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9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沉积序列及构造沉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和莱洲湾南岸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海陆相沉积的频繁交替,本文通过古地磁和14C测年资料对不同钻孔的晚更新世地层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对比,揭示了不同时期的沉积序列。并通过27口钻井的联合对比剖面,揭示出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二凹夹一隆的构造特征,对黄河三角洲发育位置和沉降特征有强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盐湖南岸断层位于运城市盐湖南岸,在浅层地震勘探的基础上,通过钻孔联合剖面勘探和钻孔样品年龄测试,获得断层的上断点埋深、断层标志层的断距以及地层沉积年龄等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盐湖南岸断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表明,盐湖南岸断层在55.7±0.43 ka B.P.以来没有发生明显的活动,断层的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中期。断层在晚第四纪以来经历过2次构造活动期和2次间歇期,间歇时间为约16000 a和55700 a,在2次活动期间断层活动程度存在差异,晚更新世早期断层活动较强,中期活动相对减弱。晚更新世以来断层的平均滑动速率为0.0276 mm/a,属弱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千里岩附近海域是千里岩隆起区地震活动较强烈的区域,对该区域新近获得的单道地震剖面的分析表明,海底第四纪沉积层中发育较多的褶皱和断层构造,断层以逆断层为主,褶皱则主要为平缓斜歪褶皱,为断层活动引起.褶皱和断层构造多形成于中更新世以前,千里岩断裂等部分断层最新活动至晚更新世,且具有生长断层的特征,反映了区域较强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盛海洋  王飞跃 《地质科学》2009,44(1):281-313
以新构造运动为背景,以岩石地层特征为基础,以多种方法的测年数据为依据,以生物化石种属与产出层位和气候地层为参考,按照多重地层划分观点,本文首次对若尔盖盆地更新统及全新统的生物地层、气候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划分做了深入研究,进而提出了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层的多重划分与对比方案.在以新构造运动为背景下沉积的更新统一全新统生物地层、气候地层等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相同时期不同沉积物之间可以相互对比.利用植物、孢粉和测年数据,"阿坝砾石层"时代划归为早更新世.黄河干流、黑河和白河地层中所产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介形类化石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由泥炭孢粉剖面和RM孔孢粉资料揭示出晚冰期到冰后期以来,若尔盖地区的气候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冷暖变化频繁,可与由冰期与间冰期或干旱期与湿润期交替演进的气候地层划分的中更新世4366高地冰期和尼格曲一公巴拉克冰期,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早期的木哈隆冰阶、扎尔吉冰阶、羊拱海冰阶、希门错沟冰阶和末次冰期晚期的安纳尔冰阶、全新世冰后期气候地层单位,以及河流堆积阶地划分和风成堆积划分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基于河南新郑县的一套完整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格大张剖面),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对75个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各端元组分在地层深度对应的时间尺度上做了小波变换。结果认为,从格大张剖面沉积物粒级组分中可以分离出三个沉积端元,端元1可能指示了东亚夏季风作用动力特征,夏季风的强弱引起的温湿变化造成相应时期内沉积物的古土壤化的强弱;端元2可能指示了东亚冬季风作用下沙尘暴沉积动力作用特征,代表了典型风成黄土的粗颗粒组分特征;端元3粒级组分更粗,代表了更强搬运动力条件,应属于东北风搬运黄泛平原粗颗粒而来的近源沉积物,距今3100 a以来尤为显著。根据小波分析结果,认为各端元组分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具有周期性特点。端元分析法在指示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上具有很好的效果,各端元组合特征能够敏感地反映出沉积动力组合特征,很好地反映晚更新世以来各动力变化特征。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识别各端元组的周期性特征以及根据目前状态推断未来可能的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野外调查发现在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存在12级阶地序列。利用数字剖面野外系统对该河流阶地剖面的记录完成全程数字化采集,并进行数字剖面桌面系统厚度自动计算和剖面图、柱状图自动生成,发现该阶地序列中T7、T8、T9保存完好,而时代最为古老的T12 根据基座玄武岩形成于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年龄,其形成时代应为上新世—早更新世。通过计算新构造运动抬升速率,将其形成、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数据表明,自中新世以来,该地区新构造运动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在总体上新构造运动的强度逐渐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7.
