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ESDA-GIS的新疆能源碳排放空间差异动态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2-2014年新疆能源碳排放数据,采用Arc GIS9.3,运用标准差椭圆与ESDA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了新疆能源碳排放空间差异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各地、州、市能源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北疆地区,且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而次冷点和冷点区域范围则不断扩大;能源碳排放呈现出东北—西南、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标准差椭圆呈现出逐渐向南疆地区移动的趋势,以昌吉地区为核心,范围包括了新疆能源碳排放主体地区,能源碳排放重心呈现东南—东北—东北方向的变动趋势;最后,基于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实现新疆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渔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尼系数、重心模型、ESDA方法和空间计量分析模型,探究了1988-2013年中国渔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渔业一直存在显著的地理集聚现象和空间自相关特征,渔业地理重心的变化范围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沿线的皖、赣、鄂三省以及苏、皖两省的淮河以北和江淮之间;2)渔业空间关联格局中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在26年间数量减少近半,冷点区和次冷点区数量增多,但未发生变化的类型区居于主体,发生变化的类型区基本表现为梯次逐级减弱的演变特征,各类型区初始呈现出的集中连片分布态势和梯度推移性变化规律渐趋不明显;3)渔业具有正的省际空间溢出效应,沿海地区、产业外部性、人力资本、消费需求、城镇化率、技术水平、产业外向度、政府干预度都会影响中国渔业地理集聚,而交通条件的影响作用尚未凸显。  相似文献   

3.
选取1990—2018年博物馆名录,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1990—2018年中国博物馆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8年博物馆数量呈整体加速发展态势,东西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博物馆数量密集,且发展速度较快,中西部地区数量稀疏,且发展较为缓慢。2)中国博物馆空间上不断集聚,并呈现出“单核”向“多核”模式演化的分布格局。3)中国博物馆重心居于东部,重心移动轨迹呈“Z”形移动。4)中国博物馆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过程,形成“东热西冷”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博物馆的热点地区,新疆和西藏始终处于冷点区域。5)博物馆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受经济、社会、政策和文化教育的影响。其中,政策和文化教育因素是博物馆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因素次之,经济因素是一般因素。  相似文献   

4.
作为带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防止城市产业空心化的“压舱石”,制造业空间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识别对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20年微观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兰州市制造业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从空间结构来看,由城关区和西固区组成的“双中心”逐步向中心城区和郊区构成的“多中心集聚、轴向连片发展”演进,呈现出明显的郊区化趋势。(2)从集聚特征来看,兰州市制造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开发区、新城区、国家级新区是不同时期制造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可以说三代“新区”重塑了制造业的经济地理格局。(3)从驱动因子来看,政策因素、地价因素、交通因素以及集聚经济是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以国家级新区、开发区表征的政策因素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而以企业数量表征的集聚经济空间异质性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具有各地市人口总量差异较大、人口密度呈西高东低态势、市县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人口沿交通轴线集中分布、人口分布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十分显著等现状特征;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变化具有各地市人口增幅差异明显、人口分布具有不断集中趋势、人口重心逐渐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趋同趋势不断增强等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孙宇  刘维忠  盛洋 《干旱区地理》2023,(12):2017-2028
以新疆干旱区14个地州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和核密度分析14个地州压力-状态-响应韧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对新疆水资源经济生态韧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因子交互作用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新疆各地州压力韧性评价指数多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压力韧性水平由高度韧性降为中等韧性。状态韧性、响应韧性、综合韧性均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韧性水平也有所提升。(2)2010—2020年新疆各地州压力-状态-响应韧性核密度空间上呈现高低交错分布的格局,且西南部高于东北部。从3个维度来看,压力韧性核密度高值区由西南部向中部蔓延,分布较集聚;状态韧性和响应韧性核密度高值区由北部向南部蔓延,分布较分散。2020年,区域内综合韧性、状态韧性、响应韧性核密度差异呈不断缩小的趋势,压力韧性核密度空间差异较显著。(3)产业结构、人均GDP、生态自净能力影响因子对水资源经济生态韧性的影响力有所增强,人为灾害等因素有所减弱。产业结构、生态自净能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强于单因素对系统韧...  相似文献   

7.
