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定边县周台子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从水源地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补给量及储存量确定、允许开采量计算等方面对该水源地地下水的资源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水源地勘探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取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水源地供水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以宁夏石嘴山市小校场水源地为例,基于GMS模拟技术,对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概化,建立水文地质数学模型计算源汇项,评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并对水源地远期可采量进行预测,结果可见:水源地满负荷开采20 a时,承压水获得的补给量可满足开采量,以4万m3/d的开采量开采20 a是有保证的。  相似文献   

3.
涪江作为江油市重要饮用水来源,在遭受上游水污染发生后,需要及时更换应急水源地供水,结合流域特点,选址青莲镇作为江油市应急水源地。通过调查研究青莲镇地下水资源量,全面研究了该地区地下水补给量、储存量和消耗量,并采集水源地水样进行实验分析,获取水源地水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青莲镇地下水水量、水质满足江油市应急水源地要求,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江油市应急水源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郑州沿黄水源地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文地质数值法和水均衡法,对郑州市九五滩和北郊水源地近年的运行状况进行模拟,对其满负荷开采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大水源地按设计进行开采,水资源量有保证.  相似文献   

5.
根据福清平原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机制,在概化该区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首次建立福清平原地下水可采资源量评价三维数值模型。根据福清平原地下水含水层水位控制要求,预测该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在相对富水区域圈定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并评价水源地的应急开采量。结果表明,福清平原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为1 189.35×10~4 m~3/a,并圈定出洋梓村谢厝山山前水源地和龙山街道塘头村北侧水源地2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2处应急水源地应急可开采资源量为246.375×10~4 m~3/a,为福清平原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宿州市城西水源地是城区唯一的饮用水供水水源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用水需求日益变大,水资源供需矛盾越发突出,水源地供水状况已令人担忧。通过对宿州市城西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概化,基于水均衡法对城西水源地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计算评价,计算结果显示:宿州市城西水源地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5 631.42×10~4m^3/a(15.43×10~4m^3/d),从采补平衡角度出发,确定可采资源量为15万m^3/d。在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需注重水源地保护,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对城西水源地进行全面监控。为宿州市城市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唐哲  刘新社  尚金淼 《地下水》2009,31(5):26-28,44
通过对蒙古国图木尔廷一敖包锌矿南部水源地水文、气象、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分析与研究,利用勘探成果和抽水试验资料,圈定了洼地一带作为成井区段,通过数值模拟法评价水源地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找到了满足矿山生产用水的理想水源地。  相似文献   

8.
几个水源地可采资源量计算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念龙  李世忠 《地下水》1998,20(4):146-152
本文以山西永济市城区水源地,蒲州水源地以及山西运城市城区水源地1永济小樊水源地为例,进行对比研究。其结论是只要采用计算可采资源量方法得当,都会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闫晓丽 《地下水》2010,32(4):73-75
临猗县南北分为垣上、垣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形。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分布不均,开采条件较差。黄河滩水源地具有良好的贮水构造和充沛的补给来源,本文以实测或收集资料为基础,对水源地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资源量、可开采量作初步分析,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洛阳东南部建设区的建设对该区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爱英  梁龙豹  王燕 《地下水》2010,32(6):89-91
洛阳经济实力逐年提升,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后,急需加快城市化进程。向市内供水的李楼水源地正位于洛阳市东南部规划建设区。城镇化建设的结果将会改变该区水文地质条件,引起地下水水量、水质发生变化,对区内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产生影响。本文在分析区内李楼水源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建设区建成后对水源地的影响的基础上,对建设区的建议提出了保护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曹小虎 《地下水》2010,32(1):63-65,164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南部,地势北高南低,素有“平陆不平沟三千”之称。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分布不均,开采条件较差。小东延黄河傍河取水水源具有良好的贮水构造和充沛的补给来源,以实测或收集资料为基础,对水源地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资源量、可开采量作初步分析,得出水源地地下水的天然资源是369.8万m^3/a(10131.5m^3/d)。取525.6万m^3/a为水源地可开采量等三个结论。  相似文献   

12.
孙中惠  郭建新 《地下水》1997,19(3):98-100
本文据最近几年兰村水源地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的现实,将57年兰村建厂至今近40年的开采历史,视为一个极大排水量、极长时间的特大型抽水试验,利用地下水位动态曲线和开采试验两种方法,对兰村水源地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究竟有多少进行了再探讨,求得了一个比较符合客现实际的资源量,并提出减缓地下水位下降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水源地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的主要水源,水源地安全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RASTIC法是国际上关于水源地脆弱性评价较为成功的一种方法,它较全面地考虑了与水源地脆弱性有关的各种因素,但鉴于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研究精度不一,评价结果往往与实际不符,对水源地安全性评价因子的选取和赋予的内涵上应因地而异。该文依托山东省主要城市饮用水安全保证调查评价项目,在DRASTIC法研究的基础上,将评价因子赋予新的内涵,使之更加符合山东省水源地的实际,并对城市地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红  王启田  王开章 《地下水》2007,29(6):99-102,121
随着饮用水质量标准的提高,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也应随之完善.从水源地安全的内涵出发,构建了包括水量、质量、脆弱性和生态环境4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分析计算方法,从而为新标准实施后地下水源地安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史正涛  曾建军  刘新有  黄英  王杰 《冰川冻土》2013,35(5):1276-1282
根据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脆弱性内涵, 评价指标可量化性及不同水源地之间可比性, 选取了水源地水文气象、生态环境、水源污染和地表扰动状况4个方面14个指标, 构建了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脆弱性指标体系.基于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复杂性和指标评价标准界线的模糊性,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评价模型, 运用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地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地为中度脆弱. 其中, 水文气象因子、水源污染因子处于中度脆弱状态, 生态环境因子处于轻度脆弱状态, 地表扰动因子介于轻度脆弱与中度脆弱状态之间.  相似文献   

16.
数值法在计算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计算XX矿区拟建供水水源地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在分析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边界条件、含水层及地下水流动状态进行概化,建立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通过抽水试验动态资料对数值模型进行识别,通过均衡分析,计算获得区内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18 091.59 m3/d。  相似文献   

17.
泰安市旧县水源地水质评价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春荣 《地下水》2007,29(1):72-74
运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山东省泰安市旧县水源地的地下水质进行评价,并根据旧县水源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水源地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滁州市共有11处饮用水水源地,其中8处为常规饮用水水源地,总供水人口105万人,综合生活用水量6376万m3。通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水量安全状况评价,滁州市8处常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均为2~3,水量综合评价指数均为3,满足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但是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周边还存在污染源、保护措施不到住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障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保障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丽霞 《地下水》2008,30(3):85-87
针对孝义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供水水源地严重污染的严峻形势,论述了对饮用水源地进行现状评价的必要性,根据孝义市规划的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划分水源地保护区,提出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水源地承担着为城镇工业、生活及服务业供水重要任务,供水保证率是评价水源地是否能够安全保障供水的衡量指标。采用水均衡法对水源地的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储存量等进行计算分析,并对水源地的供水保证率进行分析评价,确定水源地能否安全供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