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太成 《内陆地震》1993,7(4):400-402
0 引 言 地震台站观测规范要求笔绘记录图上的分号线料率为30°(±10°)。为了保证地震参数的精确测定,记录纸走速要求为120mm/min。但在实际工作中,当分号线斜率达到规范要求时,往往两分号之间的距离大于120mm。这是阿克苏中心地震台所属各台目前广泛存在的问题,也是观测人员关注和考虑的问题之一。它严重影响地震观测资料的精度以及图面质量。本文通过理论的分析和实际计算,对记录滚筒走速提出改进方案以解决分号线斜率与滚筒走速之间存在的矛盾,使之满足规范和观测资料的计算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地震图纸上的时分号分布星星点点毫无规律,也有的成S形……,这不仅影响图面的整洁美观,而且给分析标注图纸带来很多麻烦,直接影响到地震参数测量的标准性,甚至有的资料不能使用。为此,有不少同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规范”上也做为一个指标明确规定:“滚筒每分钟转速差不能大于±2%。分号斜度为50废±20度”。为提高仪器的正常运转率,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现就记录器转速不匀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都昌庭 《高原地震》2002,14(4):58-58
2002年6月29日14时54分40 2秒,在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发生了5 9级地震,微观震中(34 2°N,94 27°E),震源深度为22km。震后收集了11个全国基准台记录有初动方向的符号、4个宁夏回族自治区台站记录有初动方向的符号、2个青海省台站记录有初动方向的符号、2个新疆台站记录有初动方向的符号,共19个台站的初动符号,用P波初动法作出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见图表。表1 治多5 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参数A节面B节面P轴T轴N轴倾向倾角倾向倾角走向倾角走向倾角走向倾角17°66°247°35°215°17°342°59°122°13°图1 治多5 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马尔…  相似文献   

4.
对P波衍射波Pdif震相记录范围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16年(1980-1995年)中国地震台网对极远震记录资料分析后的结论是:P波衍射波Pdif在中国台网的记录上震中距范围可达到100°-158°附近,最低震级可在5.6级;佘山台的记录范围比全国台网窄些,而且对地区的灵敏度较大。结论说明我国地震台网对Pdif震相的记录范围比理论值广,亦对台站速报和台站测震分析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P波波形资料测定中强地震震源过程的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综合利用不同震中距离范围(3°—90°)长周期P波波形,用理论地震图波形拟合和反演求解中强地震断层面解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地球介质对在不同震中距离范围的地震波的影响,将震中距离划分为:(1)区域地震范围(3°<△12°);(2)上地幔范围(15°<△<30°);(3)远场范围(30°<△<90°)。在不同的震中距离范围内采用了不同的简化地球模型。文中介绍了利用广义射线理论计算地球介质响应的方法,给出了适合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结构的Pnl波与上地幔响应的数值例子。波形拟合采用试错法和线性反演方法。在反演求解过程中,误差函数是由观测记录与理论地震图的相关系数决定的,它强调波形间的拟合,但对地震波振幅的绝对大小不敏感。这个线性反演方法比较适合地震记录的实际情况。文章还扼要地介绍了基于上述方法建立的用P波波形资料测定中强地震震源过程的人机交互系统STEP-1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地震观测时分号故障警报器当地震台站因数字钟或光记录地震仪分号继电器发生故障时,会造成地震记录图无法分析地震到时、周期。本警报器能在数字钟或分号继电器发生故障后1分30秒左右开始报警,保证了地震记录图的质量。警报器采用电子延时的方法(见图1)。三极管BG_1与BG_2接成复合管开关电路,当数字钟  相似文献   

7.
引言通过近震直达P波研究介质的衰减特性,主要是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介质中传播时受介质的响应,以此来测量介质的弹塑性性质和非均匀性性质及其变化。本文采用频率域中的波谱分析方法计算Q值。使用北京电信传输台网的数字地震波形记录,对华北北部地区,北纬37°—42°,东经112°—120°,1985年发生的1.7≤M_L<  相似文献   