野外调查发现在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存在12级阶地序列。利用数字剖面野外系统对该河流阶地剖面的记录完成全程数字化采集,并进行数字剖面桌面系统厚度自动计算和剖面图、柱状图自动生成,发现该阶地序列中T7、T8、T9保存完好,而时代最为古老的T12 根据基座玄武岩形成于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年龄,其形成时代应为上新世—早更新世。通过计算新构造运动抬升速率,将其形成、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数据表明,自中新世以来,该地区新构造运动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在总体上新构造运动的强度逐渐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8.
泥河湾盆地剖面顶部黄土沉积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小长梁和东谷坨三个典型剖面顶部的黄土沉积进行磁化率和粒度特征的研究,以期揭示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状况。结果表明,黄土沉积可以划分为S1、L1和S0三层,与我国西北地区典型剖面的黄土堆积和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1-MIS5可以很好的对比。它记录了这一地区130Ka.B.P.以来至少千年尺度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也说明这一地区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剖面黄土沉积说明盆地在更新世晚期的发育具有差异性,由于断块抬升作用使盆地西部继续接受湖相沉积,而东部则湖盆消失,接受黄土堆积。这些初步成果对研究盆地晚更新世时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松辽平原东部受第四纪差异性构造活动影响,形成特殊的更新世沉积地层。由于第四纪划分方案和地域差异,松辽平原东部中、晚更新世界限仍处于不确定状态。通过黑龙江省方正剖面的研究、中更新统顶部(149.6±10.4) ka光释光年龄和主要氧化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以及区域剖面对比,认为将松辽盆地东缘中、晚更新世的界限年龄置于140 ka更适合地层实际情况。中更新世地层以河湖相、河流相和洪积相沉积物为主,完整的晚更新世地层应该包括下部的沼泽漫滩相黏土、亚黏土和上部亚砂土、黄土沉积。黑龙江省荒山剖面哈尔滨组下部可能由于相变而缺少沼泽漫滩相的沉积物。方正剖面与榆树东岗组剖面地层可以对比。中、晚更新世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氧化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在中、晚更新世的地层界限处都发生了明显的突变。  相似文献   

10.
新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演化中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跃  董光荣 《地质论评》1992,38(5):426-430
在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塔里木盆地逐渐向封闭的干旱盆地演化。由于波动式的新构造运动在每阶段表现的形式有差异,因而盆地的演化也相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该盆地新构造运动大致经历了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以及晚更新世三个阶段,其中以早更新世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对盆地的地貌影响最大。新构造运动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引起的,故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演化阶段在时间上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11.
长春腰分水岭黄土剖面常量化学元素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春腰分水岭中更新世晚期黄土剖面的野外观察和常量化学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各层中常量化学元素的规律性变化不仅能够揭示出剖面沉积时气候干冷-湿暖的多次波动,而且与野外各层的宏观特征具有良好的对应性;该项研究对于恢复中更新世晚期古气候及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松辽平原东部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2.
六盘山位于华北断块西部鄂尔多斯块体与青藏块体祁连断褶带之间的构造转换部位。前人对六盘山东麓断裂南段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究,根据地貌特征推断六盘山东麓断裂南段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根据断裂特征,大致可将六盘山东麓断裂划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活动断裂带上的断裂沟槽沉积物表现为由多个粗粒层与细粒层交替的韵律层序结构,韵律沉积特征与断裂活动有直接关系。在六盘山东麓断裂南段冶家村西发现一个断裂沟槽韵律沉积剖面,共鉴别出三期韵律沉积组合。通过分析认为本剖面所反映的韵律沉积特征应为构造成因。对断裂沟槽沉积物采样测年的结果表明,该段断层分别在约500 a BP后、6 ka BP后和15 ka BP前有过明显的地质活动。确认六盘山东麓断裂南段晚更新世以来有过多次活动,是一条活动断裂带。  相似文献   

13.
