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合成了一种集较强极性基团和表面活性基团为一体的油溶性降黏剂.通过自制合成的两种单体丙烯酸十八酯和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苯磺酸丙二醇酯,在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摩尔比)1:2,;引发剂用量1%,合成温度70℃下反应8 h,得到最终产物,并用红外光谱法表征了聚合物的组成特性.该共聚物能使稠油的黏度由62 133 mPa·s降到1 192 mPa·s,降黏率达到98.08%,满足稠油在管道输送中的可流动黏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芳基双希夫碱在低温稠油水热催化裂解中的室内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制了一种低温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剂--芳基双希夫碱,并用该降黏剂对南阳油田的稠油进行了室内试验.在反应温度为200°C,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08%,pH值为12的条件下,原油的降黏率达到91.34%.用棒色谱对反应前后的族组成进行了测定,发现反应后重质组分有所减少;采用气相色谱对反应前后饱和烃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反应后饱和烃增多;用红外光谱对反应前后胶质、沥青质的结构进行了测定,反应后稠油重质组分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稠油黏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稠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以合成的配体N-月桂酰基ED3A为基础合成了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N-月桂酰基ED3A铁,并通过红外光谱对该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将其用于稠油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反应试验的结果表明: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N-月桂酰基ED3A铁可使辽河冷42-平2稠油(85 600 mPa·s,50℃)在200℃时,催化剂用量(wB)为0.03%,加水量(φB)30%,反应时间24 h的条件下,降黏率为93.4%,并有10.2%的重质组分裂解为轻质组分.  相似文献   

4.
过渡金属的有机酸盐对稠油水热裂解降黏反应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研制了过渡金属有机酸盐催化剂,并据此对胜利油田的稠油进行了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室内实验.在反应温度为280°C、反应时间为36 h、加水量为20%、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2%的条件下,原油脱水降黏率达到97%.利用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试方法对稠油反应前后的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稠油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反应的机理.研制的过渡金属有机酸盐可用于特稠油、超稠油的现场开采.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温固相反应的方法合成了纳米级的keggin型杂多酸盐,使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和激光电位粒度检测法ZSI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特、超稠油的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反应,使用棒薄层火焰离子化分析仪TLC-FID对反应前后稠油的族组成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级的keggin型杂多酸盐可以使G540稠油在200℃时黏度降低80%以上,并有9.25%的重质组分裂解为轻质组分.  相似文献   

6.
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黏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论述了开展稠油开采新方法研究的重要性、稠油的分类及其开采方法的基础上,从催化剂的研制、机理研究、现场应用等方面对特超稠油的水热裂解催化降黏方法进行了全面介绍,同时对该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重点介绍,着重分析了该课题组自行研制的4类催化剂的催化降黏机理.最后,对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黏方法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水敏性地层钻探用接枝淀粉聚合物泥浆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接枝淀粉共聚物为降失水荆,选择抑制荆、防塌剂、润滑剂、包被剂、膨润土等处理剂,优化设计了水敏性地层用接枝淀粉聚合物泥浆体系。经过测试,该体系的API失水为7ml,相对膨胀降低率84.2%,岩屑回收率92%,摩阻系数0.07。该体系在水敏性地层的钻探施工中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Hofmann法制备新型两性离子AM-AMPS共聚物降滤失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使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共聚,然后进行一定程度的Hofmann降解,得到了一种新型两性离子AM-AMPS共聚物降滤失剂(HL).讨论了反应条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用胶体滴定法测定了其胺化度,并考察了HL在淡水钻井液、盐水钻井液、饱和盐水钻井液、人工海水钻井液、含钙盐水钻井液的降滤失性能及其在180℃下16 h滚动老化前后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HL具有良好的降滤失作用,抗高温、耐盐能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9.
纤维素接枝丙烯酰胺/高岭土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在高岭土的存在下,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交联剂,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微晶纤维素与丙烯酰胺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合成接枝纤维素/高岭土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研究了纤维素与单体的配比、高岭土添加量、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反应温度对吸水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结果表明,高岭土在接枝聚合物中能较好分散,复合材料吸水率达1166,对生理盐水溶液的吸水率达86。  相似文献   

10.
PA—6型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几种常用高聚物的改性和性能评价与对比,提出了抗温性较强的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腈为基本聚合物,配以几种高温降失水剂,稀释剂进行本体聚合的合成工艺,具有聚合能量大,反应速度快,流程简便易推广的特点。还进一步探讨了PA-6型降失水剂的降失水机理。  相似文献   

11.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淀粉和丙烯酰胺为原料,采用硝酸铈胺(CAN)、过硫酸钾(KPS)、高锰酸钾(KMnO4)三种引发荆引发接枝反应,通过对比产物的接枝效率(GE)、接枝率(G)、单体转化率(C)及絮凝效果选出适宜的引发剂过硫酸钾.然后采用此引发荆,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量、单体量时接枝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质量分数3.5%、反应时问2 h、反应温度35℃、引发剂量0.09 g、单体量7.8 g时制得聚合物分子量达到106g/mol.加入助凝剂明矾后聚合物絮凝效果更佳,且明矾与共聚物质量比5:0.3.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合成的聚合物是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相似文献   

