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8 毫秒
1.
目的:参照心脏超声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探讨64-MDCT测量可疑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6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同期进行了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CTA。所有入选者的MDCT原始数据在0~95%R-R间期、间隔5%重建后传至AW4.4工作站,利用相关软件结合人工方法测量左心室舒张功能。MDCT测量以二维超声为参照,计算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晚期峰值血流速度(E、A)、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组织运动速度(Ea)、左心室充盈压力(E/Ea)。所有cT心功能测量值与同期超声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所有入选者中随机选择20名在初次CT心功能测量两周后由同一操作者对其进行再次测量,同时指定另一名医师对该亚组再次进行测量并与初次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cT和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好,分别为E(r=0.82,P=0.000)、E/A(r=0.91,P=0.000)、Ea(r=0.82,P=0.000)、E/Ea(r=0.83,P=0.000)。Bland—Altman图显示两种方法对各参数的评价变异性低。随机选择的研究亚组cT评价E/A、Ea的观察者内、观察者间重复性好,Bland—Altman图显示E/A和Ea的变异均在95%一致性界限内。其相应的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相关系数分别为E/A(r=0.91,P=0.000:r=0.89,P=0.000)、Ea(r=0.87,P=0.000;r=0.84,P=0.000)。结论:64-MD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同时,可进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低心率下宽采集窗与窄采集窗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对比,明确窄采集窗320排 CT 冠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拟行 CTCA 且心率(HR)≤65次/min、心率变异度(HRv)≤ 5次/min 的患者80例,平均年龄51岁(范围:36岁~83岁)。所选患者随机分为 A、B 两组,其中 A 组(n =40)采集期相设置为 R-R 间期70%~80%。B 组(n =40)采集期相设置为 R-R 间期30%~80%。两组设置管电压100 kV,依据体质量指数自动设置管电流300~580 mA。评价并比较 A、B 两组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结果:A、B两组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2 mSv ±0.78 mSv vs 4.35 mSv ±0.85 mSv,t =-12.474, P =0.000)。A 和 B 两组可评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215,P =0.643)。A 组平均评分3.61±0.53,B 组平均评分3.71±0.48,Z =-3.074,P =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 两组主动脉根部衰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32,P =0.261)。结论:320排螺旋 CT 窄采集窗设置可以提供可评估的图像质量,从而大幅度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正常肘关节脂肪垫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分析182例正常肘关节脂肪垫的X线表现。在标准肘关节侧位X线片上观察脂肪垫出现频率及其位置、形态和密度,并测量其最大厚度值。按年龄分为“〈18岁组(未成年)”和“≥18岁组(成人)”,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符合研究条件的共182例,成人132例,未成年人50例。所有病例均可见肘前脂肪垫(i00%),而肘后脂肪垫均未显示。正常肘关节侧位X线片显示AFP紧贴肱骨远端并向前方突出,呈锐角三角形,锐角尖端指向近端,其前外缘平直,密度低于周围肌肉及骨骼。未成年人及成年人AFP厚度值分别为(3.42±0.71)mm、(3.13±0.70)mm,二者存在差异性(t=2.468,P=0.015〈0.05);男性组和女性组AFP厚度分别为(3.21±0.70)mm、(3.22±0.73)mm,二者无差异性(t=-0.085,P=0.932〉0.05)。成人AFP95%的参考值范围(双侧)上下限值分别为4.50mm、1.76mm;未成年人上下限值分别为4.81mm、2.03mm。结论:正常肘关节X线侧位片上PFP不能显示,但均可见AFP,未成年人和成人AFP正常厚度值存在差异性,男女之间无差异。正确认识肘关节脂肪垫的X线表现,有助于评估肘关节外伤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绝对面积、相对面积与平均衰减值的测量和分析明确其在判别真假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1月因急性胸痛就诊的可疑主动脉夹层患者65例,中位年龄54岁,其中男性49例,女性16例,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所选患者均进行标准主动脉CTA检查。