杨庚  陈竹新 《地质科学》2023,(2):347-378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逆冲带由西部近东西方向的喀什逆冲构造带和东部近东西方向柯克亚—和田逆冲构造带以及中间喀什—叶城走滑断层系组成,而北西—南东走向的喀什—叶城走滑断层带及其东侧齐姆根构造则为呈北东方向凸出的弧形构造。齐姆根弧形构造在地表地质和地震剖面均表现为向盆地方向倾斜的单斜形态。而且在塔西南地区,该弧形构造上从白垩系到新近系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东西两侧逆冲带同时代地层厚度,表现为异常增厚的特征。为了探讨齐姆根弧形构造特征及地层厚度异常增厚等原因,依据前人的地表地质填图成果,以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齐姆根地区及邻区完成的二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成果,对该区地震剖面资料进行详细的构造解释,提出齐姆根弧形构造单斜之下存在3个隐伏逆冲构造楔形体,即棋盘楔形构造、齐姆根楔形构造和英吉沙楔形构造。地震剖面解释的生长地层指出棋盘楔形构造形成最早,为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时期;其次发育齐姆根楔形构造,为更新世西域组底部沉积时期;最晚发育英吉沙楔形构造,时间大约在更新世西域组中-上段沉积时期,据此认为齐姆根中深层逆冲构造位移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而且地震剖面解释上也揭示了白垩系到新近系地层厚度异常增厚发育的构造部位及发育...  相似文献   

14.
在已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测量,重点分析了岷江松潘段的漳腊盆地、斗鸡台盆地地貌特征、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物质成分、空间分布等特征,并系统测量和研究了松潘段岷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河流阶地特征。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松潘段第四纪盆地的形态和地貌演化过程,漳腊盆地和斗鸡台盆地形成于中新世末至上新世初,西侧控盆断裂为东倾正断层,东侧为西倾逆断层,盆地为断块发生西降东升的翘板式断块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称之为"翘板式箕状盆地"。松潘段岷江河谷地貌呈现出宽谷和窄谷交替出现的特点,岷江干流及其支流中发育多处湖相地层,沉积特征表现为堰塞湖。岷江上游松潘段最多发育6级阶地,以侵蚀阶地和堆积阶地为主,主要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时期。阶地级数具有分段性特点,不同区段阶地阶面宽窄不一,受区内新构造活动控制明显。岷江上游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南北条带性和东西向差异掀斜抬升的特点,红桥关以上整体为构造隆升区,至少具有3次构造隆升,岷江上游斗鸡台盆地构造隆升强度整体上大于漳腊盆地。在尕米寺地区可能发生了6次构造抬升,红桥关一带构造抬升明显要强于漳腊盆地。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西缘班公错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藏高原西缘的班公错地区是青藏高原西构造结的典型区域,更是研究青藏高原中更新世以来构造活动、地貌演化和环境演变的重要区域。依据野外调查结果,借助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和数字高程模型地形地貌特征的分析,对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以及其与地形地貌特征的耦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貌分区特征以中大起伏山地(地势起伏度500~2 500 m)地貌为主,平原、台地少有发育;班公错地区断层走向分为近EW向、NW向、NE向和NNE向4组,其中近EW向为主体,断陷盆地多具有拉分断陷特征;区内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尤其第四纪冲洪积物和湖积物广泛展布,并受断层的控制具有线性发育特征,湖积阶地和冲洪积阶地发育,班公错北岸乌奖附近拔湖高度62 m、65 m、98 m的沉积阶地钙质堆积物年龄为(23.8±2.3)、(33.9±4.0)、(78.0±8.0)万年;区内地震频发,1970年以来的40年间,4级以上地震达到303次,其中6级以上强震达到7次。众多地质事实指示该地区的中更新世以来为较强烈的、阶段性快速构造抬升和剧烈的剥蚀作用、动荡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赵淼  王欢  徐华  王锡魁 《世界地质》2013,32(2):279-289