8.
由于地球的衰减作用,远震P波以频率较低(<1 Hz)的信号为主;因此,通常假定接收点的场地效应与频率无关。我们对由地表沉积层引起的场地振幅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远震与频率相关的场地效应可能是重要的。一维的模拟表明,阻抗差异引起的放大效应,结合沉积层中混响造成的振幅衰减,能产生显著与频率相关的场地效应。与频率相关的程度取决于P波在沉积层中的双程走时及P波的主周期。采用CRUST2.0模型,我们计算了2°×2°的P波“参考”周期图,在这种图上可以忽略这种频率相关性。我们认为,这种通常将台站校正用到震级确定的做法将会造成大震震级被定得偏低。为了表明这些效应在实际中是可以观测得到的.我们分析了在一对台站KURK和MAKZ所记录的7次远震事件及另一对台站KMI和CHTO所记录的6次远震事件的振幅比。振幅比对其他的影响效应较为敏感,并且与预测的地表沉积层的频率相关效应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一、典型震例我国地震台网近三十年来积累了二百多万张地震图;其中约十余万张图属于极远震记录.这些记录无不带有地核的信息.这对研究核内的速度分布和分层结构以及地核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十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长期以来,我们对极远震记录的分析和解释,都是依据J-B走时表进行的;因此,在所汇编的地震观测报告中,对PKP波只报导了AB和DEF这两个分枝,亦即相应于外核的折射波PKP_2和内核的折射波PKIKP(或PKP_1).这一类观测报告,忽略了存在于125“< △<157°间,且当△<146°时以PKIKP波的前驱者出现在记录图上的PKHKP波.  相似文献   

10.
李杰  王梅 《地震研究》1995,18(3):258-263
本文针对1993年9月中旬以来烟台石英倾斜仪SN向出现的短期异常运用实用化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处理。其结果给出,烟台石英倾斜仪异常与1993年12月31日0时29分在东经122°45’,北纬38°10’的Ms4.5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1.
赵明  臧绍先 《中国地震》1994,10(4):388-396
对利用全波理论地震图确定震源参数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原有的计算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了有限移动源效应,以确定破裂面;研究了理论合成地震图“时间窗”的选取及理论合成地震图起始的选了,使其更适用于震源研究。利用世界台网数字化记录,采用PREM地球模型,确定小笠原1982年7月4日深震震源数。结果表明,震源破裂面的倾向为N75°E,倾角17°,走向为345°,接近Waditi-Benioff带的走向,形成小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中使用了麦迪奥台90个小震的近震数字记录,这些小震分布在阿拉木图市附近,处在东经76°40’~77°40’和北纬42°50’~43°20’座标所局限的区域范围内。分析了CKM信道水平分量S波振相的记录。对于所有被研究的数字地震记录,得到了如下动力学参数:基底最大位移的振幅Amax,与Amax相应的周期T和0.5Amax水平上的相对持续时间d。这些参数是对于各个分量按每个滤波信道来测定的。编制了原始地震记录图以及最大振动分量的参数T和d的整体分布。确定了70%置信区间内的中值和误差。它们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对T和d的研究表明;这些参数彼此互相关:周期愈大,相对持续时间的值也愈大。得到了T和d与地震能级及震级的初步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简称CDSN,下同)11个台的宽频带长周期(VLP)数字记录对1990-2012年间的124个极远震记录进行了分析处理,在震中距100.0°~179.0°之间,获取了CDSN11个台站的Pdif波的震相数据,得到了Pdif波在地球核幔界面上衍射的运动学特征和《Pdif波走时表》。所得结果大大拓展了Pdif的记录范围,在144.0°~179.0°之间弥补了《IASPEI1991地震波走时表》的缺失,为更大范围内的Pdif震相分析提供了参考标准,有助于提高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分析水平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以及对地球核幔边界物理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用联合反演三维速度结构与震源参数的方法确定日本西南部九州背弧层析图象。成像中使用的是从日本西部到中国东部广大区域内305个地震台记录的2736个地方震的初至到时资料。同时补充使用了357个远震的到时。在北纬30°~34°和东经128°~132°范围至少深达150km 范围内,我们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地幔顶层的 P 波层析图象。反演结果揭示出九州岛以西近海40~100km 深度范围内有一个大的强低速带。这种特征可能是由延展的冲绳海槽东北缘地区热地幔上涌产生的部分熔融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渤海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20个WWSSN台记录到的渤海地震(1969年7月18日,M_S=7.4)远震P波波形与理论地震图进行了对比。确定了渤海地震的震源参数为:地震矩2.6 × 10~(19)N·m;震源破裂持续时间为12S;震源深度为35 km;两个节面为:(1)走向φ=24°,倾角δ=85°,错滑角λ=170°;(2)φ=115°,δ=80°,λ=5°。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加纳谷(南加州)加速度传感器垂直台阵记录的剪切波在浅层(<200m)的各向异性效应。应用埋深在结晶基岩(220m)、风化结晶岩(22m)及沉积岩(15,6和0m)的传感器记录的地震事件,我们分析了剪切波的竖向传播走时和在不同深度处的偏振方向。剪切波水平分量的速矢端迹图展示了明显的线性的和固定的偏振方向,与地震位置和震源机制无关。偏振取向随深度而变化,在220m深度是N325°±13°,而在22,15,6和0m深度处是N25°±20°。(a)对剪切波在深部(>220m)的传播,220m深度处的偏振方向和距7km的美国地质调查局KNW台站观测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通过对本区地震资料的处理研究,我们可以推断岩石构造各向异性是由矿物和(或)微裂纹沿某一方向的定向排列引起的。(b)对于剪切波在浅部的传播(<220m),观测到220m和22m间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N0°±20°,且速度快8±2%。快、慢剪切波之间的传播延迟大致等于信号的半个主周期,且地表下质点的线性偏振可据椭圆运动的主方向来确定。N±20°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圣安德烈斯断层区的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浅层各向异性的范围与蚀变花岗岩形成的低速有关。本文认为,介质各向异性或者是由应力在蚀变(如热液)介质中孔隙或裂纹发生形变引起的,或者是由两个具有不同线状构造方向的结晶岩单元的叠加而形成的。记录资料显示出,在0~200m的浅层中,各向异性强烈影响了小于30Hz的正常频段范围内的短周期地表记录。  相似文献   

