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具有寒武系特征原油的分布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成因复杂。海相原油主要来自于寒武系或奥陶系烃源岩,或者二者混源。其中,对混源油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随着勘探的深入和精细,需要定量回答油气的混源比例。本文根据不同端元油的人工混源配比实验,发现生物标志化合物具有随混源比例变化的特征,建立了混源比例与生标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并对塔北地区混源油中寒武系原油比例做了定量计算,进而研究了其分布规律与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塔北地区原油主要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寒武系烃源岩有少量贡献。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具有从西到东、从浅至深,混源油中寒武系烃源岩来源的原油比例具有逐渐增高的特点,高比例寒武系来源原油的混源油主要分布在轮南低凸起的桑塔木断垒带东侧和轮东断裂周围,明显受烃源岩分布、输导体系和成藏过程等因素控制,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塔北地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规律,以及指导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盆地内发育多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并形成了多套优质生储盖组合。奥陶系是四川盆地下组合目前勘探关注的重要层系,但尚未取得重要油气勘探突破,该成藏组合是否存在烃源岩是该层系油气勘探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下奥陶统湄潭组主要为一套陆棚相泥页岩沉积,分布广、厚度大,其生烃潜力备受关注。基于地层发育特征,通过岩性组合分析、古生物鉴定和微量元素测试,并结合有机质丰度(TOC)参数,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在湄潭组沉积期存在川南和川北两个沉积中心:川南沉积中心厚度大,但砂岩或砂质含量多,不利于烃源岩发育;川北沉积中心湄潭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页岩和粉砂质泥岩;疑源类化石和微量元素组成表明沉积环境利于烃源岩发育,TOC达到一般烃源岩标准,因此认为川北地区存在湄潭组烃源岩沉积中心。通过湄潭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源储匹配成藏解剖,结合烃源岩空间分布预测认为,湄潭组烃源岩能为川北-川东北地区上寒武统-奥陶系油气成藏提供烃源保障;以湄潭组为烃源,可形成上生下储、源储通过不整合相接的"湄潭组生-上寒武统洗象池组储"有利成藏组合和下生上储、源储通过断层相接的"湄潭组生-中奥陶统宝塔组储"的潜在成藏组合。湄潭组生烃潜力的确认和2种成藏组合的建立,扩大了川北-川东北地区勘探空间,对上寒武统-奥陶系实现勘探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西伯利亚、阿曼和中国四川盆地等地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开发已获成功,表明中—新元古界是一个值得勘查的油气新层系。中国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前人在该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尚未取得实质性勘探突破。在总结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的油气勘查进展、研究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烃源岩生烃潜力和评估资源前景的基础上,提出准确落实中—新元古界构造稳定区、加强油气资源保存条件研究、以页岩气为主的资源勘查等工作建议,为国家油气资源战略选区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魏国齐  贾承造 《沉积学报》2000,18(3):408-413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中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本文在讨论塔中地区奥陶纪区域构造背景和奥陶系岩性段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塔中地区奥陶系构造 -沉积模式,并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塔中地区有利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以期指导塔中地区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5.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中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本文在讨论塔中地区奥陶纪区域构造背景和奥陶系岩性段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塔中地区奥陶系构造-沉积模式,并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塔中地区有利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以期指导塔中地区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形成大油气田地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4年9月地矿部在塔北沙参2井奥陶系油气勘探首次取得重大突破后,又在塔北、塔中、塔西南相继获得发现或突破,形成了第一轮以奥陶系为重点的油气勘探热潮。虽在1991~1995年由于认识上的影响一度出现油气勘探低谷,但从1996年开始又迎来了新一轮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的新高潮。多年油气勘探实践和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资源潜力相当巨大,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条件,是塔里木盆地今后寻找大油气田的主要层位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不同赋存状态烃类气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赋存状态烃类气体(包括游离的天然气、吸附气、酸解气、水溶气和油溶气)研究对于烃源岩评价、天然气成因判识、油气复合关系研究,油气源对比和油气勘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我国经过“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间组织天然气地学攻关,在该领域内取得了较大进展。综述了我国不同赋存状态烃类气体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展望了其理论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与源岩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大的油气田,但是原油的油源目前仍然是一个有争异的问题。对塔河油田原油和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原油和烃源岩中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甾烷和萜烷组成及分布特征,显示了塔河油田原油与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这与塔河油田长期成藏和多期成藏,从而允许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持续供油的地质事实相符合。研究认为,塔河油田原油与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中一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差异,可能与它们起源于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有关,这一点应在研究具有高演化有机质特征的油源对比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井中化探逐渐成为鉴别油气属性、识别烃源岩特征的重要技术方法。本文以井中化探多指标、多参数方法,对我国东部某盆地探井中的烃源岩进行识别,为油气勘探中选择目的层和储量评估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的研究,分析了古隆起的演化对储层发育及天然气聚集的宏观控制作用,提出储层旋回性的发育及其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较好的源储配置关系,是形成多层系含气并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大面积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原因,同时认为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仍然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强调了奥陶系生成的天然气垂向或侧向运移对马家沟组中下组合成藏的重要性,预测中下组合中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勘探潜力大,是近期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的重要方向和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11.
