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据前寒武纪200多个铅-锌-铜多金属矿床实例,经研究分析从中选出80多个比较主要的典型矿床,作出了“世界前寒武纪主要铅-锌-铜多金属矿床分布图”(图2-1)、矿床时空分布图(图2-2)及汇总出“国外前寒武纪主要铅-锌-铜多金属矿床分类与特征对比表”(表2-2),“国外前寒武纪主要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一览表”(表2-1)。从这些实际资料中看出,元古宙铅-锌-铜多金属矿床类型不同,其构造位置与构造特征有异,各自的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卤水NaCl-H2O体系不同盐度、酸碱度对砂岩中铜元素的活化迁移作用。结果表明,在常压室温环境下,卤水盐度越高,越有利于含铜砂岩中铜的活化迁移,不同盐度卤水对铜的活化强度表现为w(NaCl)为25%的溶液w(NaCl)为20%的溶液w(NaCl)为10%的溶液w(NaCl)为5%的溶液。酸碱度条件模拟实验,揭示了强酸(pH=0.71)或者强碱(pH=10.28)环境有利于铜的活化迁移,尤其是在强酸(pH=0.71)条件下,可极大增强铜的溶解性,这对于解释蒸发岩盆地含铜卤水的成矿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研究云南东川铜矿的硫化物氧化带矿物时,发现了一种含水的铜的砷酸盐新矿物。矿物的成分与铜泡石(tyrolite)相似,晶体化学式为:Cu_9 Ca_2[(As,S)O_4]_4(OH,O)_(10)·10H_2O,单斜晶系,空间群:Pa或P2/a,晶胞参数:a_0=10.513,b_0=5.56,c_0=27.61,β=94°0′,Z=2。但其晶胞参数及光学性质与铜泡石有差异,根据所属晶系命名为单斜铜泡石(clinotyrolite)。同时工作中证实有斜方的铜泡石的存在,两者为同质多象关系。  相似文献   

4.
多龙矿集区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班公湖—怒江(陆缘岩浆杂岩)成矿带西段,已普查多不杂(SBZ)、波龙(BL)两个大型矿床。可继续开展普查工作的还有尕尔勤(DL)斑岩铜金矿、拿若斑岩铜金矿、拿顿金矿、铁格隆斑岩铜矿、地堡那木岗斑岩铜金矿、赛角等多个矿床(点)。最近对蒙古国西部Ulaan Khajuu铜矿区(以下简称UK铜矿区)进行了考察,本文仅就这2个地区花  相似文献   

5.
彭路生 《岩矿测试》1987,(4):287-290
环己二胺四乙酸(CyDTA)对铜的螯合能力很强,其络合稳定常数高达21.3(对数值),而对碱土金属的螯合能力很差。虽然CyDTA与C_o~(2 )、Ni_i~(2 )、Zn_n~(2 )……的络合稳定常数也较高,但其螯合能力仍不如对Cu~(2 )的螯合能力。本文选择pH 4.5—5.3(以NaAc-HAC缓冲液控制)以铜电极为指示电极,用CyDTA电位滴定铜。本方法可测定含大量Fe(以NaF掩蔽),S及少量Ni、Co、Zn……的铜精矿中的铜。对标样W-7178进行多次测定,其变异系数优于1%。与标样的分析结果偏差为0.38%。  相似文献   

6.
孙燕  刘建明  曾庆栋 《地学前缘》2012,19(6):179-193
斑岩型铜(钼)矿床和斑岩型钼(铜)矿床是世界钼资源最主要的来源,提供的钼金属量相当。对比发现,两类矿床在流体来源演化以及铜和钼的相关性上较为相似,而在铜/钼比值、品位、矿物共生组合、蚀变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特别是斑岩铜(钼)矿初始出溶流体中的Cl-/F-值、硫的总量、SO2/H2S以及H+/ K+比斑岩钼(铜)矿高。流体演化过程中有两方面因素可能影响最终沉淀的铜和钼比值:(1)铜和钼在流体中的性质差异,如铜以氯或硫络合物形式运移,沉淀受温度影响比较显著,钼以羟基或氯络合物形式存在,沉淀受压力控制比较明显;(2)流体自身氧逸度、pH、硫逸度的变化以及演化路径的改变。然而,和初始流体性质的差异相比,流体演化过程对最终形成矿床类型的影响是有限的,决定矿床形成斑岩铜(钼)矿化还是钼(铜)矿化的因素可能在流体出溶之前的岩浆起源演化阶段就存在。斑岩铜(钼)矿常分布在偏挤压的陆缘弧和大陆碰撞造山带环境,基底多为新生或加厚的陆壳,斑岩钼(铜)矿多出现在偏伸展的陆内裂谷、弧后及造山后伸展环境,基底可以为老陆壳或新生的陆壳;上述特征反映物源区或岩浆的起源和演化方式不同可能是制约形成斑岩铜(钼)矿还是钼(铜)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铜同位素在表生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土壤的铜同位素组成可以示踪环境污染物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目前,对土壤铜同位素进行研究时,主要以硅酸岩标准物质为标样来衡量土壤样品铜同位素测定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但土壤与硅酸岩中铜、基质离子及有机质的含量等存在很大差异(如:硅酸岩中的铜含量80μg/g,一些土壤中的铜含量很低,20μg/g),将硅酸岩标准物质作为标样来监测土壤样品的数据质量缺乏代表性。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精确测定4个国家土壤标准物质(GBW07443、GBW07425、GBW07427、GBW07389)的铜同位素组成,并将其作为检验土壤样品铜同位素测定过程中的标准。实验中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消解样品,利用AG MP-1M树脂进行纯化,全流程空白2ng,回收率≥98%,通过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采用标样-样品-标样间插法进行仪器分馏校正,δ~(65)Cu的长期测试外精度优于0.05‰(n=306, 2SD)。GBW07443、GBW07425、GBW07427和GBW07389的铜同位素组成分别为-0.04‰±0.04‰(n=9, 2SD)、-0.07‰±0.05‰(n=12, 2SD)、-0.06‰±0.04‰(n=12, 2SD)、-0.02‰±0.06‰(n=12, 2SD)。这些土壤标准物质的铜同位素组成均位于0附近,大致为自然界土壤铜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0.5‰~+0.5‰)的中间值,且样品容易获得,其化学和铜同位素组成均一,适合作为监控土壤铜同位素化学及质谱分析数据可靠性的标准物质。  相似文献   