17.
和硕5.0级地震临震预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 台站基本情况乌鲁木齐钻孔应变台位于乌鲁木齐市东郊(φN43°49′26″,λE87°41′),1990年建台,1992年投入正式观测。台基岩石为钙质砂岩,孔深107.4m,观测仪器为RZB-1型多路压容应变仪。4个受力元件的方向分别为NS、N45°E、N45°W及EW。全自动记录,采样间隔为1分钟,可以记录到固体潮。构造部位在博格达反射弧西翼,断裂呈北东向展布,是比较理想的应变应力观测场所。2 预报实况及效果图1 台站位置、预报区域图Fig.1 Mapshowingthestationloc…  相似文献   

18.
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5.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0年 6月 6日 1 8时 59分 ,甘肃省景泰发生了MS5.9地震 .经甘肃省监测台网测定 ,该次地震震中位于 3 7. 0°N ,1 0 3 . 9°E ,震源深度 1 5km .作者收集了甘肃及青海地区共 2 5个地震台站的P波初动符号 ,求出了该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见表 1和图 1 .矛盾比为 0 .2 8. 表 1 震源参数节面A节面B节面应力轴P轴B轴T轴倾向 2 72° 1 88°方位角 2 3 5° 1 71° 1 3 4°倾角 82° 56°仰角 1 8° 54° 3 0°图 1 震源机制解Fig. 1 ThefocalmechanismofJingtai     MS5. 9earthq…  相似文献   

19.
1.1966年至1987年华北M_s≥5.5级地震取自中国地震目录和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以及1981—1987年辽宁省地震局公布的国内5.0级以上地震简录;辽西M_L≥2.0级地震取自辽宁省地震局1970—1987年地震目录和中国东部地震目录。 2.华北和辽西的划分及华北M_s≥5.5级地震分布 文中所说的华北范围大致为北纬31°至43°,东经105°至123°(不包括海洋地区);辽西为北纬40°至42°30′,东经118°至120°并用斜线表示,详见图1。  相似文献   

20.
华北北部均衡重力异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地面实测的重力资料和地形高程资料,采用爱里-海斯于宁(Airy-Heiskenen)均衡理论模式,构制了华北北部N37°—41°,E115°—120°范围内的均衡重力异常图和1°×1°均衡重力异常图。并对该图进行了分析、解释,同时结合本区地质构造、现代构造运动以及地震活动性特点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