新疆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振  雷军  段祖亮  董洁芳  苏长青 《地理研究》2016,35(12):2333-2346
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新疆人口空间分布受地貌、气候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表现出分散分布的特征。研究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对新疆人口发展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GIS的支持下,从多角度、多尺度出发构建了两个年份新疆人口空间数据库,对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的集散程度、多尺度的人口疏密状况、人口重心分布及变动、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态势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得出以下结论:① 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逐步增加,各尺度人口集中的速度均较慢,人口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人口的流动性较差。②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依赖性,不同空间尺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空间尺度越大,人口分布特征越不明显,从小尺度对人口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避免大尺度探究带来的不足,小尺度新疆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圈层结构,表现出人口空间分布的“三大集群”和零星若干“小集群”的分布特征。③ 新疆人口重心分布逐年向东偏北方向移动且移动的距离较短,说明新疆人口有向北疆,尤其是天山北坡城市群集中的态势,但集中的速度较慢,对人口重心移动的距离影响较小。从重心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可以看出影响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的第一大要素是水资源。④ 新疆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也具有独特性。维吾尔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疆三地州且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哈萨克族人口空间分布也较为集中,汉族和回族人口空间分布分散,集聚态势不明显,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较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地理集中度、不均衡指数、不一致指数及地理加权回归对豫皖湘赣57个地级市2010—2016年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非均衡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转移集中度指数变化较小但各地区之间产业转移集聚格局变化较为显著,总体上集中度高和较高的地区分布在豫北、豫中、皖中、皖南以及赣北地区;2)创新产出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以芜湖和郑州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格局;3)豫皖湘赣地区大部分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能力呈现出较强的不一致性;不均衡指数波动较大,呈现出上升、缓慢下降、快速上升的趋势;4)从影响因素回归系数来看,平均工资和教育占财政支出百分比与不一致指数成负相关,网络通讯发展水平与不一致指数呈正相关,而集聚效应与不一致状况关系较为复杂,具体表现为豫皖湘赣东部合肥等地和西部怀化等地为正高集聚区和北部郑州等地和南部赣州等地为负高值集聚区。  相似文献   

9.
付娇  李婧  贾洪文  黄银洲 《干旱区地理》2020,43(4):1136-1145
通过收集中国西部12省份的714个开发区基础数据,采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分析法以及地理空间分析法,对1993—2015年间中国西部地区(简称西部地区)开发区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及产业分布特征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西部地区开发区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呈现出以重点城市和城市圈为依托的“多级集聚”的演变规律。(2) 西部地区开发区空间聚集程度和规模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集聚规模增长幅度大于集聚强度。(3) 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各类型产业的集聚程度强于省级开发区,集聚规模弱于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主要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各类型产业分布格局呈现出单核心集聚特征;省级开发区以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各类型产业布局特征差距显著,技术密集型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劳动密集型向中心城市集聚、资金密集型连片规模化发展。研究结果对于西部地区合理利用开发区来加强城市群联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4—2013年新疆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婷  陈闻君 《中国沙漠》2015,35(4):1089-1095
选取2004—2013年人均GDP数据,采用ArcGIS9.3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新疆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域虽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主要分布在奎屯、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等北疆地区;2004—2013年,新疆县域经济呈现出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标准差椭圆呈现出逐渐向东疆、南疆地区移动的趋势,总体上以和硕县为核心,范围包括了新疆经济发展的主体地区;经济重心呈现东南—东北—西南方向的变动趋势。最后,对新疆县域经济空间演化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新林  赵媛  许昕  王长建 《地理研究》2016,35(8):1457-1469
引入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概念,对2000-2012年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输流地与汇流地优势度进行测算,并对其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 输流地、汇流地的数量及优势度随时间不断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② 输流地优势度集聚性先降低后升高,热点区在西北部区域,空间上表现出向东南—西北方向分布,最后呈现出接近南北方向偏移;汇流地优势度空间上总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热点区在东部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移动趋势。③ 天然气资源流通条件及产量是输流地优势度空间格局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汇流地天然气资源消费、天然气工业及流通条件是汇流地优势度重心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程度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12.
产业特性、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贺灿飞  朱彦刚  朱晟君 《地理学报》2010,65(10):1218-1228
产业地理集聚存在产业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结合产业特性和区域特征揭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采用2004 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本文发现交通密度、政府支出比重、开发区数量以及贸易壁垒强度等区域特征显著影响产业集聚。在产业特性与区域特征交叉分析中发现,市场化促进了农业投入依赖性强、产业联系强、劳动密集型及研发密集型的产业的空间扩散,交通网络的完善有利于产业联系强的、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的分散布局,在市场潜力较大的省区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更为集聚;地方政府的产业和区域政策促进了产业联系较强的产业集聚,而拉动了利税率高的、国有企业主导的、属于国家重点计划的产业分散布局;各级政府建立的开发区和园区则尤其不利于国家计划重点产业的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实现。本文研究表明,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于中国的制造业集聚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而中国的政策制度环境也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集聚需要一定的产业和区域条件,并非所有产业和所有区域内都能够实现高水平的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聚创新资源的核心支撑载体,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抓手。论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平台整体呈现出集聚分布特征,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核心呈“品字形”的分布格局;② 基于不同等级和不同功能类型划分的各类创新平台均呈现出显著集聚的特征,但集聚强度和集聚状态存在一定差异;③ 创新平台总体和不同类型创新平台的空间集聚存在尺度效应,随地理距离的变化空间集聚趋势先增强后减弱;④ 创新平台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融实力、信息化程度、利用外资水平、人力资本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交通可达性、城镇化水平、经济基础和创新氛围。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运用空间均值地图演示的方法,研究了新疆近30年以来经济重心的转移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经济重心与中心并不重合,位于其地理重心的东北部,经济重心与地理重心之间的距离总体呈逐年增大趋势;(2)1978-2007年间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由西南向东北呈"S"型态势发展,总方向为东偏北10.49°,总移动距离为103.87 km,其中东西方向移动102.13 km,而南北方向仅移动18.91 km,绝大多数年份的经度向变化大于纬度向变化;(3)新疆经济重心的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发展政策使得新疆经济重心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是在不断扩大的,建议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应继续向新疆西部、西南部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15.