12.
王小平  夏雄 《岩土力学》2011,32(11):3283-3287
岩土类材料具有显著的率相关性,其应力-应变关系全过程一般表现为硬化-软化特征,研究如何描述这两类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岩土类材料的物理变形机制分析,考虑到其结构性特征,采用弹黏塑性本构模型,引入反映材料结构变化的可变结构黏滞系数及其演化方程,并将其嵌入到弹黏塑性本构模型中去,建立能够反映材料结构变化的弹黏塑性本构模型。利用玄武岩常规三轴常应变率试验结果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弹黏塑本构模型能够完整、合理地描述岩土类材料应力-应变关系全过程以及材料本构关系的率相关性,同时还能够反映材料的峰值强度、残余强度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丙烯酸(AC)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得了降失水剂。用制备得到的降失水剂和其他处理剂作为有机改性剂,采用混炼挤压法制备得到多功能复合剂。用多功能复合剂配制钻井液,研究了其粘度、降失水等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多功能复合剂配制的钻井液,在粘度、滤失量和页岩膨胀降低率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多功能复合剂顺利地完成了多个地区野外现场试验,证明其具有较强的抑制性能,较好的悬浮性,适用于水敏性和破碎地层。介绍了该多功能复合剂的性能及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丁二酸酐和乙酸乙烯酯进行共聚,制备了含有酸酐活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P(SA-VA);然后用该活性聚合物对电气石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含电气石的功能聚合物。通过IR、XRD、SEM等对改性产物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P(SA-VA)的酸酐基团与电气石表面的羟基发生了反应,电气石粉体被成功地引入到共聚物中,得到了含电气石的功能聚合物。该功能聚合物具有优良的分散性和储存稳定性,且该含电气石的功能聚合物成膜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优异的负离子释放量、远红外辐射等性能。  相似文献   

15.
稠油掺稀开采过程中,掺稀油密度选择不当不仅会影响降黏效果,甚至会造成油井沥青质析出而使油井无法正常生产。对掺稀降黏时不同密度中质油的分子活化能、Zeta电位及掺稀时溶解焓的理论及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质油密度增大,分子活化能在密度为0.91g/cm3之后开始迅速增大,降黏效果明显降低;而Zeta电位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密度为0.90~0.91g/cm3之间出现最高值,表明中质油密度在0.90~0.91g/cm3之间原油胶体体系最稳定;掺稀油溶解焓的测定结果亦表明,中质油密度在0.91g/cm3附近溶解焓最低,此时,掺稀降黏最有利。  相似文献   

16.
为利用膨润土的层间活性有效提高其吸附性能,用各种方法合成金属钛的聚合体,并引入膨润土层间进行改性,研究了合成方法、条件等对膨润土结构、性能的影响,并以红色染料模拟有机废水探讨其吸附性。结果表明,聚合体的合成方法、浓度及介质的pH等条件对改性膨润土的结构和性能均有影响。用Ti在层间水解生成聚合体的合成方法能够有效地改性膨润土、增大层间距、提高其吸附性。  相似文献   

17.
宜昌煤系煅烧高岭土表面改性及其在电缆胶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硅烷/脂肪酸复配偶联剂对煤系煅烧高岭土进行表面改性实验,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和活化率测定表明,硅烷偶联剂接枝到煅烧高岭土表面,改性的煅烧高岭土由亲水性变为亲油性;实验中探讨了煅烧高岭土的粒度和填充量对电缆胶料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表面改性的煅烧高岭土用于电缆胶料,能明显提高其物理机械性能,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有关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16,(3)
稠油具有粘度高,比重大的特点,因为流动阻力大而难以开采。世界开发稠油油藏的方法中,蒸汽驱、火烧油层、蒸汽吞吐是比较成功的手段。按稠油油藏的特点,开发各个油藏的开采方式也各有所异,但总是沿着降粘和使分子变小、变轻的方向发展。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是蒸汽驱开发稠油油藏。结合新疆A区块稠油油藏现状,主要从蒸汽中添加CO_2开发稠油油藏进行阐述,研究蒸汽添加CO_2驱油降粘机理,并对蒸汽驱的汽窜问题予以解决,达到更好的开发稠油油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孙凤春 《吉林地质》2019,38(3):68-71
本研究以PNIPAM(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单体,先制备出来Fe3O4@SiO2纳米颗粒,再与DMP(十二烷基三硫代碳酸酯)链转移剂进行酯化反应,制备的产物作为新的链转移剂,在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的条件下,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活性聚合法制备温度响应性磁纳米粒子。通过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谱图表明成功地合成出所需的产物。通过扫描电镜对其进行分析,所得到的Fe3O4@SiO2-PNIPAM聚合物纳米颗粒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20.
由共聚法制得的铁铝复合交联剂交换钠基蒙脱石层间的水合钠离子,再经SO42-改性处理制备了铁铝复合层柱粘土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利用xRD、FT-IR和BET法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乙酸正丁酯的合成反应为探针反应对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测试.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铁铝复合交联粘土SO42-改性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了催化剂对探针反应的选择性及重复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由实验确定的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下,乙酸的转化率达92.2%,反应中无副产物产生,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