测量多平面数据,测量指标包括真假腔绝对面积(并通过计算得出相对面积)和平均衰减值。比较真假腔绝对面积、相对面积以及其平均衰减值。绘制ROC曲线求出真假腔绝对面积、相对面积与平均衰减值判别真假腔的曲线下面积。结果:平均真腔绝对面积为(656.30±386.21)mm^2,平均假腔绝对面积为(951.21±464.32)mm^2,经配对样本t检验,t=-49.318,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真腔相对面积为0.33±0.14,平均假腔相对面积为0.67±0.14,经配对样本t检验,t=-34.235,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真腔衰减值为(234.02±83.53)Hu,平均假腔衰减值为(238.54±87.40)Hu,经配对样本t检验,t=-0.914,P=0.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假腔绝对面积、相对面积与平均衰减值ROC曲线示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6、0.950与0.525,P值为0.000、0.000、0.092。结论:通过相对面积进行真假腔识别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同时结合影像学征象可以准确判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截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共56例患者,具有冠心病临床症状或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行128层螺旋CT检查,并于3~12天内给予CAG检查。以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临床价值以及对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检出的发现率。结果:根据128层螺旋CT显示,纳入的56例患者中,共672支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其中正常505支,狭窄或闭塞167支,其中斑块引起狭窄或闭塞152支,冠脉开口异常4支。对照CAG检查结果,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中,混合斑块发生率(55%)远较钙化斑块(27%)及软斑块(16%)高,左主干不同性质斑块总发生率(11%)及软斑块发生率(0)均低于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A与CAG成像质量比较,CAG对斑块性质的确定准确性不如CTA,冠脉开口异常显示的准确性优于CAG。结论:128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确定上优于X线冠脉造影,而且对于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发现率(7%)好于X线冠脉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某些程度上CTA可以选择性代替X线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壁冠状动脉(MCA)于舒张中、晚期的显示规律,并分析壁冠状动脉于舒张中、晚期的狭窄程度与载心肌桥厚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等的相关关系。方法:对754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 CT 成像,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包括 CPR),观察冠状动脉与心肌的空间关系,确认完全性心肌桥。按照 MB 近、远端血管形态可分为两组:平滑弧形组和迂曲成角组。并按 MB 的厚度是否大于2 mm 进行分组,在重组成像中测量壁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并进行两组间 t 检验。按 MCA 近端有无斑块形成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 MCA狭窄程度分别作两组间独立样本 t 检验。对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成角迂曲的发生概率作χ2检验。分析81 MCA 患者静态心电图、心绞痛以及迂曲成角发生率与心肌桥厚度以及 MCA 近端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总计754例受检者中发现完全性心肌桥81例。心肌桥较厚(>2 mm)时,舒张期 MCA 狭窄程度较走行正常者严重,两组间 t 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斑块组舒张期 MCA 狭窄程度较无斑块组重,两组间 t 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成角迂曲的发生概率作四格表χ2检验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对81例受检者分析其静态心电图,迂曲成角组静态心电图 ST-T 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 <0.05)。结论:心肌桥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相关。舒张期 MCA 狭窄程度与 MB 厚度以及近端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有关,>2 mm 组舒张期狭窄程度大于≤2 mm 组,近端有斑块组舒张期狭窄程度大于无斑块组。MCA 近端有斑块时,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发生成角迂曲,且迂曲成角组受检者静态心电图 ST-T 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均高于平滑弧形组。  相似文献   

7.