电子商务专业村是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论文基于2015—2020年全国淘宝村空间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求电子商务专业村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揭示不同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 淘宝村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与中国基本地理格局高度吻合,时空演化呈现由中心向外围逐渐扩散特征;② 淘宝村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集聚强度逐年增强,高强度集聚范围逐年扩大,华北平原传统农区出现高强度淘宝村集聚区;③ 淘宝村呈现显著的空间聚类分异特征,空间聚类区分布相对稳定,高—高(HH)集聚区集中分布在苏南、浙江、福建的泉州、莆田和潮汕揭城市群;④ 各影响因素对淘宝村空间格局演化具有不同的解释强度,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是高作用影响因子,政府行为影响力稳步上升,社会经济影响呈“U”型变化态势,三级影响因素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常住人口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对推进电子商务专业村发展、深化专业村发展理论、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康雷  杨兆萍  韩芳 《中国沙漠》2022,42(1):158-166
基于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空间数据,集成相关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数据,采用最邻近分析、核密度估计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新疆非遗的空间分布规律和集聚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究影响新疆非遗空间分布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结果表明:新疆非遗空间分布呈现北多南少的特征,主要集中在喀什、伊犁、塔城、巴州和乌鲁木齐等地(市、州);新疆非遗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不同类型非遗的集聚程度也有差异,在空间上形成了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为核心的一级组团、伊宁和喀什为核心的二级组团以及以塔城、哈密和阿克苏为中心的若干三级组团。新疆非遗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社会文化因素(0.5494)>经济因素(0.4597)>自然因素(0.2285)。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协同效应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对1981~2008年12类农作物种植重心、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的计算,探讨了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种植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及演化路径,并从演化经济地理视角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种植业整体上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大,区域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逐步加强。(2)与制造业地理集聚总体呈现"南下东进"不同,种植业地理集聚逐步"南下西进",从东部省份向中西部省份转移,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也是重要的集聚地,而昔日鱼米之乡的优势已逐渐下降。(3)农业地理集聚格局的演变经历了由自然集聚向社会集聚进而形成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的过程,其中,自然集聚的作用日益减少,而社会集聚作用逐步增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社会变异步伐的加快,也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的地理集聚和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全区和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规模集聚度、产业空间集聚性和产业内部关联度3个维度展开,测度2007—2019年新疆整体以及各地州市旅游产业集群状况,并揭示旅游产业集群背后的驱动因子。研究表明:(1)从全疆层面看,新疆旅游产业整体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化水平,旅游产业集群趋势更加明显。(2)从地州市层面看,新疆内部表现为横向发展,呈现出由局部到全面的发展趋势,但南北疆发展差异较大。(3)从驱动因子类型看,北疆多以服务消费型、南疆多以环境友好型驱动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21 BC-1911 AD年间中国城市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① 在整个研究阶段,中国城市分布的重心位于中东部地区,秦—唐时期重心向西南地区大幅移动,唐—元时期重心先东北方向移动后转向西南方向,元—清时期重心主要向北移动。以腾冲—瑷珲一线为界线分区研究发现,在整个研究阶段西部重心在南北及东西方向呈现出较大的波动趋势,东部重心呈现出与全国类似的运动轨迹。② 标准差椭圆分析表明全国及东西部地区城市分布经历了明显的分散—集聚—分散的变化趋势,其中西部地区最为明显。从城市分布的平均方向看,全国及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以东北—西南为主要分布特征,西部地区是以西北—东南为主要分布特征。③ 从城市密度分布特征看,其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不断加强且由空间相关性引起的结构性变异处于显著状态。从方向上来看,全方向上的均质化程度呈下降趋势,西北—东南方向各时期城市密度均质化程度相对较好,空间差异相对较小,而东—西方向差异最为明显。④ 分析不同时期城市设置的相关因素发现,221 BC-1911 AD年间,中国城市设置相对集中在地形平坦、气候适中且靠近河流及中心城市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最基本的属性,不均衡性过大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利用地理联系率、Pearson相关系数、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的时间特征;采用重心模型和人均GDP空间分异特征探讨了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塔河流域的人口、经济分布匹配程度不断减弱,不均衡特征逐渐显著,区域经济差异已超出警戒线的范围。(2)在空间格局上,经济重心显著向东北方向集中,人口重心基本不变;人口、经济重心转移使和田、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地州逐渐成为贫困人口集聚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库尔勒市成为经济极化中心。依据增长极理论,塔河流域经济极化中心较单一,增长体系不完善,未来需培育新的极化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