8.
过去对硫化矿床氧化带的次生富集矿物及钒类矿物研究较多,对砷酸盐矿物研究较少,尤其对氧化铜矿石和褐铁矿石中的砷赋存状态研究更少。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住北矽卡岩锡矿床氧化带中共发现16种砷酸盐矿物,其中一种定名为德保石(待审批的新矿物);一种是有疑义的矿物——硅砷铜石(?);其余为:光线石[Cu_3(AsO_4)(OH)_3]、橄榄铜矿[Cu_2(AsO_4)(OH)]、墨绿砷铜石[Cu_5(AsO_4)_2(OH)_4H_2O]、羟砷铜石[Cu_5(AsO_4)_2(OH)_4H_2O]、砷钙铜石[CaCu(AsO_4)  相似文献   

9.
铜的氯络合物和硫氢络合物是铜在成矿流体中稳定存在并参与地球化学迁移的重要形式;文中利用量子化学方法B3LYP/LanL2DZ和B3LYP/aug-cc-pVTZ研究计算了Cu+络合物(CuCl、[CuCl2]-、[CuCl3]2-、CuCl(H2O)(真空)、CuHS,0~600℃)和Cu2+络合物(CuCl+、CuCl2(真空)、CuOH+、CuHS+、Cu(HS)2,0~300℃)的简约配分函数比。然后对比前人的理论与计算成果,讨论了不同基组方法计算铜络合物的铜同位素分馏的适应性。计算结果表明:利用LanL2DZ得到的Cu+氯络合物的分馏结果103lnβ65-63比应用其他方法计算的结果偏大;而基于LanL2DZ基组计算Cu2+络合物的结果比aug-cc-pVTZ基组偏小。利用赝势基组LanL2DZ计算铜同位素分馏和实验结果偏差比较大,可能的原因是基于赝势基组LanL2DZ对上述络合物开展结构优化时,键长值比实验值偏大所致。因此,从理论计算上看,利用6-311+G(d,p)基组可能更适合铜络合物的铜同位素分馏计算。虽然这些不同基组计算的结果存在差异,但与前人的实验结果相比,各种理论计算结果都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鉴于此,在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同位素分馏系数时,如果计算条件允许,最好利用多种基组计算并作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发现,铜、金常密切共生,组成成矿元素对.表现在:(1)以铜为主的矿体伴有较高的金,而以金为主的矿体则含有较高的铜;(2)岩浆热液成矿过程中,以金为主和以铜为主的矿床常配对出现,如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丰山洞铜矿-鸡笼山金矿,丁家山铜矿-洋鸡山金矿,铜官山铜矿一天马山金矿以及湖南水口山铜(铅锌)矿-康家湾金矿等;(3)铜矿带和金矿带往往重合,如郯庐铜-金矿带,赣东北铜-金矿带,吴川-四会铜  相似文献   