珊瑚δ^18Oc,Sr/Ca和Mg/Ca比值是海水表面温度SST的指示剂,需要采用室内的珊瑚养殖实验给于验证.本文利用新型的室内珊瑚养殖水循环系统和新生长珊瑚培植方法,进行了不同海水温度孔21—28℃)下的鹿角珊瑚的养殖实验,对养殖珊瑚δ18Oc,Sr/Ca和Mg/Ca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养殖珊瑚δ18Oc,Sr/Ca和Mg/Ca与r均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线性回归曲线为δ18Oc(‰)=-0.1427×孔℃)-0.1495(n=18,r=-0.955,P〈0.0001),斜率-0.1427%d℃落在文献发表值范围(-0.13—0.29%d℃)的低端,Sr/Ca比值随r的上升而下降.而对Mg/Ca比值则相反,随丁的升高而增加,Sr/Ca与Mg/Ca呈现负相关关系,其线性回归曲线分别为Sr/Ca(mmol/m01)=-O.04156×T+10.59(n=15,r=-0.789,P〈0.005),Mg/Ca(mmol/m01)=0.04974×T+2.339(n=17,r=-0.457,P〈0.05),表明Mg/Ca和Sr/Ca每增加1mmol/mol时,记录的丁分别升高5.19℃和降低15.62℃,这些数值均明显低于文献所发表值,文章对此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碘浓度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动脉期血管成像中的作用对比及临床应用。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小同碘浓度对比剂进行腹部增强扫描:A组对比剂为碘海醇300(300mgI/mL),B组对比剂为优维显370(370mgI/mL)。注射速率均为3.0mL/s。分别测量动脉期轴位扫描腹腔干水平、肾动脉水平、髂动脉分叉水平腹丰动脉cT值,并进行比较。图像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法,分析不同浓度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增强显示情况,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B组腹主动脉各水平的CT强化平均值较A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VR法行肝动脉血管成像,B组对比剂对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显示效果更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进行肝动脉血管成像时,在注射速率相同的情况下,B组注射的对比剂总量少于A组,但动脉显示效果好于A组,即采用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可以获得满足诊断需要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血管成像技术探讨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4月到2014年8月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例,以调查问卷作为分组依据,筛选出糖尿病组(n=300)和非糖尿病组(对照组n=300),其中糖尿病组根据病程的长短又分为2组:1组,糖尿病病程≤5年,共180例;2组,病程〉5年共1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的发生率、分布特点、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结果: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及范围比较。糖尿病组冠脉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为27.5%,非糖尿病组为20.6%;糖尿病组弥漫性病变发生率为43.8%,非糖尿病组为17.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比较:糖尿病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比例分别为7.9%、4.8%;非糖尿病组分别为3.7%、1.9%,糖尿病组狭窄程度较非糖尿病组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2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比例分别为12.2%、7.8%,1组分别为0.93%、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性质比较:糖尿病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51.4%,非糖尿病组为38.9%,而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糖尿病组为43.8%,非糖尿病组为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2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63.3%,1组为31.5%,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S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准确评价糖尿病与冠脉斑块之间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累及范围更广、管腔狭窄更严重、混合斑块发生率更高,并处于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状态,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加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62例经病理证实直肠癌患者行MRI常规序列扫描及DWI,测量淋巴结ADC值,根据病理结果将MRI检出的淋巴结分为转移性和良性淋巴结两组,将盆腔淋巴结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比较两组淋巴结的ADC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测量225个淋巴结ADC值,b值为800s/mm2,转移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0.76±0.15)×10^-3mm2/s,良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1.16±0.14)×10^-3mm2/s,两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以1.0×10×10^-3mm2/s为阈值,判断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53%、91.62%和93.45%。结论: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的CTA资料,其中6例有术后随访资料。通过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17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男10例,女7例,其中导管旁型8例,导管前型4例,导管后型5例;5例行外科旁路搭桥手术,1例行血管置换手术,1例行球囊扩张手术;3例合并其他畸形,包括1例双上腔静脉,1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17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侧枝循环形成,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增粗;5例手术患者旁路血管管腔通畅。