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研究确定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寻找地质灾害发生与气象因素的耦合关系,建立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结合强降雨天气的预报,对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与气象因素的叠加评价,对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及分布范围进行预报预警。以四川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为例,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和信息的评价、会商、签发、发布、接收、处理及反馈程序。2003年汛期应用证明,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流程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涉及国土、气象、广播电视和政府主管等多部门共同协作。其信息的特点包括时效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预警工作中建立科学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流程”是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论文重点介绍以气象信息、地质灾害信息等数据传输为主线的地质灾害预警“业务流程”的研究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陆从2003年开始开展了汛期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并形成预警产品面向公众的发布,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地质灾害预警描述信息是地质灾害预警产品的重要组成,包括了预警范围、等级、时段和文字说明等内容,为了快速形成权威、科学、精准的这一信息,文章研究了一种可高效自动分析形成初步的预警产品描述信息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构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本文探讨了基于网络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并结合地质环境专业知识,建立集数据发布、管理、查询、共享等为一体的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数据网络发布与共享平台的设计过程,并以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群测群防、预警预报、巡查与监测信息为数据源,实现了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发布平台的建设,进而为政府、社会公众等进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和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和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的精神,示范引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2012年以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依托国家公益性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在陕西省、商洛市和镇安县各级政府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镇安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示范,探索创建了"管理支撑层级化、监测手段多样化、数据采集智能化、预警预报及时化和信息服务一体化"的地质灾害防治"五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实践:2003-2012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始于2003年,每年汛期(5~9月)向公众社会发布预警信息,警示群众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本文概略介绍了2003-2012年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工作机制、技术方法和预警效果等方面的成就。工作机制方面,采用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的分级运行管理方式,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了预警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技术方法方面,创建了隐式统计预警(临界降雨量判据法)和显式统计预警(地质环境与降雨多参数耦合判据)两代预警模型,并研发了相应的业务运行系统,有效指导了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典型地区专业监测预警研究。预警成效方面,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使社会公众特别是基层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显著增强,减灾知识逐渐增长,合理利用地质环境,主动防治地质灾害已在中国取得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能力是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四川省自2003年起率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在长期实践基础上,于2019年开始重点在预警模型分析和建立、系统设计与实现、分级预警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创建了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库、“省市县一体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互联系统及分级预警机制。基本实现了基于雨量数据传输、预警模型分析运算、预警信息发布等“省市县一体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及分级预警的闭环管理,初步解决了市县缺平台、缺经费、缺技术的三缺问题及多头发布预警信息对基层造成的干扰问题。2023年四川省成功避险的案例中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发挥作用的占86%,有效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8.
陆美兰 《地质学刊》2004,28(2):95-95
20 0 4年5月2 8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和江苏省气象局正式签订了《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这标志着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它将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为全社会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信息服务,推动各级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江苏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将从2 0 0 4年6月1日开始,根据降雨量情况,通过江苏省电视台向全省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由省地调院承担实施。签字仪式由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刘聪主持。江苏省…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关于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的框架协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能力和水平,2011年6月1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宁廷河和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阎丽凤分别代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和山东省气象局签署了《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框架协议》。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上升,建设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对于保证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从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的设备布设、系统建设、平台功能、运行现状阐述其建设与实现过程。目前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已经可以达到地质灾害不同来源,不同批次的灾害点信息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做到数据集成化、成果可视化、信息综合化、系统一体化。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等10个模块。现阶段所有的普适性监测数据可以同步发送到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平台,能够高效支撑地灾预警工作。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能够对实时采集的监测数据自动进行分析,支持多种预警模型进行判别;当监测数据发生变化触及预设判别模型时,能够自动发送地灾预警信息。通过系统试运行,已经有了成果监测预警的案例,数据可靠能够满足监测预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对河南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商城县地质灾害预警为例,将预警网格作为关联字段,对地质灾害预警结果库、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库进行关联处理,建立带有空间预警网格及地质灾害基础信息的地质灾害数据库,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制定的地质灾害上报表格,以河南省地质环境信息网为系统平台,采用asp动态网页设计语言,设计预警结果区地质灾害信息查询以及地质灾害反馈等页面,从而建立基于Web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反馈系统。  相似文献   

12.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已成为指导各地高效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预警范围的精确度、信息的可靠度及覆盖度均有待提高。本文结合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践,提出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管理办法、拓宽预警覆盖面、整合资源、合力防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论文采用了降雨特征(用降雨诱发指数表征)与地质环境条件(以地质灾害敏感性指数表征)进行叠加、分析,确定预警预报等级,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的方法;提出了预警产品制作与发布、多普勒雷达跟踪、应急指导、反馈信息收集、灾情调查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程序。对近几年江西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效果分析,总结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今后的工作设想与建议。应用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已在近几年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中不断完善,预警预报精度得到提高,防灾减灾效果明显,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体系是针对九寨沟景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致灾特点,构建地质灾害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服务平台,为全面提升九寨沟景区防灾能力、加强安全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平台布设了地表位移、裂缝变形、泥位、雨量等多种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一体化体系,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让受威胁的人群快速转移撤离。  相似文献   

15.
刘云  康卉君 《华东地质》2020,(4):416-424
摘要: 江西省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频发的主要省区之一。2002年,原江西省国土资源厅与江西省气象局合作,首次在江西卫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发布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江西省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历经十余年的发展,预警等级划分主要采用图层叠加法,经历了无预警等级、五级预警等级、四级预警等级3个阶段,预警信息越来越精准。2002年至2019年年底,共发布预警信息298期,其中红色(五级)预警9期,橙色(四级)预警80期,黄色(三级)预警190期,蓝色预警15期,无等级预警4期; 2002—2005年为预警发布尝试阶段,发布的预警信息较少; 2006年始,发布的预警信息有较大程度增长。2002年至2019年年底,成功预报地质灾害事件856起,避免可能的人员伤亡8 885人,预警成效显著。对2011年以来172期预警命中率和空报率的年均值进行统计,发现命中率尚可,但空报率较高。预警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为预警信息仍为手工制作、预案对预警等级划分已出现不适用情况、未制定预警校验要求等。后期预警工作将向自动化、精细化及短临预警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冒建  路璐 《城市地质》2015,(Z1):146-149
功能需求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的首要任务,对整个平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数据管理、动态监测,预警分析、会商上报、应急管理、三维展示和系统管理7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其中预警分析中模型的构建和实现,是预警结果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关键步骤。平台的建设可实现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化运作模式,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监测预警.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被公认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政协委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烈荣建议,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要加强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重点工作领域灾害调查与成灾规律研究是当务之急 陶庆法(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发生地质灾害329起,造成14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7亿元,死亡人数较去年30人增加了383%,直接经济损失较去年的0.73亿元增加了409%.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总体思路是"调查评价当先,科学规划跟进,全面监测预警,重点治理搬迁,强化应急避险,依靠科技创新,加强宣传培训".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四大体系为核心,强化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介绍汛期地质灾害督导信息网上填报系统框架结构,使用MS SQL Server数据库和C#语言建立基于WEB界面的督导信息网上报送系统,在地质灾害灾情报送、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反馈等工作中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短时气象地质灾害预警的实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沿海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即雨即滑灾害频发,有必要实现短时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基于预警单元的划分,利用实时降雨、气象预报和群测群防点数据,建立归一化方程预警分析模型.并采用Arc-GIS平台,构建"广东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使用广东2009年至2010年地质灾害进行检验,该系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