南堡凹陷南堡2号构造带主要含油层段为古近系东营组东一段砂岩及奥陶系灰岩。对典型井老堡南1井原油与烃源岩的多项有机化学指标分析表明:南堡2号构造带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为陆相浅湖弱还原环境;东一段与东二段烃源岩表现出未成熟的特征;东三段与沙河街组烃源岩表现出成熟的特征,其生烃深度门限在3100m左右,主力生烃门限为3700m以下的沙河街组。通过油、岩饱和烃色谱-质谱参数综合对比,东营组一段的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一段的烃源岩,为"下生上储"油气藏;而奥陶系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的烃源岩,为"新生古储"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滩海地区奥陶系原油油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滩海区奥陶系古潜山钻遇工业性高产油气流,使奥陶系古潜山成为南堡油田重要勘探目的层之一,但目前对奥陶系主要产油层中油气的来源问题仍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对奥陶系原油与古近系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3套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探讨了奥陶系原油的油源。结果表明:南堡油田奥陶系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沙三段烃源岩的相似,二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同时,区域性的不整合面、油源断层可以成为沟通奥陶系古潜山储层与沙三段油源的运移通道;奥陶系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海相、陆相油气及其成因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油气主要在海相地层中发现,而中国油气主要在陆相地层中找到,根本原因在于地层形成顺序两者相反,前者浅层以海相为主,后者浅层则以陆相为主,大量油气是通过壳深断裂从深部垂直向上运移所形成,储集于浅部的首先被勘探开发。中国海相油气勘探中面临三大问题:(1)海相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均很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烃源岩;(2)无法解决碳酸盐岩中的油气运移问题;(3)一些海相地层油气田的油气来源存在争议。共可归纳出三种油气生成模式,即壳源有机质、壳—幔相互作用以及费-托合成。目前人们过于执着于壳源有机质生成,而对费-托合成模式还没有足够认识和重视,这种思维定势阻碍了油气勘探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油气是在地幔深部通过费-托合成或在地壳深部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形成,并沿深大断裂向上运移,除了浅部有大量聚集,在地壳深部的花岗岩、火山岩、变质岩等基岩中,在我国深部的海相地层和国外深部的陆相地层中同样可以大量聚集。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源与混源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油气源长期争论不休.采用单体烃同位素、包裹体成分与年代指示生物标志物等途径, 对塔里木盆地塔中、轮南典型油气藏进行了油气成因与混源成藏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 塔中、轮南绝大部分原油生物标志物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相似, 仅少部分原油显现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相近的特征, 但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表明, 原油绝大部分实质仍为混源油.塔中包裹烃成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原油的混源特性.利用同位素进行的混源定量结果表明, 塔中原油中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的混入量约为11%~100%(均值45%); 轮南地区约为11%~70%(均值36%), 表明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均为塔里木盆地的主力烃源岩.油气运移地化指标与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认为, 塔中地区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塔中I号断层与斜交的走滑断层的交汇点是油气的主要注入点; 轮南地区侧向运移特征较明显.研究区存在调整型、多期充注型与原生型多种混源成藏模式.塔里木海相油气的普遍混源表明深层仍有油气勘探潜能.揭示海相混源油气成藏机制是指导塔里木海相油气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塔东古生界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东地区不同构造带上代表性钻井下古生界储层的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成分表明,大量液态烃、气液两相烃、含烃盐水及沥青存在于下古生界储层中,表明英吉苏凹陷曾经有过油气的生成,古城鼻隆和塔东低凸起曾经有过油气的充注。米兰1井与古城4井含烃流体包裹体拉曼成分的不同,说明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油气来源。古城4井寒武系与奥陶系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成分的明显差异,表明二者间存在流体封隔层。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中部奥陶系水溶烃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C、GC/MS分析法,系统剖析了鄂尔多斯中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水溶烃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对其生物标志物组成、成熟度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鄂尔多斯中部马家沟组水溶烃系高-过成熟阶段的烃产物,主要来源于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贡献,并且不同井区水溶烃的有机质生源构成和成熟度等存在差异,从北(陕81井)到南(陕12井),水溶烃组成中菌藻类低等生源比例增加,反映了古生界源岩的贡献增大。  相似文献   

17.
