度超前地质预测、现场处理解释和网络化技术支持等,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必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