11.
该处矿石铜铅分离时沿用重铬钾(K2Cr2O7)抑铅,由于重铬酸钾的使用产生了大量含铬(Cr6+)废水,严重地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受企业委托选用了无毒、无污染的选矿药剂,代替重铬酸钾。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无毒巯基乙酸钠抑铜浮铅,可实现铜铅分离,并可获得较好的浮选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抽空石英管法对三元硫化物体系Ag_2S-Cu_2S-PbS和Ag_2S-Cu_2S-Bi_2S_3在500℃的相图进行了研究。 Ag_2S-Cu_2S-PbS体系500℃相关系,受方铅矿和固溶体f.c.c.(Ag_xCu_(2-x)S)、b.c.c.(Cu_xAg_(2-x)S)所控制。在接近PbS-Cu_2S连线处有一液相区。随温度下降,方铅矿可与Cu_2-Ag_2S二元系上所有各相平衡共存。 Ag_2S-Cu_2S-Bi_2S_3体系在500℃时则包含六个固溶体,即块硫铋银矿、铜银铅铋矿、杂硫铋银矿、硫铋铜矿、CuBi_3S_5、Cu_3Bi_5S_9和新合成“C”(Ag_(1.1)Cu_(4.8)Bi_(5.8)S_(12))。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无铜、无铅的铜银铅铋矿(Ag_2Bi_4S_7)合成成功。 以上二个三元系中矿物稳定性及共生关系也根据相图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含铜土壤中铜的赋存状态,并对土壤中铜的物相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乙二胺浓度为0.05mol/L(pH=10)的溶液浸取自由氧化铅,用含有Na2SO3和NH4HF2的H2SO4(0.9mol/L)溶液浸取结合氧化铜,且含有硫脲(200g/L)的HCI(1.0mol/L)溶液浸取次生硫化铜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在最佳浸取条件下对含铜土壤中的铜进行物相分析和基准矿物回收试验,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铜泡石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个旧矿区的硫化物型铜锡矿床氧化带矿石中发现有铜泡石。该矿物呈绿色片状集合体产出,略具柔性,实测密度3.20,主要化学成分CuO 43.51%,CaO 6.96%,As2O5 30.16%,SO3 0.73%。粉晶X射线衍射线(d/nm)主要有:2.787(10),1.401(7),0.552(1),0.480(7),0.430(5),0.380(1),0.335(2),0.295(5),0.268(7),0.242(1),0.185(1),与JCPDS11-348卡片的铜泡石粉晶数据基本一致。共、伴生的矿物见有孔雀石、硅孔雀石及辉铜矿、蓝铜矿、水胆矾等,反映了硫化物铜锡矿床的氧化带特征,可作为寻找该类矿床的找矿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巴尔喀什成矿带是世界著名的中亚成矿域斑岩型铜钼成矿带, 产出许多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一些石英脉-云英岩型钨钼矿床。本文介绍了巴尔喀什成矿带博尔雷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特征, 并对该矿床2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铼-锇同位素分析, 得到博尔雷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的辉钼矿模式年龄(平均值)为315.9 Ma, 说明了晚石炭世巴尔喀什成矿带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形成年龄, 属海西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博尔雷斑岩铜矿成矿时代介于东天山与西准噶尔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时代之间。   相似文献   

16.
老挝是东南亚地区多金属矿产的重要产地, 本文首次依据老挝全境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数据, 初步研究了老挝铜地球化学地球化学背景和空间分布特征, 圈定了老挝地球化学异常, 主要取得了如下结论: 1)老挝水系沉积物铜含量分布范围在1.20×10–6~459.00×10–6, 平均值21.96×10–6, 背景值16.50×10–6, 不同构造单元中铜含量而言, 长山地块和各类缝合带上的铜元素平均值和中位值显著大于其他构造单元; 2)老挝铜的地球化学图显示, 其铜元素分布不均, 总体上表现为北部较高, 南部较低的格局; 3)用含量累计频率85%(33.1×10–6)为异常下限, 全老挝境内圈定铜元素地球化学异常13处, 其中4处达地球化学省规模(>1000 km2), 为老挝铜矿成矿远景区划分和勘查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7.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分布于扬子地块西南缘,集铜、油气与煤、盐为一体的中新生代陆相红色盆地中,分布煤(T_3-J)、铜(K_2)及膏盐(K_2-E)矿床组合,是我国著名的砂岩型铜矿集区.其中,大姚六苴铜矿床是其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南秦岭宁陕—镇安地区太平沟一带首次发现与印支晚期侵入体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蚀变小岩体平面形态呈椭圆状展布,出露面积0.12km2。在蚀变岩体内外接触带圈定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带3条,带内初步圈定铜(金)矿(化)体13条,矿床围岩蚀变具典型中心面型蚀变特征。通过地质勘查工作并结合岩相学、矿相学对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太平沟铜(金)矿具斑岩型铜(金)矿成矿特征,其形成与南秦岭中生代印支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波司甸铜矿的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昆阳群落雪组(Pt_2l)硅质白云岩、砂质白云岩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顺层产出。矿床主要受地层、岩性控制,属沉积-变质型矿床。矿区内铜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明显,含矿层位落雪组(Pt_2l)分布广泛,并且已发现了一定规模的铜矿化体,显示了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20.
蒙古国南部及邻区金属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金属矿床产出的围岩岩性组合和成矿作用特征, 可将蒙古国南部及邻区分布的各类金属矿床(点)划分为6种类型, 即(1)斑岩型铜(金)和铜(钼)矿床(点); (2)矽卡岩型锌和银多金属矿床(点); (3)热液脉型钨、锡、稀有(土)金属和银多金属矿床(点); (4)火山岩型铜(锌)和铀矿床(点); (5)沉积岩型铜多金属和铀矿床(点); (6)砂金和铂矿床(点)。在较详细剖析各类金属矿床(点)基本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划分了10处矿化集中区, 并且讨论了区域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尽管研究区范围内金属矿床(点)成矿作用可从新元古代一直持续到新生代, 但是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分别与海西期和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高峰期相吻合, 是地壳特定演化阶段综合性地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