结论:CT血管成像能很好地显示主动脉缩窄,对并发畸形、侧枝循环能良好显示,在术前评估、术后随访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冠脉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用于冠状动脉狭窄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经我院门诊确诊或疑似冠心病的患者39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两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39例患者共290支血管,CTA发现22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223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2.44%、96.15%、97.35%、93.46%、94.96%。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将准备做CCTA检查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n=40例)。对照组:口服倍他乐克,降低心率,不做其他干预。护理干预组: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患者心率(HR<70bpm)及控制心率稳定。结果:对照组,检查成功25例,15例失败,成功率为62.50%(25/40),成功25例患者中图像质量优13例,良好5例,基本满足诊断7例,优良率为72%(18/25);护理干预组,检查成功38例,失败2例,成功率为95%(38/40),成功38例患者中图像质量优30例,良好5例,基本满足诊断3例,优良率为92.11%(35/38)。2组检查成功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图像质量优良率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CCTA检查前实施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检查成功率及保证图像质量优良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非心电门控低剂量平扫MI)CT定量EAT容积并评价与冠脉CTA图像所测量EAT容积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对61例受检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CTA和胸部低剂量肺癌筛查CT平扫。采用GEAw4.4工作站手动勾画心包线并计算两种扫描方式所测EAT容积。非门控低剂量平扫CT图像脂肪组织阈值设定范围为-195-45Hu;冠脉CTA图像脂肪组织阈值设定范围分为5组,分别为-175~-25Hu、-170~-20Hu、-165~-15Hu、-160~-i0Hu、~155~-5Hu。结果:非门控低剂量平扫CT图像所测值与冠脉CTA图像所测值有很好的相关性(,分别为0.996、0.997、0.997、0.997、0.996)。当冠脉CTA图像脂肪组织阈值范围取值为-165~-15Hu时,所测的EAT容积与非门控低剂量平扫CT图像所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125)。结论:低剂量非心电门控平扫CT图像能够进行EAT容积的评价,且与通常使用的冠脉CTA图像评价结果相比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胸痛三联征中的优化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胸痛三联征的69例患者,行急诊128层螺旋CTA检查,对所有病例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分别对胸主动脉、冠状动脉以及肺动脉进行不同角度成像分析。结果:69例急性胸痛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胸主动脉和双侧肺动脉主干及分支(CT值≥ 200 HU);同时冠状动脉显影图像质量优占63.7.0%(44/69),良占30.4%(21/69),差占5.8%(4/69)。结论:128层螺旋CTA三联扫描CTA检查对冠脉综合征诊断特异性为94.7%(36/38),准确性为95.8%(69/72);对肺动脉和主动脉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非常高。通过这一研究结果可初步断定128层螺旋CT三联扫描技术在胸痛三联征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通过主动脉CTA与胸痛三联排查扫描(心电门控) CTA主动脉图像质量的比较,明确施加心电门控的CTA在临床选择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案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影像数据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行胸痛三联排查与主动脉CTA的患者62例,分为两组,A组行胸痛三联排查扫描(13例),B组行主动脉CTA (49例)。评价主动脉图像质量与主动脉夹层各项指标可评估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主动脉根部CT值为367.000 HU±28.73 HU,B组主动脉根部CT值为335.24 HU±45.73 HU,t=1.653,P=0.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内膜片、主动脉瓣、冠状动脉形态学可评估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口位置与数目、主动脉弓分支与真假腔可评估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加心电门控的主动脉CTA较常规螺旋扫描主动脉CTA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各项指标,在进行疾病预后评估、指导治疗方案与制定手术/血管内治疗计划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不同的螺距(Pitch)与不同的球管旋转速度(s/r)优化搭配在下肢CTA中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择2012年至2013年间临床拟诊为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螺距与不同球管旋转速度优化搭配随机分为3组(n=30),A组:螺距0.516、0.6 s/r;B组:螺距0.984、0.8 s/r;C组:螺距1.375、1 s/r;均采用相同的kV、mAs、注射速率、对比剂量及浓度行对比剂追踪手动触发扫描。扫描结束后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射线有效利用率(Dose)及扫描时间(To-time)。将3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扫描时间采用方差检验(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的平均扫描时间分别为(30.30±0.54)s、(21.30±0.44)s、(19.30±1.48)s,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扫描时间最短;DLP分别为(4 002.35±71.56)mGy.cm、(2 106.25±62.14)mGy.cm、(1 534.08±106.50)mGy.cm,3组之间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ED分别为68.06 mSv、35.81 mSv、26.08 mSv,B组比A组的每位患者ED降低了47.37%(32.23/68.04),C组比A组的每位患者ED明显降低了61.67%(41.96/68.04)、C组比B组降低了27.17%(9.73/35.81),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组在腹主动脉远端、双侧髂外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处的平均CT值为300.35 Hu、302.49 Hu、307.09 Hu,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血管清晰度及显示血管节段数均具有较好一致性;3组的Dose分别为94.94%、95.61%、95.61%。结论:3组的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但螺距1.375、1 s/r搭配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