An oil flow obtained from the Middle Ordovician Fengfeng Formation carbonate reservoir in the well KG-3, Kongxi burial-hill zone in 1993 marked a breakthrough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of the high-mature Lower Palaeozoic strata, North China. Both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Fengfeng Formation and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Upper Majiagou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Ordovician are supposed to be the main source beds. Oil generation peaks range from 1.0% to 1.6% in Ro, showing a "lag effect" of oil generation in high-mature carbonate source rocks under multicyclic tectonic movement conditions. The Kongxi burial-hill zone adjoins a potential Ordovician source kitchen. The KG-3 Ordovician burial-hill reservoir has undergone two oil filling events, i.e., an early event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Permian and a more significant late event in the early Eogene.  相似文献   

18.
在塔中45井的萤石中发现两期烃包裹体:第Ⅰ期烃包裹体为产于萤石中的发黄色弱荧光的原生液相烃包裹体,沿萤石生长纹分布,与萤石同生;第Ⅱ期烃包裹体为产于萤石中的发蓝白色强荧光的次生气液相烃包裹体,分布在萤石的愈合缝中,晚于萤石形成.烃包裹体组分分析和赋存矿物测年结果表明,第Ⅰ期油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是一期成熟油的充注;第Ⅱ期油应形成于喜马拉雅期,主要来源于高成熟的寒武系烃源岩,是由寒武系原油裂解后再一次大规模轻质油侵入而形成的,第Ⅱ期是奥陶系萤石层段的油气藏主要成藏期  相似文献   

19.
       混源油的定量判识是当前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中聚集的混源油为典型研究实例,通过地质地球化学与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定量研究混源油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原油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原油普遍混源,并表现出多期充注特征,早期充注原油遭受了生物降解,因此目前原油中的轻烃、链状烃、规则甾烷等生物标志物主要反映的是后期充注原油的特征,不能很好地指示早期充注原油。据此,选择受生物降解影响相对较小的三环萜烷和藿烷定量数据,采用多元数理统计学交替最小二乘算法进行了原油成因研究,综合分析后认为现今混源油中可划分出4个端元,其中端元1和2可能主要代表了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贡献,而端元3和4则可能主要代表了寒武系烃源岩的贡献。塔河主体区以寒武系原油聚集为主,而外围地区则以中上奥陶统原油聚集为主,并且在整个塔河油田,总体上以寒武系原油的贡献比例相对最高。这一综合对比研究表明,多元数理统计学方法在混源油的比例计算、端元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对传统地球地球化方法研究的有效补充,值得推广应用,此外,研究认识还为区域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中奥陶统油气富集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旷红伟  彭德堂  李楠 《地质力学学报》2001,7(2):161-166,103
本文从地层沉积出发,结合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简要论述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中奥陶统的油气富集条件,指出轮南地区中奥陶统沉积相带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生、储、盖条件基本配套,圈闭形成的时间与烃源岩形成的时间一致,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