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于提升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旅游业起步较晚,产业规模小,但发展速度快,“十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达到17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当年GDP的5%,基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要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就要涉及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文章侧重于对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对旅游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定位和市场营销策划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关于提升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吉林省实施“生态省”建设工程的主导产业之一,本文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客观评价了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条件,得出吉林省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显著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基于吉林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将全省分为东部山区、中部松辽平原区、西部松嫩平原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四种区域类型,并分别提出了其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宏观策略。  相似文献   

3.
朱金花  黎劲松 《地理科学》2001,21(2):140-144
对吉林省西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中期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利用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研究了吉林省西部土地沙漠化现状、发展趋势、成因及防治对策,认为吉林省西部土地沙漠化仍有扩张的趋势,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本区土地沙漠化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藏北高寒草地退化现状、原因与恢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北高寒草地系统生态脆弱且区位重要,草地退化和沙化的治理是目前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本文采用遥感解译、模型模拟、地面取样验证等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趋势和原因,以实验为基础,总结了退化草地恢复的几种重要模式。数据分析表明:藏北羌塘高原轻度退化草地占62.0%,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占15.1%,1991年以来,退化面积快速增加,2000年以来重度退化面积增加趋势明显。藏北西部的草地轻度退化可能由气候暖千化所引起,而中部、东部的重度退化主要由超载过牧引起。总结出轻度退化草地的“封育”、中度退化草地的“施肥+封育”、重度退化草地的“补播+施肥+封育”三种草地恢复模式。提出了退化草地恢复和保护的间接途径“南草北上”生态工程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5.
马延吉  艾小平 《地理科学》2019,39(3):487-495
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构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省内、外两个角度研究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波动上升,发展趋势良好,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研究期内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社会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大,经济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小。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呈“核心-边缘”结构,即长春市水平高、其它地区水平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中东部高,西部低”。研究期内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低于黑龙江省,2015年后高于辽宁省;相较辽黑两省,吉林省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西部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慧 《地理研究》2001,20(4):489-497
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同时也是从类发展水平非常落后的地区,收入贫困与知识贫困、人力贫困并存。在上世纪末基本解决温饱之后,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能否稳定脱贫、人力资源开发落后、农民税费过重等诸多扶贫新问题。在深入分析西部地区贫困特点及面临的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西部地区消除贫困战略的政策导向以及分三阶段实施贫困地区发展目标的基本设想。建议扶贫开发方式逐渐从以物质投入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源投入为主,并与国家西部大开发中的“退耕还林(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项目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7.
1935年.我国名的地理学家和人口学家胡焕庸教授根据1933年全国各省、县的人口资料.写成(中国人口之分布)一.创制了全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并首先提出爱珲—腾冲这一人口地理界线,后被人称为“胡焕庸线”或“胡氏线”。该线以东的中国东部.当时面积约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96%;该线以西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而人口仅占4%。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国东南部的台湾省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而西北部的外蒙古尚未独立.全国人口为45800万人。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吉林省粮食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树庆 《自然资源》1994,13(1):34-40
本文采用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对气温、降水等环境条件的反应函数,建立了粮食产量变率计算模式,发析了在作物各生长季内气温升、降1-2℃与降水增、减10%-20%的不同组合条件下,吉林省各地主要粮豆作物产量的变率,提出了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吉林省各地粮豆产量影响较大,地域间有较大差异。气温升、降1℃,粮豆单产将升、降4%-3%,东部山区变幅最大;降水增加10%,西部粮豆产量将增加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传统稻田种植模式为稻麦(油)轮作,中稻收后到小麦、油菜播栽前尚有2个月左右的休闲期,该时段的温光时资源占全年的20%左右,利用潜力大。经多年研究集成了以秸秆覆盖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的“水稻-蔬菜-小麦”、“水稻-秋马铃薯-油菜”、“水稻-蔬菜-春马铃薯”稻田新三熟种植模式,对三种新模式的农产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稻田新三熟显著提高了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稻-芋/油”三熟新模式比传统“稻-油”两熟模式的生产力提高115.2%,产值达到42218.4元/a;“稻-菜-麦”和“稻-菜-芋”三熟新模式分别比传统“稻-麦”两熟模式生产力提高92.3%、168.3%,周年公顷产值达到35798.9元、49952.2元;“稻-油”保护性耕作两熟模式与传统“稻-油”农作模式相比,虽然生产力相当,但由于降低了生产成本,年农产品服务价值每公顷增加904.0元,增加8.7%,“稻-麦”保护性耕作两熟模式与传统“稻-麦”农作模式相比,年农产品服务价值每公顷增加5341.5元,增加57.5%;“稻-芋/油”三熟新模式比传统“稻-油”和保护性耕作两熟模式年农产品服务价值每公顷分别增加18006.2元、17102.2元;“稻-菜-麦”和“稻-菜-芋”三熟新模式分别比传统“稻-麦”两熟模式农产品服务价值增加16835.5元、25063.8元,比保护性耕作模式分别增加11494.0元、19722.3元。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05年共完成营造林任务54.44万公顷,工程区2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65%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1.6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6.3万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39平方米。但是人们在“植树种草”和“保护林地”却存在着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西部土地荒漠化现状、特征与治理途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裘善文  张柏  王志春 《地理科学》2003,23(2):188-192
吉林省西部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制约着该地区农、牧业的发展,该区土地荒漠化具有脆弱性、可恢复性和可逆性的三性特征。采取不同实用技术,治理盐碱化、沙漠化和草原退化,并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常抓不懈,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黄淮海平原沙区尚属起步阶段。通过对河南省延津县沙区基本条件的分析研究,结合黄淮海平原沙区发展两高一优及可持续农业的可行性,对延津县沙区发展农业产业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发展林果、畜牧和种植业等3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以期对黄淮海平原沙区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福建是中国南方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较大的省份,是华南沿海沙地的典型分布区。为定期、准确掌握福建沿海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按照国家要求,福建省已先后开展了5次(1994、1999、2004、2009、2014年)沙化监测工作。采用历次监测数据及前期相关历史资料、多期卫星遥感影像等,分析了1949—2014年福建沿海沙地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65年来福建沿海沙地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1949—1989年,沿海沙地总量保持稳定,但不同类型之间转换频繁。1989—2014年,沿海沙地总量减少迅速,大量以森林为主的固定沙地(丘)和沙化耕地向以居民点、工矿建设用地和养殖用地为主的非沙化地转变。海岸侵蚀和岸线后退是导致沿海沙地减少的重要自然原因,1949年以来国家及地方的治沙造林政策和沙荒地开垦耕种是1949—1989年沙化土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沿海沙地的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是近25年间沿海沙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1996年青海省沙漠现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TM景象为信息源,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青海省沙漠的TM图像数据库、图形数据库和尾性数据库。通过对已建立的沙漠数据库的分析得出青海省沙漠广泛分布,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全省有沙漠面积4431749hm^2,占全省 6.184%,在45个县区级行政区域单元中26个县市有沙漠分布。  相似文献   

15.