南湖-桑家窝堡断层是一条穿越长春市区的北西向隐伏活动断层,该断层对长春地区的地壳稳定性影响较大。利用高分辨率遥感信息解译、探地雷达探测、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等资料,并结合第四纪沉积物的ESR 年龄测定资料,讨论了南湖-桑家窝堡断层的空间展布和运动特征。南湖-桑家窝堡断层沿逯家窝堡、后三家子、南湖公园、长春公园、桑家窝堡、大合隆一线展布,断层产状为45°∠65°,断层线较平直。在断层西北端大合隆一带,南湖-桑家窝堡断层错断了上白垩统嫩江组( K2n) 岩层,并在嫩江组岩层顶部沿断层形成了侵蚀沟谷,但没有错断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地层。在断层东南端的逯家窝堡附近,南湖-桑家窝堡断层错断了白垩纪泉头组( Kq) 岩层,但没有错断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地层。南湖-桑家窝堡断层形成于中生代末期,第四纪早期曾经活动,活动方式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断层没有明显的活动迹象。  相似文献   

17.
利用相干属性的平面特征进行断层识别及沉积特征识别,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相干属性的剖面特征却常常受到忽略。我们的研究表明,除平面特征外,相干属性的剖面特征往往能提供关于地质构造和沉积特征的更加精细的信息,特别是可以直接利用相干属性剖面进行层位追踪解释。而且在利用相干属性剖面特征进行层位解释时,具有层位追踪准确,分辨率高等优点。这里提出利用相干体属性的剖面特征进行层位追踪解释的方法,并通过对比利用振幅剖面特征进行层位解释的方法步骤,探讨总结了利用相干剖面进行层位追踪解释的优缺点,以及利用相干属性剖面进行层位追踪解释的方法步骤和工作流程,为层位的追踪解释提供了另一种可选择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川西龙泉山西坡更新世泥石流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川西地区龙泉山西坡首次发现了第四纪泥石流沉积。泥石流沉积相组合为AA1B、AA1C、AA1,反映泥石流为洪积扇扇中沉积组合,具有粘性泥石流的沉积特征。ESR测年及孢粉化石组合特征表明泥石流沉积于早-中更新世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龙泉山泥石流的形成反映了龙泉山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构造隆升,以及四川盆地盆地期夷平面的解体,是对早-中更新世之交青藏高原的隆起、季风的加强、暴雨式降水出现的沉积响应,对于研究四川盆地西部及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构造运动及古气候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同盆地朔州地区晚第四系划分及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盆地自形成以来,学者们对其西南部的朔州拗陷盆地的第四纪地层特征、气候及环境变化研究甚少。通过对大同盆地朔州市区实施的两个地质钻孔和收集的钻孔资料分析,结合22个土样的电子自旋共振及光释光测年结果,对研究区晚第四纪地层时代进行了划定,厘定了上、中、下更新统的地层界线。研究表明,区内上、中更新统以河流、洪积相沉积为主,下更新统以河流、湖相沉积为主;通过对12个样品的孢粉测试结果,揭示了研究区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在早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晚期气候湿度相对较大,其余时期气候偏干,同时从早更新世晚期开始,朔州盆地内古湖泊开始收缩;最终建立了晚第四纪地层剖面,对本区地层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颖平  童远林 《安徽地质》2008,18(3):195-197
根据安徽涡阳县龙山集一带地质调查结果与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龙山集一带呈现北东走向优势构造特征。多个地层剖面显示该地区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稳定分布,说明该地区中更新世以来新构造活动不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