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沙化发生条件及对土壤性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方  樊自立 《中国沙漠》1996,16(2):161-165
土壤沙化是土壤发育逆向演替恢复母质特性的过程,土壤沙化发生条件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土壤干旱是沙化的根本条件、植被衰败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土壤质地轻是沙化物质基础、大风和频繁起沙风是沙化的动力条件。土壤沙化结果使土壤粗粒化、贫瘠化,同时也使土壤含盐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甘肃沙区开发中果树资源的应用及良种区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隐生  曹来均 《中国沙漠》1998,18(3):263-267
在论述甘肃沙漠戈壁地区的自然概况及沙区果树发展的现状之后,提出了甘肃沙区果树区划、适宜的优良果树树种、品种和果树在沙产业开发中的技术要点,并对沙区果树资源开发中需重点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西部土地沙化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andy land of the western part of Jili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ecotone of semi-humid and semi-arid area in the temperate zone of China. The sandy desertification has widely spread in the region because of the vulnerabl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unreasonable human activity; as a result of this, the precious land resourc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have been seriously impacted. In this paper, the sandy land ecologic environm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ulti-spectral, multi-temporal Landsat TM imag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comprehensive indexes of sandy desertification extent assessment which include vegetation degradation, wind erosion extent and soil depth are presented to classify the sandy land in western Jilin into three levels--slight, moderate and severe sandy desertification with the support of GIS platform.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andy desertification has been partly controlled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except some small sites. However, this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that there is nothing for more concern. The two main causes of sandy desertification have not been eliminated yet, one is its natural factor, especially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s of sandy soil and dry climate; another is the immoderate economic activity of human being that has highly accelerated the sandy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8.
The sandy land of the western part of Jili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ecotone of semi-humid and semi-arid area in the temperate zone of China. The sandy desertification has widely spread in the region because of the vulnerabl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unreasonable human activity; as a result of this, the precious land resourc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have been seriously impacted. In this paper, the sandy land ecologic environm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ulti-spectral, multi-temporal Landsat TM imag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comprehensive indexes of sandy desertification extent assessment which include vegetation degradation, wind erosion extent and soil depth are presented to classify the sandy land in western Jilin into three levels--slight, moderate and severe sandy desertification with the support of GIS platform.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andy desertification has been partly controlled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except some small sites. However, this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that there is nothing for more concern. The two main causes of sandy desertification have not been eliminated yet, one is its natural factor, especially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s of sandy soil and dry climate; another is the immoderate economic activity of human being that has highly accelerated the sandy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高前兆  刘发民 《中国沙漠》2000,20(Z2):107-113
豫北延津沙地,原为半湿润区黄河故道的风沙化土地,属半湿润区旱地季节性荒漠生态系统,在强度的人类活动和干旱气候波动下,极易发生沙漠化。通过1988年以来进行的中低产田的综合开发治理,采用建设以井灌沟排的水利系统,提供了沙地有效水分;建立完善沙岗林地和林带防护系统,控制了区域风蚀沙化;实施沙地土壤的培肥系统,稳定增加沙土的有机质和矿物营养元素。还通过建设成片的果园经济林子系统,沙地农业种植子系统和草食畜牧业养殖子系统,以果、农、林地之比为3:4:3的结构,建立了110 hm2的沙地农业科技开发试验示范区,初步取得了治理开发黄河故道沙荒地的经验;通过12年的建设,已初步建立起沙地林果业生产系统,特色农业种植生产系统和草食畜牧业生产系统;从而构成了一个沙地农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新疆阿勒泰地区中低产田及其改造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低产田指农作物产量低下的耕地。中低产田生产潜力大,对其改造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均大于新垦荒地,在水少地多和生态脆弱的干旱区尤其如此,对其加强研究与改造是十分重要的。阿勒泰地区中低产田分布广,面积大,成因复杂,在新疆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论述阿勒泰地区中低产田的分布、类型,分析中低产田的成因,并提出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